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強調的就是發(fā)展學生個體語言經驗。個體語言經驗是學生在真實而豐富的語言實踐中借助梳理、積累與運用形成的,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語言經驗。
1.理解個體語言經驗內涵
“語言”,即通常意義上的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的話語系統(tǒng),也是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敖涷灐?,即在實踐中通過經歷與體驗所獲得的知識或技能等?!罢Z言經驗”是在語言實踐中獲得的漢字、詞語、句子等廣義的語言知識,包括語言運用的知識和法則,還包括在親身經歷的語言實踐中獲得的聽、說、讀、寫的專門能力?!皞€體”,通俗地看就是每個人,只是以它來修飾“語言經驗”,強調和突出的是規(guī)范性中更具有主觀性,個性化色彩鮮明,能夠與其他人的語言表達區(qū)別開來。
2.把握個體語言經驗特征
個體語言經驗的基本特征,首先是規(guī)范性,個性化語言經驗是建立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上的,也是遵循普遍性表達規(guī)范的,為讀者所接受的語言表達;其次是文化性,個性化語言經驗往往蘊含著中國特色文化與地域文化因素,如人物的習慣性表達,有的母親以昵稱“小壞蛋”稱呼自己的孩子,表達的反而是一種特別的喜愛之情;再次是主觀性,個體經驗指的就是一些個人成功運用的語言范式,在文章中一出現,就像個性簽名一樣能夠被讀者識別,魯迅雜文中的辛辣諷刺就可以看作“魯迅味”。
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經驗,也就是從語言材料的積累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經驗。
1.重視以多讀多背培養(yǎng)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習慣
在教學中,學生反復朗讀文本,熟讀成誦才能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實際上,學生在多讀多背中完成了文本中規(guī)范性表達圖式的積累,而不同課文體現的規(guī)范性表達圖式各異,學生大量讀背課文,不斷積累各種語言表達圖式,就能夠逐漸形成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多讀多背不是那種死記硬背,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選擇能夠體現語言運用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進行朗讀、背誦,而且要引導學生從在朗讀的內容中提煉具有共性的語言表達經驗;這樣的多讀多背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習慣的目的。如學生在表達生活中的色彩時,習慣于以基本的紅色、綠色、白色、藍色表達,不僅顏色單一,還缺少變化,難以表達生活中豐富的色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選擇相關的文本內容多讀多背。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火燒云》的第三自然段,集中描寫了火燒云顏色的變化,既有“紅彤彤”“金燦燦”的疊詞形式,又有“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的組合形式,還有“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的比喻形式。學生把這一語段熟讀成誦后,教師引導學生從中提煉色彩變化的表達方法,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經驗,學生再遇到需要表達色彩的情形,這一表達范式就會派上用場了。
在語文學習中,最值得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的應該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那些可以帶來新鮮感的詞句,說明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也對相關詞句感興趣;從小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的學習特點看,學生必然會進一步探索:那些詞句中的新鮮感是從哪里來的,自己能不能也在語言實踐中體現這種新鮮感,建構個性化的語言經驗。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花的學?!?,作者運用擬人的方法表達雨潤花開的詞句中,就包含著給人新鮮感的獨特表達,是值得學生學習的語言表達經驗。
學生的個體語言經驗建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需要重視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語用實踐中積累個體語言經驗。
1.在相同的語言情境中開展語用訓練
學生的個體語言經驗是從課文語境中習得的,教師可以采用舉一反三的策略,讓學生在熟悉的語境中運用初步建構的語言經驗,進行延伸學習。比如,學習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學生在小貓向老屋求助的故事中,建構了老屋“要倒下、出現請求、答應請求、完成請求、要倒下”的故事情節(jié)結構范式。在接下來的文本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承載的預測策略的學習,讓學生對老母雞、小蜘蛛來到老屋后所發(fā)生的故事進行預測,并以文本表達結果進行驗證,看看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思考預測正確的原因(語言圖式在相同語境中發(fā)揮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小熊冬天來到老屋”的情境,讓學生創(chuàng)編故事,既要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又要體現自己的寫作特點。
2.在相似的語言情境中開展語用訓練
小學生受自身知識與能力影響,在語文學習中建構的個體語言經驗是難以一下子做到自由靈活運用的。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相似的語言情境,讓學生遷移運用自己的語言經驗。比如,學習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美麗的小興安嶺》,學生在課文學習中自主建構以總分總的方式寫四季景色的表達范式,寫出來的結果卻又不是那么回事。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比如,“校園中的花壇也很美麗,這種美麗與同學們的喜歡與愛護是分不開的,請你在總寫開頭、結尾的基礎上,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寫出花壇的美麗,注意體現同學們在花壇周圍的活動”。這樣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遷移運用自己主動建構的語言經驗,并且能夠找到正確的遷移路徑。
總之,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個體語言經驗時,需要認真思考個體語言經驗的豐富內涵與基本特征,積極探尋培養(yǎng)個體語言經驗的方法與路徑,讓學生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言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和發(fā)展語言經驗,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