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時代美育視域環(huán)境下,本文從用創(chuàng)新思維解決課堂難題;將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融入課堂,培養(yǎng)文化自信;采用五位一體訓練法建構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在教學中滲透美感教育;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等幾個方面對創(chuàng)新視唱練耳課程教學進行論述,進一步提升視唱練耳課程的審美內涵。
[關鍵詞] 視唱練耳;美育;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640;J602"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1-0022-03
中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辭書》中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在音樂學領域,有一門專門訓練音樂聽覺、增強音樂記憶力和培養(yǎng)正確的音準和節(jié)奏感的基礎學科,這門學科就是視唱練耳。它是高校音樂專業(yè)最重要的基礎技能必修課程,也是音樂專業(yè)學生學習所有課程的基礎和前提[1]。專業(yè)視唱練耳作為一門機械又枯燥的音樂技能訓練課程,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感悟音樂物象化,技術訓練藝術化”的情境?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美學元素融入到技能訓練課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視唱練耳課程是一門面向音樂學專業(yè)和音樂教育專業(yè)的所有學生開設的基礎核心課。根據(jù)課程團隊多年的教學經驗,視唱練耳課程主要存在著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手段老化、教學活動過程和評價方式缺乏新意致使學生興趣不高等諸多問題,已經影響到課程教學有效開展。而以創(chuàng)新性課堂教學思想理念為導向,推進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改革的開展,從而助力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成為當今視唱練耳課教學不可忽視的趨勢。課程團隊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著力于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活動、評價等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教學內容新、教學方法新、教學模式新、教學評價新等教學改革。
一、課程教學中的“痛點”問題
(一)學生重視度不夠,缺乏熱情和新鮮感
音樂學專業(yè)和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經過高考的洗禮,均對視唱練耳課程有所了解,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突擊的形式對本門課程中的基礎內容進行過學習和應考。這就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即視唱練耳課是非常簡單的。在這種錯覺下,很多學生大大降低了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認為再學習也無非是對高考內容的重復。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缺乏熱情和動力,缺少探索精神[2]。
(二)教師教學方法陳舊,“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難以落實
教師上課的語言較為平淡,按部就班,教學內容缺乏新意。教師多運用講授法,不夠重視師生間的互動,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導向,以致于上課學生抬頭率低,課堂氣氛較為沉悶。教師對于教材的選擇較為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此外,在地方高校的生師比低的現(xiàn)狀下,大班課堂是教學常態(tài)。如何在大班課堂內開展全員參與的高階思維活動,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課程的育人功能不夠完善,課程思政實施方法不夠具體
既往的視唱練耳課程不注重挖掘地方音樂元素,缺乏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踏實工作作風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文化育人的具體方法。
二、用創(chuàng)新思維解決課堂難題
(一)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
視唱練耳課的課程目標是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并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獲得音樂教育、表演專業(yè)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表演技能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能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專業(yè)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為學習相關課程以及從事與專業(yè)相關的其他工作奠定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本科階段的視唱練耳課已經不再是僅僅為了應付高考的突擊式學習了,而是內容相當豐富且能夠與其他專業(yè)課程銜接緊密。課程團隊搜集了許多中外視唱練耳的教材和參考書籍,選擇其中適合我院學生學習程度和能力的作品作為課上的學習資料,將其整合后進行教學。
(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采取“面授課程、實踐課程和在線課程”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視唱練耳課程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致力于開發(fā)學生的內在潛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為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培養(yǎng)教育和應用型音樂人才。因此,教學團隊打破了以往單一的面授形式,根據(jù)不同的課程內容采用不同的課程形式。
1.面授課程: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團隊主要采用面授課程形式。如節(jié)奏訓練需要為學生講解拍子的律動、強弱規(guī)律、節(jié)拍圖示等。這些知識采用面授形式最為直觀,且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進行指正,保證學習效率。視唱訓練對于學生的音高、音準問題需要教師面對面地對學生進行反復指導,因此面授形式也最為適合。
2.實踐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團隊主要采用實踐課程形式。如為了提高學生的視唱水平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我們定期舉辦視唱音樂會和聽寫競賽。在實踐中,學生自由結組、自選作品、分聲部演唱、自主學習,如此既可以消化鞏固理論知識,又可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線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團隊主要采用在線課程形式。學以致用是永久的主題,學生有了充足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擴充教學容量,幫助學生拓展視野,讓學生認識到該如何發(fā)揮視唱練耳的功能。因此,我們搜集、篩選了一些有關于視唱練耳學習方法的慕課,有中外音樂作品、民族民間音樂賞析,還有關于美育教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等。通過這些網(wǎng)絡課程,使學生體會到視唱練耳是綜合素養(yǎng)提升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同時融入課程思政,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重視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推薦學生使用“練耳大師”等教輔軟件輔助學習和練習。
(三)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
視唱練耳教學全過程實行“N+1”的考核評價模式。“N”是指多種形式的過程性考核。即:安排3次平時考核、視唱或練耳比賽、期中考查、論文撰寫。“1”是指1次期末綜合考查。
平時考核包括視唱或練耳比賽,這是重塑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成果之一。主要通過比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將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細致地整理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編創(chuàng),這也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期中考查主要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階段性考查,包括平時聽辨練習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和對節(jié)奏、視唱能力的把握。論文撰寫主要考查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及文字運用能力。期末考核是對整個學期所學知識的綜合考查,包括學生的聽、唱、彈、讀等能力,形式包括提交聽辨作業(yè)和視唱考查。
三、將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融入課堂,培養(yǎng)文化自信
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角度出發(fā),緊密結合中小學音樂教材,并大量吸收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地方民間音樂以及近現(xiàn)代視唱的內容,遵循瀏覽與精練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在不同的音樂中感受祖國的歷史和文化,認識到民間音樂是本民族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源泉,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認同感,在提升專業(yè)技能的同時認識到中華各族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力量,體會人性、道德與音樂之間的關系。在專業(yè)技能學習的同時側重了解“母語”文化,建立中國傳統(tǒng)音樂聽覺思維,增強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3],培養(yǎng)文化自信。例如,我們可以選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樂曲,如二胡曲《二泉映月》,進行聽辨模唱練習。在練習過程中,需要關注旋律的起伏、轉折以及音色的變化。通過仔細聆聽和模仿,我們可以逐漸掌握民族音樂的旋律特點,為演奏和演唱民族音樂增添魅力。五聲調式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特點之一,包括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在視唱練耳中,我們可以通過對五聲調式的練習,提高民族音樂的音準感知能力。例如我們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五聲調式民歌《茉莉花》進行視唱練習。在練習過程中,需要注意各音級的音高關系,特別是徵音和羽音之間的升降變化。通過反復練習,逐漸掌握五聲調式的音準特點,為演奏和演唱民族音樂打下基礎。
四、采用五位一體訓練法,建構學生音樂審美心理
(一)“聽、記、彈、創(chuàng)、唱”五位一體化訓練方法
以技術訓練為基礎,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課程團隊打破了老師講、學習聽的“滿堂灌”的上課形式,而是采用“聽、記、彈、創(chuàng)、唱”五位一體化訓練方法培養(yǎng)良好聽覺能力。課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選擇與本課內容相關聯(lián)的作品案例布置給學生預習,讓學生發(fā)現(xiàn)案例中的新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由此來復習和檢驗已學知識,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課中,轉變教師功能,由“講”轉化為“引導”。即把可選擇的幾種方法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比較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地解決問題,即嘗試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唱”和“聽”方面的難題,以此來拓寬視野。
課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將學習方法進行總結,也可提出在練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點供大家分享。將通過“識、唱、聽、寫”四個環(huán)節(jié),對教材中的理論內容進行相互關聯(lián)與協(xié)調。 采用“少吃多餐”的形式,指導學生進行分時段的高專注度的科學練習,根據(jù)自身能力的強弱、學習時間的長短、學習場景的變換,靈活多樣地進行不同類型的嘗試,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同時通過創(chuàng)編等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進而提升音樂綜合能力。以培養(yǎng)樂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和情感表達能力。經過五位一體訓練法的扎實訓練,學生的聽覺、視唱、記譜、創(chuàng)編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訓練出了內心聽覺和視唱練耳綜合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建構學生的音樂審美心理結構,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
全國教育大會上對教育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審美觀,提升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其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yǎng)的教育。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沒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是完整的教育。
保定學院作為具有百年歷史的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始終貫徹并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美育教育為導向,立德樹人,將大會精神融入思想,實施素質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積極探索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視唱練耳作為我校本科音樂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技能課程,在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的同時,也要將美育美學元素融入教學當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yǎng),將美育精神融入課堂教學,提升教學的審美內涵。進一步拓寬課程審美的視野,通過每個學期定期舉行的聽辨大賽、教學匯報比賽、視唱音樂會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是直擊心靈的藝術,體驗到“唯樂不可以為偽”的美學內涵。例如視唱音樂會就是視唱與美育教育相結合的有益嘗試?!稑酚洝费浴皹氛?,心之動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旋律被稱為音樂的靈魂,語言的盡頭音樂響起……即使沒有語言只有旋律同樣可以感動人心。由此進行了教學探索,打破傳統(tǒng)僵化的教學模式,拓寬課程視野和外延,讓學生登上舞臺演唱多聲部旋律去感悟音樂之美。
視唱音樂會等這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活動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無論作為參與者或欣賞者都使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內涵有了更直觀更形象的感受和情感體驗。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學院取得了較大的反響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五、創(chuàng)新改革成效總結
通過幾年的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實踐,視唱練耳課程煥發(fā)了勃勃生機與活力,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得到了明顯提升,成績優(yōu)秀率顯著提高。對于每學期的視唱大賽和聽音大賽以及視唱練耳音樂會等實踐活動,學生總是滿懷期待。這是一次視唱練耳的盛會,學生可以借此機會充分交流學習體會并展示學習成果,形成了“以學促賽、以賽促學”的良性循環(huán),也成為了視唱練耳課程的一大亮點。
同時,有了扎實的視唱練耳基礎,學生在省內外乃至全國的合唱比賽中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河北省第六屆金鐘獎合唱比賽金獎、第一屆大學生合唱節(jié)一等獎、第十四屆國際合唱節(jié)金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全國二等獎等,為學校乃至河北省都爭得了榮譽,受到省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2022年5月“視唱練耳”作為優(yōu)秀課程參加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項目“新時代中國美育理論”北京大學美育論壇。
視唱練耳是一門傳統(tǒng)核心基礎必修課程,多年來在各類藝術院校中普遍存在著教學方法陳舊、教學內容單一、形式缺乏新意、學生興趣不足等問題。此次創(chuàng)新改革本著推陳出新的宗旨,打破課程的沉默狀態(tài),使課堂煥發(fā)新的生機和光彩。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學創(chuàng)新成效顯著。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了深厚的學習興趣;科學的教學方法落實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新穎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知識空間,充分發(fā)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全新的教學評價體系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他們不懈地努力,養(yǎng)成了踏實勤奮、求真務實的學風。今后課程團隊將繼續(xù)努力探索,進一步拓寬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豐富教學內容,全面提升課程的審美內涵,以期視唱練耳教學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馬莉.延安魯藝對革命文藝的貢獻[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2(01):120-126.
[2] 宗子崴.高校音樂教育的美育價值及優(yōu)化思路探討[J].當代音樂,2024(02):64-66.
[3] 康景惠.本科生音樂訓練與音樂偏好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音樂,2024(01):40-42.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