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教育”理念認為大自然是幼兒勞動教育的“活教材”,能夠給幼兒帶來無窮無盡的知識,使幼兒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為促進幼兒教育改革、提升幼兒園勞動教育質量,文章圍繞“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全周期種植勞動教育實踐展開研究。文章認為,教育工作者應立足幼兒視角,引導幼兒在種植活動中自主學習、和諧發(fā)展,同時通過組織播種活動來激發(fā)幼兒的勞動興趣,通過組織管理活動來增強幼兒的勞動體驗,通過組織收獲活動來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幼兒教育;“活教育”理念;勞動教育;全周期種植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04-0006-03
“活教育”理念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的。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和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強調讓幼兒在其中去“做”,鼓勵教師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在“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1]。在新時代背景下,遵循植物生長規(guī)律開展全周期種植活動成為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活教育”理念無疑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方向。教師應深入研究“活教育”理念,結合全周期種植勞動教育展開研究,優(yōu)化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和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在“動手”中“動腦”,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質。
一、組織播種活動,激發(fā)勞動興趣
幼兒對生命的成長過程充滿好奇。在“活教育”
理念的指導下,幼兒園可以基于園所環(huán)境開辟種植園。種植勞動教育作為幼兒園的隱性課程,能夠提升幼兒對植物的觀察和感受能力,培養(yǎng)幼兒愛勞動、親近自然、喜歡動植物等的情感,對幼兒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依托種植園,教師可以在春天組織幼兒參加播種活動,并給予充分的支持和引導,激發(fā)其對于種植的興趣,使其能主動參與到全周期種植活動之中,進而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
例如,在春天來臨之際,幼兒面對種植園中長出的各種植物,在與教師、同伴的談話中表現(xiàn)出了“種點什么”的想法?;谶@一想法,教師組織開展了如下系列活動。(1)分享交流。在播種前,教師圍繞“種點什么”引導幼兒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幼兒認為可以種蘿卜,因為園里養(yǎng)的小兔子最喜歡吃蘿卜;有的幼兒認為可以種玉米,因為食堂做的排骨玉米湯很好喝;有的幼兒想種番茄;還有的幼兒想種黃瓜……為了讓幼兒充分了解不同季節(jié)適合種植不同的蔬菜,教師借助家園合力,由家長和幼兒進行調查和記錄,并最終選出了幼兒最想種且適合種的三種蔬菜:白菜、番茄、黃瓜。(2)整理菜地。確定種植對象后就進入了播種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幼兒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分成了翻土組和肥料組,隨后開始小組討論制訂計劃。在種植前,翻土組針對“怎么松土比較好?”“哪種工具適合松土?”
“松土時該注意什么?”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并制訂了翻土計劃。隨后,他們自主選擇了工具和材料,來到種植園完成了除草、松土、打壟等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認知,如“大家擠在一起挖土時工具容易打到人,所以應該分散開”“最小的鏟子和鋤頭挖不下去,不適合松土”“大鋤頭拿起來很費事,用小鏟子比較省力”“大鐵鍬由兩個人一起用力很容易能翻得很深”……這些認知促使幼兒不斷反思、調整翻耕計劃,豐富了種植經(jīng)驗,提高了勞動效率,積累了勞動智慧。(3)收集肥料。在除草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在教師的提示下產(chǎn)生了“這些雜草能不能變成肥料”的想法。為了讓這個想法變?yōu)楝F(xiàn)實,教師鼓勵他們回歸生活、集思廣益,向父母或其他有經(jīng)驗的人尋求幫助。經(jīng)過一番努力,有的小組真的用雜草制成了肥料,并在活動中分享了制作過程和方法。還有的小組在家長的指導下將收集到的腐爛的果皮、兔子的糞便等制成了各種農家肥,為種植做好了準備。(4)選種種植。教師為此次活動提供了白菜、番茄以及黃瓜的種子或菜苗,引導各組自由選擇,并教給了他們播種的方法:先用鏟子挖一個洞,把種子或菜苗的根放進洞里,用土把洞蓋住,再給種子或菜苗澆水。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經(jīng)歷了撒種、施肥、埋土、澆水等環(huán)節(jié),完成了種植任務。
通過此次播種活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勞動技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fā)展。幼兒在接觸自然、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獲得了真實的經(jīng)驗,體驗到了種植和探索的樂趣,在大自然的“活教材”中收獲了知識和技能。同時,土地、種子這些自然元素也給幼兒創(chuàng)造了發(fā)揮智慧的空間,給予了他們最豐富、最有意義的生活體驗。在播種的過程中,幼兒也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并對未來的收獲產(chǎn)生了期待,從而對接下來的勞動產(chǎn)生了更大的熱情,為全周期種植活動的進一步開展作好了鋪墊。
二、組織管理活動,強化勞動體驗
在完成種植活動后,便進入了至關重要的管理環(huán)節(jié)。種植活動中培養(yǎng)起來的責任感是幼兒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石,它體現(xiàn)了幼兒積極主動、自覺完成任務的態(tài)度和擔當精神[3]。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幼兒需要定期完成澆水、施肥、除蟲、修剪等工作。這個過程不僅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還能使他們樹立對一件事情負責任的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的專注力、觀察力和耐心。當然,在管理活動中,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過程,引導他們體會勞動的價值、感受生命的意義,從而促使其發(fā)展健全人格,塑造良好品行。
例如,在將全周期種植活動融入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中,教師不僅組織幼兒參加了播種活動,還劃分了責任區(qū)。幼兒通過自主選擇伙伴、分小組討論等,明確了自己小組的管理職責,并就此展開了行動。具體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幾方面。(1)澆水和除草。在各小組種下白菜、番茄、黃瓜等植物的種子或菜苗后,教師提出問題:“種下種子后它們自己就能發(fā)芽嗎?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呢?”有的幼兒根據(jù)自己家中養(yǎng)花的經(jīng)驗表示應該給種子澆水,有的幼兒根據(jù)自己在農村生活的經(jīng)驗表示還要去除雜草。根據(jù)幼兒的提議,教師引導各組再分為澆水、除草兩個小組,并讓他們或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或通過請教他人來確定每天澆水的次數(shù)、澆水量、澆水的方式,
以及除草的方法。通過協(xié)商,各小組設立了“值日表”,確定了每日澆水、除草的負責人,并要求他們相互監(jiān)督,共同參與種植管理工作。(2)除蟲。幼兒在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菜葉上有一些小洞,由此引發(fā)了討論:有的幼兒認為是被小鳥吃掉的,有的幼兒認為是菜葉壞掉了,有的幼兒則認為是蟲子吃的?;诖?,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了實地觀察和探究,最終在一些菜葉底下發(fā)現(xiàn)了菜青蟲。因此,各小組開始了除蟲任務。從各小組的討論情況來看,幼兒對于除蟲的認識較少,對于除蟲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因此,教師設計了關于除蟲的親子調查表,以引導幼兒學習除蟲方法。在活動中,幼兒家長需積極參與其中,并通過親子互動幫助幼兒查找資料,總結各種除蟲方法。比如,有的幼兒與家長觀看了自制驅蟲水的視頻,并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了反復試驗,最終利用大蒜水、白菜水、橘皮水、洋蔥水、白醋、白酒等制成了驅蟲水;有的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糖水、糖醋汁制作了誘蟲劑,又用膠水和紙板制作了粘蟲板,組合成了“除蟲武器”。在如何利用這些“武器”進行驅蟲時,幼兒再次遇到了問題,如“驅蟲劑怎么噴灑?一次噴多少?”“粘蟲板應該放在哪里?怎樣放置?”。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將探索的主動權再次交給幼兒,鼓勵他們集思廣益,同時給予了他們適當?shù)闹С趾蛦l(fā),讓幼兒自主解決問題,使其在實踐中鍛煉思考和動手能力。(3)施肥。各小組通過查閱資料與咨詢有經(jīng)驗的農民,了解到施肥有很多學問。比如,植物在種植中需要使用磷肥,磷是植物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如果土壤中磷含量不足,就會嚴重影響植物的發(fā)育,導致葉片細小,根系發(fā)育不良。對此,各組幼兒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利用蛋殼制作了磷肥原料。此外,還利用雜草、落葉、干樹枝等制作了草木灰,定期施肥,滿足了植物的生長需求。
如此,教師將植物生長管理的職責交給了幼兒,并始終貫徹“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的思想,讓他們通過與植物的密切接觸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充分激發(fā)了幼兒的潛能,讓他們真正經(jīng)歷了植物生長的全過程,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并從中獲得了知識、磨煉了耐心、強化了責任意識[4]。
三、組織收獲活動,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基于“活教育”理念,教師應引導幼兒在接觸自然和生活事物的過程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為了讓幼兒親近自然,體驗勞動與收獲的快樂,體會勞動者的艱辛和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教師在全周期種植勞動教育實踐中應該結合前期的播種、管理,激發(fā)幼兒的期待,并在秋冬季組織采摘、食品制作等活動,讓幼兒真正體會收獲的快樂。
例如,教師立足幼兒前期的播種、管理等活動,在秋冬季節(jié)組織了“秋收冬藏”特色活動。具體包括以下兩部分內容。(1)探尋“秋收”。各組幼兒來到種植園,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采摘,收獲了白菜、番茄、黃瓜等作物。然后,教師組織各組幼兒分享、討論秋天的豐收成果,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等方式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饋贈,如番茄組通過觀察番茄的外觀特征,了解了番茄的形狀、顏色、大小等;通過用手觸摸番茄的表面,感受到了番茄表皮的質地;通過靠近番茄用鼻子聞,體驗到了番茄的氣味。之后,教師與幼兒共同制作了菜肴,品嘗了白菜炒肉、番茄炒蛋、清炒黃瓜等美味,
分享了勞動成果,讓幼兒深切感受到了勞動的獲得感。而面對剩下的蔬菜,教師則引導幼兒思考問題:“這些蔬菜如果短時間內吃不完,該怎么防止蔬菜壞掉呢?”幼兒結合生活經(jīng)驗想到了可以把它們放在冰箱里儲存。教師則繼續(xù)延伸,引出人們通過風
干、晾曬、腌制等多種方法來儲存食物的習俗,由此引出“冬藏”活動。(2)解密“冬藏”。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先利用繪本介紹最為常見的冬藏方法——腌制。在生活中,腌制的美食無處不在,這些食物里面蘊含著的不僅是酸甜苦辣的味覺體驗,
更是對祖先生活智慧的傳承。在教師的鼓勵下,各小組積極參與腌制活動,有的洗白菜、有的撕白菜、有的將白菜水分擠出、有的擺放晾曬、有的撒鹽巴和調料。經(jīng)過一番勞動后,幼兒和教師一起將腌菜罐做好記號,貼上時間標簽。幼兒則需對腌菜進行跟蹤記錄。當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在家中制作腌黃瓜之類的腌菜,讓幼兒與家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
如此,幼兒通過采摘、制作美食、制作腌菜等活動,了解了“秋收冬藏”的農業(yè)活動,學習了食物儲存的條件和方式,同時也感受到了勞動者的智慧,從而養(yǎng)成了珍惜勞動成果的優(yōu)良品質。在“活教育”理念中,天地萬物都是幼兒學習的課堂,而走進大自然參加勞動、獲取實踐經(jīng)驗是幼兒獲取知識最直接的途徑。幼兒的世界需要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只有他們自己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只有他們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的世界才是真世界[5]。因此,在將全周期種植活動融入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應繼續(xù)結合四季的變化來設計開發(fā)園本特色勞動課程,讓幼兒親身體驗勞動的快樂、積累勞動經(jīng)驗、豐富勞動知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四、結束語
總之,“活教育”理念為全周期種植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指導,能為幼兒提供在大自然中進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思考探索并獲得進步成長的機會。未來,幼兒園應繼續(xù)將勞動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優(yōu)化全周期種植勞動教育方案,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王露.“活教育”思想的“五育融合”意蘊辨析及其當代教育啟示[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3,39(1):68-71.
何玉龍,王靜梅.幼兒園造花園:“活教育”理念下幼兒種植玩學具模塊化設計研究[J].裝飾,2022(11):127-129.
王昭君,余詠梅.試論陳鶴琴“活教育”對我國兒童教育的啟示[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0):167-169.
劉佳星.讓“活教育”煥發(fā)時代之光:陳鶴琴“活教育”思想內涵與啟示[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4(Z2):23-25.
唐惠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幼兒種植課程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的策略[J].知識文庫,2024,40(14):143-146.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協(xié)同創(chuàng)新”專項課題“全周期種植活動融入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xczx23-2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丁燕瑜(1991.4-),女,福建晉江人,任教于晉江市陳埭鎮(zhèn)龍林中心幼兒園,副園長,
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晉江市先進德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