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內(nèi)涵。教師引導學生解讀古詩,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古詩,還要讓古詩成為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的載體。高階思維是一種發(fā)生在對古詩較高認知水平層次的心智活動、認知能力,包括對古詩的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高階思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品味古詩的“言”、涵養(yǎng)古詩的“象”、領悟古詩的“意”。
古詩是語言的藝術。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讀是他們走進古詩詞,解讀古詩詞的敲門磚。古詩的解讀、鑒賞離不開對古詩語言的咀嚼、玩味。新課標指出,學生解讀古詩詞,要在誦讀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句的意思。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讀與誦”“賞與析”“探與究”,抓住古詩的“節(jié)奏”“音韻”“詩眼”“文脈”解讀古詩。
比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字呢?是詩歌中的“思”嗎?是詩歌中的“憶”嗎?還是詩歌中的“異”呢?其實,通讀全詩,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憶”和“思”相同,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想念”“思念”的意思。詩人王維的“思”與“憶”的情感觸發(fā)點在哪里?或者說是什么讓作者王維“思”“憶”的呢?顯然,一切都源于“獨”,一個人身在異鄉(xiāng),獨自漂泊,形單影只。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詩歌中哪一個字最能體現(xiàn)詩人王維思親的真正原因?”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找到了“獨”。在探尋古詩的詩眼的過程中,學生的高階思維得到鍛煉。
又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迢迢牽牛星》這首詩中用了“迢迢”“皎皎”“纖纖”等疊詞,不僅體現(xiàn)了古詩的節(jié)奏美與韻律美,而且還讓詩歌蘊含的情感更加委婉。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與情感,重點圍繞疊詞進行反復誦讀,將“迢迢牽牛星”這個句子讀得慢一點;將“札札”這個疊詞讀得短促一點。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反復誦讀,不僅讓他們讀懂了古詩的“言”,也讀出了古詩的“情”,讀出了織女對牛郎的無盡思念之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品味古詩中的“言”是古詩解讀的基礎,也是古詩解讀的常態(tài)。對于小學生來說,品味古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誦讀。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古詩句教學,積極搭建平臺,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個人讀、集體讀、帶著情感讀等多種形式進行反復誦讀,讀準韻腳,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發(fā)展審美能力,培養(yǎng)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象”是古詩的基本要素。這里的“象”可以是物象,也可以是景象。有時候,詩人正是依靠“象”來言志、抒情的。學生探尋古詩中的“象”,就要讀懂詩中景,讀懂詩中情。
比如,統(tǒng)編版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的《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作者調(diào)任江寧縣丞,好友辛漸前來探望。在送別好友時,王昌齡依依不舍地送別,可見兩人情誼之深。在這首詩中,作者明寫“雨”“山”兩個實景,又以“寒”“孤”兩字加以修飾,營造出了一種孤寂、凄涼的氣氛,從而將離別的“悲傷”“不舍”之情表達出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詩歌中的“象”,揣摩“象”負載的作者的情感。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詩歌中的“象”——“雨”“山”;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關注“象”蘊含的作者的情感“寒”“孤”;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情感,讓學生認識到這樣的一種“寓情于景”的寫作方式,表達的是作者凄涼、苦楚的內(nèi)心情感。最后,教師可以引入王昌齡的其他詩歌,如《送張四》中的“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了解詩歌中的山月之“冷”,猿啼之“清”,其實都是作者在送別之后的一種感受、體驗。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揣摩、把握古詩中的“象”,可以深入發(fā)掘古詩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探究作者“寓情于景”的寫作方式。教師引導學生探尋古詩中的“象”,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詩中的“象”是生動的、形象的,不僅表達作者的情感、情思,同時還可以闡釋深刻的哲理,表達作者的心志。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詩句之“象”,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中的語境,調(diào)用多種感官展開想象,感受古詩畫面之美,培養(yǎng)審美情趣。
意境是古詩詞的靈魂。學生要充分了解古詩中的意境,與詩人進行跨時空對話,則需要緊扣古詩的留白,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從中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言”捕捉詩歌中的“象”,通過詩歌中的“象”去揣摩作者表達的“意”,進而發(fā)現(xiàn)作者的寫作目的。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的《出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解讀詩歌中的景象。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閱讀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查找相關的資料,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深入理解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意思,構建“明月”“邊關”“征人未還”的情境。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閱讀這首詩,你仿佛聽到了詩人怎樣的心聲?”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借助相關的資料,體會作者在詩歌中抒發(fā)的情感。
意境是抽象的,學生需要用心品析才能感受到。思考古詩中的“意”,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
總而言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詩中之景、感受詩中之情、領悟詩歌之意境。學習古詩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還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要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學生的詩歌學習之中,潤澤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