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目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合作,一起完成從資料搜集、方案策劃到項目實施和最終評審改良的一系列學術探索活動。學習過程的終點是小組間的知識分享和成果展示。將項目式教學運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能夠豐富教育手段,還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并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展開研究,對項目式教學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的實踐深入探討。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高中地理;合作
在教學過程中,項目式教學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發(fā)揮輔導作用,通過合作完成一個項目來展開教學。這種方法挑戰(zhàn)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圍繞一個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并設計出解決方案。學生不僅需要獨立思考,還要在團隊合作中共同尋求答案,并在項目完成后進行成果展示和交流,進而進行反思和評價,以及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拓展。這種以項目為核心、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法,打破了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著重探索實際問題,強調學習的情境性和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充滿挑戰(zhàn)的大型任務和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符合目前推動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趨勢,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
發(fā)展。
一、項目式教學法引入高中地理學科的必要性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高效的教學方法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著課堂的中心角色,教學活動主要側重教師的講授,而學生往往是處于接受知識的被動狀態(tài)。相對而言,項目式教學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和選擇。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挑選課題,并參與到項目的策劃與實施中去。在這一教學策略中,教師的角色從傳統(tǒng)的主導者轉變?yōu)閰f(xié)助者,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還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從而顯著提升了教學的
效果[1]。
(二)增強學習體驗感
當教師策劃基于項目的學習課程時,必須充分權衡學生的年齡層次與興趣點,創(chuàng)造出既充滿現(xiàn)實意義又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學習背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教師應當布置一系列既具有挑戰(zhàn)性又能激發(fā)探究欲的任務,以確保學生能夠緊扣主題進行深化探討,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情境緊密融合,開展系統(tǒng)而深入的科學探究。這種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的課本驅動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學習的真諦。比如:在探索干旱化問題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那里的居民面對嚴峻的干旱問題,采用了獨特的“捕霧網(wǎng)”技術來收集空氣中的水分。通過這個案例的研究,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該地區(qū)干旱成因的探索興趣,還能深入了解到實施“捕霧網(wǎng)”收水技術所必需的自然與技術條件,這無疑能極大提升學生對地理學的興趣,點燃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并極大豐富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
(三)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
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要求學生不只是掌握知識要點,更要深入理解并運用復雜的地理理論和模型,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單純通過死記硬背或機械式訓練,已經(jīng)不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成果。在當前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的整體素質已經(jīng)被推向了更高的層次,而且高考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到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學生不僅要能夠回答問題,更應該具備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恰恰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以2023年江蘇省的高考題目為例,這些題目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的場景——如分析澳大利亞西海岸的自然環(huán)境、探討江蘇省高速鐵路網(wǎng)絡布局的原因及其重要性,以及研究希臘薩索斯島的城鎮(zhèn)空間布局和建筑風格,來全面考量學生的多種能力。這種變革強調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項目式教學成為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這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尋求知識以解決問題,將知識的獲取、問題的構思、信息的搜集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整合在一起,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這樣的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知識框架,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2]。
二、高中地理項目式教學的實施流程
高中地理項目式教學實施,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計驅動問題→合作探究成因→展示項目成果→總結評價反饋。具體流程如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放在挑戰(zhàn)性的實際情境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在教師提供的資料指引下,學生會積極求解,不斷提出新的假設。這種情境提供了自主學習和團隊探索的平臺,并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實際問題。
(二)設計驅動問題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根據(jù)課程要求設計吸引人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應當具有探究性,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并鼓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提出新問題。問題應該有層次,反映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
(三)合作探究成因
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解決問題。教師會按照學生的能力分配小組成員和任務,并在實施階段積極引導學生探究,鼓勵學生質疑和通過團隊協(xié)作找到解決方案,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
(四)展示項目成果
學生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展示項目成果,如制作示意圖、編寫報告或舉行辯論等,以此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展示過程中,鼓勵學生詳細闡述研究過程、成果分析及得出的結論,同時也要面對師生提問,進行互動交流。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公共演講、團隊協(xié)作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五)總結評價反饋
教師應該對學生展示的成果做出及時的總結評價,并給予認可。項目學習的評價可以多樣化,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全面評估學生的計劃、實施、協(xié)作和展示。這樣的評價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核心素養(yǎng)[3]。
三、高中地理項目式教學策略
(一)選擇主題任務
在進行高中地理項目式教學的過程中,精心選擇主題是實現(xiàn)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這是由于各個項目主題在教學效果上存在差異,同時也因為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學生地理學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因此,地理教師在決定項目主題時,必須考慮一系列的要素,如教學大綱的要求、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課程時間安排以及學生的興趣喜好等。首先,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大綱選取項目內(nèi)容,提煉出關鍵的概念和知識點,并將這些知識點在特定的情境或主題下進行整合,以打造出嶄新的項目主題。其次,應挑選那些實踐性強的項目主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將地理知識綜合運用,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核心素養(yǎng)。然而,項目的實施可能會因教學資源和時間的限制受到影響,所以教師需要精心安排項目的每一個步驟,以確保項目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能力。最后,選擇的項目主題還應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只有當學生對項目感興趣時,才會積極參與,這對于項目式教學的成效至關重要。例如:在開展“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這一主題的項目學習時,教師可以結合當?shù)氐木唧w情況來設計任務,如研究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在鹽城的植被與環(huán)境問題。通過參與這些切合實際的任務,學生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并將其內(nèi)化。
(二)制訂項目實施計劃
項目導向式學習法以實施教學活動為核心,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開展學習。這種方法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和探究,還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如項目練習,來喚醒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特別是地理學科。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顯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項目導向式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并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知識的深入理解[4]。
以“鹽城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與環(huán)境研究”為例,教師可依據(jù)課程標準“野外觀察識別主要植被并解釋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為項目策劃了以下步驟:第一步,調研鹽城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主要的植被類型,并探索氣候條件對植物分布的影響;第二步,分析鹽城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植被群落的特性,并思考其與當?shù)丨h(huán)境的聯(lián)系;第三步,總結鹽城氣候條件下分布的植被類型及其主要特征。
(三)結合實際組織項目實施
在準備設計項目之初,教師必須先通過深入統(tǒng)計和分類,對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此來決定項目的難易程度。這一決策應基于詳盡的數(shù)據(jù)分析或考慮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應用項目教學法時,教師要巧妙地將教科書中的理論與學生的實際操作相結合,不僅要設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而且要指導學生根據(jù)這些知識去實際操作和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習的導師,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中心。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擁有廣博的知識,提升教學技能,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更有效地完成項目任務,并在這個過程中增強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組織實施:在進行“鹽城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植物群落與環(huán)境考察”項目時,學生遵循預先設定的方案,對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植物類型進行了深入研究。教師監(jiān)督并指導學生劃分為多個小團隊以便在實地進行考察,每個團隊內(nèi)部挑選一名隊長,合作開展包括植物樣本采集、攝影記錄、資料搜集和外觀特征描述等一系列工作。教師分發(fā)了調研記錄表,以便學生詳細記錄下各類植被。學生運用地理教科書中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對黃海國家森林公園的植物類型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氣候條件如何對植物分布產(chǎn)生影響,觀察本地植物群落的獨特性,思考環(huán)境因素與植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得出了鹽城地區(qū)主要的植物類型及其顯著特征。通過此類現(xiàn)場實踐項目,學生將課本理論與黃海國家森林公園中的植物分布實際相融合,在親身操作、觀測及識別過程中深入理解了植物類型與氣候、地貌等自然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加深了對地區(qū)特征的了解,并且培養(yǎng)了綜合分析的能力與地理操作技巧。
展示結果:在鹽城,黃海國家森林公園以其東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和豐富多樣的植被而聞名。水杉這種被稱作“水中樹”的植物,以及側柏、黃金榕等樹種,都是喜好高溫多濕氣候的高大植物,這些都在該地區(qū)濕潤的降雨和溫暖的氣候條件下茁壯成長。此外,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求知欲旺盛的學生的實地研學天地。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呈現(xiàn)學生的調研記錄、攝影作品、研究報告、視頻以及PPT等小組成果,極大地點燃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熱情,使學生對鹽城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認識到了植物群落與環(huán)境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對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植被的細致考察,學生深刻領悟到植被分布的復雜性,它不僅受到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類型的綜合制約,而且土壤性質、地形起伏、光照強度和水分條件等也會對植物分布產(chǎn)生影響,展現(xiàn)出多樣化的生態(tài)格局[5]。
(四)加強項目式教學的評價
在實施高中地理課程的項目化教學過程中,評價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對學生的評價來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個體差異及各種影響學習進程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一般而言,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吸收知識和個人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正面的評價不僅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同時也為學生帶來愉悅的心理體驗,有助于學生在心理上健康成長。反之,消極的評價則可能引發(fā)學生的自卑情結。在評價學生時,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和情感狀況給予全面的反饋,以便學生能夠根據(jù)評價結果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并加深對地理學知識的理解,顯著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在項目化教學中,教師需要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評價目標、方法和體系,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公正性,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推動全面素質教育的實施,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鑒于地理學科的特點,教師應當能夠正確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的嚴謹態(tài)度,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應給予建設性指導,使學生在得到肯定和激勵后,能夠培養(yǎng)出卓越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鹽城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植被與環(huán)境調查”項目中,教師指導學生梳理整個項目流程,從資料收集到評價結果,整理成表格,完成項目,并撰寫調查報告。
結束語
在推行項目化教學時,技術應用的融入以及與其他課程的交叉應用是不可或缺的過程,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所教授學科的制約。雖然地理學的某些部分十分適宜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但地理教師在實踐中應避免盲目一概而論,錯誤地假設項目化教學能夠完全替代傳統(tǒng)模式。教師應當穩(wěn)步嘗試將項目化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及工具相結合,以此優(yōu)化教學流程,提升教學效果。項目化教學不僅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自學能力,其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獨立發(fā)掘知識,從而促進其智能的多方面發(fā)展。地理教學中,項目化教學的應用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獨立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極大的正面影響。地理教師還需繼續(xù)深入討論與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將項目化教學策略與地理教學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李薇.項目式教學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的應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6):137-140.
[2]邱新艷,湯正全,張雪茹.問題式教學的地理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以錯題研究為例[J].地理教學,2022(6):27-31.
[3]王金濤,張焱.“雙新”背景下高中地理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地理教學,2021(24):22-25.
[4]張瀟瀟.基于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的項目式教學設計與評價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2.
[5]劉明泉.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項目式教學研究[J].地理教學,2021(1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