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林,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特殊教育副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廣東省特殊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yǎng)工程名師培養(yǎng)對象,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嶺南師范學院兼職導師;著有《聽見,世界的聲音——“三色”攝影研學在聾校課程中的轉化機理與實踐路徑研究》《培智學校班本德育課程》,參編《特殊教育和諧課程》系列叢書,主持中國教育學會、廣東省“十二五”重點規(guī)劃課題等多項課題研究,研究成果獲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從事特殊教育教育工作26年,李園林在和而不同、和融共生的“融合教育”思想下,致力建構“三效、三和、四序、六求”實踐體系,探尋出共融共生的特教之道。
《廣東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fā)展”。在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特殊教育?
李園林: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視力、聽力、智力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質量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對教育的整體改革發(fā)展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全面推進至關重要。其確保所有兒童,包括殘疾兒童,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這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yōu)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強化優(yōu)質融合發(fā)展。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追求與目標,不僅有助于特殊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提升其社會參與能力,還能夠讓普通兒童在融合交往中實現(xiàn)人格成熟,學會包容和關愛他人。通過融合教育,消除對特殊兒童的教育隔離,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廣東教育》:作為擁有26年工作經(jīng)驗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您認為在特殊教育領域中應該如何實現(xiàn)融合?
李園林:特殊教育有其特點,但特殊教育不能越辦越特殊,而應該“融”入多元社會,要按照特殊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結合自身的特點,謀求發(fā)展,“和”而不同。為此,我們提出了“融和教育”思想。
“融和教育”是殘健共融、融合發(fā)展的教育,是融會貫通、遵循規(guī)律的教育,是追求全面發(fā)展、彰顯個性的教育,是追求過程愉悅和諧、創(chuàng)新實踐的教育,是追求生命發(fā)展與環(huán)境“和融”共生的教育。其行動方式是通過融會貫通、海納百川,讓特殊教育與外部環(huán)境的不斷磨合,促進自我發(fā)展的同時,推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特殊教育與社會各因素“和融”共生。對于特殊學校的學生而言,“融和”是促使其融入社會的重要渠道。
《廣東教育》:思想在實踐中才能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叭诤徒逃彼枷肴绾温鋵嵲趯嵺`上?
李園林: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在和而不同、和融共生的“融合教育”思想下,我們建構“三效、三和、四序、六求”的實踐體系。
“三效”是指效能原則、效益原則、效應原則,即特殊教育學校應注重效能,培養(yǎng)適應社會生活,具有自我認同感,能在適合的位置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人;注重效益,追求培養(yǎng)自食其力、適應社會生活的人;注重效應,注重發(fā)揮教育過程對家庭、社區(qū)的影響。
“三和”是指和正行為、和悅心智、和融氛圍,即特殊教育學校要培養(yǎng)具有和正行為的學生,讓學生能夠展現(xiàn)自我、表達自己、實現(xiàn)自我;并充分發(fā)揮學校特殊教育資源優(yōu)勢,整合家庭、社區(qū)、社會各方面力量,讓學校成為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的教育基地。
“四序”是指相處有序、管理有序、教學有序、進展有序,即特殊教育學校要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讓家校有序相處;構建科學的教師管理體系,有序管理教師;開展基于標準、基于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學,有序教學;教育進展過程要符合教育目的與教育規(guī)律,進展有序。
“六求”是指求真、求善、求美、求益、求健、求融,即開展求真的科學教育、求善的道德教育、求美的藝術教育、求益的職業(yè)教育、求健的健康教育、求融的社區(qū)教育。
《廣東教育》:請您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李園林:以學校構建聽障學生“三色”攝影研學課程為例。攝影的魅力,在于其能夠超越言語的界限;攝影的價值,在于其能夠鑄就核心素養(yǎng);攝影的功能,在于其成為了課程轉化的良好載體。攝影不止于光影或結構,也不止于色彩,對于聽障學生而言,攝影是眼睛,是耳朵,是心臟,相片就是聽障學生講述的故事。
“三色”攝影研學課程以“生活”為課程學習情境,將聽障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經(jīng)歷“研學前置活動(校內知識探究及技能講座)—研學體驗活動(校外攝影研學實踐)—研學后拓展活動(總結反思與作品評議)”完整的研學過程,通過攝影研學進入廣闊而真實的社會生活,從“知識的課堂”走進“實踐的課堂”,從“書本的世界”走入“生活的世界”,以“小鏡頭”看“大世界”,進而培養(yǎng)他們健康生活、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文化基礎、科學精神等素養(yǎng)。
“三色”的具體內容是“傳承紅色基因,積蓄藍色力量,推動綠色發(fā)展”。其中,紅色研學線路主題為“偉人故里、紅色中山”,藍色研學線路主題為“敢為人先、科技中山”,綠色研學線路主題為“沙田風韻、綠色中山”。
《廣東教育》:這一課程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李園林:“三色”攝影研學課程最終指向聽障學生的社會融合。特殊教育領域中的社會融合是指通過教育和社會支持,幫助特殊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實現(xiàn)與社會的融合。這一過程中,既是學生不斷融入社會的過程,也是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對其了解與接納的過程。
“三色”攝影研學課程讓聽障學生走出無聲的小世界,與有聲的大社會融合,通過將他們置身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中,使得學校、社區(qū)和社會形成一種天然對接關系。學生在研學中與環(huán)境的互動,與他人溝通,不僅展示他們自強、自信的風采,同時也讓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這一特殊群體。學生以行動的身影促進著社會融合,社會融合又為其平等地參與社會實踐“鋪路架橋”,從而共享、共融、共創(chuàng)文明社會。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