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社交平臺具有開放性與封閉性共生、同質性與差異性并存、平等性與層級性兼容的特點,在大學生發(fā)表觀點、展示態(tài)度、接受信息等行為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網絡社交平臺在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構成教育主體失位、學生認知極端化、教育內容失準等風險。高校要依托網絡社交平臺,探尋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關鍵詞:高校;網絡社交平臺;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在互聯(lián)網重塑信息傳播格局和社會輿論生態(tài)的當下,緊扣時代脈搏,對話現(xiàn)實空間,關照虛擬世界,以數字賦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統(tǒng)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迫在眉睫。尤其是隨著自媒體時代悄然而至,依托網絡社交平臺形成的圈層文化和“信息繭房”,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具有鮮明社交屬性的網絡圈層化,在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失位、認知極端化和內容失準的風險。為此,高校需以網絡環(huán)境建設為支撐,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清朗空間;以精準施教為核心,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產品的有效輸出;以學生參與為切入點,發(fā)揮大學生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一、網絡社交平臺信息“新場域”基本特征
“00后”大學生成長于經濟全球化、信息數字化、社交虛擬化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互聯(lián)網原住民,他們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個性獨立、熱情開放,熱衷于在網絡社交平臺發(fā)表觀點、尋求認同。網絡社交平臺既代表了以新需求為基礎的關系聯(lián)結聚集方式,又催生了信息傳播的新場域,同時在傳播環(huán)境、傳播內容以及交互關系等方面呈現(xiàn)新的特點。
(一)開放性與封閉性共生
網絡社交平臺是兼具開放性和封閉性的空間。網絡社交平臺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其中的大多數信息是公開透明的,多數網絡活動均在公共平臺展開。大學生在是否參與公共活動、如何參與公共活動等方面具有完全的自主選擇權,他們的觀點、態(tài)度與討論的話題可以迅速向公開的領域傳播,網絡社交平臺成了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領域內,大學生受環(huán)境和氛圍影響,樂此不疲地在網絡空間中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這種通過尋找認同來獲得情感依托和自我價值的做法,使得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在社會層面得到充分滿足。但同時也要看到,“00后”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在網絡社交平臺更加樂于參與和分享大家感興趣的共同話題,不太愿意發(fā)出“不一樣”的聲音。這種長期浸潤在“安全圈”“舒適圈”中的社交,極有可能讓他們陷入“圈地自萌”的境地,久而久之會影響他們正常的人際溝通,甚至使他們產生人際交往障礙。
(二)同質性與差異性并存
網絡社交是依托移動終端和互聯(lián)網而形成的新的社交方式,網絡社交平臺使用程度與大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跨越現(xiàn)實交際阻礙、線上尋求心理認同的需求成正比。當代“00后”大學生具有鮮明的代際認同需求和廣泛的朋輩交往需求,在融入契合自身需求、興趣、價值觀的社交平臺時,一般都會圍繞特定的話題展開交流,在對話過程中獲取信息、重塑話語體系、反復明確價值觀以及表達方式,久而久之自然形成對社交平臺的依賴和對特定信息源的偏好。由于不同人群關注的話題不同,興趣范圍也不同,在社交平臺中由“話題”引發(fā)的交際圈層各有特色且區(qū)別明顯,呈現(xiàn)出平臺內同質、平臺邊際異質的特征。這些不同的社交平臺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線上世界,充分展現(xiàn)著大學生群體多元化的價值需求。
(三)平等性與層級性兼具
在現(xiàn)實世界里,個體話語權的強弱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譬如社會權力結構就直接決定著個體話語權的影響范圍。依托虛擬空間而運行的網絡社交平臺,主體的去中心化和匿名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現(xiàn)實社會權力結構的影響,讓參與其中的人們的話語權得到重新分配。表面上看,去中心化的網絡空間為每個用戶提供了平等的信息發(fā)布和接收的機會,任何人都無法強制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更加平等。但是由于個體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等方面的差異,每個人在話題參與、知識輸出、互動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導致網絡社交逐漸構成了比較隱匿的等級關系,形成“‘意見領袖’—一般受眾”的群體結構。這種結構是一種新型的層級化現(xiàn)象,“意見領袖”通過設定議題、篩選信息、解讀分析,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這就是網絡社交平臺平等性和層級性特征兼具的具體體現(xiàn)。
二、網絡社交平臺帶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zhàn)
與其他類型的教育一樣,思想政治教育也無法與受教育者的真實生活環(huán)境相脫離。相比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大學生更加認可網絡平臺的形式新穎、互動性強、內容海量等優(yōu)點,大量的信息獲取和話語表達都在此進行,這也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風險和挑戰(zhàn)。
(一)教育主體缺位風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以及價值取向,其內容十分明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有較強的網絡影響力和感召力,以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觀念培養(yǎng)。然而,網絡社交平臺中隱匿的身份、流動的信息都可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確立的阻礙,高校必須正視“信息引導”和“信息追隨”的主客觀關系,主動做好信息需求對接,構建虛擬空間主體身份。
(二)學生認知極端化風險
在網絡社交平臺中,不同的群體有著特定的話題和價值觀,海量的信息經過篩選和處理后對用戶的價值觀、態(tài)度、立場進行強化和重疊,異質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這一現(xiàn)象也被稱為“信息繭房”。身處“信息繭房”的大學生,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里不斷接觸并討論同一類型的信息,缺乏對多元化信息的接觸和多樣性觀點的碰撞,思維認知及立場逐漸呈現(xiàn)“偏移”,加之受信息傳播“回音室”效應影響,個體認知通常容易走向極端。這種環(huán)境下,不同意見者因擔心被孤立而選擇沉默,少數意見逐漸被淹沒,由此引發(fā)的“沉默螺旋”效應進一步擴大了網絡社交平臺內容和觀點的同質化。由此可見,大學生參與并構建的個性化信息世界,同時也是一道無形的信息屏障,窄化了他們的思維和視野。因此,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關注網絡社交平臺中認知極端化風險的防范與化解。
(三)教育內容失準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边@就要求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實事求是,主動分析“00后”個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利用網絡社交平臺接近他們、了解他們、引導他們,并在個性化、差異化、分眾化方面下足功夫。當前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多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主要依托重大節(jié)日、重要活動等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對當代大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的關注,不能準確識別和及時回應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要回歸網絡本身,著眼于大學生實際,強化內容供給側改革,提升教育實效性。
三、數字賦能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主動創(chuàng)新,破解“圈地自萌”
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出擊,把握主導權。當大學生在各類網絡社交平臺“圈地自萌”時,高校要鞏固“兩微一端”平臺基礎,積極拓展知乎、B站、抖音、快手等社交場域,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宣傳矩陣,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聲音。同時,高校還要創(chuàng)新開展新媒體賬號運營,通過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手繪、漫改、“二創(chuàng)”、Vlog、聯(lián)動等方式潤物無聲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吸引大學生關注;要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聚焦身邊人、身邊事,用“網言網語”講好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宏大敘事,保持教育定力,構建全新格局。比如,近年全國高校運動會開幕式花式“整活”: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現(xiàn)河南體育學院)以超高難度的跳傘表演拉開運動會帷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旱地劃龍舟”登上熱搜,河南大學百名大學生集體表演中華武術,廣西大學炎炎烈日下開啟潑水狂歡模式……一度讓“高?;ɑ畲蟊绕础钡臒岢痹谌珖秶鷥妊杆俾印_@些契合網絡社交平臺傳播規(guī)律的“熱搜”,反映的是“正當紅”的青春和“正少年”的大學生精神面貌??梢哉f,高校官方的線下主動創(chuàng)新引領了線上輿論風向,帶給大學生們的不僅僅是熱火朝天的網絡討論,更是對青春困惑的完美解答,對價值觀念的再度塑造。
(二)凸顯特性,打造獨特“IP”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直面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信息傳播過載、交流“圈層化”等引發(fā)的“主客疏離”和“受眾失聯(lián)”等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在交互中與“00后”大學生“同頻共振”,在交互設置、交互條件等方面主動創(chuàng)新,強化大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間的聯(lián)系,譬如設計“回音壁”“告白墻”“悄悄話”等線上交流通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線上積極回應學生關切,做好輿論引導,在朋輩教育中實現(xiàn)主客體的知識同構、思想同頻;也可以“反客為主”,讓自己成為線上“代言人”,打造獨特“IP”,集中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讓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感知、有感覺、有感情;還可以“博采眾長”,實現(xiàn)精準傳播、個性表達,譬如借助深受大學生歡迎的網絡游戲語言、網絡人物形象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此外,部分網絡熱劇中的古典文化元素也得到大學生群體的廣泛認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其闡述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新路徑,助力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三)明確屬性,助力“出圈出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兒重點就在哪兒”。高校利用網絡社交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兼顧社交媒體特質與思想政治教育使命,讓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圈”更“出彩”。高校自有的新媒體平臺應致力于優(yōu)化服務,將弱聯(lián)系升華至強關系,通過開發(fā)線上第二課堂成績單、課表與成績查詢、演出及講座搶票、關聯(lián)后勤服務等實用功能,實現(xiàn)“你想要來”的訴求;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內容生產效率與品質,鼓勵大學生自發(fā)在QQ空間、微信朋友圈、B站等平臺轉發(fā)、點贊、評論,從而強化新媒體的社交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準確把握學生需求與傳播熱點,主動供給優(yōu)質內容,以學生為中心持續(xù)輸出;要講述社會發(fā)展、強國建設中的生動事例,包括抗震救災、海外撤僑、脫貧攻堅等“中國故事”,以感人事跡、豐富情感和高尚情趣感染學生,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多樣化的文化背景和快速更新的信息資源,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準確把握改革創(chuàng)新的契機,充分發(fā)揮網絡社交平臺導向鮮明、交流便捷、互動性強的優(yōu)勢,革新教育理念,緊抓內在優(yōu)勢與外部機遇,不斷優(yōu)化和升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周云崗.高校易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開發(fā)與運行機制研究:基于95后大學生網絡社交行為特質[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
[2]陳圣軍,畢紅梅.大學生網絡社交的危機檢視、泛起成因及消解[J].中國青年研究,2023(8).
[3]李江靜.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國際挑戰(zhàn)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4]齊俊斌.高校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構建的難題及應對策略[J].社會科學家,2017(8).
[5]龍春江.高校意識形態(tài)話語主體塑造研究[J].高教學刊,2020(18).
責編:文 墨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科基金年度項目“智能傳播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編號:2022A003);第二批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構研究”(編號:2022WSYJ100477)
作者簡介:陳麗芬(1980— ),女,西安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