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洪洞縣地處山西南部,自古為交通要道,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星羅棋布,特別是元代建筑遺存豐富。作者通過對洪洞4處國保(廣勝寺、洪洞玉皇廟、洪洞商山廟、洪洞關帝廟)、6處省保(泰云寺、馬牧華嚴寺、北馬駒三結義廟、北鐵溝三結義廟、早覺二郎廟、王緒東岳廟)的實地調查,進一步探討洪洞元代建筑的歷史地位、重要價值和營造特點。
關鍵詞:洪洞;元代建筑;廣勝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01
1 洪洞元代建筑概況
1.1 廣勝寺
廣勝寺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洪洞縣廣勝寺鎮(zhèn)圪衕村。廣勝寺始建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原名“阿育王塔院”;唐代改稱今名,唐大歷四年(769),汾陽王郭子儀奏請重建;宋金之際毀于兵火后重建;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毀壞;元大德九年(1305),廣勝寺開始了重建,現在留存的建筑多是這一時期的遺物。依其墨書題記和記事碑碣所述,元至大二年(1309)建成下寺大雄寶殿,元延祐六年(1319)建成水神廟明應王殿,元至正二年(1342)建成下寺西垛殿。下寺彌陀殿雖經明成化重修,但殿內梁架結構幾乎全部是元代舊構。至于廣勝上寺,除飛虹塔外,其他殿宇雖于明代都進行過重修,但大多數還保留著元代木構梁架的原件和原構。
下寺大雄寶殿重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面闊七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梁架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平面為減柱造、移柱造。檐下施五鋪作單杪單昂計心造。下寺大雄寶殿在500多平方米的大跨度建筑中,應有12根內柱,從前槽減去4根,從后槽減去2根,竟減去6根柱子,屋頂前坡只使用了一根11.5米長的大內額承載負荷。《中國古建筑史》評價其為元代建筑中移柱建柱的典范。
水神廟明應王殿,重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磚砌臺基,高1.6米,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副階周匝,重檐歇山頂,平面減柱造,梁架為四椽栿后對乳栿用三柱。檐下施五鋪作重杪。補間明間二朵,次間一朵。
上寺彌陀殿,因正中供奉著阿彌陀佛而得名。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為明嘉靖十一年(1532)重建,其木結構保持了元代建筑手法。平面減柱造,整個殿內只有明間前后4個金柱,且金柱不設于明間兩側,而位于此間中線上,梁架在4根金柱上施用大額枋構成“井”字形框架,外圍用6個斜梁由檐頭伸至平梁下,直接承載屋頂的荷載,從而減少了兩縫梁架。該建筑采用的大斜梁翹挑平梁做法,結構奇特,設計大膽。
上寺毗盧殿,重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單檐四阿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前后剳牽通檐用四柱。柱頭五鋪作重昂計心造,補間鋪作里轉三杪六鋪作挑斡式結構。殿內梁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是元代建筑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減柱、移柱、斜梁等手法并用,給大殿內部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環(huán)境。
下寺山門內原東西兩側泥塑有四大天王像,故又稱“天王殿”。山門單檐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因前后屋檐下方增設一腰檐,遠處看去又似重檐歇山式,給整個建筑增添了美感。
下寺前殿,供奉彌陀佛,亦稱“彌陀殿”。該殿雖經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但還保持著元代的形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平面采用減柱造,殿內僅用明間后檐2根金柱,其余全部減去,梁架四椽栿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梁架施用大爬梁,改變了由平直梁栿承重的結構方式,形如“人”字,構造奇特,設計精巧①。
1.2 洪洞玉皇廟
洪洞玉皇廟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洪洞縣辛村鎮(zhèn)辛北村。洪洞玉皇廟創(chuàng)建于1229年,占地面積3559.4平方米,坐北面南,原為二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現存二門、儀門、正殿(靈霄寶殿),兩側存有東西垛殿、東西廂房?,F存建筑正殿和東西垛殿為元代遺構,余皆為清代建筑。洪洞玉皇廟正殿和東、西垛殿建在高出地面2.5米的臺基上,巍峨挺拔、氣勢宏偉、斗拱典雅、飛檐俊俏,為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
玉皇殿,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琉璃脊飾,梁架結構草栿做法,四椽栿為稍做砍錛的原材。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檐下施五鋪作雙下昂,昂為琴面昂,里轉重杪計心造,補間鋪作施以挑斡。斗拱用材碩大。立柱側角升起明顯,殿內梁栿碩大,原木略做砍削即用,元代建筑的特點較明顯,雖然明清歷次重修,但是木構架均未做大的更動②。
西垛殿,又稱“關帝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梁架草栿做法,四架椽屋四椽栿通達前后檐用二柱,前檐柱頭施五鋪作雙下昂,補間鋪作施用真昂,柱頭施有卷殺,梁架結構為元代建筑風格。
東垛殿,又稱“玉皇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梁架草栿做法,四架椽屋四椽栿通達前后檐用二柱,前檐柱頭施五鋪作雙昂,昂為琴面式,柱頭施有卷殺,梁架結構保存了元代建筑風格。
1.3 洪洞商山廟
洪洞商山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洪洞縣趙城鎮(zhèn)孫堡村西北50米處。因正殿內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又名“三皇廟”?,F存正殿、東西垛殿、東配殿保留元代遺構,余為明代遺構。坐北面南,占地面積2265.7平方米。
三皇殿,磚砌臺明,高1.05米,整個建筑簡潔質樸,為元代遺構。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不廈兩頭造,灰布筒板瓦頂,梁架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四椽栿間設駝峰、櫨斗隔承。柱頭施四鋪作單下昂計心造,耍頭后延制成榻頭木,內柱柱頭卷殺和緩明顯。脊部構件錛跡明顯,梁栿攀間構件規(guī)整。明次間均辟隔扇門,建筑面積134.41平方米。
東垛殿,又稱“三官殿”“都會府殿”,面闊三間,建于0.76米高的臺基之上,平面布局為“前三后二”,殿內梁架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單檐不廈兩頭造,筒板瓦頂,琉璃脊飾??v架通三間,前后設內額。前檐柱頭施四鋪作單昂,補間鋪作施用真昂,前檐下有粗大的不規(guī)整額枋,前檐設廊,柱頭施有卷殺。該殿為典型的元代建筑遺構。
西垛殿,為關帝殿,元代遺構。單檐懸山式屋面,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剳牽二椽栿用三柱造法??v架通三間,前后設內額。
東配殿,為法王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斗拱貌似摩羯造型,單檐不廈兩頭造,縱架通三間,前后設內額。為元代遺構,殿內梁架用材彎曲不規(guī)整,一個歪梁貫穿南北。殿內原來無柱,后為減輕梁架壓力才支撐立柱。
1.4 洪洞關帝廟
洪洞關帝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民國五年(1916)《洪洞縣志》記載,關帝廟于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嘉靖十年(1531)增修正殿和獻殿,清順治二年(1645)增建戲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重修關帝樓及戲臺。另據重修碑記載,清道光二十年(1840)、光緒二年(1876)分別予以修葺。現存為元、明、清三代建筑。正殿主體保留元代遺構。坐北面南,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關帝樓、倒座戲臺、獻殿、正殿,戲臺及廟院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廂房,左右對稱分布。中軸線上最北端原有后院寢宮、左右配房等建筑,現不存。
正殿面闊三間,明嘉靖十年(1531)改為五間,進深六椽,單檐九脊頂。六椽栿通檐用三柱。檐下施四鋪作單昂,當心間補間鋪作45度斜昂。正殿中三間主體結構保持著元代粗獷、古樸的建筑風格;斗拱粗壯,十字相交承托梁枋;殿內柱網采用減柱造、移柱造,突出了元代的建筑特點。
1.5 泰云寺
泰云寺原名大云禪院,是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勝寺鎮(zhèn)石橋村北。民國版《洪洞縣志》載:“泰云寺,在縣東石橋村,唐天寶十載(751)建?!绷頁洠斡何跛哪辏?87)重建,元中統(tǒng)二年(1261)重修。占地面積3547.8平方米。坐北面南,現僅存大殿(大雄寶殿)一座,其建筑和繪畫都有很高的歷史、藝術、文物價值。
泰云寺大殿殿身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大殿通面闊149.9厘米,通進深120厘米,平面深廣之比接近方形。大殿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架椽屋通檐用三柱(后加前檐金柱不包括在內)。為了擴大殿內使用面積,采用減柱造,殿內前檐設單槽,不設前檐金柱,現存前檐金柱及梁枋上彩繪均為后世增補,補強結構,增加穩(wěn)定性。柱間施闌額,上置普拍枋,“T”形斷面,至角部闌額、普拍枋均出頭,后檐普拍枋較前檐粗厚,后檐不用飛椽。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檐柱均筑于墻內,內柱露明,無側角、生起,柱收分明顯,柱端微卷殺,覆盆柱礎。前檐明間辟板門,兩次間安直欞窗,殿內四壁繪人物壁畫共約90平方米。
1.6 馬牧華嚴寺
馬牧華嚴寺是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洪洞縣辛村鎮(zhèn)馬一村南部。正殿(大雄寶殿)磚砌臺明,條石包邊,高1.45米,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殿內供奉主神為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分別為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圣”。大殿東、西、北三面墻上均繪有壁畫。檐柱施五鋪作,殿內凈寬10米。梁架結構采用剳牽二椽栿手法,兩根周長約2.1米立柱將大殿分成兩部分。立柱側角明顯,柱粗大,素面無紋飾。
1.7 北馬駒三結義廟
北馬駒三結義廟是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洪洞縣龍馬鄉(xiāng)北馬駒村中。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存正殿為元代遺構。正殿為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殿內梁架結構為三椽栿前壓剳牽用三柱,整殿共用柱12根,運用減柱造,減去后內柱。柱頭施四鋪作。木構梁枋粗大,略加砍削即安裝使用,屋頂舉折平緩。
1.8 北鐵溝三結義廟
北鐵溝三結義廟是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洪洞縣蘇堡鎮(zhèn)北鐵溝村中。正殿脊檁題記:“時大元國延祐元年(1314)……創(chuàng)建謹志?!绷頁泝热?,明、清重修。正殿建筑結構為元代建筑實例。正殿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檐用兩柱,科學合理,結構穩(wěn)定,高度符合力學原理;正殿鋪作雙下昂,形制獨特,為早期斗拱的典型做法;正殿山墻的抹灰技法高超,東配殿的土坯磚券手法古老,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1.9 早覺二郎廟
早覺二郎廟是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洪洞縣廣勝寺鎮(zhèn)早覺村中。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正殿主體結構保留元代風格。正殿磚砌臺明,高1米,面闊五間,進深七椽,懸山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前后剳牽三柱構造,前檐用五鋪作斗拱七朵承挑出檐,舉折平緩。前廊式結構為早期建筑的常見結構方式。廊柱、檐柱、內柱上部頂撐通長大額枋,次間插綽木枋為元代建筑的特點,大額枋用材碩大、粗獷,體現出元代用材的顯著特征。明間辟板門,次間設直欞窗。
1.10 王緒東岳廟
王緒東岳廟是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洪洞縣萬安鎮(zhèn)王緒村中。正殿門枕石題記“□元八年”,疑為元至元八年(1271)。據此推斷該建筑創(chuàng)建于元代,現存建筑為元代遺構,明代重修。正殿磚砌臺明,高0.9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筒板瓦頂。五檁無廊式構架。椽栿結構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平栿正中部立脊瓜柱,脊瓜柱上施丁華抹亥栱,栱上散斗承托替木及脊槫,題記板插入其中連構,兩側設叉手撐戧,脊瓜柱腳部設合?支撐脊瓜柱。王緒東岳廟前檐斗拱為一跳四鋪作,前檐柱頭鋪作4朵,補間鋪作3朵,斗栱樣式具有鮮明的元代藝術風格。
2 洪洞元代建筑總結
一是洪洞元代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繼承了唐宋時期的營造法式,另一方面出現了靈活、簡約的營造手法,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對研究中國古代北方建筑的發(fā)展脈絡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是洪洞元代建筑基本都是大德七年(1303)大地震后重建的。元成宗大德七年農歷八月初六日(1303年1月17日)晚八時左右,洪洞、趙城一帶發(fā)生了一次8級地震,災情嚴重,“村堡移徒,地襲成渠”“民居官舍,震撼無疑”“觀洞屋廬摧圯為之一空”“人民壓死不可勝記”。元延祐六年(1319)農歷八月初六日篆刻《重修明應王殿碑》記載:“不幸至大德七年(1303)八月初六日夜地震,河東本縣尤重,靡有孑遺,書云火炎昆崗,玉石俱焚?!焙槎丛ㄖ臼谴蟮缕吣辏?303)大地震后重建的,比如洪洞關帝廟重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廣勝寺下寺大雄寶殿重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北鐵溝三結義廟創(chuàng)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水神廟明應王殿重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
三是在建筑類別上,佛寺、道觀、祠廟以及紀念性建筑占據絕大多數,是洪洞元代建筑的主體。佛教建筑主要有廣勝寺、泰云寺、馬牧華嚴寺;道觀建筑主要有洪洞玉皇廟;祠廟建筑主要有北馬駒三結義廟、北鐵溝三結義廟、早覺二郎廟、王緒東岳廟、洪洞商山廟;紀念性建筑主要有洪洞關帝廟。
四是洪洞元代建筑大多采用移柱造、減柱造,大量使用大額式梁架結構。元代,洪洞開始出現大量利用舊材料或稍作加工便直接使用的栿、內額、柱子等粗糙工藝做法,柱網布置開始變得靈活,可根據實際需要做多種多樣的布置方式。大額式梁架結構是源于金代的一種建筑結構方式,其特點是柱子排列靈活,減少使用縱向的梁面,采用大額式梁架,大額之下運用減柱和移柱,往往柱子與屋架不成對應的關系,形成減柱或移柱的做法。為彌補移柱和減柱所帶來的結構上的弱點,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是增添大額來承擔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大額是用一根粗大的圓木,按面闊方向架設在柱頭上,有的在前檐,有的在后檐,也有架設在前槽或后槽的。又在額上安放斗栱,這樣額下就可以隨意移動柱的位置,達到減柱和移柱的目的。采用這種結構方式能夠有效地擴大殿內空間,節(jié)省材料,降低成本,加快施工效率,達到實用的目的。大額式結構最早的實例見于五臺佛光寺文殊殿和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兩座金代建筑。元代直接繼承了金朝的技術傳統(tǒng),大內額的使用在木結構建筑中占有突出地位。
五是洪洞元代建筑木構件選材自然、加工粗糙,但保證了梁架軸心材的有效荷載力,反映了元代營造技術的大膽變革和靈活性。唐、宋時期的木構建筑,采用明栿和草栿兩種做法。一般徹上露明造的,梁架均采用明栿做法,構件加工細致;設有天花的,天花以上用草栿,構件制作較粗糙,天花以下則采用明栿做法。這說明早期木構建筑中草栿與明栿的區(qū)別是十分嚴格的。洪洞元代木構建筑,草栿做法占有突出地位,有些殿宇雖是徹上露明造,也習慣于采用草栿的做法。用材不講究規(guī)格,梁架多用原木制作,并就木材的自然形狀而因材施用,很少加以修飾,呈現一種粗獷自然的風格③。
六是在宋金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斜梁。宋《營造法式》及金代五臺佛光寺文殊殿中已出現斜栿,元代時斜栿的使用又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梁架中占有突出地位。在平梁之下使用巨大斜栿為荷重構件,外端置于外檐柱頭斗栱上,后尾搭在內額上承托兩步至三步椽子,與梁架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不僅簡潔利落,而且符合力學原理,在加強四個屋角的剛度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廣勝上寺前殿斜栿的應用就是一個典型實例。
注釋
①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下)[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
②田芳,李博.山西古建筑地圖[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
③山西省建筑業(yè)協(xié)會.山西建筑史(古代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