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銜接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漸變式”幫助幼兒提升自律能力。文章認為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探究:一是搭建生活適應階梯,讓大班幼兒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遵守規(guī)則、完成自訂任務。二是搭建學習適應階梯,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輕松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三是搭建社會適應階梯,幫助幼兒學會交往,更好地融入集體,適應社會。這三步層層推進、步步進階,以“漸變式”的形式促使幼兒提高自律意識及能力,完成高質(zhì)量的幼小銜接。
【關(guān)鍵詞】幼小銜接 自律 漸變式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10-92-04
幼小銜接,從本質(zhì)上說是幼兒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謂“他律”,指的是幼兒在成人的約束或監(jiān)督下學習與成長,處于被動狀態(tài)。所謂“自律”,是幼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其自主意識與自主能力逐步提升,處于積極狀態(tài)。202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guān)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改革一年級教育教學方式,國家課程主要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边@注重引導幼兒從他律轉(zhuǎn)變?yōu)樽月?,完成從被動狀態(tài)過渡到主動狀態(tài)。多一些自律,是幼小銜接的需要,也是幼兒成長的需要,更是幼兒園教育教學內(nèi)涵式發(fā)展與精細化改革的需要。
從他律到自律應該是“漸變式”的,不應急功近利。部分成人想當然地讓幼兒的轉(zhuǎn)變來得快一點,時有揠苗助長的傾向,造成對接中的“急轉(zhuǎn)彎”,產(chǎn)生焦慮心理,使幼小銜接不盡如人意。鑒于此,成人應該是輔助學校教育的好幫手,而不是學習焦慮的制造者。根據(jù)進階理論,這個好幫手應該多一些耐心,搭建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適應階梯,構(gòu)建幼小“漸變式”銜接策略,促使幼兒以良好的心態(tài)步入小學階段。
一、搭建生活適應階梯
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幼兒,首先應該在生活上有所改變,提高自我管理意識。過去幼兒的起床、吃飯、上學及休息,均在成人的督促中完成?,F(xiàn)在即將面對新環(huán)境,幼兒應該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轉(zhuǎn)變,學會做生活的“小主人”。幼兒園教師應該為幼兒搭建生活適應階梯,幫助幼兒通過“漸變式”的方式學會自律。
(一)自我管理時間
能夠自主管理時間是幼兒成長的標志,也是幼小銜接的重要內(nèi)容。幼兒園什么時間段干什么,均由成人安排,而逐步學會自我安排活動并管理時間,意味著逐步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從大班開始的第一個學期,教師要與家長聯(lián)手幫助幼兒自己制訂一日生活或?qū)W習時間表,要求細化到每一個生活和學習環(huán)節(jié),例如何時起床、刷牙、洗臉、午休、泡腳與睡覺,何時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這個時間表因為是幼兒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的,具有較強的個體針對性,自己能夠做到,所以更能達到自律的效果。就幼兒園而言,大班幼兒必須入園簽到,看看自己是否遵守了時間表中的規(guī)定,是否比中班時期有所進步。這樣堅持幾個月,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幼兒的時間意識,提高幼兒自我管理時間的能力。
(二)自主制訂規(guī)則
幼兒在學會自主管理時間的同時要學會遵守生活規(guī)則。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強化了,才能以較好的心態(tài)步入小學的學習。小班、中班期間,幼兒都是在成人的督促中遵守規(guī)則,如今馬上步入小學,幼兒應該強化自律意識,自主遵守規(guī)則。為了更好地達成這一目標,不妨放權(quán)讓幼兒自主制訂規(guī)則。例如大(3)班開展“班級小管家”活動,其特色之一就是讓擔任“小管家”的幼兒自己制訂規(guī)則。有個“小管家”這樣規(guī)定:戶外活動時不能快跑,洗手時必須沖洗指頭縫,午餐時不能浪費食物,午休時不能大聲說話……這樣的活動中,人人爭當“小管家”,不同的“小管家”可以制訂不同的規(guī)則,但前提是針對性必須強。最重要的是,一旦規(guī)則頒布之后,所有幼兒必須遵守。由于規(guī)則是自己制訂的,幼兒不好意思食言,遵守情況較好。
(三)自我設(shè)定任務
很多學習活動或任務,幼兒完成得不盡如人意,原因之一是他律太多。讓幼兒自我設(shè)定任務,既有針對性,又能夠“漸變式”地提升幼兒的自律能力。大班期間,“每日任務打卡”活動應該由“教師規(guī)定”變?yōu)橛變骸白晕以O(shè)定”——如果是較難的任務,可在制訂階段就舍棄,做到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臺階。例如當天的任務是入園前自己整理書包,堅持一周;第二周變?yōu)橛螒蚝笳硗婢?,堅持三天;再之后是吃飯后自己洗碗,一直堅持。如此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做到完成一次打卡一次。一段時間后,成人為打卡最多的幼兒頒發(fā)獎章,一步步激勵幼兒再接再厲。
為了更好地為幼兒搭建生活適應階梯,大班可以開展主題班會。以“我是時間小主人”主題班會為例,活動設(shè)計見表1。
從反饋情況看,家長給予的愛心、小紅花、萌態(tài)表情等較多,相當一部分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自我設(shè)定任務,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轉(zhuǎn)變,提高了管理時間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
二、搭建學習適應階梯
先在生活方面形成自律習慣,然后過渡到學習方面,“漸變式”適應小學生活與學習,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關(guān)系到幼小銜接的成功。一份調(diào)查表明,由于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1.5%的新生不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漸漸產(chǎn)生厭學與焦慮心理。有的坐姿、寫姿不正確,有的屬于多動癥,有的是粗心大意,有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專注力不夠,有的遇到問題不會請教他人,有的在課堂上亂插話、不認真聽講,有的課前從來不預習,還有的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擾……種種不良學習習慣影響到幼兒的學習質(zhì)量,不應小覷。大班期間,教師應為幼兒搭建學習適應階梯,以漸變的方式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便幫助幼兒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
例如針對幼兒學習半途而廢這一不良習慣,教師應首先從理念上認識到提高幼兒專注力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必須通過長時間的訓練與高質(zhì)量的家園共育共同完成。其次,教師也應認識到,理論上的單向灌輸是不奏效的,唯有一步一個腳印,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強化幼兒習慣養(yǎng)成,才是對幼兒的負責。某些家長比較著急,試圖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自己孩子的專注力,結(jié)果適得其反。這就需要教師積極與家長溝通,促使家長以“漸變式”的方式強化孩子的自律意識。教師必須設(shè)計分時段、序列化的進階計劃,以主題活動為形式,夯實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基礎(chǔ),促進幼兒自律能力的提升。以“我是‘專注’小高手”主題活動為例,活動設(shè)計見表2。
通過上述活動鏈,教師與家長就提升專注力達成共識:孩子學習時家長不打電話、不高聲交談等,為孩子營造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親子制訂的提升專注力計劃也是循序漸進的,如一開始堅持10分鐘,一周后堅持15分鐘,半個月后堅持20分鐘,一個月后堅持30分鐘……在規(guī)定的學習時段內(nèi),幼兒應做到不吃東西、不說話、不看電視、不東張西望等,力爭完成所學任務再休息。這樣的訓練體現(xiàn)了“漸變式”原則,為幼兒專注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chǔ)。
其他如按計劃學習的習慣、自主學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回答問題時敢于創(chuàng)新的習慣、勤于請教別人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及時復習鞏固的習慣、注意補充他人觀點但不亂插話的習慣、有錯必改的習慣、細致觀察的習慣、分類整理的習慣、學思結(jié)合的習慣、認真審題的習慣等,都需要在“漸變式”的方式中加以鞏固,提升自律能力,以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家長高質(zhì)量的溝通、理念與實踐保持一致、一點一滴追蹤落實等不可或缺,促使幼兒盡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
三、搭建社會適應階梯
由生活到學習再到社會交往,這是一個不斷豐富、漸進的過程,關(guān)系到幼兒成長的方方面面。小班、中班的幼兒在社會交往中離不開成人的“扶”,臨近上小學的大班期間,教師必須為幼兒搭建適應社會的階梯,提升幼兒主動適應社會的意識和能力。畢竟小學階段時認識新同桌、結(jié)交新朋友、接觸新教師等,更多情況下靠自己而不是靠成人?!皟和雽W后,接受要求相對嚴格、學習期望更高的小學教師的教育,而且可能會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guān)系,結(jié)交新朋友,重新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并為班級所認同?!保?]唯有勇敢地融入新環(huán)境、處理新關(guān)系,才能為解決諸如自卑、膽怯等問題覓得良策。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發(fā)展同伴交往技能
游戲具有娛樂性、審美性和趣味性。游戲是幼兒交往的重要介質(zhì),通過有趣的游戲,幼兒能結(jié)識新朋友,提高交往能力。如果幼兒能夠主動遵守游戲中的規(guī)則,并在游戲中提高自律能力,就能夠很好地發(fā)展同伴交往技能。幼兒園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設(shè)多元、鮮活、與時俱進的游戲,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積累交往經(jīng)驗,發(fā)展同伴交往技能,逐步提高適應小學階段學習與生活的能力及素養(yǎng)。以“我是交往小達人”為例,部分游戲要素分解見表3。
在這樣的游戲中,幼兒參與興趣高,具身體驗多,由他律轉(zhuǎn)變?yōu)樽月桑瑸檫m應小學生活與學習奠定了基礎(chǔ)。除了游戲情境,其他如情景短劇、繪本表演、校園心理劇等,都可以引入大班的主題活動中,幫助提高幼兒交往能力。一方面,情境所具有的暗示、啟迪等特性,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一方面,置身于情境中的幼兒能夠主動與人合作,從而習得交往技能。教師應該特別關(guān)注那些平時比較內(nèi)向,不善于交往的幼兒,給他們提供更多參與游戲的機會,并由此學會換位思考,提高交往能力。
(二)注重接納,滿足幼兒情感需求
幼兒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肯定會有新同桌、新同學、新朋友、新教師。新的身份決定了社會交往的新特點與新要求。彼此之間能否互相接納、互相滿足情感需求,是大班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課題之一。一份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7.5%的幼兒上小學沒幾天就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緣由,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自卑、內(nèi)向是表面原因,同伴接納不夠、人際關(guān)系不理想、集體融入能力較弱,由此造成焦慮、沮喪等心理是深層原因。事實上,哪怕那些很內(nèi)向的幼兒也渴望擁有一個相處融洽的新同桌,彼此滿足被同伴肯定的情感需求,希望能在新的集體環(huán)境中快樂學習與成長,盡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注重幼兒之間互相接納的教育,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
例如大(2)班開展以下主題活動:“今天,我與××交朋友”“原來我的同桌有很多優(yōu)點”“好東西應該分享給我的同桌或好朋友”……通過此舉,幼兒與幼兒之間互相接納、學會包容、彼此分享、學會理解、學會通過自律的方式接納新人,而不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當然,幼兒之間肯定會鬧矛盾,發(fā)生“我再也不想理你了”的現(xiàn)象,其中一方還不斷哭鬧。顯然,“我再也不想理你了”意味著情感世界的缺位,而“哭鬧”現(xiàn)象就是幼兒不夠自律的表現(xiàn)。同伴之間互相接納,不耍小性子,不僅是提升幼兒自律能力的體現(xiàn),而且是豐富幼兒情感世界的應有之義。此時,教師與家長應該幫助幼兒積極化解矛盾,消除對立局面,力爭讓雙方握手言和,促使幼兒多一些自律意識。以下是幫助幼兒提高同伴交往能力的“四步驟”:
第一步:“陪他靜一靜”。告訴幼兒,“靜一靜”,一切都會煙消云散。將幼兒暫時轉(zhuǎn)移到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深呼吸,暫時忘記之前的不愉快與“沖突”經(jīng)過,等徹底冷靜后再與同伴交流,或許同伴之間會和好如初。
第二步:“引他說一說”。委屈、煩惱、難過等可以對一個信任的人傾訴出來,做到真正的一吐為快。不妨告訴幼兒:如果到了小學階段還是哭哭鬧鬧,周圍的人都會笑話你,說你沒做好準備,還是待在幼兒園吧……
第三步:“助他試一試”。例如通過“拉皮筋”的方式,讓幼兒意識到越是使勁,最終反彈回來傷害自己越深,從而懂得與同伴鬧矛盾時不可以過分計較,盡快和好是最好的,同時懂得不計較是長大的表現(xiàn),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第四步:“讓他笑一笑”。盡可能地大笑,達到釋放自己的目的。教師引領(lǐng)幼兒主動在鬧矛盾的同伴面前笑一笑,讓負能量煙消云散。
上述“四步驟”讓幼兒意識到:快上小學一年級了,再不能因為一件小事情和同學鬧矛盾。當幼兒善于與有矛盾的同學握手言和,善于從封閉狀態(tài)走向開放狀態(tài)時,就能形成開闊的心態(tài),強化自律意識,更好地接納同伴,并且滿足自己情感的需要。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疏導幼兒,幫助幼兒學會互相接納、互相分享、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手拉手共同成長。
自律視角下的幼小銜接應該是“漸變式”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靜下心來,放慢腳步,消除焦躁心理,循序漸進,立足好幼兒的現(xiàn)在,規(guī)劃好幼兒的未來。唯有逐步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從生活、學習與交往等多方面構(gòu)建適應未來的階梯,才有可能為幼兒適應小學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幼兒園教師應該善于與幼兒共情,以同理心看待和處理幼兒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幫助幼兒一步一個腳印,坦然面對幼小銜接中的變化,以更加自信的心態(tài)和周全的準備步入小學生活與學習中。
【參考文獻】
[1]林暉燕.互通共融合力搭建幼小銜接階梯[J].福建教育,2022(16):20.
喬麗萍 / 甘肅永昌縣教育局,一級教師,從事幼兒園教育教學研究(永昌 737200)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基于‘他律’變‘自律’的幼小‘漸變式’銜接策略研究”(GS[2023]GHB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