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了新時代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革方向,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嘗試應用議題式教學、體驗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新型的教學方法,開展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其中,體驗式教學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之一,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有更多的教學優(yōu)勢,能夠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活動方式單一、學生學習缺乏深度、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不足等問題,幫助學生在體驗中汲取知識,獲得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诖耍疚牧⒆泱w驗式教學的內(nèi)涵,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價值和策略,希望可以啟發(fā)一線教師的教學思路,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nèi)涵
體驗式教學顧名思義,其核心是“體驗”,是一種建立在學生體驗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體驗”一詞并不是在現(xiàn)代才出現(xiàn)的詞匯,它很早就出現(xiàn)在了我國的古代名著典籍中,如《朱子語類》《傳習錄》等。古人對“體驗”一詞的理解是親身體會和實地領悟,發(fā)展至今,“體驗”一詞在教育工作中衍生出了新的內(nèi)涵,即學生的情感、情緒體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在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體驗式教學法指的是一種以交流、溝通和互動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不僅注重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體驗,還注重教師的教學體驗,講究教學的雙向性。同時,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教育核心的教學模式,其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情緒,需要教師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想辦法為學生留出更多的親身經(jīng)歷的機會,使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的過程中產(chǎn)生學習動力,增加對知識的親切感和熟悉感,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汲取知識。同時,體驗式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心智發(fā)育水平和個性化學習需求,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指的是教師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采取的重視學生、欣賞學生、傾聽學生、接納學生的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快樂學習,主動克服困難,積極進取。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的價值
(一)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有利于凸顯課程本質(zhì)
新課標明確指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zhì),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育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以及積極探究的學習習慣為主的綜合性課程,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符合新課標要求,有利于凸顯課程本質(zhì)。
第一,新課標指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性,明確表示道德與法治教材內(nèi)容以學生的生活為珍貴的課程資源,教師需要在講解教材內(nèi)容時,指導學生體驗真實的生活,在體驗、參與生活的過程中完成制造生活。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可以充分凸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性,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
第二,新課標指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活動性。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課程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于其活動性較強,超越了傳統(tǒng)、單一的傳遞教材知識的教學模式,強調(diào)了教師要善于組織教學活動,以活動形式完成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可以組織各種主題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
第三,新課標指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綜合性,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做到自然與學生、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然的整合,借助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和道德體驗,激發(fā)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這也奠定了體驗式教學的育人價值。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可以實現(xiàn)生活、教學的相互促進。
第四,新課標還指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放性,即課程包含著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習體驗,隨時隨地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可以指引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多姿多彩的世界,從而獲得個性化的體驗,在凸顯課程本質(zhì)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二)符合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的道德發(fā)展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符合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第一,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是偏向于單向的,即教師單方面向?qū)W生講授知識,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比較被動。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汲取知識,但不符合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而體驗式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強調(diào)學生的身心參與,可以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故而符合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汲取德育知識,形成完善的道德素質(zhì)。第二,體驗式教學的核心是“體驗”,教師會致力于為學生的體驗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有機會表達和表現(xiàn)自己,用心感受,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在體驗中踐行道德標準,獲得道德領悟,最終推動學生道德成長。第三,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更加充分,這也符合小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可以指引學生在與他人的相處中獲得道德靈感,汲取他人的道德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最終在相互促進中形成完善的道德素質(zhì)。
(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新課標明確指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培育學生的良好品德,完善學生的學習習慣,在此基礎上將其細化成核心素養(yǎng),包括法治素養(yǎng)、講文明懂禮貌的態(tài)度、勇敢堅強的品質(zhì)、團結合作的精神等,這些都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需要教師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形成道德核心素養(yǎng)。體驗式教學剛好符合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要求,能夠幫助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形成核心素養(yǎng)。譬如,法律知識雖然看上去晦澀難懂,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但實際上法律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可以結合生活案例組織社會調(diào)查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法律知識和學習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法治素養(yǎng),理解晦澀難懂的法律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做到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公德,做知法守法的社會公民。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積極體驗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nèi)容逐漸豐富,不乏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nèi)容,這也奠定了體驗式教學的基礎。為此,教師要從教材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積極體驗。第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調(diào)查,了解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加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在情境中獲得豐富的體驗。第二,教師要致力于豐富生活情境的內(nèi)容,靈活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增加生活情境的聲音和色彩元素,全面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點燃學生的生活體驗熱情,使學生主動融入情境,完成情境體驗。第三,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指導作用,結合生活情境提出問題,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保證生活情境發(fā)揮最大的作用,促進學生發(fā)展。
例如,在《父母多愛我》教學中,教師經(jīng)過分析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了解父母在撫養(yǎng)自己過程中的辛勞,從而更加理解父母,嘗試聆聽父母的心聲,加強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嘗試在生活中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對父母心存感恩;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分享自己與父母之間的小故事,在講故事和聽故事的過程中深刻理解父母的愛,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基于此,教師創(chuàng)設以下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積極體驗:
第一,多媒體情境。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和子女相處的點點滴滴,著重從生活小事中挖掘父母對子女的愛,如在孩子睡覺的時候,父母為孩子講睡前故事;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父母總是為孩子做他們愛吃的菜;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總是耐心地引導等。教師創(chuàng)設多媒體情境,使學生在直觀的畫面中感受到了父母對子女的愛,并在不知不覺中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母,產(chǎn)生了強烈的交流和表達欲望,紛紛融入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相互交流自己與父母相處的瞬間。
第二,生活實踐情境。在利用多媒體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后,教師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嘗試在生活中觀察父母對自己的愛,并和父母說一說自己的心里話,也嘗試聆聽一下父母的心聲。教師創(chuàng)設這一情境,為學生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造了機會,促使學生主動走進生活,在生活體驗中增進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二)重視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上文提到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在于“體驗”,而學生的體驗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向社會拓展。因此,在體驗式教學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結合教材主題和教學內(nèi)容整合社會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致力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首先,教師要明確社會中包含著很多道德與法治知識,存在豐富的學習機會。為此,教師要加強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充分整合社會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抓住一切機會,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在社會體驗中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社會上的重要場所,聯(lián)合相關人員一起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保證學生的活動體驗,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完善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逐漸成長為遵守社會秩序、有公德心、有法治意識的社會公民。
例如,在《低碳生活每一天》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明確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教師組織了以下社會實踐活動,致力于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汲取知識,獲得全面發(fā)展。
第一,采訪活動。教師要求學生分小組走進社會,隨機采訪10個人,從他們口中了解全球變暖的影響,總結溫室氣體的危害。通過設計這一活動,教師成功調(diào)動了學生的熱情,學生紛紛化身小記者,體驗小記者的一天,并在這一過程中總結溫室氣體的危害,對全球變暖的問題有了自己的見解,無形中明確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從而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會努力宣傳環(huán)保知識,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全球變暖的危害。
第二,體驗低碳的一天。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我國頒布了低碳出行的政策,鼓勵社會公民低碳出行,為環(huán)保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而關于低碳出行的方式有很多,為了幫助學生汲取低碳出行的知識,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低碳出行的良好習慣,教師組織了實踐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學生嘗試騎共享單車或坐公交出行,同時購物時嘗試使用布袋等,獲得了社會體驗和全面發(fā)展。
(三)建構課堂劇場,創(chuàng)造更多體驗機會
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雖然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和情感體驗的重要方法,但基于學生的安全以及認知水平的考慮,課堂教學仍然是開展體驗式教學的主要陣地。為此,教師要善于構建課堂劇場,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體驗機會。第一,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各種小劇場,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第二,教師要善于發(fā)揮小組的力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建構課堂劇場,完成學習體驗。
例如,在《我們不亂扔》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起設計了課堂小劇場,想辦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為學生劃分學習小組,安排各小組利用教室這個場所設計小劇場,鼓勵學生積極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教室看作一個重要的公共場所,并放置一些垃圾,包括地上的碎紙片、桌上吃剩的食品包裝袋等,各小組互換場景完成體驗,嘗試尋找場景中的垃圾,并扔進垃圾桶。
通過建構課堂劇場,教師成功為各小組的學習體驗創(chuàng)造了更多機會,還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學生在劇場設計和體驗中養(yǎng)成了將垃圾隨手丟進垃圾桶的良好生活習慣,促進了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此外,學生在體驗中也感受到了設計和體驗的樂趣,在之后的學習中會積極參與劇場建構活動,這無形中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具有較大的價值,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有利于凸顯課程本質(zhì),符合德育的基本規(guī)律,能夠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整合課堂內(nèi)外資源,組織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汲取豐富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