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fā)展,堅持以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為導向,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優(yōu)化是每一位教育教學者肩負的重任。在這一背景下,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先進性的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其中大單元教學法作為便于教師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的有力抓手,自然在教育實踐中備受重視。大單元教學法為傳統(tǒng)教學賦予了更深刻的教育意義,將單元設計與素養(yǎng)目標巧妙連接,承載起特定的素養(yǎng)目標,讓學生基于完整性的教學主題與內(nèi)容,得到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從而促進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全面提高。然而,由于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與結構性,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便會弱化學生的主體性,降低學生的參與率,導致“以學為本”的教育理念難以得到深度落實。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肩負著以德育人的重要責任,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讓學生親身參與、深化體驗、切實感受完整的學習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基礎上,融合體驗式學習理論開展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就成為讓教學設計理想化呈現(xiàn)的關鍵舉措。體驗式學習是指在特定場景中,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反思內(nèi)省,不斷形成自我概念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團隊活動。由此可見,教師要在教學中格外強調(diào)教學活動的反思性、親歷性以及實踐性。本文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的背景,詳細探究了融合體驗式學習理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原則與具體的設計路徑,以深化教學成果,切實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打造高質(zhì)量、高成果、主體性的道德與法治課程。
一、融合體驗式學習理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設計原則
(一)核心素養(yǎng)導向原則
在新課程改革的視域下,教學設計應該始終堅持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融合體驗式學習理論的道德與法治大單元設計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在大單元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核心素養(yǎng)應該成為重要基準,各個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不能偏離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航向,應將核心素養(yǎng)視為重要準繩。在體驗式學習活動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需要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讓核心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以貫徹落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讓核心素養(yǎng)真正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落地生根。
(二)堅持以生為本原則
融合體驗式學習理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要充分堅持以生為本的發(fā)展理念,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活動構建中要始終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學”作為教學任務設計的基本前提。以生為本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主題的確立以及教學活動設計等多重環(huán)節(jié),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能力,確保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能力與學習需求相匹配。同時,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提前預設學生可能遇到的重難點,為學生搭建可供攀爬的“學習支架”,確保教學活動理想化發(fā)展。
二、融合體驗式學習理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實踐路徑
(一)明晰教材布局,合理劃分單元,確定單元結構
在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工作中,對單元內(nèi)容的合理劃分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首要步驟,也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常見的單元劃分方式共有兩種:一是遵循專家學者所規(guī)定的教材邏輯,以教材內(nèi)部既定的單元劃分作為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單位,從自然單元的結構出發(fā)對大主題、大任務等核心驅(qū)動力進行進一步提煉與設計;二是從具體的學習情況和教學需求出發(fā),打破教材中自然單元的桎梏,設計出自主單元,并開發(fā)相應的大主題、大概念,使其形成一個新單元。前者需要從自然單元的基礎上確定大主題、大任務、大概念,而后者則需要先提煉出大主題、大任務、大概念,再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優(yōu)化統(tǒng)整,具有較大的難度和較強的靈活性。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布局而言,教材在編寫設計時本身就存在著較強的邏輯性,同時充分考慮到不同學段的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的認知情況,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多采用自然單元為基本單位展開教學設計。下文便以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為例,進行進一步分析與說明。
《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單元屬于“公共生活”領域,從教材整體布局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看到涉及這一領域的教學內(nèi)容也包括三年級下冊的《我們的公共生活》及五年級下冊的《公共生活靠大家》兩個單元。這三個單元在排序上體現(xiàn)出從認知觀念到社會情感再過渡到行為方式的順序,呈現(xiàn)出有機銜接、螺旋上升的樣態(tài)。結合對這一教學領域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定位《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任務,即引導學生對公共生活形成初步的整體認知,讓學生從“共享共維護”過渡為“共建共參與”,其為大單元教學設計提供了整體性的教學基調(diào)。
首先,在整體教學基調(diào)的導向下,教師應把握大單元的基本結構與主線脈絡,提煉出大單元學習中的大概念——“社會公德”。其次,教師可以基于整體性視角對本單元的組成課目進行分析,《這些是大家的》《我們不亂扔》《大家排好隊》以及《我們小點聲》四課明確指向了公共設施、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以及公共道德四個組成模塊,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結構與主線脈絡。
(二)制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設計教學情境
在整合大單元教學內(nèi)容后,教師要進一步確定教學目標,對教學成果做出預設與規(guī)劃,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衡量標準。教學目標的確定尤為重要,既是教學活動設計的起始點,也是教學成果檢驗的終極指標,特別是對于大單元教學這種具有結構性、長程式與連貫性的教學模式而言,確保教學目標的執(zhí)行性、條理性與科學性是保障教學活動沿著理想方向既定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在大單元教學中,大單元教學目標的主要制定依據(jù)來源于核心素養(yǎng)目標與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以及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下文便以《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大單元教學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從課程要求以及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的角度出發(fā),這一大單元教學內(nèi)容隸屬的“公共生活領域”包含了“道德修養(yǎng)”與“責任意識”兩個核心素養(yǎng)目標維度。這一教學內(nèi)容隸屬于第一學段,根據(jù)這一學段在這兩個目標維度方面的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公共場合需要養(yǎng)成的文明習慣,讓學生在學習愛護公物、體驗便利、遵守秩序等行為的基礎上完善個人認知。
其次,從具體學習情況的角度出發(fā),第一學段的學生對公共物品沒有明確的概念,因此教師要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公物”,了解損害公物的影響,繼而理解保護公物的重要性。同時,這一學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維護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意識,但是規(guī)則意識有待增強,所以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幫助其建立規(guī)則意識,并引導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遵守與踐行。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確定本單元教學設計的大目標在于“培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增強責任意識”,并確定以下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學校里的公物,感受其與“我”學習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能夠?qū)W會并做到愛護公物;懂得保護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以及個人衛(wèi)生,掌握保持衛(wèi)生的方式方法,能夠辨別并抵制不衛(wèi)生、不文明的行為;認識到公共生活中排隊的規(guī)則與必要性;知道在公共場合應該低聲說話,能夠做到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不打擾他人。
教學目標的確定為大單元教學中大情境的構建奠定了基礎。情境性既是大單元教學的重要特征,又在體驗式學習理念中有著重要意義,有助于落實教學的反思性、親歷性與實踐性。因此,在目標導向下,教師可以確定本大單元教學中的大情境——“公共生活”,并使其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同時在這一大情境視域下,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共”這一觀念的認識,教師可以以“我的‘見聞’”為大任務,引導學生深入?yún)⑴c大單元教學的過程。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挖掘適合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的內(nèi)容,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分析,從遵守法規(guī)成長為高度自覺。
(三)保障主體地位,確定子任務,創(chuàng)設多樣活動
在確定大主題與大目標后,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進一步制定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完成教學任務,收獲理想的教學成果。在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設工作中,教師要基于大單元教學設計中的大情境,從完成大任務的視角出發(fā),將其分解成具有聯(lián)系性、結構性與邏輯性的子任務,并圍繞子任務的具體要求設計出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習活動的設計中,教師要保障其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結合,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快樂,同時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我們在公共場合》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我的‘見聞’”這一大任務分解為四個子任務,即“這些是大家的”“我們不亂扔”“大家排好隊”以及“我們小點聲”,并圍繞這四個任務設計相對應的活動,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感,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親身感受知識生成,在反思與總結中促進教學效率與成果的深化。
在子任務一“這些是大家的”的活動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教材中分為四個板塊,教師可以從體驗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將“學校里的公物”與“身邊的公物還好嗎”這兩個板塊相結合,設計“我是小小調(diào)查員”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搜尋并總結身邊公物的完好情況,并將調(diào)查內(nèi)容填寫在表格上,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反思觀察、概括總結的過程,初步理解“公物”的定義,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完成這一活動后,教師可以設計遞進活動“我與公物有段故事”,讓學生結合自己調(diào)查過的公物講故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反思自己或他人存在的損害公物的不良行為。教師還可以設計“公物保護大作戰(zhàn)”活動,讓學生結合調(diào)查表的具體內(nèi)容,商討保護公物的方式方法,并將想到的方法付諸實踐。
在子任務二“我們不亂扔”的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我喜歡哪種情景”和“不止為了干凈”這兩個教學活動,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明白保護公共環(huán)境的根本意義,并通過直觀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不亂扔是一種良好的文明習慣。繼而,教師可以通過“這樣可不行”活動,讓學生完成教材中的“我的觀察記錄”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找到自己身邊或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教師還可以設計“我能做到……”活動,讓德育回歸學生生活,引導學生分享經(jīng)驗,總結學習內(nèi)容,從而對自身的日常行為進行具體指導。
在子任務三“大家排好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通過“我要排隊好”活動,讓學生以體驗的方式了解排隊的意義所在,并引出核心問題“為什么要排隊”。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哪些地方要排隊”活動,讓學生展開課前調(diào)查,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思考排隊的意義,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最后,教師可以設計“怎樣排隊好”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將日常生活中排隊存在的問題進行提煉總結,并共同出謀劃策,運用現(xiàn)場嘗試與實驗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引導學生學會排隊的正確方法。
在子任務四“我們小點兒聲”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先通過“教室里面有點吵”活動讓學生在課前展開自主調(diào)查,明確教室吵鬧的時間、原因及其影響,放大教室嘈雜給學生帶來不適的真實體驗。繼而,教師設計“做個小小調(diào)音師”活動,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找到讓他人降低音量和改善教室噪聲的方式方法。教師還可以通過“這里也要小點兒聲”的活動,讓學生從學校生活拓展到社會生活,引入校外場景,進一步強化學生不喧嘩、保持安靜、尊重他人的文明行為。
基于四個子任務,教師分別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了學生的深度參與和個體感受,踐行了體驗式學習理論,讓學生在經(jīng)歷一個完整學習過程的基礎上理解教學內(nèi)容,使其真正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應用已然成為教育教學的必然趨勢,這一教學方法與體驗式教學理念的深度融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好課堂的“主人翁”。基于此,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教學者,教師要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采用科學的教學路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核心素養(yǎng)導向,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出可實踐的教學流程,讓這一教學設計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
注:本文系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單元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學習實踐研究”(項目編號:37032022018)階段成果之一。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