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針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習慣?!痹趯嶋H教學中,學生在文本表面滑行的現象屢見不鮮,個中原因就是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質疑,積極開展推理論證,形成屬于自己的正確判斷、主張、觀點。
這里的大膽質疑是指鼓勵學生敢于直面權威,包括對教材內容、教師、優(yōu)秀學生的觀點等提出自己的疑問,是一種廣義的辯證性思考,是對某個事物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的主體思維活動。
1.在閱讀理解中大膽質疑
小學生習慣于以書本所寫和教師所說為準,并常常用來佐證自己的看法。這容易導致學生先入為主,在閱讀理解中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在出現不同想法時總是懷疑自己。對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求學生把自己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尤其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提出對課文的不同看法,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的《日月水火》,“山”和“火”的圖畫字(甲骨文)很像,教師提出質疑:“課文中‘火’的圖畫字畫得不好,容易與“山”的圖畫字區(qū)分不開;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畫出區(qū)別來?”隨后,教師提出將“山”的圖畫字底下畫成“一橫”的樣子,“火”的圖畫字底下畫成“一點”的樣子,這樣就有了區(qū)別。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提出自己看法的好習慣、好思維。
2.在品讀賞析中大膽質疑
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本品讀、賞析中提出質疑,充分理解、感受、體驗各種美(自然美、表達美、情感美),并在發(fā)現美、探尋美、欣賞美的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辯證性思維能力。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學生在品讀課文時,感覺描寫“我”到母親工作的工廠看到母親應聲抬起頭的場景很獨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膽質疑:本來就是“母親抬起頭”五個字就能解決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用三個排比的句子來表達呢?這是不是多余的表達呢?這樣的表達能夠體現作者在那一刻的什么感受?這樣的表達能夠產生怎樣的效果?這一表達中包含著怎樣的表達樣式?學生通過賞析文本中的具體描寫,找到了答案,懂得了在表達最動情的場景里,作者可以采用切分的方式將人物的某一個特定動作分成多個片段,借助慢鏡頭呈現的方式,用排比句進行表達,使看似普通的場景中蓄滿了濃濃的情感。
在閱讀一篇文章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是知識、方法、技能,運用的是思維能力,也就是在經歷一系列判斷中積累知識和提升認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
1.借助比較作出判斷
閱讀中的判斷不是簡單的“是”與“不是”直接給出的結果,而需要經歷一個推理、論證的過程,才能進行最后的判斷。學生采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閱讀,能夠盡快得出結論。比較有很多情形,從方式上說有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從對象上說,有整體比較和局部比較等。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經常指導學生進行上下文或前后文在內容與表達上的比較,目的是引導學生發(fā)現文本特點,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形成自己的理解、看法。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珍珠鳥》,課文前面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課文后面寫“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二者所顯示的珍珠鳥與人的關系,前者是“怕”,后者是“信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就是學生在閱讀中關注的重點,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怕人的是被關在籠子里的大珍珠鳥,人們因為喜歡大珍珠鳥又怕它飛走,只好把它關在籠子里;信賴人的是一只小珍珠鳥,它在不斷嘗試著靠近人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受到任何驚擾,而且還得到了細心的呵護,因此人贏得了小珍珠鳥的信賴。經過這樣的比較,學生能夠獲得正確推斷:人與鳥的信賴是互相的。
2.抓住異常進行判斷
作者在行文中,為了突出一種意思往往在語言運用上留下強調的印跡。這樣的印跡,讀者在閱讀時就會有異常的感覺。教師應提醒學生閱讀時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出現的異常表達,思考作者為什么會采用這種不同尋常的表達,走進作者的內心,探尋這種表達背后的秘密,深入領悟文本的內蘊,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在不足五百字的文章中出現了四次之多,顯然就是作者表達上的一種異常處理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一異常表達方式進行思考:作者反復強調“三月桃花水”的用意是什么呢?學生研讀文本,就會發(fā)現作者每次描寫“三月桃花水”,都在強調它給自己帶來的不同的美感,體現的是作者對“三月桃花水”美不勝收的贊嘆之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多引導學生提出新穎的、有創(chuàng)意的主張,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
1.提倡說“我個人認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針對文本內容或表達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經過研讀相關文本內容并進行思考,但是得出的結果大同小異,即使有的學生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看法。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我個人認為”的句式進行表述,并采用“你的個人看法是怎樣的呢”的句式追問其他人,旨在強調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大家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探索,得出結果。
2.鼓勵說“我有不同的看法”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容易從熟悉的方法、路徑思考文本中出現的問題,必然會形成差不多的理解、感悟。對此,教師應重視觀察學生中出現不同看法的“苗頭”,并抓住“苗頭”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看法。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示兒》,在理解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時,大部分學生認為陸游在詩中至死不忘收復中原失地,表現的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但是,有的學生在小聲地議論著,這就是學生不贊成別人觀點的“苗頭”,教師及時抓住“苗頭”,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學生果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陸游站在宋朝的立場上看,金人占領了中原是入侵,但是站在今天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立場上,就屬于國家內部一場爭權奪利的戰(zhàn)爭,這樣一來,渴望收復中原失地還能說是愛國嗎?”這一不同看法盡管超出了五年級學生在《示兒》一詩中理解的范圍,卻是值得教師充分肯定的“不同看法”,因為這種看法體現了學生的批判思維意識。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大膽質疑,有理有據地推論,形成有創(chuàng)意的看法,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