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載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分析當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現(xiàn)狀,提出不斷“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基礎、不斷“上新”思政課教學的鮮活內容、不斷“嘗新”多種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策略。
關鍵詞:思政課;創(chuàng)新;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某一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這種影響,從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活動。高校思政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旨在讓大學生通過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大學生是思維活躍、思想獨立、個性鮮明的群體,對諸多事物有著獨特認知,且習慣于以批判性眼光來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讓思政課堂“活”起來,讓大學生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從而實現(xiàn)思政課的培養(yǎng)目標。
一、高校思政課現(xiàn)狀分析
(一)課程內容與實踐結合不緊
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必修課程,但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超過六成的大學生對思政課缺乏興趣,主要原因是課程內容與實踐結合不緊、更新滯后。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基本路線和黨的基本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常識、公民道德等。要想讓思政課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鮮活,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把課程講得更有深度、更有溫度。
(二)教學形式單調
思政課原則上是以“課堂”的形式出現(xiàn),在規(guī)定的時間、規(guī)定的地點講授規(guī)定的內容,嚴肅的語言表達、生硬的問答互動往往導致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卻在講臺下心不在焉。對于當代青年大學生而言,毫無生氣的課堂氛圍無法感染他們,一成不變的授課內容無法吸引他們。實際上,“課堂”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因為能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的場域都可以稱為“課堂”。這個“課堂”可以在工廠、校園,可以在劇場、舞臺,還可以在田間地頭。豐富多樣的教學場景和形式,才能不斷提升學生對課程的新鮮感和參與度。
二、高校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八個統(tǒng)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
(一)不斷“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基礎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這成為思政課創(chuàng)新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和根本遵循。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實踐應基于教育創(chuàng)新理論的指導。例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建構知識,這為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理論支撐;情感教育理論也指出,情感因素在思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師應通過情感投入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不斷“上新”思政課教學的鮮活內容
要講好思政課,只有在講好統(tǒng)編教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授課內容和教學素材,才能更貼近時代背景和生活實際,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受益匪淺。思政課不能局限于理論知識,要與時俱進,及時補給新鮮“食材”,要深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工作期間的重大實踐、視察地方和學校的重要論述進課程進教材,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最新成果有機融入教材。其中,理論內容更需要通過鮮活的案例給予強有力的支撐和解讀。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這個重大歷史課題時,不僅僅要將歷史與當下、理論與實踐、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相結合,更要用鮮活、生動、貼合實際的例證來加以回答。
(三)不斷“嘗新”多種教學方法
大學生處于人生中寶貴的成長階段,在這一時期,個人思維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得以不斷發(fā)展。因此,要讓他們主動融入思政課,教師就需要將“新”比“新”,不斷“嘗新”。
一是思政內容跨界,融入各門課程。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都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教師要注重教學路徑設計,強化思政元素和日常教學內容之間的融合,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比如,北京大學運用美育教學體系中的紅色資源,將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時代文化與思政理論講授、革命歷史教育相結合,探索具有北大特色、中國氣韻的“大思政課”教學體系。鄭州西亞斯學院在教學中要求每位任課教師結合各自課程特點設置思政內容,做到思政元素處處有體現(xiàn)、科科有融入。鄭州西亞斯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在教學中,通過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展現(xiàn)新中國的發(fā)展之路,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是運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度。目前,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普遍引入了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使學生在討論和互動中深入理解和思考社會問題。比如,鄭州西亞斯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專門開設媒體活動策劃課,授課教師以河南廣播電視臺大型主題活動“奮斗百年 家鄉(xiāng)有我——紅色地圖定位挑戰(zhàn)賽”為案例開展思政教學。該活動以“建黨百年”為活動背景,通過宣傳省內十八個地市的紅色景區(qū),展現(xiàn)革命歷史和精神傳承。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講述該活動的策劃思路、執(zhí)行策略、宣傳內容和傳播渠道等專業(yè)內容,還引導每位學生做自己家鄉(xiāng)的宣傳員,講解家鄉(xiāng)的紅色景點、英雄人物等。
三是豐富校園活動,強化技術賦能。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思政教育的極佳載體。高??梢酝ㄟ^團委、書院以及學生社團等渠道舉辦讀書會、演講比賽、紅歌會等,讓大學生成為策劃者、建設者、參與者、受益者。比如,鄭州西亞斯學院寰宇住宿書院院長楊家卿教授主持的“嘉言青語·心理工作坊”,聘請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教育學等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為顧問,以書院育人導師和朋輩導師為骨干,以“院長薦文”為載體,探索新媒體賦能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路徑,開創(chuàng)了融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于一體的新模式。該項目獲評2023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品牌。
四是打造特色思政課堂,促進文化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多所高校結合校園特色、專業(yè)優(yōu)勢,創(chuàng)新打造了“音樂思政課”“話劇思政課”“美育思政課”等系列沉浸式特色思政課堂,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比如,河南大學結合特色專業(yè)開設了實驗劇場里的思政課,以革命故事、英雄形象等為題材元素,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表演中感悟、在實踐中升華,從而實現(xiàn)專業(yè)育人、思政育人。鄭州大學舉辦“高雅音樂進校園”“第一屆合唱節(jié)”“黨的好兒女——音樂廳里的思政課”等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實現(xiàn)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打造了極具學校特色的思政課堂。
三、結語
通過對高校思政課創(chuàng)新實踐的研究可以看出,創(chuàng)新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關鍵。高校要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豐富教學場景,堅持以“創(chuàng)新”來“潤心”,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2]王海成.“大思政課”視域中高校思政課實踐性的內涵及其實現(xiàn)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4(3).
[3]韓軼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提升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與策略探析[J].大學,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