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商水縣兩大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常年穩(wěn)定在8.27萬hm2,小麥產量穩(wěn)定在7500 kg·hm-2以上,總產穩(wěn)定在6億kg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土傳性病害,近年在商水縣蔓延明顯加快,為害逐年加重,已上升為影響商水縣小麥生產安全的重要病害。
一、發(fā)生原因
(一)病菌基數
由于商水縣連年大面積種植小麥,小麥莖基腐病整體發(fā)生面積呈上升趨勢,土壤中病菌基數較大,菌源量充足,給小麥莖基腐病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濕度條件
小麥正常生長田間濕度要保持在60%~70%,若冬春季節(jié)遇雨雪天氣,田間濕度超過80%,且溫度適宜,將提高莖基腐病病菌的繁殖速度,為小麥莖基腐病春季暴發(fā)提供適宜的濕度條件。
(三)溫度條件
小麥莖基腐病病菌繁殖的適宜溫度是20~25℃,一般春節(jié)過后,氣溫回升快,在小麥快速起身拔節(jié)的同時,小麥莖基腐病病菌也會因氣溫的回升呈加速繁殖趨勢,一般2—3月,是小麥莖基腐病發(fā)生的一個高峰期。判斷小麥莖基腐病的發(fā)生趨勢時,要綜合往年莖基腐病的發(fā)生情況、冬春季節(jié)田間濕度條件、溫度條件等多種因素。
二、發(fā)病特征
小麥莖基腐病由多種真菌組合在一起,病菌以作物秸稈為寄主,分布并活躍在土壤表層,整個生育期均可侵染小麥植株。小麥播種發(fā)芽出苗后,病菌開始侵染小麥,小麥的根與莖連接處發(fā)病最早,發(fā)病初期主要侵染小麥的第一節(jié)間、第二節(jié)間及根部。葉鞘受侵染后,形成黃褐色的斑點,斑點由黃褐色向褐色及深褐色過渡,斑點聯合形成條狀斑塊或斑紋,阻斷小麥養(yǎng)分的正常供應,造成小麥苗期葉片由下至上干枯死亡。隨著小麥起身拔節(jié),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小麥莖基腐病病菌開始向上侵染,莖稈周圍及小麥根部出現黑褐色條紋狀病斑或斑紋,自下而上由深變淺。病源量充足且田間濕度較大的情況下,病原菌孢子會在莖節(jié)處堆積,形成紅色的霉層,導致小麥成熟期成片出現白穗,籽粒瘦小,千粒質量下降,小麥產量降低。
三、防控對策
(一)選用抗病品種
小麥品種審定中,抗莖基腐病的小麥品種不少,但品種間存在抗性差異。適宜商水縣種植的抗莖基腐病的小麥品種主要有華育198、百農207、周麥24、豐德存麥5號、豐德存麥20號等。
(二)適期晚播
商水縣種植的主要是冬性或半冬性品種,受近年厄爾尼諾天氣現象的影響,小麥播期調整到10月15—25日,在適播期內晚播可以有效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的發(fā)生程度。
(三)改善生長條件
1.增加耕層厚度。隨著土壤連年旋耕整地方式的進行,土壤耕作層變淺,小麥莖基腐病病菌穩(wěn)定活躍在土壤表層,造成病菌基數提高,小麥受害面積逐年增長。改變旋耕耕作制度勢在必行,有條件的地區(qū)可每年秋收后,進行土壤深翻深耕,逐年加深耕層,耕深從20~25 cm加深為40~50 cm,不給病菌繁殖留下寬松的生活空間。
2.降低菌群基數?;实臑E用,惡化了小麥生長環(huán)境,為有害真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環(huán)境,化學農藥的大量施用增強了有害病菌的抗藥性??梢酝ㄟ^減施化肥、增施生物有機肥和生物土壤改良劑等措施,大幅降低土壤有害菌基數,清除小麥莖基腐病的發(fā)病根源?;┑追?,配合施用高質量生物有機肥300 kg·hm-2和土壤改良劑15 kg·hm-2,并結合病蟲害用藥,增施生物農藥,減施化學農藥,降低田間病菌基數,整個生長期分3次施用“重茬劑”生物制劑1500~2250 mL·hm-2。
3.提升抗逆能力。結合基施底肥,施入含聚谷氨酸生物有機肥,結合病蟲害防治用藥,施入聚谷氨酸有機水溶肥或海藻有機水溶肥或礦源水溶肥和生長調節(jié)劑蕓苔素內酯等,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理化性質,增加土壤透氣性,促進小麥根系成倍發(fā)育,刺激小麥免疫系統(tǒng),提升小麥的抗病、抗逆能力,保障小麥健壯生長。
(四)化學防治措施
1.包衣拌種。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200 mL加3%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種衣劑200 mL,或32%戊唑·吡蟲啉懸浮種衣劑400 mL或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400mL包衣或拌種100 kg種子,可以有效防治發(fā)芽期莖基腐病。
2.噴藥防治。3月中上旬,使用43%戊唑醇懸浮劑200 mL·hm-2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750 g·hm-2,兌水450 kg·hm-2淋噴小麥莖基部,能夠防治小麥莖基腐病,兼治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重發(fā)麥田間隔10天再噴施1次。
作者簡介:杜紅葉(1978— ),女,河南商水人,中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張夢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