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樣品采集,樣品粉碎,影響因素,標準體系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2.026
食品檢驗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準確性關乎消費者健康與行業(yè)信譽。食品前處理作為檢驗工作的基礎,對檢驗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前處理涵蓋樣品采集與粉碎、保存、提取、分離、凈化等步驟,這些步驟共同構建了食品前處理的過程,為后續(xù)檢測與分析奠定準確可靠的基礎。
食品檢驗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具有代表性的樣品采集與粉碎,這對檢測結果具有直接影響。主要通過多角度分析,明確該過程對結果的影響,并建議采用標準化對策,提高檢測準確性,為檢驗機構提供參考。
1 樣品采集與粉碎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分析
樣品的采集與粉碎的影響因素見圖1。
1.1 人員因素
人為操作因素對檢驗結果有重要影響,操作人員的能力水平、對樣品的了解程度和方法選擇直接影響檢驗的準確性和質量,稍有疏忽就可能導致誤差。
1.1.1 專業(yè)知識與技能
樣品采集與粉碎對實驗準確性至關重要。人員需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
(1)了解樣品特性及標準要求。了解待采集樣品的性質、成分和結構等,以選擇合適方法。例如,對于裱花蛋糕類蛋糕中的色素,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只對其裱花層進行了限量的規(guī)定,若采集處理人員未按規(guī)定將裱花層與蛋糕層分開制樣,將影響結果。
(2)熟悉作業(yè)指導書。作業(yè)指導書包含詳細的操作規(guī)程、注意事項和質量標準,檢驗人員需對其充分了解并熟悉。
(3)選擇合適的用具和工具。根據樣品特性與需求,檢驗人員需選擇恰當工具進行采集和粉碎。例如,對于堅硬樣品,選用破碎或磨碎機;而在檢測塑化劑項目時,待測樣品的采集和粉碎工具或容器需經丙酮或其他試劑處理,避免污染。
1.1.2 責任心及態(tài)度
檢驗人員在樣品采集與粉碎過程中需具備高度責任心和嚴謹態(tài)度,以確保后續(xù)實驗和分析的準確性。例如,在檢測大桶油和大米中的黃曲霉毒素時,標準要求取3桶油或1公斤大米混勻制樣。但實際操作中,部分人員為圖快或省事而未按標準操作。在測定固體樣品(如菜干、代用茶)中的二氧化硫時,標準要求取樣量為600克,但部分人員因樣品難制備而減少取樣,這可能因取樣代表性不足而影響結果。
1.1.3 繼續(xù)教育
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推動了檢驗技術的持續(xù)進步,檢驗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方法以及新的儀器設備操作,以保持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時效性。在食品基質復雜、種類繁多的情況下,新的采樣和粉碎設備、方法不同涌現(xiàn)。操作人員應持續(xù)學習、了解和掌握這些新技術,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
1.2 設備因素
1.2.1 設備的選擇
針對不同的樣品和項目,應選擇合適的制備設備。對于易碎如干制茶葉、大米等與不易粉碎或組織較為特殊的樣品如桂皮、靈芝等,應選擇不同的制備設備。對于特殊檢驗項目,需避免設備材質造成的二次污染。例如,檢測五氯酚酸鈉時,避免與木質、竹質設備接觸;檢測水分時,避免接觸未干的設備以防水分影響;檢測鄰苯二甲酸酯時,避免使用含塑料的設備。
1.2.2 設備的維護保養(yǎng)
采集和粉碎設備的維護保養(yǎng)對檢驗結果的影響至關重要。設備的正常運行和性能的穩(wěn)定性直接關系到樣品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如設備的清潔與衛(wèi)生不到位,可能引起樣品的二次污染及不同檢測項目間的交叉污染。
1.3 樣品因素
1.3.1 樣品的狀態(tài)及特性
樣品的狀態(tài)及特性直接影響檢驗結果,如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暴露于空氣中易被氧化,使得酸價、過氧化值結果升高;待測組分為二氧化碳的碳酸飲料、包裝飲用水等樣品,開封就會影響穩(wěn)定性。
1.3.2 樣品的代表性
如果樣品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其檢驗結果可能無法準確反映實際情況。例如,食品檢測中,如果只采集部分有問題的樣品,那么檢驗結果可能就無法準確反映整體食品的質量。
1.4 方法因素
檢驗人員應了解不同粉碎方法的原理和使用范圍,根據樣品特性和實驗需求選擇合適的粉碎技術。同時,需控制粉碎條件,如粉碎時間、力度和粒度等,以確保粉碎效果符合要求。
1.4.1 方法因素
(1)方法的制定。制定詳細的操作規(guī)程是確保樣品采集與粉碎質量的關鍵。操作規(guī)程應包括采樣點的選擇、采樣方法、采樣量、樣品的包裝和標識、樣品的運輸和存儲等方面的規(guī)定。人員應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確保采樣的代表性和準確性,以及粉碎的效率和均勻性。
(2)方法的選擇。針對不同樣品和檢測項目,應選擇合適的采集與粉碎方法。例如,馬鈴薯、姜、山藥等在元素項目測定前需水洗并瀝干,而農藥殘留項目則無需水洗。芒果、荔枝、桃子等有核樣品在農藥殘留測定時,需考慮果核重量。正確的采集與粉碎方法是確保檢驗結果準確的前提。
1.4.2 取樣部位的選擇
取樣部位對樣品代表性至關重要,特別是當不同檢測項目對取樣部位有特定要求時。如方便食品,測定重金屬元素時,需將面塊與調料包混合取樣;測定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劑需取調味醬包作為分析對象;測定抗氧化劑、水分、甜味劑等項目則取面塊作為分析對象。月餅、禽畜肉取樣部位也需根據檢測項目而定。確保取樣部位準確是獲得準確檢驗結果的關鍵。
1.5 環(huán)境因素
在樣品采集與粉碎過程中,環(huán)境因素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樣品的原始性質、成分和狀態(tài),從而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1.5.1 濕度
濕度是影響樣品采集與粉碎的關鍵環(huán)境因素。
高濕度可能導致樣品吸濕、結塊,低濕度則可能導致樣品干燥、開裂。應根據樣品的性質選擇濕度條件,保持恒定以減少誤差。在粉碎過程中,應根據濕度選擇合適的設備和操作方法,以確保效率和均勻性。
1.5.2 溫度
溫度是影響樣品采集與粉碎的另一個關鍵環(huán)境因素。高溫會導致樣品氧化、變質或化學反應加速,低溫則導致樣品凍結、硬化或開裂。在粉碎過程中,應選擇合適的操作方法和設備,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對樣品造成不利影響。同時,關注設備溫度變化,及時控制波動。例如,在檢測肉制品中的胭脂紅時,需要25℃下制備樣品并在24小時內進行分析。而測定面包中的丙酸時,樣品需在37℃下干燥2~3小時后再進行粉碎。此外,綿白糖中色度值的測定表明,樣品粉碎時間過長會導致色值增加。因此,應根據檢測項目的具體要求,選擇合適的溫度和粉碎時間,確保樣品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1.6 管理因素
1.6.1 人員的管理
為確保樣品采集與粉碎的質量,嚴謹?shù)娜藛T管理是關鍵。首先,所有相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yè)培訓,并具備相應的資質。在培訓過程中,應強調法律法規(guī)、技術規(guī)范和操作規(guī)程的重要性,確保人員具備充分的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此外,為確保人員能力與技能持續(xù)符合要求,應定期進行復訓和考核,激勵人員不斷提升個人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確保樣品采集與粉碎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實驗室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堅實基礎。
1.6.2 樣品的管理
(1)樣品的標識與記錄。樣品標識與記錄是確保樣品可追溯性和準確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按照規(guī)定對樣品進行唯一標識,并記錄相關的采樣信息,如采樣日期、采樣地點、采樣人員、樣品類型等。這些信息對于后續(xù)的分析檢測和質量控制至關重要。
(2)樣品的儲存。樣品的存儲條件符合要求,確保樣品在存儲過程中不發(fā)生變質或損壞。同時,應對存儲過程進行記錄和跟蹤,確保樣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6.3 設備管理
對粉碎設備進行有效的管理是確保樣品粉碎質量和效率的關鍵。根據設備的性能參數(shù)、操作規(guī)程和維護要求進行使用和維護。同時,應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和校準,確保其準確性和可靠性。
1.6.4 過程管理
質量保證與控制是確保樣品采集與粉碎質量的必要手段。制定相關的質量保證和控制程序,對工作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記錄,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潛在問題。同時,應定期進行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持續(xù)改進和優(yōu)化。
2 標準體系在樣品采集與粉碎中的構建
2.1 標準體系框架圖
樣品采集與粉碎是實驗分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涉及到多方面的標準和規(guī)范。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建立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標準體系至關重要,圖2為樣品采集與粉碎標準體系框架圖。
2.2 標準明細表
樣品采集與粉碎標準明細見表1。
3 結語
食品檢測過程中,采集和粉碎是樣品前處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后續(xù)的檢測和實驗結果具有直接影響。“人、機、料、法、環(huán)、管”等因素對樣品采集及粉碎過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文章重點從基礎通用、采集與粉碎過程、質量控制等三方面探討標準體系在食品采集與粉碎中的構建。以確保食品采集與粉碎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可追溯性。
作者簡介
黃海霞,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質量與安全。
張倩勉,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質量管理工程。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