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古代,為什么會改朝換代?因為“歷史宿命”;憑什么能改朝換代?總有“正當(dāng)理由”。接著往下說,外力征服式的改朝換代,伴隨的是金戈鐵馬、血雨腥風(fēng),誰是斬獲無限江山的英雄或梟雄?內(nèi)部禪讓式的改朝換代,多離不開玩弄陰謀、宮廷政變,誰是受讓天下社稷的權(quán)臣或悍將?這些開基立業(yè)的“高祖”皇帝,為何能夠脫穎而出?諸如此類的問題,放到中國古代的“語境”中,或可概括為值得玩味的“龍種異相”吧,借此也可窺見新王朝的新君的一些“奧秘”。
龍:從民族圖騰到皇帝化身
1942年,聞一多發(fā)表了《從人首蛇身像談到龍與圖騰》(《人文科學(xué)學(xué)報》第1卷第2期)。在這篇名文中,聞一多由中華人祖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說起,考證了蛇與龍本是一對相互轉(zhuǎn)化的形象,進而指出:
所謂龍便是因原始的龍(一種蛇)圖騰兼并了許多旁的圖騰,而形成一種綜合式的虛構(gòu)的生物……我們的文化究以龍圖騰團族(下簡稱龍族)的諸夏為基礎(chǔ)。龍族的諸夏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數(shù)千年來我們自稱為“華夏”,歷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yīng),他們的旗章、宮室、輿服、器用,一切都刻畫著龍文。總之,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征……從前作為帝王象征的龍,現(xiàn)在變?yōu)槊總€中國人的象征了。
這段論述交代了龍作為中國的民族圖騰、皇帝化身、國家象征、中國人的象征四個內(nèi)涵,下面就前兩層內(nèi)涵稍加解釋。
第一,民族圖騰。
圖騰(Totem)本是北美印第安人的土語,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為本族的始祖或親人,將其尊奉為本族的標(biāo)志、象征和保護神。具體到華夏民族的圖騰,就是以蛇為原型的龍。
我們知道,原始夏人的圖騰是蛇,這在后來還有孑遺。如夏朝的奠基人是禹,《說文解字》解釋“禹,蟲也”,而在甲骨文、金文中,“蟲”字正是蛇頭、蛇身、蛇尾俱全的蛇的象形,換言之,禹之名來自蛇圖騰,后世典籍中也有“夏后氏人面蛇身”的說法。等到后來,隨著加入夏朝、周朝統(tǒng)治的民族越來越多,蛇圖騰也就不斷兼并、吸收、整合其他圖騰,逐漸豐富為集走獸形象之大成的龍。當(dāng)然,后來的龍已經(jīng)脫離了原始圖騰的意味,而演化為華夏、漢族乃至中華民族長久崇奉的一種神異動物。至于定型了的龍形象,南宋羅愿《爾雅翼·釋魚·龍》說: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即通常所說的“龍身九似”,它能云中飛、水里游、陸上行。
第二,皇帝化身。
利用人們普遍尊崇龍的心理,經(jīng)過統(tǒng)治者們的有效運作,龍與帝王逐漸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其中有三位關(guān)鍵人物值得一提。一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重耳本是晉國公子,因為國家內(nèi)亂,在外流亡19年,然后回國登基,隨他流亡的介子推賦詩道:“有龍于飛,周遍天下……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呂氏春秋·介立》),這是介子推以龍比喻他的主子重耳。二是秦始皇帝嬴政,他自稱“祖龍”,后人的解釋是:“祖,始也。龍,人君象”,“祖,人之先。龍,君之象”。(《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集解》)這是皇帝自視為龍象。三是漢高祖劉邦。《史記·高祖本紀(jì)》:
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
明白無誤,劉邦絕對是個龍種。而從劉邦如此刻意編造以后,歷代皇帝就多自詡為龍種。連帶著,與“真龍?zhí)熳印被实塾嘘P(guān)的東西,也多帶上了龍字,如龍體、龍顏、龍床、龍椅、龍輦、龍袍,發(fā)展到了后來,甚至服裝、建筑、器具之上的龍紋,也成了皇家的專利。這樣,龍就變成了皇帝的化身?!帮w龍在天,利見大人”,龍種的皇帝既為“九五之尊”;“高帝子孫盡隆準(zhǔn),龍種自與常人殊”(杜甫《哀王孫》),龍種的皇帝也必有異相。
劉邦與楊堅的“異相”
所謂“異相”,在相術(shù)中是指奇異的相貌,包括面相與骨相,在傳統(tǒng)社會中,也有“凡圣有別,奇人異相”的民諺。而瀏覽中國古代的歷史“書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堪稱普遍的現(xiàn)象,即承受天命的開國之君,往往就是龍種而異相。姑選外力征服而創(chuàng)業(yè)的西漢劉邦、內(nèi)部禪讓而稱帝的隋朝楊堅為例。
論起劉邦的出身,其實普通得很。論“名”,本來在家人、朋友圈內(nèi),以及當(dāng)時的社會上,大家習(xí)稱他為“劉季”,也就是“劉三”“劉家老三”的意思,他的兩個哥哥叫劉伯、劉仲,這是劉家老大、劉家老二的意思。大概是在公元前202年劉季稱帝時,他手下的蕭何、張良一幫高參,才為他斟酌出“邦”這個美名,“邦”是比“國”還要大的字眼,《說文解字》清段玉裁注:“邦,國也。大曰邦,小曰國?!毕胂脒@也可以理解,都做皇帝了,如果還叫“劉季”,成何體統(tǒng)?而從此以后,“劉邦”也就固化為漢高祖行之于世的“大名”了。當(dāng)然以下為了方便起見,筆者還是稱“劉邦”。論“實”,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沛縣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劉邦起兵響應(yīng)陳勝、吳廣起義時,不過就是個“亭長”,亭長屬于鄉(xiāng)以下的基層小吏,馬馬虎虎地說,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派出所所長吧;而且這個亭長,《史記·高祖本紀(jì)》記作“泗水亭長”,《漢書·高帝紀(jì)》記作“泗上亭長”,從秦朝的用法看,泗水亭、泗上亭都非專有名詞,僅是指泗水附近的一個亭而已,此亭究竟在哪里,也不能確定下來。待到亭長劉邦與縣吏蕭何、獄掾曹參、狗屠樊噲、吹鼓手周勃等在沛縣起兵,乃殺沛令,自稱“沛公”。“沛公”又是什么級別呢?《漢書·高帝紀(jì)》唐顏師古注引三國孟康:“楚舊僭稱王,其縣宰為公。陳涉為楚王,沛公起應(yīng)涉,故從楚制,稱曰公?!睋?jù)知“沛公”就是沛縣縣令或縣長(秦制,萬戶以上設(shè)令,萬戶以下設(shè)長)。那么這樣一位起家小吏、自稱縣令或縣長、行為舉止還半俠半盜、“好酒及色”的劉邦,憑什么成了君臨天下的“高祖高皇帝”呢?憑他的權(quán)謀,憑他的用人,憑他是“龍種”,也憑他有“異相”。
關(guān)于劉邦的“異相”,《史記·高祖本紀(jì)》記載:
高祖為人,隆準(zhǔn)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隆準(zhǔn)”即鼻梁隆起以及“美須髯”,容易理解?!褒堫仭奔茨橗嬁此讫埬?,這樣的臉型特別長,尤其是下巴外突,往往嘴部又是“地包天”。我們搜索一下記憶,中國古代見諸繪畫、雕塑中的龍臉,是不是這樣的形象?南京明孝陵里曾懸掛的朱元璋“太祖遺像”,就堪稱典型的“龍顏”。只是這樣的臉龐,安在朱元璋的身上就是“龍顏”,安在子民的身上就是“驢子臉”(也稱“鞋拔子臉”),不是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嗎?驢臉與龍臉的確有些相似。我們再設(shè)想一下,當(dāng)天下大亂、烽煙四起時,出來甲、乙、丙三個人領(lǐng)頭造反,甲是正常模樣,乙是一臉苦相,丙是“龍顏”,試問在其他條件都差不多的情形下,迷信于“面相”的子民們,會選擇跟從誰?所以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結(jié)果:“龍顏”的丙的機會更多,勢力也更容易做大,做大到最后,就成開國大帝了;當(dāng)然,也有可能丙自認“龍顏”,不適時宜地造反、起兵、叛亂,從而丟失了性命,于是民間又有了奇人必有異相、有異相者或成大事或遭大兇的說法。
比較麻煩的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即劉邦的左大腿(自胯至膝蓋)上有72顆黑痣(黑素細胞痣)。人體皮膚上有黑痣,屬于正?,F(xiàn)象,然而多到72顆,就是“異相”了。筆者甚至懷疑,72這個數(shù)字可能是湊出來的。諸位試想一下,果真在劉邦面積不大的左股上有一堆“黑子”,他本人數(shù)得過來嗎?又有誰敢爬在劉邦的身上去慢慢數(shù)?那么“七十二黑子”到底意味著什么呢?《史記·高祖本紀(jì)》唐張守節(jié)《正義》的解說是:
《合誠圖》云:“赤帝體為朱鳥,其表龍顏,多黑子?!卑矗鹤螅栆?。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dāng)?shù)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歲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應(yīng)火德七十二日之征也。
這個“強為之解”的解說的再解說,超出了筆者的知識儲備。而按照筆者的“臆測”,72=12×6?!蹲髠鳌ぐЧ吣辍罚骸爸苤跻?,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shù)也。”也就是“十二”這個數(shù)字代表天,于是我們就能理解司馬遷的《史記》為何是十二《本紀(jì)》,蓋“司馬氏世為天官,星歷是他家門的本行,世代熏染不易擺脫,本紀(jì)有十二篇才神圣莊嚴(yán),否則便不成體統(tǒng),法天之?dāng)?shù)是學(xué)者的職責(zé),相反則成為街談巷議的小說了”(張政烺:《“十又二公”及其相關(guān)問題》)。至于“六”,秦始皇帝既定秦為水德,于是“數(shù)以六為紀(jì),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36=6×6,《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南朝劉宋裴骃《集解》:
張晏曰:“水,北方,黑,終數(shù)六,故以六寸為符,六尺為步?!杯懺唬骸八?dāng)?shù)六,故以六為名。”
關(guān)于“水德”與“數(shù)以六為紀(jì)”的對應(yīng),以后再討論。而通過以上的“臆測”與“湊數(shù)”,“七十二黑子”似可看成天(十二)指派劉邦取代秦朝(六)?;叵搿陡某瘬Q代之歷史宿命》篇中所述劉邦斬蛇、“赤帝子”斬“白帝子”、劉邦“乃心獨喜,自負”的細節(jié),則劉邦自曝“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隱私的遠旨深意,也就昭然若揭了。
再說隋朝的“高祖文皇帝”楊堅。相對于小吏劉邦實際不知其名的“父曰太公,母曰劉媼”,楊堅的父親楊忠為北周開國功臣,拜大司空、柱國大將軍,封隨國公,楊堅襲爵隨國公;楊堅的長女楊麗華還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又相對于劉邦令人費解的“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楊堅的龍種與異相,在《隋書·高祖紀(jì)》的記載中,就可謂“簡單粗暴”了:
皇妣呂氏,以大統(tǒng)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xùn)|,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于俗間處之?!蹦釋⒏咦嫔嵊趧e館,躬自撫養(yǎng)。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叔篑敚瑝嫺咦嬗诘?。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睘槿她堫?,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沉深嚴(yán)重。
所謂“五柱入頂”,指單犀骨、左右龍翎骨、左右武庫骨聳入頭頂,在相術(shù)中,這種人通常被認為既具強烈的野心,又有冷靜的性格;又所謂“長上短下”,唐宋以前古人席地而坐的,則上身長、下身短多指不為人下或不甘為人下者。于是楊堅的異相遂為當(dāng)朝皇帝、宗室、大臣所猜忌,如《隋書·高祖紀(jì)》云:
(明)帝嘗遣善相者趙昭視之,昭詭對曰:“不過作柱國耳。”既而陰謂高祖曰:“公當(dāng)為天下君,必大誅殺而后定。善記鄙言?!?/p>
齊王(宇文)憲言于(武)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帝曰:“此止可為將耳?!眱?nèi)史王軌驟言于帝曰:“皇太子(宇文赟)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钡鄄粣偅唬骸氨靥烀性?,將若之何?”高祖甚懼,深自晦匿。
“普六茹”是楊堅的鮮卑姓。而據(jù)上所引,明帝宇文毓曾派善于相面的趙昭觀察楊堅日后會不會成為禍害,趙昭一邊對宇文毓說楊堅不過就是做柱國大將軍的料,一邊又悄悄告訴楊堅:“楊公,你以后肯定會成為天下之君,但要經(jīng)過一番誅殺,才能安定。你一定要記住我的話。”心里藏著這樣的秘密與期待,為了避免出事,楊堅深居簡出、韜光養(yǎng)晦,言談舉止處處小心,一副平庸木訥的樣子,由此,他養(yǎng)成了特別工于心計的性格,也逃過了宇文憲“恐非人下”、王軌“貌有反相”一類的“讒毀”,因為楊堅的親家、武帝宇文邕也相信楊堅“止可為將”。然則“沉深嚴(yán)重”又“深自晦匿”的楊堅終于等來了機會:22歲的太上皇女婿、一口氣立了五位皇后的宇文赟荒淫無度,突然駕崩于行宮。宇文赟身邊的侍臣鄭譯、劉昉等看上了出身高貴卻沒啥“本領(lǐng)”的楊堅,矯詔楊堅“受遺輔政”。這幫侍臣的想法是,楊堅不過是個傀儡,繼立的宇文闡也才八歲,這樣朝廷實際就掌控在他們的手里了。只是他們沒有料到,楊堅其實是個深藏不露、干練無情的厲害角色,一旦海闊天空、任其遨游,楊堅很快就控制了小皇帝、控制了宮廷、控制了朝政、控制了首都長安,又拉攏了一批元老大臣,平滅了多方反抗勢力,最后接受禪讓,取天下于周室。而據(jù)上所述,楊堅這樣的成功,是不是與他的特別長相、特別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呢?應(yīng)該不是虛言吧。
“龍種自與常人殊”
類似劉邦、楊堅這樣的身為“龍種”、貌有“異相”,屢見不鮮于中國歷史的“書寫”中,并成為他們改朝換代的個人“力量”所在或社會“認知”所依。當(dāng)然,開國之君們的異相,除了常規(guī)的一些“表現(xiàn)”外,也不乏其他的類型。如三代之周的奠基人、追封的周文王姬昌“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帝王世紀(jì)》),隋朝顯貴、唐高祖李淵“體有三乳,左腋下有紫志(痣)如龍”(《太平御覽·方術(shù)部·相》)。“三乳”“四乳”云云,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稱為“多乳癥”,屬于先天發(fā)育異常;但在中國古代,因為女子的乳房象征著母愛,所以多乳的男子也被視為仁義、慈愛、有福之人?!八娜椤钡募Рe善累德、關(guān)心民間疾苦,禮賢下士、廣羅天下人才,正以仁愛成為“內(nèi)圣外王”的典型;“三乳”的李淵胖胖乎乎、憨厚可愛,脾氣隨和、噓寒問暖,遂能廣布恩澤、一統(tǒng)江山。又如在相關(guān)“正史”的記載中,蜀漢先主劉備“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晉武帝司馬炎“發(fā)委地,手過膝”,陳武帝陳霸先“日角龍顏,垂手過膝”,后燕世祖慕容垂“手垂過膝”,北周文帝宇文泰“發(fā)長委地,垂手過膝,背有黑子,宛轉(zhuǎn)若龍盤之形”,這些開國皇帝、追尊始祖,皆具“垂手過膝”的特征,而“這些神奇的不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都是受了印度的影響。佛書就說,釋迦牟尼有大人物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耳朵大,頭發(fā)長,垂手過膝,牙齒白都包括在里面”(季羨林:《中印智慧的匯流》),如此,印度佛祖的慈悲與中國天子的仁德,得以在“異相”中彼此彰顯。再如秦始皇帝嬴政,雄才大略而又殘暴冷血,或也與他的身世、長相有關(guān)。嬴政到底是秦莊襄王異人與趙姬的孩子,還是呂不韋與趙姬的私生子,一直是他難以排解的心結(jié)。他的長相,“蜂準(zhǔn),長目,摯鳥膺,豺聲”(《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亦即塌陷的馬鞍鼻、細長眼、雞胸、說話聲音如細而悲的豺嚎。如此的身世不明、長相異常,使得嬴政自卑、壓抑、多疑、暴躁,“少恩而虎狼心”;然而也正是這虎狼一般的嬴政,十年之間吞滅六國,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功業(yè)。如此等等,紙短話長,就例不多舉了。
最后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從常理言,不可能所有的開國之君都具“有得一說”的“異相”,那又如何證明自己不是凡胎俗骨,而是“真龍?zhí)熳印蹦??在他們絕對掌握“話語權(quán)”的中國古代,這也不是難事:比如出生時紅光滿室、芳香四溢,行走時祥云籠罩、紫氣環(huán)繞,睡覺時龍形顯現(xiàn)、盤繞床榻;再不濟,還有無從查證的麒麟、鳳凰、甘露、景云等顯示天意的祥瑞呢。而如此這般之下,開國之君的后代皇帝,也都是龍子龍孫;至于“真龍?zhí)熳印钡摹白用瘛眰儯?dāng)然都要心安理得地接受“真龍?zhí)熳印钡慕y(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