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是初中數(shù)學中一個重要知識點,也是一種重要的解題工具.熟練掌握定理的內(nèi)涵、定理的表現(xiàn)形式及建構模型的基本方法,定能助力數(shù)學解題,提高解題效率,提升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中位線;解題工具;構造;核心素養(yǎng)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既是一個重要解題依據(jù),也是一個重要解題工具,既能獨立解題,也能與其他知識融合高效解題,其意義不言而喻.為全面規(guī)范把握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學好、用好定理助力數(shù)學解題,需要落實好以下四個方面.
1 基本知識
(1)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義:連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
(2)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3)三角形中位線的深層理解:
①三角形有三條中位線,每一條與第三邊都有相同的位置關系與數(shù)量關系.
②三條中位線把原三角形分成全等的4個小三角形,每個小三角形的周長均為原三角形周長的12,每個小三角形的面積均為原三角形面積的14.
③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三角形的中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所具有的性質(zhì)也是不同的[1].
2 基本模型和結(jié)論
2.1 雙中點模型
條件:如圖1,在△ABC中,D是邊AB的中點,點E是邊AC的中點.
結(jié)論:數(shù)量關系——DE=12BC或BC=2DE;位置關系——DE∥BC.
2.2 “中點+平行線”模型
條件:如圖1,在△ABC中,D是邊AB的中點,DE∥BC.
結(jié)論:數(shù)量關系——DE=12BC或BC=2DE;位置關系——E是AC的中點.
證明:如圖2,過點C作CF∥AB,交DE的延長線于點F.
∵DE∥BC,CF∥AB,
∴四邊形BDFC是平行四邊形.
∴BD=CF.
∵AD=BD,
∴AD=CF.
∵CF∥AB,
∴∠A=∠ACF,∠ADE=∠EFC.
∴△ADE≌△CFE.
∴AE=EC.
∴E是AC的中點,DE是△ABC的中位線.
∴DE=12BC.
3 基本應用類型和輔助線構造方法
(1)雙中點模型
在△ABC中,已知兩邊的中點,完全具備定理的條件,可以直接使用.
(2)過已知中點線段的一端點構造平行線型
如圖3,在△ABC中,D是邊AB的中點,E為AC上一點,連接DE,過點B作BF∥DE,則DE是△ABF的中位線,定理可用.
(3)過中點構造平行線型
如圖4,在△ABC中,D是邊AB的中點,過點D作DE∥BC,則DE是△ABC的中位線,定理可用.
4 基本應用舉例
4.1 雙中點型三角形中用定理解決問題
例1 如圖5,面積為1的等邊三角形ABC中,D,E,F(xiàn)分別是AB,BC,CA的中點,則△DEF的面積是(" ).
A.1
B.12
C.13
D.14
解析:根據(jù)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易證四邊形DBEF,DECF,EFAD都是平行四邊形,則
S△ADF=S△BDE=S△ECF=S△DEF=14S△ABC
,所以選D.
點評: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判定三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是解題的關鍵,當然也可利用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來實現(xiàn)解題目標.
4.2 “中點+平行線”型三角形中用定理探求線段長
例2 如圖6,在△ABC中,D,E為邊AB的三等分點,EF∥DG∥AC,H為AF與DG的交點.若AC=6,則DH=.
解析:∵AD=ED,EF∥DH,
∴EF=2DH,AH=HF.
∵HG∥AC,
∴HG=12AC=3.
∵BE=ED,EF∥DG,
∴DG=2EF,即DH+GH=4DH.
∴DH=1.
點評:選擇適當?shù)木€段中點,對接恰當?shù)钠叫芯€,生成“中點+平行線”型定理模型,是解題的關鍵.耐心使用定理,構造以所求線段為主元的等式是解題的根本.當然,也可以借助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實現(xiàn)解題目標.
4.3 “中點+平行線”型三角形中用定理探求三角形面積變化規(guī)律
例3 如圖7,四邊形ABCD是矩形,延長DA至點E,使AE=DA,連接EB,點F1是CD的中點,連接EF1,BF1,得到△EF1B;點F2是CF1的中點,連接EF2,BF2,得到△EF2B;點F3是CF2的中點,連接EF3,BF3,得到△EF3B;……;按照此規(guī)律繼續(xù)進行下去,若矩形ABCD的面積等于2,則△EFnB面積為(用含正整數(shù)n的式子表示).
解析:設AE=DA=y,AB=CD=4x,則4xy=2,即xy=12.
設EF1,EF2,EF3,……,EFn分別與AB交于點G1,G2,G3,……,Gn.
∵AE=AD,AB∥CD,
∴AG1是△EDF1的中位線,AG1=12DF1.
∵F1是CD的中點,DF1=12CD=2x,
∴AG1=x,G1B=AB-AG1=3x.
∴S△EBF1=S△BG1F1+S△EBG1=12BG1(AE+AD)=BG1
×y=3xy=32=2+12.
同理,AG2是△EDF2的中位線,AG2=12DF2.
∵F2是F1C的中點,
∴DF2=3x.
∴AG2=32x,G2B=AB-AG2=4x-32x=52x.
∴S△EBF2=S△BG2F2+S△EBG2=12BG2(AE+AD)=BG2
×y=52xy=54=22+122.
仔細觀察三角形中F的右下角碼與底數(shù)2的指數(shù),不難發(fā)現(xiàn),底數(shù)2的指數(shù)等于F的右下角碼,所以△EFnB的面積為2n+12n.
點評:以矩形為問題背景,以線段的中點為問題生成的基本途徑,以圖形的面積為問題結(jié)論,通過三角形面積大小的變化揭示中點變化時三角形面積變化中的規(guī)律,用熟悉的知識生成富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值得深思,富有挑戰(zhàn).
解答時,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探索:
(1)涉及的知識:矩形的性質(zhì),矩形的面積,線段的中點,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2)涉及的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的轉(zhuǎn)化思想,即如何把矩形的面積轉(zhuǎn)化為三角形的面積;探索規(guī)律變化的思想;運動的思想;整體思想;方程的思想.
(3)涉及的方法:圖形面積分割的方法;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用法;代數(shù)式變形表示法;等等.
5 反思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既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知識點,可以單獨使用直接解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解題方法,與其他知識有機融合,雖不是問題的“主角”,卻是問題解決環(huán)節(jié)上的一顆重要“棋子”,是問題解決的一種有效破解方法.因此,從四基入手,全面把握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其中基礎知識是解題的依據(jù),基本模型是解題的圖形依據(jù),基本方法是定理具體運用的方法依據(jù),基本應用展示了定理的基本用途和使用說明,做到夯實基礎,掌握構建模型的方法,明確解題目標,這也是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生成的一片知識沃土、智慧源頭之一.
參考文獻:
[1]黃征.三角形的中位線[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