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改革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點。文章根據(jù)專業(yè)和課程特點,結合超星學習通網(wǎng)絡教學平臺,采用“隔堂對分”的方式開展了海洋底棲生物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實踐,設置教師講授、學生獨學、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亮、考、幫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對分課堂;學習通;海洋底棲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3.040
Practice of the PAD Class in Marine Benthic Biology Course Teaching
FU Feng, LI Yuting
(Ocean School,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Abstract The class teaching reform is the focu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s and courses, combined with th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of Super Star Learning APP, we have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Marine benthos biology. We have set up teaching practice such as teacher's teach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group discussion and the whole class communi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realize deep learning and teacher can improve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ly.
Keywords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Super Star Learning APP; marine benthos biology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多樣化,不再局限于教師和教材,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大學生。高校教師亟須轉換角色,創(chuàng)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主動設計課堂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對大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1]。
海洋底棲生物學是海洋科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課程知識覆蓋面廣,知識點眾多。根據(jù)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超星學習通網(wǎng)絡教學平臺,教學團隊在海洋底棲生物學課程中進行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以期為深化海洋科學專業(yè)課堂教學改革,培養(yǎng)適應社會新要求的現(xiàn)代海洋科學專業(yè)人才提供借鑒。
1" 對分課堂簡介
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對分課堂”這一新型課堂教學模式[2],它融合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討論式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對分課堂包括講授(Presentation),內化(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三個時間上清晰分離的過程,簡稱為PAD課堂,其核心理念是將課堂的一半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進行討論,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學習[3]。對分課堂實現(xiàn)了從知識的單向傳遞向師生、生生互動討論式課堂模式的轉變,被認為是一種符合當前中國教育現(xiàn)狀的課堂教學模式[4-5]。近十年來,對分課堂在眾多高校的各類課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對分課堂,能夠顯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2" 對分課堂在海洋底棲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筆者在海洋科學專業(yè)大學二年級的海洋底棲生物學課程中,進行了對分課堂的探索和實踐。該專業(yè)兩個班級學生共96人,本次選取了海洋底棲生物學課程中的四個重點章節(jié)(腔腸動物門、環(huán)節(jié)動物門、軟體動物門和節(jié)肢動物門)的內容,把教學主要分為教師講授、學生獨學、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隔堂對分”的方式進行,即將學生獨學過程安排在課后,在本堂課討論上堂課精講的內容和布置的作業(yè)。
2.1" 教師講授
在講授階段的主要原則是精講和留白,在課堂講授內容選擇方面需要打破原有框架,重新策劃和整理。教師主要做宏觀性的指導,講解學習目標,講授內容框架、重難點知識、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和與之前章節(jié)內容的關聯(lián)等。比如,在講每個動物門的內容時,該動物門和綱的主要特征以及每個特征與前面所講門類的聯(lián)系是講授的重點。每個特征并不展開細講,點到為止,具體內容由學生課后閱讀參考書自學,以及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互助學習。
在講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務必認真聽課,緊跟教師的思路,這樣才能掌握課程的重難點,降低學生課后自學的難度。同時,教師講授時要對學生課后自學進行引導,提醒他們結合具體的生物個體來理解本門的基本特征,同時要與前面講過的低等類群進行對比,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建構自己的課程知識框架。
2.2" 學生獨學
在本課程中采用“隔堂對分”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后根據(jù)教師講授的重難點內容,有針對性地看課件和參考書,利用思維導圖整理總結出本章節(jié)的內容框架(傳統(tǒng)作業(yè)),同時每個人都需要完成對分課堂的“亮考幫”作業(yè),在下次上課的前一天中午12點之前完成,并提交到學習通平臺。教師在上課之前在學習通平臺完成學生作業(yè)的批改并適當?shù)亟o出評語,使學生獲得及時的作業(yè)情況反饋。思維導圖作業(yè)和“亮考幫”一定要在小組討論之前上交,保證在小組討論時學生是有備而來,以便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
學生在課后獨學,保障了有充足的自由時間可以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進而獨立思考完成作業(yè),實現(xiàn)知識的吸收和內化。本課程設置了思維導圖作業(yè),旨在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又能幫助學生系統(tǒng)高效地整理和理解課堂內容,對該章節(jié)內容建構起自己的知識框架,進而為把握整個課程內容的知識脈絡提供了基礎。“亮考幫”作業(yè)是對分課堂的特色,獨學完成作業(yè)的過程是隨后開展小組討論的重要保證[6],是對分課堂成功實施的關鍵。根據(jù)學生提交的“亮考幫”作業(yè),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答疑解惑,促進學生的深入學習和理解,使知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
2.3" 小組討論
在下次課堂的第一節(jié)課,前20分鐘的時間為小組討論時間,小組成員之間圍繞作業(yè)相互交流、討論和釋疑,消化吸收上節(jié)課的知識點,對學習過程進行凝練與反思,共同合作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協(xié)作討論,整理總結完成小組的“亮考幫”,準備進行全班交流。如在進行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內容的小組討論時,有小組提出“幫幫我”的問題:“藤壺作為污損生物,堵塞管道,損害碼頭等海上工程設施,那么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防止污損生物危害?”可以看出,學生能夠將底棲生物與海洋科學中防污損的科學問題聯(lián)系起來,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說明學生在獨學和討論的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將所學的知識跟海洋科學專業(yè)實踐緊密結合。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與實踐的結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也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深度。
2.4" 全班交流
在前20分鐘的小組討論結束后,后25分鐘為全班交流時間,由教師隨機選取學生代表小組發(fā)言交流,說說各自小組的“亮考幫”,分享小組討論精華,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選取發(fā)言學生強調隨機性,保證每個學生在課下都能認真準備,課上能積極參與,以免影響小組成績。對于學生提出的“幫幫我”的問題,鼓勵其他小組的學生來回答,學生回答不上來的最終由教師來解答。最后,教師就學生提出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并給予解答。對于在課堂上仍有疑問沒有解決的,學生可以在課后與教師單獨交流釋疑。
2.5" 課程考核
本課程期末考核方式為由平時成績(40%)和期末考試(60%)組成的多元化和過程性成績考核方式,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平時作業(yè)、課堂互動(包括問卷、主題討論和隨堂練習)和小組討論。課程考核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能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平時成績均通過超星學習通網(wǎng)絡教學平臺統(tǒng)計完成。
3" 問卷調查結果
在課程結束前,筆者采用匿名形式進行了問卷調查,收集了學生對基于“對分課堂”的海洋底棲生物學課程的課堂收獲和感受。學生普遍認為收獲很多,摘錄幾位學生寫的收獲和感受如下:“采用對分的形式上課增加了對知識點的記憶”“學會了底棲生物基礎知識,更學會了小組成員間的配合合作”“對分課堂讓很多同學的想法得到展現(xiàn),激發(fā)了不同的思路,對一個問題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向” “新的學習方法,新的上課方式,更能夠鍛煉自己的獨自思考能力”等。
對于目前該課程使用對分課堂,學生也反饋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學生提出:“還是有些同學比較懶比如我,只想聽,不想動手做”“對分課堂還是不太習慣,自學的時候沒有側重”“感覺我們自己總結的形式不如直接講解的好,討論總結時我的思路不清晰”等。
4" 教學反思
結合調查問卷中學生的反饋,筆者對此次教學實踐過程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以便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優(yōu)化改進。
4.1" 教師講授環(huán)節(jié)需要改進
依照對分課堂理論,其講授的原則是精講和留白。筆者在應用對分課堂進行講授時,潛意識擔心講得不夠會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在精講與留白的平衡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精講的內容應該是教師對學科知識的高度濃縮和精準把握,是學生通過自學難以掌握的知識。教師清晰的、重點突出的講授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后的自學,否則學生就會抓不住重點,提出的問題也會大大地偏離課程學習主題。
4.2" 學生獨學環(huán)節(jié)需要有效指引
教師應注意在學生自學內化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針對學生反饋課后自學經常找不到重點的問題,教師可通過安排各種形式難度適中的作業(yè),或者結合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吸收。這些作業(yè)可以在講授完后布置給學生,引導學生課后自學,在小組討論時也可以讓大家圍繞這些課后思考題展開討論,使得討論有章可循,不會偏離主題。
4.3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需要進一步引導優(yōu)化
由于長期實行以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導致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學習協(xié)作能力不強,以及小組討論的層次較淺等一系列問題[7]。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小組討論的學習效率低;小組成員各自完成作業(yè),深入的相互交流討論較少,許多小組提交的“亮考幫”作業(yè)是全組成員主要觀點的羅列,沒有經過總結和整理,而且提出的問題比較初級,沒有經過深入討論,很少提出更為凝練或深刻的問題。
小組討論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前一環(huán)節(jié)獨學知識的吸收和內化,以及后一環(huán)節(jié)全班交流的效果,進而影響最終的學習和教學效果。只有經過良好的討論,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掌握以及應用課程內容。針對存在的問題,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采用多種策略加以引導,如設計討論主題、提出明確的討論目標和討論規(guī)則等,為提高學生討論的效果,提升學習和教學效果提供有力支撐。
5" 總結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整個過程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導圖作業(yè)和“亮考幫”作業(y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吸收。通過課堂討論和總結反思,對分課堂助于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8]。對分課堂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相長,對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也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基金項目: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新農科背景下水產養(yǎng)殖學專業(yè)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23NL0429);煙臺大學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海洋底棲生物學”。
參考文獻
[1] 衛(wèi)建國.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與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8(4):66-70.
[2]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3] 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 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5] 艾英偉,艾冬生,程子庸.軍事體育訓練學對分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2,45(1):108-115.
[6] 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4):730-734.
[7] 馬陸艷,張學新.對分課堂“同伴討論”環(huán)節(jié)操作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21(18):93-95.
[8] 趙婉莉,張學新.對分課堂:促進深度學習的本土新型教學模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