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寧市五象新區(qū)第三實驗小學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基于“口袋體育公園”概念,圍繞“口袋體育”這一特色,大力推廣全時空小學體育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家校社“三體聯(lián)動”全員參與體育鍛煉,構建符合小學生認知興趣、生理結構發(fā)展狀況的小學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模式,實現(xiàn)“時時體育”“處處體育”“人人體育”的目標,回應新時代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
關鍵詞:口袋體育;以體育人;全時空;小學體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9-0034-03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為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小學體育工作,南寧市五象新區(qū)第三實驗小學(以下簡稱五象三?。┚劢剐W體育教學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運動時長不足、運動場地有限、運動群體單一等問題,從發(fā)展小學體育核心素養(yǎng)、培育小學生體育大健康觀念出發(fā),探索家庭、學校、社會“三體聯(lián)動”有效途徑,構建了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模式。
“口袋體育”概念源自“口袋體育公園”?!翱诖w育公園”是指在風景優(yōu)美的場域建設的體育設施、運動場,以吸引城市居民積極參與娛樂和健身活動。我國學者將“口袋體育公園”定義為環(huán)繞居民區(qū),且面積大于200m2小于400m2,為人們提供鍛煉、訓練、聚會、休閑、娛樂的戶外公共場所[1]。結合“口袋體育公園”概念,五象三小著力打造校園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模式,即在有限的校園空間內,讓小學生擺脫固定的體育時段,實現(xiàn)“時時體育”“處處體育”“人人體育”的目標。
一、構建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模式的背景分析
體育作為“五育”的重要一環(huán),在當前學校教育工作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由于各種客觀原因,中小學體育工作仍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運動時間不足,限制育人功能達成。《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小學階段應培養(yǎng)學生‘校內鍛煉一小時,校外鍛煉一小時’的運動習慣?!钡诂F(xiàn)實中,小學生運動時間受文化課、作業(yè)和天氣等因素影響較大,運動時間分配失調、受到限制,學生每日運動時間難以滿足一小時的要求。加上受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少之又少。有研究表明,能堅持每天運動半個小時以上的小學生人數占比僅為20%。
二是運動場地受限,制約育人路徑拓展。體育設施是開展體育運動的基礎,由于部分小學占地面積有限,導致校園體育運動場地面積較小,在學生人數較多的學校,有限的運動場地限制了校園體育運動的開展。許多小學在場地和器材上投入不足,導致設施數量有限、質量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效果和質量,限制了體育課程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部分學校體育設施因維護不當、管理不善而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導致利用率不高。此外,學校體育設施開放時間有限,同樣影響了使用效率。受運動場地不足、運動設施配備不足、管理不完善等問題影響,體育教師難以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體育教學效果并不樂觀。
三是運動氛圍缺失,束縛育人文化渲染。當前,許多學生體質較弱,心理抗壓能力不強,且受未來升學因素影響,將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課上,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不高,導致體育運動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相對較弱,難以形成濃厚的體育運動氛圍。同時,由于缺少專門的體育組織或社團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運動,使得學生在課余時間難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鍛煉。有些學校組織體育活動時缺乏新意,沒有亮點,難以吸引學生。此外,校園體育文化渲染不足也是影響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因素。
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構建一種全新的小學校園體育模式,激發(fā)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興趣,讓小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不斷提高身體素質。
二、實施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模式的主要思路
小學全時空體育是面向小學生開展的一項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校內體育教學實踐,目的是提高小學體育教學的效果,彌補小學生體育鍛煉不足和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學生素質評價能夠及時反映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也可以檢驗學校體育的育人效益[2]。在小學校園中實施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模式,應充分結合學校的校園布局,因地制宜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校園體育活動,健全相應的管理體系,切實發(fā)揮“口袋體育”的育人價值。
(一)活起來:時時體育,“口袋體育+X”發(fā)揮育人功能
通過“口袋體育+X”,打造體教融合課程,創(chuàng)新“口袋”桌子舞、書法操等便捷的體育運動項目。在日常課程中將體育賽事加入“日日有評比、周周有班賽、月月有校賽”的課程評比活動,解決運動時間“顧此失彼”的問題,形成“時時體育”,助推育人目標達成。同時,基于“口袋體育公園”概念,充分利用校園場地及大課間時間,打造小學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模式,培養(yǎng)“同輝”運動小達人。具體做法有:探索“黃金30分”多彩大課間活動,如利用大課間時長開展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系統(tǒng)廣播體操《七彩陽光》班際賽;以小學生的興趣點為載體,利用好非正式群體,開設跑操、跳房子、跳繩、板鞋、拋繡球等運動項目小超市,彰顯“時時體育”“處處體育”“人人體育”的“口袋體育”育人理念。
(二)動起來:處處體育,“口袋體育”角拓寬育人路徑
在校園中設置“口袋體育”角,拓寬體育育人路徑。一是因地制宜,挖掘學?,F(xiàn)有空間潛力,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如將飛鏢和投壺相結合。二是獨具匠心,自主設計和集體開發(fā)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口袋體育”游戲。三是精雕細琢,實現(xiàn)每一個“口袋體育”角簡便廉效,解決小學生運動受天氣和場地限制的問題,使體育運動游戲化、益智化,讓小學生感受快樂體育,拓寬育人路徑。四是壯大體育愛好者群體,整合家長及俱樂部等校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課后服務“口袋餐”,以體育運動項目為主,開設足球、圍棋、中醫(yī)健身操、舞蹈等五十多個項目。
(三)聚起來:人人體育,擴大“口袋體育”群體拓寬育人渠道
構建完善“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德育主任—體育組—班主任”管理體系,在學校舉辦年級賽、教師賽、親子賽等多種賽事,實現(xiàn)以賽促學。充分調動師生家長參與,解決運動群體“孤掌難鳴”問題,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同時,以“三體聯(lián)動”,拓寬“口袋體育”育人渠道。五象三小協(xié)同南寧市龍崗北小學、南寧市邕寧區(qū)第二小學等學校和南寧市邕寧區(qū)江灣路小學等兄弟學校,讓優(yōu)質的體育教師、資深教授、教學名師及退役運動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體育人才共同參與到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課后服務、特色社團中,實現(xiàn)教學互評、課程互聯(lián)、人才互通的小學體育教學協(xié)同育人社會網絡,拓寬“口袋體育”育人渠道。
三、小學校園“口袋體育”實施路徑
在開展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過程中,學校應立足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研,健全學校體育競賽體系,構建班級、年級、學校、社區(qū)、校聯(lián)“五級聯(lián)動”學校體育競賽制度。同時,探索“口袋體育”、協(xié)同體育、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相結合的教學和課程創(chuàng)新經驗。
(一)打造“口袋體育”角,擴展校園體育運動空間
針對學生運動受天氣、場地限制的問題,學校通過“口袋體育”角重塑學校體育運動空間。目前,五象三小已打造“口袋體育”角約60個。這些“口袋體育”角遵循“讓運動觸手可及”的理念,按照“100米見運動區(qū)、10米見體育角”的原則,以微空間改善學校體育運動布局。前期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達到運動“增量”又“增趣”,打造成學生觸手可及的區(qū)域,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xiàn)“大體育”的育人功能。一是“挖”,挖掘學?,F(xiàn)有空間潛力,把適宜的空間變成“口袋體育”角,如把教學樓一樓的一些空地變成“跳格子”體育區(qū)。二是“改”,把使用頻率低的空間變成“口袋體育”角,如把一些功能區(qū)域改成上升或者下沉的空間,以均衡布局為導向,打通教學區(qū)和運動區(qū),學生自主選擇運動類型。三是“精”,“口袋體育”經過前期學生調研、自主設計和集體開發(fā),力求每一個“口袋體育”角都“簡·便·廉·效”,注重便捷、靈活、精致,實現(xiàn)集體參與,集智育和美育于一體,激發(fā)師生的運動內驅力。
(二)注重文化建設,營造“口袋體育”運動氛圍
一是整體架構,特色相融。為解決學生對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了解少、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薄弱的現(xiàn)狀,學校充分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拓寬體育文化育人路徑。在提升競技體育成績的同時,注重挖掘體育運動項目文化,形成特色的運動項目精神內核和文化標識。學校召集全體教師成立校級少數民族文化工作小組,走進壯族研學實踐基地,全方位了解少數民族特色體育項目。為進一步普及壯族體育項目,學校有關領導帶領體育教師專門到邕寧區(qū)、武鳴區(qū)等地參觀學習先進經驗,體驗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二是資源整合,內外相融。南寧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退休干部、研究專家,他們在運動項目文化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其所擅長的領域確定他們在學校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的分工,并在每一個領域有指定的黨員干部與教師一起對接學習。黨群攜手,充分挖掘校外資源,總結出體育運動文化建設“尋訪+挖掘”的建設法,消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斷根”隱患。三是文化融合,全面育人。除了籃球、足球等體育項目,學生還可以學壯語、唱山歌、開展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實現(xiàn)“人人會搶花炮”“人人會板鞋舞”,讓民族體育浸潤校園,發(fā)揮民族體育運動文化的滲透性,把體育運動與文化融合,以一育撬動全育,實現(xiàn)全面育人。
(三)突出“三體聯(lián)動”,擴充“口袋體育”師資隊伍
學校體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對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有重要意義[3]。為解決學校、家庭、社區(qū)體育學習交流不暢通的問題,學校形成“三體聯(lián)動”的家校社模式。讓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貫穿學校發(fā)展的基本理念,促使每一位學生健康、全面、個性化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2]。一是打造體育學習共同體。學校專業(yè)教師和普通教師結成學習共同體,減少體育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提升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形成共學、共教、共研和共育的氛圍,構建學?!拔逵辈⑴e全面發(fā)展的格局,形成“一人多技”“一人強技”的良好局面。二是實行“請小先生”制。從每個年級挑選不同體育項目的優(yōu)秀運動員,為他們頒發(fā)“小先生”聘書,鼓勵學生在體育學習方面互學互助。按照范式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小先生手冊”推廣體育學習互助模式,“小先生”每服務一個同學,每帶一個社團,每出一個成績,以積分存折的方式計入學生的平時評價,助力學生個性化發(fā)展。三是建立“家校課堂”制度。孵化“家長教練員俱樂部”,有體育特長的家長和教練員家長定期舉辦“家長體育課堂”。同時,學校聯(lián)手家長、社區(qū)圍繞多元化的體育項目活動和實踐,積極探索“家—校—社區(qū)”一體化體育學習模式。例如,以學校為核心,每月開展“校長義工課堂”,校長進社區(qū)講課,針對“0至3歲”“3至6歲”的孩子開展健康主題講座。
綜上所述,在校園“口袋體育”實踐過程中,五象三小為了達成“時時體育”“處處體育”“人人體育”的目標,構建了全時空以體育人“口袋體育”模式,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學生實現(xiàn)“終身體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美艷,耿文光,孫海燕.我國口袋體育公園建設的價值、困境與優(yōu)化策略[J].湖北體育科技,2023,42(10):876-879.
[2]關清文,張曉林.“以體樹人”杰出校長體育品行的核心特質、現(xiàn)實價值與培育進路[J].2023,30(1):130-136.
[3]程雨燕,呂程宇.中國式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歷程、行動邏輯與未來趨向[J].教育導刊,2023(12):5-13.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以五育并舉為引領·五彩課程為核心構建‘3+4+5+5’一體化培養(yǎng)機制實踐探究”(2022ZJY697)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覃 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