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shù)”與“形”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幾何圖形來求解代數(shù)問題直觀、形象.文章利用數(shù)形結合思想,通過“以形助數(shù)”來求解函數(shù)的零點、方程的根以及最值問題,通過“以數(shù)解形”來求解幾何動態(tài)問題.
關鍵詞:數(shù)形結合;函數(shù)零點;最值問題;動態(tài)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9-0032-03
根據“數(shù)”與“形”之間的對應關系,通過“數(shù)”與“形”的相互轉化來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思想,就是數(shù)形結合思想.下面結合具體例子給出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三個應用.
1 利用數(shù)形結合求解函數(shù)零點與方程的根的問題
利用函數(shù)圖象可直觀研究函數(shù)的性質,求解與函數(shù)有關的方程、不等式問題.
例1 設a∈R,對任意實數(shù)x,記f(x)=minx-2,x2-ax+3a-5.若f(x)至少有3個零點,則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為.
解析 設g(x)=x2-ax+3a-5,h(x)=x-2,由x-2=0可得x=±2.
要使得函數(shù)f(x)至少有3個零點,則函數(shù)g(x)至少有一個零點,則△=a2-12a+20≥0,解得a≤2或a≥10.
①當a=2時,g(x)=x2-2x+1,作出函數(shù)g(x),h(x)的圖象如圖1所示,此時函數(shù)f(x)只有兩個零點,不合乎題意.
②當alt;2時,設函數(shù)g(x)的兩個零點分別為x1,x2(x1lt;x2),
要使得函數(shù)f(x)至少有3個零點,則x2≤-2,則
a2lt;-2,g(-2)=4+5a-5≥0,解得a∈.
③當a=10時,g(x)=x2-10x+25,作出函數(shù)g(x),h(x)的圖象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函數(shù)f(x)的零點個數(shù)為3,合乎題意.
④當agt;10時,設函數(shù)g(x)的兩個零點分別為x3,x4(x3lt;x4),要使得函數(shù)f(x)至少有3個零點,則x3≥2,可得
a2gt;2,g(2)=4+a-5≥0,
解得agt;4,此時agt;10.
綜上所述,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是[10,+∞).
故答案為[10,+∞).
點評 設g(x)=x2-ax+3a-5,h(x)=x-2,分析可知函數(shù)g(x)至少有一個零點,可得出△≥0,求出a的取值范圍,然后對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進行分類討論,根據題意可得出關于實數(shù)a的不等式,綜合函數(shù)圖象可求得實數(shù)a的取值范圍[1].
2 利用數(shù)學概念、表達式的幾何意義求解最值、范圍問題
向量、復數(shù)、圓錐曲線等數(shù)學概念具有明顯的幾何意義,可利用圖形觀察求解有關問題.靈活應用一些幾何結構的代數(shù)形式,如斜率、距離公式等.
例2 已知A(2cos15°,2sin15°),O(0,0),且
|OB|=|OC|=2,則AB·AC的取值范圍是.
解析 由題意,OA=4cos215°+4sin215°=2,故A,B,C均在圓心為原點,半徑為2的圓上,如圖3所示.
①當AB為直徑時,
AB·AC=AB·ACcos〈AB,AC〉
=4ACcos〈AB,AC〉,
又ACcos〈AB,AC〉為AC在直徑AB上的投影,故ACcosA∈[0,4],此時AB·AC∈[0,16].
②當AB不為直徑時,
AB·AC=AB·ACcos〈AB,AC〉.
設AB=2x,數(shù)形結合可得AC在AB上的投影ACcos〈AB,AC〉∈[x-2,x+2].
故2x(x-2)≤AB·AC≤2x(x+2).
即2(x-1)2-2≤AB·AC≤2(x+1)2-2.
故當x=1,AB=2時2(x-1)2-2有最小值-2,此時-2≤AB·AClt;16.
綜上可得AB·AC的取值范圍是[-2,16].
點評 由題意,A,B,C三點均在圓心為原點,半徑為2的圓上,再根據數(shù)量積公式,結合幾何意義分析最值求解即可.應用幾何意義法解決問題需要熟悉常見的幾何結構的代數(shù)形式,主要有:①比值——可考慮直線的斜率;②二元一次式——可考慮直線的截距;③根式分式——可考慮點到直線的距離;④根式——可考慮兩點間的距離[2].
3 幾何動態(tài)問題中的數(shù)形結合
對一些幾何動態(tài)中的代數(shù)求解問題,可以結合各個變量的形成過程,找出其中的相互關系求解.
例3 已知點M(-5,0),點P在曲線x29-y216=1(xgt;0)上運動,點Q在曲線(x-5)2+y2=1上運動,則PM2PQ的最小值是.
解析 如圖4所示,在雙曲線x29-y216=1中,
a=3,b=4,c=a2+b2=5,圓(x-5)2+y2=1的圓心為C(5,0),半徑長為r=1,所以雙曲線x29-y216=1的左、右焦點分別為M,C.
由雙曲線的定義可得
PM=PC+2a=PC+6,
PQ≤PC+1.
所以PM2PQ≥(PC+6)2PC+1
=(PC+1)+25PC+1+10
≥2(PC+1)·25PC+1+10=20,
當且僅當Q為射線PC與圓C的交點,且PC=4時等號成立.
故PM2PQ的最小值是20.
點評 作出圖形,分析可知PM=PC+6,PQ≤PC+1,利用基本不等式可求得PM2PQ的最小值.
例4 已知點A(1,1),點P是雙曲線C:x29-y27=1左支上的動點,Q是圓D:(x+4)2+y2=14上的動點,則(" ).
A.雙曲線C的實軸長為6
B.雙曲線C的漸近線為y=±377x
C.PQ的最小值為12
D.PA-PD的最小值為6-10
解析 對于選項A,由雙曲線方程知a=3,則C的實軸長為6,故A正確;
對于選項B,由雙曲線方程知C的漸近線為
y=±73x,故B錯誤;
對于選項C,雙曲線、圓如圖5所示,D(-4,0)為左焦點,當且僅當P為x軸交點,Q為x軸右交點時,PQ最小為12,故C正確;
對于選項D,由F(4,0)為右焦點,|PF|-|PD|=2a=6,則PA-PD=PA+6-|PF|,要使PA-PD最小只需P,A,F(xiàn)共線,此時(PA-PD)min=6-|AF|=6-10,故D正確.
綜上,選ACD.
點評 根據雙曲線方程寫出實軸長、漸近線方程判斷A,B;由圓和雙曲線的位置關系,結合雙曲線的性質、數(shù)形結合求PQ的最小值,由F(4,0)為右焦點,根據雙曲線的定義將目標式轉化為PA+6-|PF|即可求最小值.
4 結束語
有些代數(shù)問題直接進行代數(shù)運算會比較麻煩,若能作出圖形,結合圖形的性質求解就會簡潔得多[3].而對于與幾何圖形有關的最值問題,通過代數(shù)方法計算則小題大做,計算繁雜,解題時若能充分考慮幾何關系,比如充分利用“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等幾何結論,則會簡化運算.這些都體現(xiàn)了數(shù)形結合思想在解題中的優(yōu)越性.
參考文獻:
[1] 李鴻昌,朱瀟.活躍在??荚囶}中的復合函數(shù)零點問題[J].數(shù)學通訊,2018(15):30-34.
[2] 李鴻昌.橢圓內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個數(shù)問題:從2023年1月武昌區(qū)高三期末試卷第8題談起[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3(31):71-73.
[3] 趙世鵬.高考數(shù)學解題中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4(01):51-53.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