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相關理論的研究以及對黑龍江省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的觀察與分析,闡述了小學體育教學在促進民族團結、培養(yǎng)學生共同價值觀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旨在探討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關鍵詞:小學體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1]。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小學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遠的意義。小學體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也為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獨特的平臺。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小學體育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當前黑龍江省小學體育教學在這方面的現(xiàn)狀和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以促進小學體育教學更好地發(fā)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包括共同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等[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體育教學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體育教學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有著多方面的體現(xiàn)。
首先,體現(xiàn)了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在體育比賽和活動中,無論是團隊項目還是個人項目,都需要參與者相互支持、協(xié)作。就像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共同為實現(xiàn)國家的發(fā)展目標而努力,團結一心,共同奮進。
其次,公平競爭的理念是其重要內涵。體育教學強調在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不論民族、性別、地域,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和競爭。這反映了中華民族倡導的公平正義,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發(fā)展。
再者,體育堅韌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契合。體育教學或競賽活動過程中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各民族共同艱苦奮斗,不放棄、不屈服,為了共同的目標勇往直前。
最后,體育教學促進了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同民族的體育項目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正如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一)學校的民族特色體育項目
學校積極引入回族的木球運動作為課外競賽項目。木球運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讓學生深入了解回族的體育文化。在參與木球運動的過程中,各民族學生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提高技藝,增進了彼此的友誼。
學校結合地方特色,大力開展?jié)M族的體育項目。這些具有滿族特色的體育活動,如珍珠球、狩獵等,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滿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為傳承和弘揚滿族體育文化做出了貢獻。通過參與這些項目,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豐富性。我校在市和區(qū)級教學比賽中對這些特色體育項目進行了精彩展示。2019年,筆者執(zhí)教的“木球——運球射門”一課在哈爾濱市中小學“燭光杯”體育教學比賽中榮獲一等獎;2020年,“木球——直線運球”一課在阿城區(qū)小學“金源杯”體育教學現(xiàn)場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各民族的特色體育項目深受師生的喜愛。各民族學生攜手合作,充分發(fā)揮團隊精神,展現(xiàn)出我校體育教育的成果和各民族學生團結一心的精神風貌。這不僅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也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借鑒,促進了各學校之間在體育教學和民族團結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總的來說,學校通過開展回族和滿族的特色體育項目以及在各級比賽中的展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切實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二)學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部分教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不足,在教學中缺乏有意識的引導。例如,在籃球教學中,部分教師僅側重于籃球技巧的傳授,而忽略了籃球運動作為一種團隊運動所蘊含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聯(lián),缺乏對學生的團隊合作和互助精神的培養(yǎng),使學生無法深刻領悟到團結對于實現(xiàn)共同目標的重要性。其次,體育課程中關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的內容相對較少,教學方法單一。比如,在武術課程中,個別教師只是單一地示范動作,而未深入講解武術背后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內涵,以及武術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的積極作用。中華傳統(tǒng)體育類運動起源于生產(chǎn)勞動、典禮祭祀、軍事戰(zhàn)爭及娛樂健身等,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應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深挖其內涵,但對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如竹竿舞、賽龍舟等,課程內容安排比例還不能達到課標要求,缺乏系統(tǒng)的教學和實踐,導致學生對民族體育文化的了解浮于表面。再次,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沒有形成協(xié)同育人的合力。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這種情況較為明顯。比如,在進行跳繩教學時,可以與數(shù)學學科中關于計數(shù)、排列組合等知識相融合。教師不應只是單純地教學生如何跳繩、如何提高速度,而是引導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去計算自己每分鐘跳繩的次數(shù)變化,分析如何調整跳繩節(jié)奏和頻率能更高效。
(一)提高教師的認識與素養(yǎng)
加強教師培訓,使教師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教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其思想觀念和知識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通過定期組織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深入解讀,讓教師充分領會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義,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同時,還應注重引導教師將這一思想融入到日常的體育教學中,使體育教育不僅僅是身體鍛煉,更是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的重要途徑。
鼓勵教師自主學習民族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學習了解各民族的歷史、風俗及傳統(tǒng)等方面的知識,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如閱讀相關的書籍、文獻,觀看紀錄片,參加文化交流活動等。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定的學習資源和支持,如建立民族文化圖書館、組織教師文化交流研討會等。當教師具備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知識,就能在教學中更加生動、準確地向學生傳授,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
增加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比重,如朝鮮族的秋千、達斡爾族的曲棍球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將這些項目引入小學體育課程,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親身感受不同民族的體育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傳授項目的基本技能和規(guī)則,同時也要講解其背后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在運動中了解民族文化。
結合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講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歷史淵源,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每一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都有著獨特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朝鮮族秋千的起源與朝鮮族的祭祀活動有關,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文化,增強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認同。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創(chuàng)設民族體育活動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場地、穿著民族服裝及播放民族音樂等方式,營造出濃郁的民族氛圍。例如,在教授蒙古族的摔跤項目時,可以將教室布置成蒙古包的樣子,讓學生穿上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在激昂的蒙古族音樂中學習摔跤技巧,仿佛置身于廣袤的草原上。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團隊協(xié)作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在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很多都需要團隊協(xié)作才能完成,如壯族的板鞋競速,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各小組共同練習、比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為團隊的榮譽而努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讓他們明白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
(四)加強學科融合
與語文、科學等學科融合,開展主題活動,如“民族體育文化征文比賽”“民族體育歷史知識競賽”等。通過與語文學科的融合,讓學生用文字表達對民族體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與科學學科的融合,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體育的發(fā)展脈絡,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音樂和美術是極具表現(xiàn)力的藝術形式,與體育學科相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表達方式。學生可以用畫筆描繪出民族體育的精彩瞬間,用歌聲唱出對民族體育的贊美之情,從而更加深入地感受民族體育的魅力,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熱愛。
(五)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
舉辦民族體育文化節(jié),展示各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在文化節(jié)期間,可以設置不同的展區(qū)和表演區(qū),展示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器材、圖片和視頻等資料,并邀請專業(yè)人員進行現(xiàn)場表演和指導。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體驗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樂趣。
組織校際之間的民族體育交流活動,增進不同學校、民族學生之間的友誼。通過校際交流,學生能夠結識更多的朋友,了解不同學校的體育文化和特色。在交流活動中,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體育技能和文化素養(yǎng)。這種交流不僅能夠促進民族體育的發(fā)展,還能增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友誼,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體育教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會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地域優(yōu)勢和民族特色,加強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民族團結教育,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師素質,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促進各民族學生在體育教育中共同成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具有強烈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1] 劉冰,楊勝才.民族院校音樂學科建設的時代審思[J]. 廣西民族研究,2022(23).
[2] 段陽,張東偉,劉瑞瑜.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9).
編輯/楊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