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的歷史積淀和寶貴財富,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寶庫,不斷挖掘并傳承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是永葆紅色江山代代相傳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任務。因此,如何將紅色資源更好地融入當代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的陣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時代意義。本文主要研究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的融入度和教學效果,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色資源,標準化實踐教學,實施路徑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6.042
0 引 言
紅色資源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代表著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精神風貌,也彰顯著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和為民情懷[1]。探索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有利于構建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標準化實踐教學體系,從而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供實踐思路。
1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的原則
1.1 體現(xiàn)特色性原則
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時,突出紅色資源的獨特性。紅色資源包括黨的歷史、革命傳統(tǒng)、英雄事跡等,還包含革命遺址、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物質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紅色文化,增強理論學習的效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1.2 體現(xiàn)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原則
紅色資源融入實踐教學,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使紅色資源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激發(fā)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1.3 體現(xiàn)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紅色資源融入實踐教學的主體。在融入紅色資源時,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中得到成長,完善自己的個人品格和道德修養(yǎng)[2]。
2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內容和方法單一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部分高校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和多樣性,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不高。在內容選擇和教學設計上,僅限于選擇紅色故事或典型人物,缺乏系統(tǒng)化的設計。在空洞的理論教學中,學生很難將紅色資源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與我國現(xiàn)實問題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復雜的形勢下難以真正領悟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不能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3]。
2.2 融入深度不夠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當前許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并沒有過多涉及紅色資源的內容,一些教師可能對紅色資源的研究不夠深入,或者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能力,導致在將紅色資源融入教學時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即便課程中有講解,更多時候是通過內容回顧、內容講解的方式,內容較為寬泛,未深入挖掘紅色基因中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也未有效結合新時代下紅色資源所具有的新內涵,導致紅色教育的深度不夠。
2.3 理論與實踐有所脫節(jié)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當前,許多教師在進行思政理論課教學與紅色資源的融入時,可能過于側重理論講授,而缺乏與實際生活和紅色資源的結合。整堂課下來,只注重講授理論知識點,缺乏與實際結合的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而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形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和體驗紅色資源的內涵和價值。
2.4 紅色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部分高校教師對紅色資源的理解和應用程度不夠深入,沒有很好地將當?shù)丶t色資源有機結合起來,缺乏歷史厚度、情感溫度的教學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
3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的實施路徑
本研究高度重視對紅色資源的利用,倡導教師將陜西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中,開展紅色文化資源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活動,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
3.1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的立足點
立足教材內容,做好紅色資源整合運用,突出情景式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立足教學單元內容,結合陜西紅色資源,通過生動的教學語言對陜西紅色故事、陜西紅色精神等進行“包裝”。將陜西紅色故事講出質感、畫面感、動感和美感,講出科學的真理來,把道理講清楚、講透徹,才能從情感層面感染學生,從而帶動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的挖掘點
將研究成果和課程教學活動、競賽相融合,豐富紅色資源展示方式。教師必須深挖“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遷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名片,豐富高校思政育人精神的內涵,進而將陜西紅色資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依托教材和教學形成的研究成果,豐富教學案例,增強思政育人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從境界上提升學生的拼搏精神和凝聚力;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氛圍以及開展品讀紅色家書、紅色經典故事演講和情景劇表演等體驗式“微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效果,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指導學生參加“紅旅賽道”“我心中的思政課”相關競賽,讓學生做紅色精神、紅色故事的宣講人,使紅色資源真正進入學生眼里、腦里和心里。
3.3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的創(chuàng)新點
利用第二課堂的優(yōu)勢轉化,打造行走的思政課。以學校及陜西本土資源為基礎,開展形式多樣的大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把紅色圣地與課堂二者的功用融合延展,打通思政育人的第二課堂。利用區(qū)域合作的手段,充分發(fā)揮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育人作用,通過組織學生參觀西安市人民檢察院、陜西省家風館、西安市勞模精神紀念館等地,開展實踐基地調研考察,感悟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關注陜西優(yōu)勢特色產業(yè)發(fā)展,通過參觀陜西袁家村、柞水縣金米村、翱翔小鎮(zhèn)、西咸新區(qū)西部云谷等地,深刻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真正將大思政課建設落到實處,為提高育人實效性提供重要支撐。
3.4 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的實踐點
創(chuàng)建紅色思政文化長廊、模擬法庭,開展沉浸式教學,讓學生融入文明校園建設。學院建立打造本校的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思政文化長廊、創(chuàng)建專業(yè)的模擬法庭教室場地,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實踐教學硬件設施。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政課校內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學院開展“法護青春 引航成長”“憲法嘉年華”“紅色宣講比賽”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共同打造安全、和諧、美麗、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
4 結 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內容,提高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標準化實踐教學中的融入度和教學效果,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和吸收紅色資源的價值,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參考文獻
[1]鐔鶴婧,張站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5):75 -77.
[2]王晨.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3):75-77.
[3]吳增禮,李亞芹.“大思政課”視域下“社會大課堂”的多維闡釋[J].思想理論教育,2022(12):73-78.
作者簡介
王丹,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