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歸潮》以深情的筆墨講述潮州的百年歷史,展現(xiàn)了潮人強烈的家國認同和民族情懷,是作家陳崇正獻給故鄉(xiāng)潮州的贊歌。小說以恢弘的氣勢和細膩的筆觸讓潮州的歷史通向現(xiàn)實,思考歷史與當代的關系和未來的關系。韓山師范學院舉辦的《歸潮》學術研討會從地方書寫與家國認同、歷史敘事與空間書寫、人物塑造與愛情描寫、結構布局與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展開討論,闡釋小說的當代價值和文學史意義,也為當代文學研究注入了新的動能和活力。
關鍵詞:《歸潮》;潮州;陳崇正;研討會
中圖分類號:I 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883(2025)01-0050-06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5.01.008
茅盾文學獎新人獎得主、韓山師范學院知名校友陳崇正的最新力作《歸潮》發(fā)表于《當代長篇小說選刊》2024年第1期,并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力圖為海內外潮人立傳的小說,作者以碧河鎮(zhèn)陳、林兩個家族四代人的命運變遷,勾勒了潮人百年的奮斗歷史,展現(xiàn)了潮州的地方文化和精神傳統(tǒng)。2024年5月10日,韓山師范學院以“回到故鄉(xiāng)與走向世界”為主題舉辦了《歸潮》學術研討會。會議由韓山師范學院、花城出版社主辦,韓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花城文學院、韓山師范學院潮州文化研究基地承辦。出席會議的專家有韓山師范學院副校長黃景忠、花城出版社社長張懿、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賀仲明、韓山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周錄祥、《當代》雜志主編徐晨亮、《長篇小說選刊》主編宋嵩、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曉琴、中山大學教授郭冰茹、暨南大學教授申霞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陳培浩、北京大學副教授叢治辰、暨南大學副教授唐詩人、作家阿菩等。另外,暨南大學教授蔣述卓、中山大學教授謝有順還以書面形式參與會議。會議由韓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陳佳璇教授主持?;ǔ浅霭嫔缟玳L張懿表示,潮州是一個特別有文學魅力和文化吸引力的城市,現(xiàn)在已然成為廣東的一個地標性城市?!稓w潮》以強烈的身份認同感書寫潮州,是陳崇正為家鄉(xiāng)文化做出的突出貢獻。陳崇正從潮州出發(fā),這次研討會回到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地,意義非凡。研討會中,專家學者們對《歸潮》的地方書寫與家國認同、歷史敘事與空間書寫、人物塑造與愛情描寫、結構布局與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發(fā)出各自的真知灼見。
一、地方書寫與家國認同
地方經驗是文學書寫的經典話題。地方敘事如何展現(xiàn)文化傳統(tǒng)、時代精神、民族認同和世界視野等是衡量文學作品能否進入文學史的關鍵要素。如何處理地方經驗與普遍經驗、地方文化的特定性和包容性、地方空間的穩(wěn)固性和流動性等,是文學寫作中常思常新的主題。地方性寫作漸漸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潮流?!稓w潮》在地方性寫作方面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賀仲明指出,在地域小說普遍流行的當下,人的精神個性是地域文化的內在核心,也是使作品脫穎而出的關鍵,《歸潮》對這方面的書寫堪稱典范。陳崇正從比較宏闊的視野來回望潮州,做到了敘事視角和故事序列的創(chuàng)新。《歸潮》的地方性不僅體現(xiàn)在對地方風俗、人情世態(tài)的描寫,更在于對潮汕精神的挖掘。陳崇正努力發(fā)現(xiàn)和表達潮人的奮斗精神、堅韌精神以及強烈的家鄉(xiāng)情感和民族意識。通過對主人公下南洋的個性化經歷書寫,小說由人的精神個性再現(xiàn)了地方文化的個性和底蘊內涵。至此,《歸潮》是潮州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存在,為構造潮州的文學地標做出了突出貢獻。
徐晨亮認為,陳崇正是站在一種內部視角書寫潮人的文化性格或文化心性,小心忍耐和大膽追求構成了潮汕文化的心理結構,也體現(xiàn)了潮汕文化的陰陽兩面。如果將陰面和陽面單挑出來,都不足以概括出一種文化心性。恰恰是這陰陽兩面,就像是林漢先和陳洪禮以及其他人物的對應組合才融合出獨特的潮汕文化和人物性格,也構成了一種文化、一種地域、一種文化心性的全景,具體可以概括為求實、求險、求神精神的組合。因此,《歸潮》是以文學的方式帶我們穿越歷史的風云,在潮州的地域中沉浸式地走一圈,去感受潮州的文化心性。而處理這樣一個主題,它其實既提供了一些挑戰(zhàn),又提供了一些壁壘的阻礙,即該如何利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心理學等知識解讀潮汕文化精神,用文學的所有形式去闡釋它,而不是變成一種用小說的方式去總結某種已知的對于潮汕文化的理解,這個其實具有非常高的難度?!稓w潮》細致勾勒了潮汕地區(qū)以及從潮汕出走的潮汕人這樣一個群體的文化性格、歷史積淀,在大歷史中的多樣化人生和與潮汕文化的聯(lián)系,在關注文化傳統(tǒng)方面體現(xiàn)了厚重的歷史感和強烈的現(xiàn)實感。
張曉琴指出《歸潮》思考了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的一種處境和如何復活的問題。小說通過描述英歌舞、僑批、木雕、潮劇、美食、茶藝等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潮州文化在當代得以大放異彩,結尾處香爐重回紅木底座暗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復活。那香爐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傳統(tǒng)文化。陳家祠堂也好,香爐也好,焚香也好,祭祀也好,它們代表的都是一種文化。也只有潮州作家才能給潮州文化“上一炷香”,才能寫出潮州的文化精神,這種目光的選擇體現(xiàn)了潮州作家對本地文化深切的愛。
與會專家也討論了地方性與民族性表達的關系。黃景忠表示,《歸潮》以一個群體的奮斗史關聯(lián)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歷史命運,將地方的小敘事與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貫通起來?!稓w潮》中的僑一代以搬家不離家、出國不離國的壯烈人生詮釋了“家”與“國”是血脈相通、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而陳、林家族的新生代以認同和繼承潮州文化表現(xiàn)了濃郁的家國情懷。由此,新生代通過群體的歷史、文化和情感記憶與故鄉(xiāng)、祖先相聯(lián)系。尤其精彩的是,小說在家國敘事中以錯位性表達代替了同構性書寫,讓國家、家族和個體之間形成互動的張力關系,從而讓小說更富于人情味,更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這是小說家國倫理敘事的成功之處。
郭冰茹指出,我們在討論區(qū)域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系時,需要思考地域性是否通過妥協(xié)和折中才能變成一種中國性的表達,還是不同的地域性可以自發(fā)生長,從而變成一個1+1gt;2的狀態(tài)?!稓w潮》通過對潮汕地方文化和地方色彩的提煉,使得一種地方性的經驗發(fā)展成一種普遍性的經驗,實現(xiàn)了1+1gt;2的狀態(tài),也使得外地人和本地人的情感達成深度鏈接,增強了小說的情感感染力。申霞艷表示《歸潮》是全球化時代的地方性寫作,既體現(xiàn)了中國地方經驗的共通性,也揭示了新的地方性經驗。小說中,牙齒掉后扔向屋頂的細節(jié)書寫了鄉(xiāng)土中國的普遍經驗,而潮汕地區(qū)的海洋文化則是一個面向世界的敞開性和開放性經驗。陳崇正調動了家族記憶、地方經驗和成長歷史,書寫了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開放性潮汕文化。
二、故鄉(xiāng)的歷史敘事與空間書寫
故鄉(xiāng)是作家情感記憶的出發(fā)點,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永恒主題。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品都有對故鄉(xiāng)的回望和想象。故鄉(xiāng)并非靜止不變,每一次回返故鄉(xiāng)都意味著與新的景象和精神相逢。如何書寫故鄉(xiāng)的常與變、揭示故鄉(xiāng)的未來走向及創(chuàng)新故鄉(xiāng)的敘事方式是《歸潮》著重思考的話題。
謝有順認為《歸潮》未必有為故鄉(xiāng)立傳的雄心,但卻寫出了故鄉(xiāng)的靈魂和情誼。作者愛其筆下的人物,愛這塊土地,也感念土地上發(fā)生的一切,因此整部小說帶著近鄉(xiāng)情怯似的小心翼翼風格,連小說里的人物也普遍溫暖善良。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潮州,陳崇正以小說的方式向他熱愛的故土致意。通過對這段歷史的梳理,陳崇正也有了一次真正的自我凝視機會。他既重溫了潮人的這份情懷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迸發(fā)出驚人的力量,也檢索了潮人的精神積淀將如何延展到當代生活之中。這可能是一個作家真正走向成熟的標志,就是開始懂得了如何在歷史中重新認識現(xiàn)實、認識自我。最后,在對故鄉(xiāng)的歷史書寫中,陳崇正既挖掘了幾代潮人如何歸潮的歷史記憶,也有意讓歷史通向現(xiàn)實,并讓現(xiàn)實中的人在文化傳承中產生文化認同感,這種自覺的歷史意識反映了作者在重審他和時間的關系、當代的關系、現(xiàn)實的關系。
陳培浩指出,不同于以往的創(chuàng)作,陳崇正在《歸潮》中使故鄉(xiāng)獲得了具體性,同時也在為故鄉(xiāng)注入自己的一種精神力量,例如將主人公命名為陳喬峰就完全源于作家對金庸的熱愛。故鄉(xiāng)其實是人們成年以后不斷回望再不斷與之相遇的一個精神棲息地,也就是說作家要寫出自我與故鄉(xiāng)的交互性。靜態(tài)的故鄉(xiāng)、想象的故鄉(xiāng)是可疑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故鄉(xiāng)是我們參與建構的故鄉(xiāng)。《歸潮》以動態(tài)的情感化的個人敘事去面對一個流動的故鄉(xiāng),書寫了個人不斷與故鄉(xiāng)的相遇過程,為故鄉(xiāng)注入了一種力量和新的精神傳統(tǒng)。從《美人城手記》到《歸潮》,陳崇正書寫故鄉(xiāng)經由了從想象性世界文學語法到具體性敘事方式的轉變,在文學行旅中實現(xiàn)了與故鄉(xiāng)的精神相遇。
田莉認為《歸潮》對故鄉(xiāng)歷史的探尋來源于人物當下的生命困惑,因此這是基于生命體驗的回溯歷史,是與每個個體存在息息相關的溫情歷史。對歷史的回溯是為了重溫遺忘的記憶,進而以文化傳統(tǒng)為現(xiàn)實和未來賦能。當歷史與現(xiàn)實發(fā)生聯(lián)結后,失語的歷史不僅能直接言說,而且也使傳統(tǒng)文化精神在當下得以復活。
唐詩人認為《歸潮》體現(xiàn)了一個世界性或者是文學地理意義上的空間視野,它的空間性是由潮汕地方出發(fā)去往世界,同時又由海外回到潮汕地方,這種空間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流動。包括潮汕文化向海外傳播的不斷延伸過程,同時又有從海外回來不斷反饋潮汕、建構潮汕的文化過程,從而為潮汕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找到一個突破口。然而,不同于主要關聯(lián)民族史、國家史的家族敘事,《歸潮》中的家族敘事更多凸顯空間與地方性。尤其是林阿娥帶著丈夫骨灰回潮州的過程,是用一種文學地理意義上的地理繪圖式思維來表現(xiàn)當年中國廣闊地域上的抗戰(zhàn)史。因此,《歸潮》是一種空間地理意義上的潮人赴東南亞的歷史以及中國南方民間的抗日歷史,這也為如何重新開掘歷史敘事和“新南方寫作”提供啟示。
三、人物塑造與愛情描寫
一部長篇小說的得失成敗與人物塑造息息相關,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是衡量小說藝術感染力的標準之一。人物形象與人物關系的生動刻畫、人性的多樣化和深度挖掘等,賦予了文學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張曉琴認為陳崇正的這部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幾位代表潮州精神力量的女性形象。女性在歸潮途中的堅韌和堅強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細節(jié)描寫非常重要,比如,小說寫到林阿娥在戰(zhàn)亂中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把頭發(fā)剪掉并在臉上抹滿灰,還有結尾處對穆桂英掛帥的女子英歌舞的描寫等都非常打動人。一個男性作家,只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女性立場上去思考,才能有這樣的共情心和同理心。
叢治辰認為小說對人物的刻畫非常出彩,常常以簡單筆墨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比如“我碧河林家打鬼子拼盡了七條人命,滿門忠肝義膽,你們算什么狗東西”展現(xiàn)了林雨果的潑辣直爽。再比如,陳洪禮、林漢先、翁如棋在船上的對話描寫,使三個人物的性格和彼時心境得以生動再現(xiàn)。另外,作家也非常注意人物性格的動態(tài)化描寫,起初最悲觀和膽小的翁如棋后來表現(xiàn)最為沉穩(wěn),最充滿豪情壯志和樂觀的林漢先后期迎面撞見了孤獨。
黃景忠認為《歸潮》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個特點是寫出了文化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與成就。陳團結繼承陳家的木雕手藝,他性格內向、木訥,一生滿足于與木頭為伍。他愛林雨果但拙于言辭。在暮年,他耗費了幾年的時間用木雕重現(xiàn)他與林雨果初次井邊會面的情景。林漢孝一生癡迷潮劇,抗戰(zhàn)的時候他參加“青抗會”,被日軍抓后堅貞不屈,在戲臺上被殺害,活成了戲劇中的忠烈英雄。在《歸潮》中,我們看到人傳承文化,文化又影響、塑造人的性格與命運。
小說的愛情描寫也有許多亮點。叢治辰指出,除了陳喬峰和黃博琳的“功能性愛情”外,文本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愛情書寫,比如當男孩在河中完成成人禮的時候,洗衣服的女孩看著喜歡的男孩游到河的對岸,這樣的愛情特別清新明媚;林雨果和陳團結的愛情更多表現(xiàn)為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溫情,其中也偶有濃厚的浪漫氣息,如陳團結在臨終前以他們初相識的情景創(chuàng)作了一幅龍眼木雕;陳洪禮和多病的妻子之間則是一種深沉的愛情等等。陳崇正擅長以輕盈的筆墨寫人間的深情,溫暖細膩、至情至性。
四、結構布局與表現(xiàn)手法
《歸潮》的結構精巧、布局嚴謹,表現(xiàn)手法多樣,在藝術上極具特色,富有多元的闡釋空間。小說的內外結構、謀篇布局、奇正手法、幽默敘事等是討論的熱點。
叢治辰認為《歸潮》對故鄉(xiāng)的敘述是先走向世界再回到故鄉(xiāng),這構成了文本的外在結構。例如,比較系統(tǒng)地總結出潮州文化精神的竟然是泰國華僑陳錦桐,這表明了只有在世界文化的圖景中,潮州文化的獨特性才能更好顯現(xiàn)。小說香爐的線索特別重要,它牽連的是小說的內在結構,香爐的失而復得反映了潮州文化精神的回歸。同時小說以婚禮的求新開始,以喪禮的守正結束,體現(xiàn)了對潮州文化守正創(chuàng)新的致敬。
作家阿菩指出小說的結構很奇特,一是從小說的目錄來看是典型的潮劇結構;二是婚禮和喪禮的結構設置是一個普世意義上生死循環(huán)的結構;三是小說的結構整體上非常飽滿充實,但同時又是碎片化的,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故事之間有內在關聯(lián)又有一定獨立性,便于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切換閱讀。
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也很有特色。蔣述卓強調《歸潮》在藝術表現(xiàn)上是奇中出正、正奇結合,達到了奇妙的藝術效果。陳崇正一開始對故鄉(xiāng)潮州進行“正面強攻”,從歷史和文化中描寫華僑的家國情懷,同時以現(xiàn)實主義寫法進行敘述,即使細節(jié)也追求真實。但他的“正”是通過“奇”的構思、“奇”的人物、“奇”的情節(jié)來表現(xiàn)。例如,在人物塑造上,小說既有林漢先、陳洪禮、羽先生、英順伯、孟先生等男性的奇勇,也有林阿娥、林漢蓮、林雨果等憨厚中藏著熱情、粗狂中體現(xiàn)細心的奇女子;在細節(jié)上,香爐的失而復得貫穿全書,將潮汕地區(qū)的宗祠文化提高到傳統(tǒng)不可缺失的高度來認識。而最后陳洪禮書信的揭秘,既是懸念的安排,也是細節(jié)的精心設計。
宋嵩認為幽默敘事是《歸潮》的敘事特點。陳崇正喜歡冷不丁地抖出一個包袱,讓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在小說中突然閃現(xiàn)又突然消失,可以看作是對歷史敘事的“玩笑”書寫。如果沒有梁思成、林徽因、梁羽生、艾青等人物,小說的敘事也是完整的,但恰恰是這些閑筆,才讓歷史敘事不至于那么沉重和嚴肅。此外,小說還以兒童視角展現(xiàn)旅途中的苦難,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返鄉(xiāng)旅程的沉重感。例如,在林雨果和母親歸潮途中,以林雨果童心未泯的視角呈現(xiàn)路途中的動物,這些描寫在化解苦難的同時也讓人會心一笑。叢治辰也指出小說用很多精彩的閑筆渲染了幽默氛圍,如陳洪禮在船上遞給林漢先水布、大象在泰國街頭走來走去等的描寫都增強了文本閱讀的輕松感。
五、結語與展望
《歸潮》通過書寫碧河鎮(zhèn)陳、林兩個家族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和“歸潮”故事,展現(xiàn)了潮州的歷史文化、精神圖景和家國情懷?!皻v盡千劫,只為歸潮”,是第一代潮人魂歸故里的歷程,也是第二代至第四代潮人由回溯歷史重歸潮州文化的精神旅程?!俺鄙侨硕嗍菑闹性w徙而來,對于一個處在不斷流動的群體來說,抓住血脈之‘根’很重要”[1]。對潮州近代史的細致勾勒,對潮人的形象摹寫,對潮州文化精神的深刻挖掘,使《歸潮》已然成為當代潮州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回溯當代以潮汕為背景進行的小說創(chuàng)作,郭啟宏的《潮人》和陳繼明的《平安批》都取得了良好反響。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為家鄉(xiāng)人民書寫滿意的作品,是陳崇正創(chuàng)作《歸潮》的深切思考。“回到故鄉(xiāng)與走向世界”,在陳崇正筆下,故鄉(xiāng)與世界獲得了互通與互聯(lián),潮汕文化的瑰麗也被更多人看見。沒有出走的經歷和開闊的視野,作家對潮州的書寫必然缺乏向外觀之的視角,相應的故鄉(xiāng)敘事也可能是缺少現(xiàn)實根基的世界語法。正因為走出潮州再回到故鄉(xiāng),作家才能在時空回望中反觀潮州,思考故鄉(xiāng)與世界接軌的契機。《歸潮》的創(chuàng)作也契合了新世紀以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視野轉變?!斑M入新世紀以來,中國作家在書寫時的歷史視野開始有所變化,視野明顯擴大,形成了一種類似于全球史的視野,或者說,直接就是全球史的視野?!保?]因此,《歸潮》不是單純的故鄉(xiāng)歷史敘事,而是借由歷史思考故鄉(xiāng)的地域性、世界性及在全球化時代的未來發(fā)展趨勢。歷史作為敘事動機而不是敘事目的出現(xiàn)在文本中,是小說對于故鄉(xiāng)歷史書寫的一大貢獻。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性歷史”[3]82,“一切經驗都必須通過當代性,成為當代性的直接經驗”[3]83。當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動后,歷史事件和精神傳統(tǒng)重新在當下復現(xiàn)。歷史為我們留下了洪靈菲、戴平萬、李衣尼等人物的聲名,但即使是平凡的歷史人物也有值得書寫的個人命運,更何況是為眾人抱薪、為民族危難奔走的英雄,我們需要銘記和緬懷他們。在林漢先、陳洪禮、羽先生、英順伯等歷史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潮人的愛鄉(xiāng)愛國、團結互助、敢為人先的精神。而如何通過歷史人物面對歷史,這也是小說思考的又一話題。陳純鋼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經夠沉重了,前后左右都是木頭,居然還要去面對沉重的歷史,這個太難了。其實,“我們回避歷史,且對書寫歷史表示慢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時間之盲’,造就來自非在場者的倔強”[4]。陳錦桐說他像一條不懂事的魚,把沉淀在水底的歷史打撈出來,反而讓當下的清水變得渾濁,如他給80多歲的林雨果看陳洪禮的信件,讓林雨果的情緒極為激動以至于大病一場。而陳喬峰則說,我們看待一段歷史,也要取決于我們究竟是仰視還是俯視,抑或平視。很明顯,小說以平視的敘事視角為我們展現(xiàn)了那段令人仰視的歷史,以親人的身份揭開了歷史人物的人性面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既平凡又偉大。
當追溯歷史后,潮州的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小說讓第三代潮人,也是泰國華僑陳錦桐來揭秘,意在表明潮州文化精神的根基深厚、傳播之廣、包容之強和凝聚力與向心力。陳錦桐總結潮州的文化精神是求險、求實和求神。求神是指要敬重祖宗和神明,不忘本,這是所有具有家國情懷的潮人的文化信仰,所以才會有“歷盡千劫,只為歸潮”。如果說求神是小說中所有人物的共通文化基因,那么求實和求險猶如陰陽兩面則分別集聚在人物身上。陳洪禮曾對林漢先說“就像一枚硬幣,總有陰面和陽面。羽先生在陽面,英順伯在陰面,漢先你在陽面,我則在陰面,你需要拋頭露面,凡事務必謹慎小心?!保?]85陽面是求險,是反叛和創(chuàng)新;陰面是求實,是持守和謹慎。求實和求險猶如傳統(tǒng)文化的陰陽兩極,統(tǒng)一、對立和互化。如果說求神代表的常體現(xiàn)了人們的精神堅守,那么求實和求險精神則體現(xiàn)了在變化中的此消彼長。
求實和求險精神結合的最好時期是在第一代潮人身上。陳洪禮和林漢先親密無間、分工明確,做到了潮人心懷家國,敬神明而不虛妄,破風浪而不驕奢,合力推動了革命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與第一代不同的是,第二三代求實和求險的潮人在碰撞和沖突中才達到精神上的契合。林雨果直到陳團結去世,看到他有關龍眼樹的木雕后,才感受到他們愛情的浪漫成分,也更進一步地理解了陳團結。而黃博琳、陳喬峰的精神融合之路則更加艱難。黃博琳堅信“人生短暫,其實只剩下體驗”,所以不斷地出走,陳喬峰認為潮州熟悉而溫暖的感覺很容易讓人屈服,所以不愿意離開。只有在被海溝驚嚇、直面死亡的那一刻,黃博琳才意識到陳喬峰代表的求實精神的可貴;也只有在聽到黃博琳說“潮州文化從來都不是男耕女織,而是星辰大海”后,陳喬峰才反思求險的豁達胸襟,所以最后也萌生了去泰國教授木雕的想法。至此,第四代人完成了潮州文化精神中求實和求險的契合,從而聯(lián)結和傳承了第一代潮人的精神氣脈。陳崇正對“精神地理”的追尋中也實現(xiàn)了對故鄉(xiāng)寫作的拓展。因為“現(xiàn)代某種程度是同質的,所以地理對于作家而言便只能是‘精神地理’。有意識地激活某種地理文化內部的審美性、倫理性和風格性,并使其精神化,這是當代青年作家寫作的某條可行路徑”[6]。
當潮人重新找尋求實、求神和求險精神,潮州文化才得以真正復活,也具備了面向未來和世界的強大生命力。陳錦桐、李啟銘、黃博琳、陳喬峰等人通過重修祠堂、改造書樓、活化民宿,將潮州木雕推向世界、展覽先人事跡等,讓潮州文化向內扎根、向外發(fā)展,所以潮州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實的,更是未來的。也只有不忘來處,文化精神才能永流傳,正如小說結尾冰嬸所說,“如果我沒數錯,在場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團結嬸接生的”[5]325?!叭绻f文學的歷史表征大體上位于文學的表象層次,那么文學中的歷史判斷則基本上位于文學的理性層次”[7]。因此,《歸潮》的歷史書寫為當代文學如何書寫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陳崇正的《歸潮》通過深刻的現(xiàn)實描寫和細膩的人性刻畫,展現(xiàn)了重要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小說在主題、人物、敘事和語言等方面都特色鮮明且寓意深刻,是一部有關潮州歷史文化的精彩力作。韓山師范學院舉辦的《歸潮》學術研討會圓滿成功,達到了預期的學術交流效果。與會專家從地方書寫與家國認同、歷史敘事與空間書寫、人物塑造與愛情描寫、結構布局與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進行研討,不僅揭示了小說的文學史價值和社會意義,也為當代文學研究注入了新的動能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黃景忠.文學表現(xiàn)地方性的一次有益探索——評長篇小說《歸潮》[N].光明日報,2021-06-12(14).
[2]李德南.歷史視野的轉換與中國當代小說的變革趨勢——以“新南方文學”為例[J].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評論,2024(2):59-67.
[3]金莉,李鐵.西方文論關鍵詞:第二卷[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4]葛亮.梓人的觀看——兼談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歷史書寫[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22(11):109-116.
[5]陳崇正.歸潮[M].廣州:花城出版社,2023.
[6]陳培浩.新南方寫作的可能性:陳崇正的小說之旅[N].文藝報,2018-11-09(5).
[7]汪正龍.重審文學的歷史維度——兼論文學與歷史的關系[J].文學評論,2018(6):174-182.
An Overview of the Academic Seminar
on Chen Chongzheng’s Novel Returning to the Tide
TIAN L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Returning to the Tide is a novel written by Chen Chongzheng, which tells the history of Chaozhou over the past century with deep affection,showcasing the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patriotic sentiments of Chaozhou people. It is a hymn dedicated to Chaozhou,the hometown of the writer. The novel presents Chaozhou’s history in a grand and majestic manner,while delicately portraying its present.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e academic seminar on Returning to the Tide held by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delved into the topics of local writing and national identity,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spatial writing,character shaping and love depiction, and spatial layout and expression techniques,so as to elucidate the novel’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literary historical significance,thus injecting new momentum and vitality in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studies.
Key words:Returning to the Tide;Chaozhou;Chen Chongzheng;seminar
責任編輯 姚則強
收稿日期:2024-06-22
基金項目:韓山師范學院2023年度教授、博士科研啟動項目(項目編號:b23101)。
作者簡介:田莉(1994-),女,山東濟寧人,韓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