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顧名思義就是“敘述事情”,它是對一個時間序列中的真實或虛構的事件或狀態(tài)的一種講述。基于讀寫結合的視角,敘事性作品的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習“講故事”,學習敘事?;谧x寫結合的小學語文敘事性作品教學,不僅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敘事作品解讀能力,同時還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敘事能力?;谧x寫結合的敘事性作品教學,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敘事性作品的教學,首先就是要引導學生把握敘事內(nèi)容,即“文章寫了什么”。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文本。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敘事性作品的敘事脈絡,抓住敘事性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nèi)容,學習“講故事”。教師引導學生“講故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敘事性作品的主題、主旨,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習敘事,為學生寫作敘事性文學作品打下基礎。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述文中的四個場景,一是“初入廠房”,二是“尋找母親”,三是“要錢買書”,四是“要得書款”。在引導學生講述的過程中,對于每一個場景,教師都要讓學生還原文本中的相關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文本中的四個細節(jié)描寫,“馬上又坐了下去”“馬上又彎曲了背”“馬上又將頭俯在縫紉機上”“馬上又陷入了忙碌”。通過還原細節(jié)描寫,學生講的故事更生動、形象。當然,教師引導學生復述文本內(nèi)容,也不是要讓學生機械地復制文本,更不是讓學生機械地背誦文本,而是鼓勵學生在認識、理解、把握文本基本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對文本的敘事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的加工、豐富、完善。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添油加醋”“煽風點火”,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補充一些詞句,運用一些修辭手法,還可以補充一些細節(jié)描寫。在教學中,教師不要給學生過多的壓力,而應當讓學生基于自己對敘事作品內(nèi)容的認識、理解和把握,自由地敘述,從而釋放學生的敘事潛力。
基于讀寫結合的敘事性作品教學,要聚焦文本的敘事內(nèi)容,引導學生將敘事性作品講清楚、講生動。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敘述過程中理清敘事文本的脈絡,還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敘事文本的意蘊。
基于讀寫結合的敘事性作品教學,不僅要聚焦文本的內(nèi)容,讓學生認識到“講什么”,更要聚焦文本的形式,讓學生學習“怎樣講”。在引導學生敘述敘事性文本的故事時,教師不僅要豐富學生的語言,還要讓學生把握敘述對象的特點,把握敘事的語言、結構、策略。在引導學生敘事的過程中,教師要融入、滲透相關的敘事方法,比如“倒敘法”“插敘法”“補敘法”等。為了助推學生的敘述,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畫出敘事思維導圖。從某種意義上說,敘事思維導圖就是學生寫作提綱的一個雛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撰寫敘事提綱的能力。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普羅米修斯》,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敘述這個故事時,總是習慣于讓學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展開敘述。其實,對于《普羅米修斯》這篇神話來說,有的學生是難以從整體性的故事中清晰地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的。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建構思維導圖,以普羅米修斯為人物關系圖的核心,圍繞普羅米修斯講述人類盜火、宙斯懲罰、大力士解救等故事情節(jié)。當學生理清了敘事性作品的結構、人物關系等相關內(nèi)容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敘述,學生的故事講述就如同呼吸一樣自然了。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比賽等方式,讓學生比一比,看誰的故事講述更生動、詳細、有吸引力。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講述課文中的故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故事改編、故事續(xù)編、故事創(chuàng)編等方式,讓學生基于教材的敘事性作品編寫故事。
教師引導學生講故事,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解讀思維和文本想象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敘事評價,引導學生反思講述故事的過程,思考“為什么這樣講”。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手術臺就是陣地》,教師引導學生站在白求恩的立場,對文本中的人物描寫進行補充,揣摩白求恩會想些什么,那些傷員看到白求恩幾天幾夜沒有合眼會說些什么,白求恩又會說些什么,等等。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陷入思考,紛紛議論起來。有的學生以傷員的身份說:“白求恩大夫,我已經(jīng)傷成這樣了,沒有救了,你趕緊離開吧,不要管我!”有的學生以白求恩的身份說:“我不能離開,我還能救很多傷員。我離開了,你們怎么辦?我不能眼睜睜地丟下你們不管!我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手術臺就是我的戰(zhàn)場,我要最后一個撤出戰(zhàn)場!”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你為什么這樣補充講述人物的語言,這樣補充講述的依據(jù)是什么”,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的故事講述更合情、合理。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對自己講述的故事進行評價,還讓學生對他人講述的故事進行評價。
基于讀寫結合的敘事性作品的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對文本進行補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之,在敘事性作品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成為一個讀者,去解讀作品,還要讓學生作為一個“隱含作者”而存在,不斷地豐富、完善文本。教師引導學生對敘事性作品進行解讀,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敘事能力?;谧x寫結合的敘事類作品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可行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