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唯物史觀作為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在高等教育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職業(yè)本科高校中,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職業(yè)本科高校大學生在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深入理解、實踐運用不足、教學方法單一等。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一現狀,文章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旨在為提升職業(yè)本科高校大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職業(yè)本科;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33-0175-04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科技的飛速進步,職業(yè)本科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日益受到關注,也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個背景下,唯物史觀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觀念,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對職業(yè)本科高校大學生在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對于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促進哲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職業(yè)本科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現狀
(一)缺乏深入理解
第一,部分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上存在理解不夠深刻的情況。唯物史觀的核心理念包括物質決定意識、歷史是物質的歷史等基本原理,一些學生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未能深刻領會物質基礎對于思想觀念的塑造。這種淺顯的理解可能阻礙了學生對唯物史觀的全面把握,影響了其認知世界的深度。第二,學生對唯物史觀在社會歷史演變中的應用理解有限。唯物史觀強調歷史是物質的歷史,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演變而來。然而,一些學生對于這一理論在實際社會歷史中的應用理解相對薄弱。在深度訪談中,有學生表達了對唯物史觀在解釋社會歷史時的疑慮,認為社會變革更多是受到人類主觀意志的驅動,而非由物質基礎決定。這種對唯物史觀應用的理解不足可能導致學生在分析社會現象時忽略了物質基礎的影響,影響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認知水平的提升。
第三,一些學生對于唯物史觀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歷程了解不足。唯物史觀作為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念,其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豐富的歷史過程,但一部分學生對于唯物史觀的歷史淵源了解甚少,甚至有的學生將其誤解為一種陳舊的思想觀念。這種對唯物史觀歷史淵源的認知短板可能影響學生對其理論深度的理解,限制了他們對唯物史觀的全面把握。
(二)實踐運用不足
第一,理論與實際相脫節(jié)。許多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在面對現實問題時,卻難以運用這些理論進行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同時也缺乏足夠的實踐機會來鍛煉自己的應用能力。[1]第二,缺乏實際運用唯物史觀的意識和能力。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往往更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唯物史觀的學習中,學生往往只關注記憶知識點,而對于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則缺乏足夠的重視和訓練。同時,一些學生雖然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正確的方法和指導,難以有效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第三,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當前職業(yè)本科高校在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實踐教學方面存在明顯的資源不足問題。例如,實踐課程設置不夠完善、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實踐教學場所不足等。這些問題限制了學生實踐運用的機會和效果,也影響了職業(yè)本科高校在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的整體水平。
(三)教學方法單一
第一,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相對單一。在調查中發(fā)現,一些職業(yè)本科高校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通過講解理論知識來傳遞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可能導致學生在理論學習中缺乏足夠的互動和思考,難以形成對唯物史觀的深刻理解。第二,教學手段相對匱乏。在一些職業(yè)本科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少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實踐活動等,這導致學生對唯物史觀的學習局限在理論層面,難以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缺乏多樣性的教學手段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降低了他們對唯物史觀的學習體驗。第三,缺乏跨學科的教學設計。唯物史觀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哲學觀念,涉及社會、歷史、經濟等多個領域的知識。然而,在一些職業(yè)本科高校的教學中,唯物史觀教育相對孤立,未能與其他專業(yè)知識進行有效的跨學科整合。這種孤立的學科設置可能使學生難以將唯物史觀與實際專業(yè)知識相結合,降低了其將唯物史觀應用在實際專業(yè)領域中的能力。
(四)評價機制不完善
第一,對唯物史觀學科的評估標準相對單一。在一些職業(yè)本科高校,唯物史觀學科的評估標準主要為考試成績,缺乏對學生實際應用唯物史觀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全面評估。由于唯物史觀是一種理論性強、實踐性弱的理論,過于依賴考試成績可能導致學生過度注重理論知識的記憶,而忽略了對唯物史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第二,考核方式相對單一。當前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筆試為主,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查,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難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在實際應用方面。對唯物史觀的考核可以引入案例分析、實際問題解決等更為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以更好地反映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應用水平。第三,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評價相對薄弱。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僅僅包括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然而,在目前的評價體系中,對于這些綜合素養(yǎng)的考核相對欠缺,學生可能只注重追求分數,而忽略了對唯物史觀更深層次、更全面地理解和運用。
二、職業(yè)本科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提升策略
(一)優(yōu)化課程設置
要提升職業(yè)本科高校大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首要之策是優(yōu)化課程設置,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論理解和實際應用水平。[2]首先,需要設計系統(tǒng)完備的唯物史觀課程。這些課程應該覆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以及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包括物質決定意識、歷史是物質的歷史等基本理念,以及對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分析。通過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可以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全面的唯物史觀認知框架,為后續(xù)深入學習和實際應用奠定基礎。其次,注重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除了傳授唯物史觀的理論知識外,課程設置還應包括實際案例分析、問題解決、社會調研等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實際應用的活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他們對唯物史觀的靈活運用能力。同時,實踐性的課程設計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參與度,從而更好地提高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
再次,考慮到職業(yè)本科的特點,可以將唯物史觀融入專業(yè)課程中。通過與專業(yè)知識的結合,可以使唯物史觀更好地融入學生的專業(yè)領域,增加學生對唯物史觀的實際運用經驗。
最后,注重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和靈活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唯物史觀理論也在不斷更新和拓展,因此,課程設置需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及時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社會問題,使學生接觸到最前沿的唯物史觀理論。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注重知識的單向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高校應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首先,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真實案例的引入,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深入理解唯物史觀在社會歷史演變中的應用。教師可以選取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中的唯物史觀因素,促使他們思考唯物史觀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運用水平。[3]其次,采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可以促使他們在交流中共同探討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理論原理,并在團隊中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和溝通能力,加深他們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同時,合作學習也能夠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拓展其對唯物史觀的認識。
再次,采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在線學習平臺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形式的學習資源。通過多媒體演示,教師可以生動地展示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應用場景。同時,在線學習平臺可以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并自發(fā)進行在線討論和互動。這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增強他們對唯物史觀的學科體驗。
最后,采用角色扮演和模擬游戲。通過讓學生扮演特定角色或參與模擬游戲,可以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觀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背景下的運作方式。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更深入地體驗唯物史觀對個體思維和行為的影響,從而提高他們對唯物史觀的情感認同和理論理解。
(三)加強實踐教學
唯物史觀不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踐的智慧,為了提升職業(yè)本科高校大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加強實踐教學是重要方式,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運用唯物史觀理論,培養(yǎng)實際應用能力,加深對唯物史觀的理解。[4]首先,引入實踐項目。建立與唯物史觀相關的實踐項目,讓學生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可以采取社會調研、企業(yè)實習、社區(qū)服務等形式。通過實踐項目,學生可以將唯物史觀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了解唯物史觀在不同領域的實際運用。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研究項目,讓他們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分析,提高實踐應用水平。其次,組織實踐活動和比賽。通過組織實踐活動和比賽,激發(fā)學生對唯物史觀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梢越M織唯物史觀實踐項目的競賽,讓學生團隊合作,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來展示他們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應用水平。這樣的比賽既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又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再次,建立實踐導師制度。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實踐導師,幫助他們在實際項目中更好地應用唯物史觀理論,導師可以是校內教師、社會專業(yè)人士,或者校企合作中的企業(yè)導師。導師制度可以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促進他們的實踐經驗積累。
最后,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與社會合作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社會實踐場景,這些基地可以包括企業(yè)、社區(qū)組織、研究機構等,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和實地考察的機會。與實際社會結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觀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促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好地運用唯物史觀理論。
(四)建設師資隊伍
在提升職業(yè)本科高校大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具備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是很重要的。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路人,只有具備優(yōu)秀素質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觀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論。首先,加強師資隊伍的專業(yè)培訓。為師資隊伍提供專業(yè)領域的培訓,使其深入了解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理論原理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案例,培訓內容可以包括唯物史觀最新研究成果、國內外發(fā)展動態(tài)、實踐案例分享等。通過專業(yè)培訓,教師能夠更好地傳授最新的唯物史觀知識,提高其在教學中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其次,鼓勵師資隊伍積極參與學術研究。建設學術研究氛圍,鼓勵教師開展與唯物史觀相關的學術研究項目,通過參與研究,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唯物史觀的前沿理論和實踐應用,將研究成果融入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更具有深度和前瞻性。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師資隊伍的學科水平,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
再次,高校應注重教師的實踐經驗積累。唯物史觀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理論,教師的實踐經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可以與企事業(yè)單位、歷史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教師提供實踐機會,促進教師的實踐經驗積累。同時,高校還可以邀請行業(yè)專家和學者來校進行交流和分享,讓教師了解行業(yè)前沿動態(tài)和實踐案例,提升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
最后,推動師資隊伍間的教學經驗交流。建立教學經驗分享平臺,教師可以分享自己在唯物史觀教學中的成功案例、教學方法和實踐經驗。這有助于其他教師借鑒教學經驗,促使師資隊伍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效果。
(五)完善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程度,同時還可以為教學提供反饋和指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評估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筆試,還應引入更多形式的評估,如論文寫作、項目報告、實際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口頭答辯等,通過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唯物史觀學科中的學業(yè)水平。例如,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考查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通過口頭答辯評估學生對唯物史觀理論的深度理解。
其次,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有機結合。過程評價是指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5]結果評價是指在學習結束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應注重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有機結合。在過程評價中,教師可以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學習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在結果評價中,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程度。通過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不足之處,為后續(xù)教學提供反饋和指導。
最后,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評價的目的不僅是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程度,更是為了促進教學的改進和質量的提升。因此,應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學生可以根據反饋結果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向,教師也可以根據反饋結果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職業(yè)本科高校大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yǎng)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可以為今后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優(yōu)化提供有益的參考。期望通過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夠培養(yǎng)出更具深刻理論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的職業(yè)本科高校大學生,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賀,魏麟懿. 職業(yè)本科學生職業(yè)核心素養(yǎng)培育探索[J]. 教育與職業(yè),2024(01):108-111.
[2] 趙志陽. 唯物史觀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09):88-89.
[3] 薛鑫. 新時代大學生唯物史觀教育研究[D]. 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20.
[4] 蔡文成. 堅持把唯物史觀貫穿高校黨史教育教學全過程[J]. 教學與研究,2022(10):97-105.
[5] 王增芬. 唯物史觀視域下推動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的四重維度[J]. 職業(yè)技術教育,2021(16):41-46.
(薦稿人:董寶綏,西安工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若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