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來學習中心是中國高等教育面向未來轉型的主動謀劃,是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突破和創(chuàng)新口徑。文章介紹了建設未來學習中心的必要性和概念內涵,明確了高校圖書館對于建設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性,通過網絡調研和文獻調查我國明確提出建設未來學習中心的高校圖書館典型案例,從空間定位、服務形態(tài)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空間服務關鍵要素,并展開對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空間服務的思考。
關鍵詞:未來學習中心;空間服務;高校圖書館;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隨著全球教育數字化轉型戰(zhàn)略的加速推進,高等教育面臨時代背景下的格局重塑以及育人理念和學習方式的顛覆性變革,未來學習中心概念的提出是中國高等教育面向未來轉型的主動謀劃,是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突破和創(chuàng)新口徑。2021年年底,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的吳巖在慶祝高校圖工委成立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將鼓勵高校依托圖書館試點建設一批‘未來學習中心’,通過文獻資源整合、空間流程再造,構建智慧學習空間,鼓勵探索團隊式、協作式、主題式學習,把圖書館建成信息服務中心、學生學習中心、教學支持中心,改革傳統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新時代育人新范式”[1];隨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3年工作要點中也明確要求“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推進未來學習中心試點,發(fā)揮高校圖書館優(yōu)勢,整合學校各類學習資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支撐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型基層學習組織”[2]。當前,科技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以及大模型技術的加速發(fā)展,掀起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浪潮。高校圖書館為適應新技術的更迭,正不斷從資源、空間、服務等方面向智慧化轉型,未來學習中心為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和新型服務業(yè)態(tài)重構指引了方向,高校圖書館從傳統服務到空間服務的演變進程也為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奠定了實踐基礎,同時肩負學校文獻信息資源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重任。高校圖書館要緊抓中國高等教育變革轉型的發(fā)展機遇,充分調動自身優(yōu)勢主動融入并深度參與,更好地推動未來學習中心建設。
1 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必要性和概念內涵
1.1 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必要性
未來學習中心概念的提出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趨勢的重要舉措,得益于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推動和國家政策戰(zhàn)略驅動。(1)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推動?!敖逃?.0全球框架”重新定義了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高質量學習,呼吁全球教育系統實現學習內容和學習體驗的8個關鍵轉變,以互聯網為信息載體及傳遞管道,以智能終端與移動智能終端為人機交互界面,以滿足學習者心智體驗及促進其心智發(fā)展為目標,以他組織(權威組織)結合自組織(學習社群)為組織形式的教育形態(tài)[3];2022年,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提到教育正處于嚴重危機中,亟須進行教育系統變革,呼吁面向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4]。(2)國家政策驅動。近年來,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教育數字化綜合改革的戰(zhàn)略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的戰(zhàn)略目標,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yōu)勢學科[5],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3)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持續(xù)推進。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開辟教育發(fā)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fā)展新優(yōu)勢的重要突破口。2022年年初,教育部開始實施“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并提出了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的一系列意見建議;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023、2024兩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分別作主旨報告,“數字化”這個關鍵詞被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加速演進,知識創(chuàng)新加速推進,數字教育公平、包容、開放、共享等優(yōu)勢,為實現教育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全新路徑[6]。由此可見,未來學習中心的提出是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勢所趨,是中國高等教育面向未來轉型的主動謀劃,構建更科學的體系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體驗和更優(yōu)化的學習場景布局。
1.2 未來學習中心的概念內涵
未來學習中心在廣義上是對中國未來教育模式的宏觀構想,旨在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支撐[7]。朱永新[8]在《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中對未來教育構想:“未來的學校將被學習中心取代,不僅涉及基礎教育,也涉及學前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僅涉及學校教育,也涉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大學更有可能率先蛻變”,并對未來學習中心的基本形態(tài)特點進行闡釋,沒有固定教室和統一教材、沒有寒暑假和學制、學生自主學習、混齡學習等,未來學習中心不再是一座孤島,而是一個多元開放的體系;在狹義上則是以高校圖書館為主導,通過資源整合和空間再造,利用信息技術統籌打造的支撐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型學習組織,這一視角被國內學者廣泛應用。本文所探討的未來學習中心也是以高校圖書館為主導所建立的空間。我國圖書館界一直積極關注未來學習中心的理論研究,并從不同維度展開實踐探索。孫鵬等[9]認為未來學習中心是教育變革背景下對未來學習場景的一種重新定義和探索創(chuàng)造;楊峰等[10]認為未來學習中心本質是一個智慧學習空間,通過改造物理空間環(huán)境打造多元學習環(huán)境實現知識創(chuàng)造;蔡迎春等[11]表示體驗式學習將成為未來學習的新形態(tài),場景化學習的嵌入式應用將成為新的實踐主題;張靜蓓等[12]認為未來學習中心要成為學生的研學交流活動中心,支撐一流大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未來學習中心目前仍在逐步探索,梳理目前對未來學習中心的概念(見表1)發(fā)現,雖研究的側重各有不同,概念內涵和模態(tài)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yè)標準,但目前普遍的共識在于,空間建設和服務業(yè)態(tài)重構是依托高校圖書館建設未來學習中心的底層驅動和有效實踐路徑[9-10,13-17]。厘清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內涵,為高校圖書館深度參與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找準定位并準確發(fā)力指引了方向。
2 高校圖書館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中的作用
2.1 高校圖書館的空間服務演進歷程為建設未來學習中心提供實踐基礎
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ChatGPT在全球范圍內爆火,區(qū)塊鏈、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進一步驅動,科技賦能社會發(fā)展和行業(yè)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文獻信息資源的獲取方式日益多元,實體圖書館對用戶的吸引力越來越低,以文獻借閱以及文獻派生出的信息服務為主導的傳統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年輕一代的圖書館用戶需求,圖書館空間的價值及伴隨空間改造衍生出的空間服務逐漸備受關注。高校圖書館空間改造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圖書館的“信息拱廊”[18],此后便開啟了全球各地圖書館對于空間再造重塑和空間服務的探索之路。我國圖書館界對圖書館空間的關注源于2005年吳建中先生[19]將“信息共享空間”概念引入國內,隨后圖書館空間建設及由空間建設衍生出的空間服務等相關課題逐漸成為研究趨勢;2015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20],在原修訂稿基礎上增加了“空間服務”相關內容,“圖書館應不斷提高文獻服務水平,采用現代化技術改進服務方式,優(yōu)化服務空間,注重用戶體驗,提高館藏利用率和服務效率”,為
高校圖書館空間改造和再造指引方向;2022年由教育部高校圖工委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合作研制發(fā)布的《大學圖書館現代化指南針報告》,明確指出“空間建設問題是大學圖書館五年內亟待突破的實際問題,大學圖書館必然要改變傳統以藏書為中心的空間服務模式,重新思考館舍空間的功能定位,利用智能技術,面向不同類型用戶開放共享溫馨舒適、功能齊備的實體空間,同時壓縮資源存儲空間,加強高密度儲存空間建設”[21],為高校圖書館轉型提出宏觀指導意見。
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重塑在信息技術驅動下持續(xù)發(fā)展,從信息共享空間到學習共享空間、從創(chuàng)客空間到知識空間以及未來學習中心,高校圖書館空間的功能定位和價值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圖書館空間服務領域拓展成為圖書館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熱點受到高度關注,空間服務已成為高校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圖書館作為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承載主體,具備天然的優(yōu)勢。高校圖書館的空間服務演進歷程和不斷探索的有益嘗試,為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提供實踐基礎。
2.2 未來學習中心促進高校圖書館功能重塑
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理念是對未來學習場景的重新定義和探索創(chuàng)造,是基于信息技術打造的支撐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型學習組織,需要多方協同、共創(chuàng)、聚合與融通,以人才培養(yǎng)為導向,從而支持多元化學習的教育新范式。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的實施為圖書館轉型發(fā)展插上數字化“翅膀”,標志著以數字轉型為主導、以虛實融合為特征的“業(yè)態(tài)重塑”進入快速發(fā)展軌道[22]。因此,高校圖書館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進程中的角色將被重新定義,從被動的服務者角色轉變?yōu)橹鲃訁⑴c者甚至主導者,從參與教育到推動教育;從空間功能來看,未來學習中心不僅僅是高校圖書館現有功能性空間的升級迭代和智能設備技術的植入堆疊,要充分考慮將資源和服務融入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實現教育與素質的深度融合,打造集成式學習生態(tài)范式;在服務場景層面,深度發(fā)掘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結合資源、空間,為師生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協作化的學習體驗,以此適配未來教育學習場景。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正在不斷探索推進并充滿無限可能,為高校圖書館在新時代背景下轉型提供新的契機,驅動高校圖書館實現功能重塑。
3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空間服務關鍵要素
3.1 調研對象和研究方法
通過網絡調研和文獻調查發(fā)現,近年來,我國已有部分高校圖書館明確提出了未來學習中心的建設并進行了有益嘗試。從現有的嘗試結果總體來看,以新型空間建設和智能技術應用為主,側重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體驗。本文選取了我國部分高校圖書館已建成的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案例作為調研對象,對其空間功能定位和空間服務形態(tài)等方面進行分析梳理(見表2)[10-11,16,23-26]。
3.2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空間服務關鍵要素分析
根據文獻調研梳理可以發(fā)現,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空間服務依然以空間為基石搭載,服務的核心正由資源載體服務向學習支持服務轉變。新型空間建設和前沿技術融合仍是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最重要的底層驅動力,圍繞資源、空間、服務和技術四大關鍵要素展開。(1)資源整合:空間服務離不開圖書館資源,圖書館資源與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息息相關,與提升讀者體驗緊密相連,增加全面的知識服務滿足讀者對信息的需求,提供諸如學術、語言課程、技能培訓和就業(yè)發(fā)展服務;推進原有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存儲共享,打破邊界樹立大資源觀,實現信息資源不限終端不限時間的泛在化全時遠程訪問;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依托高校圖書館為主體,但圖書館不是唯一主體,需要聯動校內其他部門、機構共建教育生態(tài)鏈,推動教學資源、學術資源與圖書館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知識關聯,提供嵌入式教學支持服務,實現教學模式從老師被動教到學生主動學的目標轉換;擴大資源輻射范圍,聯動校外機構協作共建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平臺、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平臺等,突出批判性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等素養(yǎng)教育。(2)空間建設: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空間將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延伸空間,原有的藏閱空間已無法滿足師生的多元化需求,未來學習中心要打造多功能、多類型的學習空間和非正式學習空間,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全新學習交互體驗;合理科學地利用和改造現有空間,前瞻設計新建空間,調整優(yōu)化環(huán)境布局,通過關注物理空間的家具、色彩、溫度、光線、裝飾等元素的設計,增強用戶的空間感知體驗;考慮不同群體用戶的空間需求,未來學習中心倡導團隊式、協作式教育模式,建設學生研討空間,服務教師科研,建設教師共享教研室等;根據學校特色或者優(yōu)勢學科等設立特色空間,關注學科熱點,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實踐空間、創(chuàng)新競賽空間等,促進知識的轉化;增加虛擬空間建設,形成線上線下的多場景融合。(3)服務理念:充分突出以人為本、服務至上的宗旨,調研用戶需求,深度挖掘用戶需求為師生讀者打造個性化、定制化、彈性化服務;通過數據收集、匹配,掌握用戶偏好,構建學科服務用戶畫像、智能精準推送服務和信息輸出,提供多元學習機會,激發(fā)主動學習意識,從而支持全新學習生態(tài)。(4)技術增強:借助前沿尖端技術和科技力量賦能空間、資源和服務的系統化升級,完善教學設施、輔助發(fā)展教育技術,為未來學習中心帶來無限擴展空間。
4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空間服務思考
4.1 樹立新的空間觀念,刷新服務邊界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是以支持高等教育變革背景下新一代學習場景為邏輯起點的,因此依托高校圖書館建設未來學習中心不是對既有的空間在物理功能上的概念演變和新興技術疊加,而是在空間的基礎上深度融合資源和服務,最終實現教育新范式的系統化升級。首先,要樹立新的空間觀念,立足高校圖書館自身發(fā)展需求的同時,明確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趨勢中的定位并準確發(fā)力。高校圖書館要從被動服務者轉變?yōu)橹鲃訁⑴c者甚至主導者,發(fā)揮紐帶連接作用,積極聯合校內各部門、院系共同構建教育體系新范式,整合資源,形成開放、融通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弱化原有的服務邊界,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開展面向學術研究、沉浸體驗、技能培訓和創(chuàng)業(yè)競賽等不同需求的空間服務,刷新服務邊界。其次,空間建設依然是展開各項服務的基礎,識別和挖掘高校圖書館用戶對于空間的需求是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在空間建設前應先進行充分的、用戶群體覆蓋全面的用戶需求調研和高校圖書館自身發(fā)展?jié)撛谛枨蠓治?,構建用戶需求畫像。通過前瞻的建筑設計推進打造種類豐富、功能多元的智慧化空間和凸顯學校自身特色的特色空間,不僅要考慮空間功能的實用性,還要營造優(yōu)化舒適的環(huán)境氛圍。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構建沉浸式體驗環(huán)境,體現人文關懷,提升用戶的感官體驗和幸福感,增加用戶黏性,從而發(fā)揮學習場景支持作用。最后,打造新空間的同時盤活利用舊空間資源,合理整合利用圖書館附屬空間、大廳中庭、階梯廊道等,拓展空間可塑性和延展性,釋放更多有效空間,實現從空間功能升級表層到建設學生學習中心的底層邏輯轉變。
4.2 科技元素賦能空間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AIGC等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在圖書館界逐漸應用,對高校圖書館的館藏、數據、空間、參考咨詢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推動了高校圖書館向智能化加速發(fā)展,促使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快速適應新技術的變化,為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萍荚氐那度胧菍崿F空間服務創(chuàng)新的重要突破口徑,是實現智慧化服務目標的核心驅動力。前沿的科學技術手段和尖端的輔助學習設備支撐,有助于拓展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的類型,進一步構建空間和人的關系,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化和個性化的便捷服務。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背景下,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數據安全、系統異構以及資源融合共享等問題值得深入探索。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投身挖掘各類智能技術在圖書館場景的實踐與應用,并非流于表面的技術堆疊,探討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賦能空間服務,實現與未來學習中心學習生態(tài)場域革新的同頻共振。
4.3 守正創(chuàng)新,營造服務場景,激發(fā)自主學習意識
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是適應高等教育變革背景下探索構建的新型基層學習組織,以未來學習為導向,是將學習方式變革與圖書館價值使命相融通的實踐探索。高校圖書館在推進未來學習中心建設過程中既要守正(傳承圖書館的核心使命),也要創(chuàng)新(激發(fā)自主學習意識)。圖書館的核心使命是促進讀者的閱讀和學習[27],通過營造服務場景,激發(fā)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自主學習方式變革。服務場景是圖書館實體空間、虛擬空間及用戶與圖書館交互過程中情境關系的總和,包括閱讀空間、閱讀情景、平臺系統、閱讀氛圍等,其核心價值在于營造氛圍、情感共振、促進交流、激發(fā)行為,并產生意義[28]。范并思先生曾引用《中國文化報》對網紅圖書館現象的點評:“網紅圖書館核心對象仍是讀者,核心競爭力仍是書籍和閱讀服務,當書籍變成道具,空間成為背景,內容品質無人堅守,網紅也就不再有意義了”[29],并強調要時刻牢記圖書館的專業(yè)理念。這種理念同樣適用于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不是曇花一現的網紅概念轉換,未來學習中心服務場景的構建不應該是懸浮表面的熱點追逐、以體現前沿技術而刻意制造的應用場景,服務場景的提升與呈現不應該影響圖書館的基本價值,而是應以圖書館專業(yè)為主導,尋找適合與未來學習融合的切入點,融入細致思考,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體現圖書館服務的價值使命,服務自主學習范式變革。
5 結語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30]說過,“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乃至每一個社會,在達到某一個點時,都應點擊刷新——重新思考注入活力、重新激發(fā)生命力、重新組織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正在不斷探索推進形成學習新范式,并充滿無限可能,必將引領高校圖書館實現業(yè)態(tài)重塑,成為一個不斷生長的有機體。
參考文獻
[1]吳巖.加快高校圖書館現代化建設 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1):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點[EB/OL].(2023-03-29)[2024-04-01].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3 03/t20230329_1053339.html.
[3]唐科莉,張娜.教育4.0全球框架出爐,未來學校應具備八大特征[EB/OL].(2020-03-24)[2024-04-01].https://www.sohu.com/a/382729601_372526.
[4]余麗麗,潘涌.聯合國召開教育變革峰會:提振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信心[EB/OL].(2022-09-22)[2024-04-01].https://www.sinoss.net/c/2022-09-22/626161.shtml.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6)[2024-04-01].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的主旨演講:攜手推動數字教育應用、共享與創(chuàng)新[EB/OL].(2024-02-01)[2024-04-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402/t20240201_1113761.html.
[7]樊振佳,楊麗娟,張文妍.未來學習中心:概念、要素及體系構建[J].圖書情報工作,2024(6):3-11.
[8]朱永新.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6,32-56.
[9]孫鵬,王宇,劉新勇.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緣起、現狀、困惑與路徑[J].圖書情報工作,2024(6):12-20.
[10]楊峰,張雪蕾,李娟.未來學習中心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啟迪與思考[J].圖書館雜志,2023(9):35-43.
[11]蔡迎春,周瓊,嚴丹.等.面向教育4.0的未來學習中心場景化構建[J].圖書館雜志,2023(9):12-22.
[12]張靜蓓,徐亞萍,周瓊.等.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功能重塑及實踐探索[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報,2023(6):43-50.
[13]蘭利瓊.“智慧圖書館”與“未來學習中心”的內涵耦合:面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思考與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22(9):74-79.
[14]黃如花,江語蒙.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全球進展[J].圖書館雜志,2023(9):4-11.
[15]葉鳳云,馬小昱,樊亞芳.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用戶體驗關鍵影響因素識別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4(2):23-31.
[16]劉念,任偉,孔丹.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路徑及思考[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4(2):28-34.
[17]黃勇凱.以空間建設為基礎的高校圖書館學習中心構建實踐及展望[J].圖書館雜志,2023(9):29-34.
[18]霍建梅,羅亞泓.國外高校圖書館物理空間延伸服務實踐探索:基于20所高校圖書館調查[J].圖書館,2022(4):89-95.
[19]吳建中.開放存取環(huán)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3):7-10.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的通知[EB/OL].(2016-01-04)[2024-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21]陳建龍,邵燕,張慧麗.等.大學圖書館現代化指南針報告[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1):22-33.
[22]吳建中.從“空間再造”到“業(yè)態(tài)重塑”:以數字轉型為動力創(chuàng)建圖書館新一代共享知識庫[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15-19.
[23]樊亞芳,李琛,王青青.等.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與服務實踐: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5-11.
[24]楊靜,賀聰,魏繼勛.等.智慧圖書館背景下的未來學習中心探索與實踐[J].圖書館雜志,2023(9):23-28.
[25]徐璟,董笑菊,李新碗.大學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12-18.
[26]趙興勝,程川生,宋西貴.等.未來學習中心的理論內涵及實踐路徑:山東大學圖書館的思考與探索[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4(2):5-14.
[27]范并思,束漫.營造新型閱讀環(huán)境:圖書館空間再造反思[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4(1):9-16.
[28]蔡迎春.空間敘事視閾下的圖書館服務場景再造[J].圖書情報工作,2023(21):48-55.
[29]王彬.讓人流量變閱讀量 網紅圖書館需增內涵[N].中國文化報,2021-04-22(6).
[30]薩提亞·納德拉.刷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編輯 李春燕編輯)
Research on the spac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ture learning center
NI" Rui
(Library,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China)
Abstract:" The future learning center is an active plan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o transform towards the future, and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ve approach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and conceptual connotation of building future learning centers, cla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building future learning centers, and through online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ina clearly proposes typical case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building future learning centers.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positioning, service forms, etc,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key elements of space services for future learning center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conducts reflections on the spatial services of future learning center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 words: future learning center; space service; university library; educational reform
基金項目:2023年度蘇州市圖書館學會課題項目;項目名稱:未來學習中心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3-B-09。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智慧社會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23SJYB1437。
作者簡介:倪睿(1989—),女,館員,碩士;研究方向:智慧圖書館及信息資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