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已經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文章基于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以問題為驅動,認知審辯思維;引入案例分析,發(fā)展審辯思維;布置開放性任務,運用審辯思維”等培養(yǎng)策略。以上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為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提供了有益指導。
關鍵詞:高中歷史;審辯思維;反思與質疑
審辯思維作為一種高階思維方式,強調對復雜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質疑,從而達到理性認識和深度理解的境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注重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在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能夠展開獨立且深入的思考。然而,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對于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過于強調知識的傳授和記憶,缺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教學內容和結構的安排未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興趣,導致教學過程中審辯思維的缺失。因此,探索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審辯思維,已經成為高中歷史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旨在探討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以期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和實踐方案,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使其發(fā)展成為能夠獨立思考、審慎判斷的時代新人。
一、以問題為驅動,認知審辯思維
以問題為驅動的本質是通過創(chuàng)設具有挑戰(zhàn)性的歷史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激發(fā)其歷史探究興趣和審辯思維潛能。此過程不僅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深刻的把握,更需要在復雜的歷史脈絡中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與評判;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在面對復雜歷史問題時的獨立思考和審辯能力。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以下統(tǒng)稱“教材”)必修(上)“辛亥革命”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第二國際的破產》中關于革命形勢特征的描述:(1)統(tǒng)治階級已經不可能照舊不變地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2)被壓迫階級的貧苦和災難超乎尋常地加??;(3)群眾積極性大大提高……促使他們投身于獨立的歷史性行動?;诓牧蟽热荩處熆梢蕴岢鲆韵氯齻€問題:清政府是如何變革以自救的?民眾承受著怎樣的苦難?革命黨人又是如何追求共和的?通過提問,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思考方向,加深學生對“革命”一詞及其內涵的理解。
針對第一個特征,即統(tǒng)治階級維持統(tǒng)治的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清末的政治狀況、列強的侵略壓力和維新運動的失敗等因素,厘清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并組織學生以時間為軸,結合初中歷史知識,梳理清政府為應對危機做出的“自救”舉措(如圖1)。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清政府的“自救”舉措取得了怎樣的成效?結果是怎樣的?是否扭轉了中國的命運?為什么?此教學過程要求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將歷史事件放在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中思考,從而獲得對歷史事件更全面的認識。借助時間軸能夠使學生在時間的連續(xù)性中觀察和理解歷史事件,幫助學生認清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理解歷史的連貫性和復雜性。教師提出反思性問題,鼓勵學生跳出簡單的史實記憶,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審辯,考慮不同因素對歷史事件的影響和結果,在評估和分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結論。
第二個特征涉及被壓迫階級的生活貧困和苦難加劇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探討如何通過農民的貧困、知識分子的挫折感等現(xiàn)實因素,理解民眾的革命動機。教師可以以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清末民初時期農民的生活狀況,講述清末民初時期農民起義的歷史故事,如天理教起義的首領李文成,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不甘于受官府欺壓,遂加入反清秘密組織八卦教。公元1813年,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以“奉天開道”為旗幟,于九月份發(fā)動起義。通過具體史實,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被壓迫階級在革命中的角色和動機,引導學生不僅看到歷史事件的表面,而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社會結構和影響因素。
第三個特征則是群眾積極性的提高和獨立歷史行動,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探究革命黨人(如孫中山)是如何影響和引導民眾的,以及革命的實際過程。此環(huán)節(jié)旨在使學生理解革命領袖的策略、思想及其在廣大民眾中的影響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綱領(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演講、著作及政治活動(如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武昌起義等),展示孫中山如何動員和組織群眾參與革命,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歷史事件,進而培養(yǎng)其審辯思維。
二、引入案例分析,發(fā)展審辯思維
引入案例分析,旨在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或人物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探討,鍛煉其審辯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上)“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先介紹歷史背景和事件發(fā)展過程,確保學生對事件有基本的了解。隨后,引入具體的歷史材料,如清朝官員的奏折、英國外交文書、戰(zhàn)爭史料等,豐富學生的信息來源,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這一歷史事件。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危機四伏的清朝”“虎視眈眈的英國”“虎門銷煙”“戰(zhàn)爭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及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教學板塊,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并探究鴉片戰(zhàn)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清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如何影響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英國的經濟利益和國家戰(zhàn)略是如何推動其發(fā)動戰(zhàn)爭的?”“這場戰(zhàn)爭對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等具體問題,引導學生反思與質疑:導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一事件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義。每個小組負責研究戰(zhàn)爭的不同方面,如政治背景、經濟影響、文化影響等,整合各種歷史材料,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見解,進行展示和辯論。通過深入地討論和分析,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多角度審視問題的能力。在討論和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史料實證的運用和邏輯的嚴密性,鼓勵學生批判地分析不同的觀點和論據,強調審辯思維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性,指出學生在分析中的優(yōu)點和需要改進之處。
三、布置開放性任務,運用審辯思維
開放性任務鼓勵學生運用審辯思維,從多角度、多維度探究歷史事件,以提高歷史分析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上)“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基于這一歷史事件設計開放性任務,引導學生運用審辯思維。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布置任務:分析甲午中日戰(zhàn)爭對清朝晚期的中國及東亞地區(qū)格局的影響,要求學生從多角度探究戰(zhàn)爭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歷史視角分析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影響。在政治方面,學生可以分析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是如何加速了清朝政治體制的衰落。戰(zhàn)爭的失敗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導致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和抗議,同時也為后續(xù)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筆。學生可以研究戰(zhàn)后的《馬關條約》對清朝政權的打擊,以及條約中的不平等條款是如何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民族主義情緒的興起。在經濟方面,甲午中日戰(zhàn)爭對中國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巨額賠款加劇了國家財政的困難,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學生可以探討戰(zhàn)爭如何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分化和社會不平等,以及經濟問題是如何進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力量。在軍事方面,甲午中日戰(zhàn)爭暴露了清軍的落后,促使清政府開始進行軍事改革。學生可以研究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實施效果,以及對中國軍事發(fā)展產生的長遠影響。在文化方面,甲午中日戰(zhàn)爭引發(fā)了中國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的深刻反思,激發(fā)他們開展了一系列文化運動。學生可以分析這些文化運動如何嘗試改變中國固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結構,以及這些變化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系列歷史材料,包括戰(zhàn)爭期間的外交文件、歷史學家的研究論文、戰(zhàn)爭親歷者的回憶錄等,作為學生分析的基礎。戰(zhàn)爭期間的外交文件能幫助學生了解清政府的決策過程和外交策略。通過分析《馬關條約》的談判過程,學生可以了解清政府在戰(zhàn)爭中的外交失策,以及這些失策對戰(zhàn)爭結果和后續(xù)國際關系的影響。歷史學家的研究論文為學生提供了戰(zhàn)爭分析的多種理論框架和視角,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戰(zhàn)爭親歷者的回憶錄能使學生感受到戰(zhàn)爭的直接影響,第一手的記述往往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和細節(jié),有助于學生理解戰(zhàn)爭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結合史料,學生可以從不同的歷史視角進行分析,從清政府的視角,學生可以探討戰(zhàn)后清政府是如何嘗試通過調整內政和外交政策來挽救國家的危機,如進行政治改革和加強軍事建設。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甲午中日戰(zhàn)爭及其對清朝晚期的中國和東亞地區(qū)格局的影響,還能夠鍛煉審辯思維能力,提高獨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此外,教師可以引入多位歷史學家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解讀,通過比較不同歷史學家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不同解讀和評價,學生可以理解歷史事件并非單一維度的,而是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的。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批判性地分析這些觀點,審辯地看待每種觀點的依據、邏輯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引導學生思考:每種觀點背后的依據是什么?這些依據是否充分?每種觀點的邏輯是否連貫?是否存在偏見或忽視了某些重要因素?
最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撰寫一份詳細的研究報告,并對不同的歷史觀點進行評價,綜合考查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和審辯思維能力。報告要求學生系統(tǒng)地總結甲午中日戰(zhàn)爭帶來的多方面影響,包括政治影響(如對清朝政治體制的沖擊和變革)、經濟影響(如戰(zhàn)爭賠款對國家經濟的影響)、軍事影響(如軍事現(xiàn)代化的推動和軍事力量的重新分配)、文化影響(如民族觀念的覺醒和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挑戰(zhàn))的分析。學生需要展示自己對從課堂學習和自主研究中獲得的信息的整合情況,形成對歷史事件的各維度解讀。同時,報告中還應該包括對不同歷史學家針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觀點的解讀和評價,要求學生不僅要重述這些觀點,還要基于證據和邏輯對其進行批判性分析,展現(xiàn)對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此外,學生還應該在報告中表達自己的見解,基于已有的歷史材料和分析,形成并闡述自己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及其影響的觀點,即在消化、吸收他人觀點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四、結束語
本研究展示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辯思維的有效實踐方法。通過實施問題驅動、案例分析和開放性任務的教學策略,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還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分析能力。教學實踐表明,歷史教學不應該局限于對史實的傳授,而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未來的歷史教學應該更加靈活地運用審辯教學策略,以培養(yǎng)能夠獨立思考、具備批判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華榮.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5):20.
[2]包相琴. 基于學生審辯性思維培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探究[J]. 考試周刊,2024(25):1-5.
[3]于嶸.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辯思維模式的方法[J]. 中學課程輔導,2023(18):45-47.
[4]楊亞如.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J]. 學苑教育,2022(13):77-78,81.
[5]穆洋.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分析[J]. 試題與研究,2024(2):66-68.
[6]張木金. 高中歷史教學中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3(2):55-57.
[7]梁濤.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分析[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