古詩是小學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接觸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載體。新課標明確提出,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在此背景下,教師將多個學科和語文古詩教學相關聯(lián),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視角欣賞古詩之美、分析古詩之意、品味古詩之境,可以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古詩學習效果。筆者結(jié)合“語文+美術”的教學實踐,闡述如何借助繪畫提升小學古詩教學質(zhì)量。
“詩堪入畫方稱妙?!碑嬜魇怯行蔚脑?,詩是無形的畫。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繪畫元素,讓畫承載學生的想象。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模式趨向于形象思維,將詩轉(zhuǎn)化為畫的形式,讓抽象的思想意境轉(zhuǎn)化為具體的畫面。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更真切地領略詩情畫意,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在腦海中構建相應的畫面,優(yōu)化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夜書所見》,教師首先結(jié)合教材中的注釋,帶領學生分析詩句的意思,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想象。比如,“閱讀‘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描述的是什么樣的場景?在這個畫面中應該有哪些元素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陷入深思。有的學生回答:“描述的是小朋友在夜晚捉蟋蟀的場景,這個畫面中應該有兩個小朋友、一盞燈、籬笆、小屋、月亮。”教師可以追問:“為什么一定要有兩個小朋友呢?”學生回答:“因為是夜晚,一個人在外面玩會害怕,同伴在一起捉蟋蟀最好玩,所以是兩個人?!睂W生展開想象,清晰地將想象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幅清晰的畫面,間接地增強了他們對詩的體會與感悟。又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望天門山》,教師要求學生結(jié)合教材插圖和古詩的注釋,嘗試翻譯詩句的意思,在腦海中構建相應的畫面,然后表達出來。針對“天門中斷楚江開”這句詩,學生通過課文中的注釋了解到“天門”即天門山,“中斷”則是指江水從中間將山隔斷,“開”有劈開和斷開之意。結(jié)合插圖描繪的情境,學生便可以初步猜測這句詩的意思是“長江就像一把斧頭將天門山劈開了”。由此可見,古詩學習對小學生而言不僅不再困難,反而充滿了無盡的樂趣。所以,在關聯(lián)繪畫元素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想象,輔助他們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古詩描繪的意境。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想象是學習的源泉。教師要尊重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立足興趣與想象的角度,創(chuàng)設別具一格的古詩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開展繪畫活動,啟迪學生通過繪畫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傳遞的人文思想。
1.以畫“讀”詩,感受古詩意境
一幅精美絕倫的古詩配畫作品,是詩與畫的完美交融,能讓古代與今時發(fā)生交集。通過畫,學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古詩的意境。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夏日絕句》,教師如果直接給學生講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意思,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妨畫一畫,將當時的畫面再現(xiàn)于學生面前。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以簡筆畫的方式給學生描繪項羽瀕臨絕境,依然不肯踏過江東逃生的壯烈場面。在畫的影響下,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項羽不畏生死的品格,為探索古詩內(nèi)涵打下了基礎。又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涼州詞》,教師可以采用繪畫的方式理解“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意思。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畫一幅想象中的戰(zhàn)場畫面,然后再結(jié)合這幅畫對比詩的下一句“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就能感受到邊疆戰(zhàn)士那視死如歸的氣魄。
2.以心“訴”情,體會古詩的內(nèi)涵
詩中生畫,畫中生情,情有所感,這是學生理解詩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心‘訴’情”的活動,引導他們暢所欲言,直抒胸臆,表達對古詩內(nèi)涵的體會。比如,學習《涼州詞》一詩,學生根據(jù)詩句的意境畫完圖畫之后,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我將戰(zhàn)場的場景畫下來之后,突然意識到戰(zhàn)爭的殘酷性。這些戰(zhàn)士明知上戰(zhàn)場就意味著自己可能會犧牲,卻義無反顧地踏上戰(zhàn)場,這是何等英勇的氣魄??!”在教學中,倘若學生之間存在著想法和觀點上的不同,教師可以順勢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比如,學習《夏日絕句》,有的學生提出疑問:“為何項羽不肯過江東呢?不是有一句俗話叫‘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嗎?”針對這個疑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古詩的魅力,教師可以提取古詩中的繪畫元素,給學生布置繪畫作業(yè),讓學生乘著想象的翅膀,在古詩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此外,在學生繪畫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古詩的知識點標注在畫上,在創(chuàng)作中重溫古詩內(nèi)容。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jié)合整首古詩的字面意思和意境創(chuàng)作幾組圖畫,將這首古詩的知識點寫到圖畫中,形成別具一格的讀書筆記。一個學生畫出了詩人站在山巔看著遠方沉思的畫面,在留白區(qū)域?qū)懴铝斯旁姷膬?nèi)容、古詩的注釋。其他的學生同樣在想象的驅(qū)使之下,畫了許多精彩的圖畫。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在班級里開展“繪畫小天才”評比活動,比一比誰的畫更精彩,誰的作品在內(nèi)容上更豐富,持續(xù)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而言之,古詩的語境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境,學生在接觸和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繪畫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借助繪畫讓抽象的古詩變得真實,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隨著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教師也可以嘗試將古詩與更多的學科關聯(lián),創(chuàng)設別具一格的學習情境,帶給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