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以美育人”理念,是踐行美育思想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小學教育全面發(fā)展、重點突破的主要途徑之一。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小學美術教學現狀,從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等多個角度,總結了“以美育人”理念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并從制訂目標、精心籌備、問題引領、組織活動等方面,探究了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旨在更好地構建以美育為導向的特色化美術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美術;“以美育人”;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01-0069-03
在“五育并舉”的教育背景下,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能在小學教育階段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和正確的審美觀念,那么他們在日后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也能具備發(fā)現美、欣賞美和理解美的能力。由此可見,美育工作在小學教育階段的價值不可忽視。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具備較強的美育優(yōu)勢,無論是經典的美術作品,還是豐富的美學知識,都能成為美育的有效資源。教師可以將美術教學作為美育工作的主陣地,將“以美育人”
理念滲透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搭建個性化、開放式的審美鑒賞平臺,讓他們與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進行對話,并引導他們自主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進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和較強的審美能力,最終實現“以美育人”的目標。
一、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價值
(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以美育人”理念的關鍵在于“育人”。在美術教學中,經典的美術作品以及多樣化的美術活動,能夠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并能使其從不同的維度展開不同形式的審美鑒賞活動。學生通過反復練習、精細鑒賞,能夠不斷強化審美素養(yǎng),成長為具有發(fā)現美、鑒賞美以及理解美的能力的時代新人。當學生具備了良好審美素養(yǎng)后,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也會發(fā)生改變。無論是在美術或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都會表現出較強的審美能力,能充分挖掘學習內容中的隱藏要素,從而收獲更多的學習成果[1]。
(二)有助于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
課堂教學內容是否豐富、是否貼合主題,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2]。在常規(guī)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大多以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插圖資料等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略顯單調;而在“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會精選古今中外美術家的優(yōu)秀作品、生活中的美術案例或學生自創(chuàng)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作為課堂教學素材和學習資料,這能夠在無形中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帶給學生與眾不同的審美體驗,使他們在美術欣賞、美術創(chuàng)造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中形成審美意識、強化審美素養(yǎng)。
(三)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很多美術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道德寓意,它們如同無聲的語言,訴說著人間的真善
美。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感受這些作品,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增強他們的道德認同感。例如,在欣賞描繪英雄人物的美術作品時,學生可以感受到英雄的英勇無畏與奉獻精神,從而生發(fā)愛國情感和正義感。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小學美術教學不僅傳授了藝術知識,還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道德品質,有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二、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制訂目標,融合美育思想
教學目標是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導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將美育思想與課程教學內容融合起來,以此推動“以美育人”理念的落實[3]。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下冊)第12課“十二生肖”為例。這一課以生肖文化為主,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趣味化地呈現了民間藝術,目的在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在“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結合“十二生肖”的課程內容,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將美育思想滲透到具體的目標中。
目標一:了解“十二生肖”的基礎知識,明確每一個生肖的象征意義,并圍繞教材中的插圖和案例展開自主鑒賞活動,初步獲得審美體驗。
目標二:通過繪畫、剪紙、雕塑等多種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十二生肖”,學會多樣化的美術技巧,
提升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目標三:在鑒賞作品和創(chuàng)造作品的過程中,從視覺、觸覺等多個層面獲得審美經驗,并能更深入地理解“十二生肖”中蘊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
基于以上三項目標,學生可以開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美術活動,并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審美意識、提升審美能力。
(二)精心籌備,優(yōu)化課堂設計
教學前的籌備工作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要想為“以美育人”理念的落實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在課前教學階段精心籌劃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優(yōu)化課堂設計,從而將“以美育人”理念與美術教學有效融合起來[4]。
在籌備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又要考慮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第3課“美麗的紋樣”
為例?;凇耙悦烙恕崩砟羁芍?,此課的教學重點是借助美術作品、現實生活以及自然中多種類型的紋樣,讓學生了解紋樣的分布規(guī)律、基本結構及其富含的審美要素,從中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并能通過折紙、繪畫等手段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紋樣作品。因此,在籌備階段,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三個課堂環(huán)節(jié)。第一,課堂導入,呈現紋樣。在此環(huán)節(jié)中,
教師需要廣泛搜集自然界、現實生活以及美術作品中的精美紋樣,以圖片、視頻等視覺沖擊感較強的素材為導入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內容,讓學生產生疑問和學習熱情。第二,細致賞析,了解紋樣。教師可以在此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細致賞析教材中展示的精美紋樣,
讓學生了解紋樣的演化方式與結構、用色等,使他們在鑒賞的過程中收獲豐富體驗。第三,動手操作,
創(chuàng)造紋樣。此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足的自主空間,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出多種多樣的紋樣。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美術鑒賞經驗以及實際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作出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美術作品或生活用品,進一步體會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
經過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將“以美育人”理念滲透在美術教學中,從而為后續(xù)的教學實踐奠定良好基礎。
(三)問題引領,激活審美思維
美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理解美,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自然、社會以及人際交往中的美,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為達成上述目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設計不同的問題,以問題為支架,引領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審美鑒賞,讓他們發(fā)掘美術作品中與眾不同的美感。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第15課“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為例。此課介紹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外觀造型、建筑結構、群體布局、裝飾色彩等方面的特征,并以插圖為輔助素材,幫助學生更全面、細致地了解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設計貼合學生認知特點、生活經驗以及知識儲備的問題,讓學生從審美鑒賞的角度對教材以及相關圖文資料進行品鑒和分析。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北京故宮的鳥瞰圖和細節(jié)圖,并提出“北京故宮的外形、布局、色彩等方面有何特點?”“北京故宮體現了怎樣的建筑意圖?”
等問題,引導學生從外觀造型、群體布局等多個角度品鑒北京故宮的建筑藝術,讓他們圍繞建筑的屋頂、屋身、臺基等多個要素深入挖掘古代建筑藝術中蘊含的審美要素。經過悉心觀察和鑒賞,學生可以了解北京故宮在結構、色彩、造型等多個方面的特征,也可以初步明確其建造工藝、設計含義等。如此一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積累大量歷史文化、建筑工藝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能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引領的方式,指導學生鑒賞相關的美術作品或實物,體現了學生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彰顯了生本教學理念。在問題的啟發(fā)下,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鑒賞美術作品、形成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感悟,從而增強自身的審美思維,積累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四)組織活動,探尋美育路徑
為進一步促進“以美育人”理念與美術教學的融合,教師可以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探尋多元化的美育路徑,讓學生在更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習美術知識、掌握審美鑒賞的技巧,從而自然而然地落實美育目標。具體而言,根據“以美育人”理念的要求,教師可以組織作品鑒賞和項目學習兩種類型的活動[5]。
1.組織作品鑒賞活動
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了無數美術作品,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美術教學中的作品鑒賞活動中,教師可以挑選與教材內容有關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讓學生圍繞特定的主題,從外形、色彩、文化蘊意等多個角度深度鑒賞該作品,并挖掘其深層內涵。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第11課“走進春天”的內容,為學生提供相關繪畫作品(如《春江晚景》),鼓勵學生從繪畫作品的布局、色彩、組成要素等多個角度品鑒其審美特點、人文內涵等,并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審美經驗、鑒賞技巧。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鑒賞經驗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畫冊、登陸專業(yè)的美術網站等途徑,自主搜集與“走進春天”這一主題相契合的美術作品,并依據其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等要素,展開多維度、深層次的作品鑒賞活動,以此加深學生的鑒賞感悟、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真正構建以“以美育人”為核心理念的美術欣賞課。
2.組織項目學習活動
除了作品鑒賞活動之外,教師也可以組織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審美意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以上文中提到的“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教學為例。通過課內教學活動,學生獲得了一定的審美經驗。此時,教師可以組織以
“家鄉(xiāng)古代建筑的藝術特征和保護方式”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活動。首先,教師在班級內組建多個項目學習小組,引導他們在組內選擇小組長,并圍繞項目專題制訂學習計劃。其次,教師讓學生根據計劃選擇家鄉(xiāng)的某一處古建筑,通過現場拍照、繪畫等方式,記錄古建筑的全貌和細節(jié)。再次,學生通過訪談、查找資料等方式,搜集與古建筑相關的信
息。最后,學生根據拍攝的照片或所繪的圖、搜集的資料展開小組討論活動,深入探討古建筑的藝術特征和保護方式,從而在項目學習活動中強化審美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具有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豐富美術教學內容以及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等重要價值。在充分認知其價值的基礎上,教師要通過制訂目標、精心籌備、問題引領、組織活動等策略,實施小學美術教學,將“以美育人”理念融入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之中。這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今后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仍要積極探尋多樣化的美育舉措,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朱冬華.以美育人讓小學美術課堂更精彩[J].小學生,2023
(12):76-78.
魏沁.以美育人,潤物無聲: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美育的滲透研究[J].教師,2023(19):90-92.
謝樹紅.以美育人,美美與共:新課標下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閱讀,2023(39):21-23.
閔余梅.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創(chuàng)新性研討[J].新課程導學,2023(8):44-47.
竇曉燕.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概述[J].家長,2022(31):141-143.
作者簡介:杜婧媛(1987.1-),女,甘肅古浪人,
任教于古浪縣綠洲完全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