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以大單元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并探討在開展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教材內容的研究、教學過程的探索、知識體系的建構的思考與體會。
【關鍵詞】“雙減” 小學數學 大單元 深度學習
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減輕學生的負擔,有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形成有深度的課堂教學的新樣態(tài)已然是當下實施“雙減”政策的關鍵路徑。如何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確保常態(tài)課堂的提質增效,激發(fā)每一位學生的內在潛能呢?筆者認為“大單元深度學習”作為一種前沿的教學理念,應成為我們積極探索與實踐的新課題。
大單元教學超越了傳統(tǒng)的碎片化教學方法,側重于知識的整合性、探索性和應用性,鼓勵學生掌握數學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理解知識背后的邏輯關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并形成數學思維方法。深度學習則是引導學生圍繞學習主題,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其核心是激發(fā)學生主動融入思考和探索的過程,深入掌握知識的本質,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
一、求準,整體把握,核心定位
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分數的意義”單元內容為例,對比各個版本教材,對于分數的概念,無一例外被描述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作分數”。概念中的“平均分”“若干份”“其中的幾份”是學生第二次學習分數時的提煉。因此,不論是基于哪個版本教材對分數概念的教學,教師都組織大量的活動,利用數形結合促進學生理解,通過舉例說明強化學生認知。然而,對于分數的意義能夠完整表達的學生,在單元的后續(xù)學習中卻并不多見。
縱觀這一單元,分數的意義只是起點,真假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等,這些分數知識的重要構件是后續(xù)學習分數運算的基礎,是解決分數實際問題的保障。如何才能準確地把握單元的核心定位呢?在分析這一單元錯綜復雜的概念之后不難發(fā)現,本單元的關鍵皆與“分數單位”有關。從分數的意義的角度看,所有的分數都是幾個分數單位的累加。從分數基本性質的角度看,由于分數單位的細分和合并,得出了分子、分母不同,分數大小相等的結論。例如,[34]的分數單位是[14],有3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如果將[14]細分成2個[18],3個[14]就能看成6個[18],因此[34]=[68]。反之,幾個較小的分數單位也能合并成一個較大的分數單位,這也體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再看分數的加、減法,同分母時是相同分數單位個數的加減;異分母時,先將各自的分數單位進行細分,分至分數單位相同時,再進行對應個數的加減;結果的約分則是分數單位的合并。找準了的單元內容的核心,教師不僅能引導學生對分數概念中“其中一份”的強調,更能體會呈現“分數墻”的必要性。將學生認知體系中分散的分數和整數、小數進行認知上的統(tǒng)整,所有的數都是由幾個相應計數單位組成的,由此體現了數的一致性。教師對單元目標與教學核心的把握,教學時可以促進學生對分數進一步認知,及對數與運算領域的整體構建。
二、求聯,知識關聯,遷移提能
在“雙減”背景下,為了讓學生的新知合理地與舊知進行整合,構建知識板塊,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將零散的知識點梳理成知識塊,促進數學知識序列化生長和遷移。大單元教學不僅能體現教學中最核心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更能凸顯知識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發(fā)展高階思維。
“小數乘整數”是人教版五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數的運算板塊中的小數乘法的起點。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積累了整數乘法的經驗。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課時在內容形式上并沒有區(qū)分“口算”還是“筆算”,而是注重乘法的運算意義,聚焦于小數加法及整數乘法的算理、算法知識的理解與遷移過程。引導學生深層挖掘小數乘法的隱性因素,統(tǒng)一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都是計數單位的累加,也為分數乘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出示問題:一個風箏9.5元,買3個風箏需要多少錢?如果不能只寫結果,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算法?試著寫一寫,并在組內表達自己的思路。教師在課件中展示學生作品,具體如下所示:
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圍繞“為什么列乘法算式”“為什么用加法計算”“以上三種方法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加法筆算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最后兩種寫法,你看懂了什么”這些問題進行交流。這時,教學的深度不再是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而是關聯有內在聯系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推理意識和遷移能力。學生中出現的回答:列乘法算式是因為數量關系“單價×數量=總價”;用加法計算源于乘法的意義;針對“以上三種方法的共同之處”這一問題的討論,更是體現了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價值。當學生明確在小數加法筆算時,小數點對齊是為了讓相同計數單位更易于累加。對于兩種不同的筆算乘法的寫法,不是讓學生做出“你覺得哪一種正確”的簡單選擇,而是通過“你看懂了什么”來引導學生體會將9.5看成95個0.1,乘3得到285個0.1,也就是28.5。因此,小數點和5對齊更合適。這樣,不僅解決了豎式書寫的對齊問題,更是整數乘法筆算和小數乘法筆算知識板塊的合并,重新建立知識的架構。
三、求融,打通壁壘,立本言它
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熟練地解讀知識點中的教學要素,更需要對知識的結構進行分解、組合,串聯知識點,融合知識塊,深化內涵、拓寬外延。打通單元知識間的壁壘,通過對本質的深度剖析,讓數學回歸簡單的屬性。
在北師大版六下總復習“圖形與測量”部分對立體圖形體積的梳理,教材只呈現了一道題:“分別說出已學過的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公式,并說說公式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常用“我們都學過哪些立體圖形?”“關于體積,你有什么可以和同學分享的?”等問題引導溫習舊知。盡管學生都知道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除了獨立的體積計算公式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公式:V=Sh。那么,這一公式的聯系是否是體積的所有聯系呢?如何感受體積板塊知識點間的聯系呢?教師應如何轉換角度,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清晰、更簡單呢?教學中應明確體積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測量正方體的體積是用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學具進行擺放,得到的a3個小正方體,也就是a3立方厘米,所以正方體的體積是V=a3。從V=Sh的角度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先求一層擺了幾個小正方體學具,擺了幾層,一共擺了多少個。這樣從根源上解決了對體積和基礎公式的理解,長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就不再是機械識記。用V=Sh解決所有直柱體積的問題,體會體積算法的一致性也就水到渠成了。進而再精選與現實生活關聯的題組,例如“物體浸沒問題”“沙堆鋪路問題”“擠牙膏問題”等,學生在知識的縱深延展中,發(fā)展了空間觀念,提升了舉一反三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黃塘中心小學)
[1]趙生明. 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促進深度學習的實踐研究[J]. 名師在線,2022(34):52-54.
[2]曹江峰. 大單元: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新視角[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11):16-19.
[3]陸宗祥. 深度學習理論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的探討[J]. 天津教育,2022(31):80-82.
[4]謝崢崢. 深度學習導向下小學數學大單元主題教學的優(yōu)化[J]. 試題與研究,2022(2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