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饒宗頤作為一代通儒,其復興中華文化的思想貫穿學術研究的始終,以繼承與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堅持守護與傳播中華文化。饒宗頤擁有高尚的品格和修養(yǎng),他的為人與學問無一處不與儒家之君子修養(yǎng)要求相符合,是當之無愧的君子。以君子的“道”“德”“仁”“藝”為線索,探索饒先生的君子修養(yǎng)。
[關 鍵 詞] 饒宗頤;中華文化;君子修養(yǎng);道德;文化復興
饒宗頤,廣東潮安人,1917年8月9日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饒宗頤的父親饒鍔可謂鴻儒碩學,是潮州的文化名人,創(chuàng)建了藏書樓“天嘯樓”。“天嘯樓”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古籍文獻,這里也成為饒宗頤自學的主要場所。他從小接觸并學習大量古籍文獻,為其奠定了豐厚的文化基礎。自幼自學能力極強的饒宗頤,在濃厚的家學氛圍和父親的悉心栽培下博覽群書,其學識淵博,知識儲備極為豐富。饒宗頤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極大的興趣和喜愛,不斷深入挖掘,最終成為一位國學大家。饒宗頤的學術研究涵蓋了較多領域,不論是哲學、文學、史學還是甲骨學、敦煌學、宗教學等,都有卓越的貢獻。他已出版70多部專著,發(fā)表學術論文高達500多篇,同時在藝術方面亦有建樹,其擅長書法以及繪畫,學藝雙馨,與錢鍾書、季羨林并稱為“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
饒宗頤擁有廣博的學術視野,突破了學術藩籬,多領域、跨學科的學術研究是饒宗頤先生的學問特色。他尤為注重歷史考據的嚴謹性,持續(xù)在諸多領域開拓創(chuàng)新,頻頻貢獻獨到而深刻的學術見解。他不僅具備扎實的學術根基,對古代文化典籍有著深厚的造詣,還熟練掌握多種外語,這一語言優(yōu)勢極大地推動了他對國學的研究,同時也是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橋梁。饒宗頤卓越的學術成就豐富了學術界的理論體系,同時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高了中華文化的認知度,對學術界的文化交融與國際化視野的拓寬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為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饒宗頤曾言,21世紀是我們國家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其強調的是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作為一位文化學者,他的追求就是中華文化的復興。饒宗頤曾言:“中華文明是屹立大地上一個從未間斷的文化綜合體……中國何以能夠維持七八千年的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光這一點,已是耐人尋味而容易解答的課題。從洋務運動以來,國人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已失去信心,外來的沖擊,使得許多知識分子不惜放棄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馳騖,久已深深動搖了國本。‘知彼’的工作還沒有做好,‘知己’的功夫卻甘自拋擲?,F在是反求諸己、回頭是岸的時候了?!保?]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內圣外王”,內在的修養(yǎng)與外在的品德相結合,不僅以道德指導自我行為,同時推己及人,將其妥善運用到各個領域,以此為民眾、為社會做出貢獻。饒宗頤復興中華文化、傳播發(fā)展中華文明的追求體現在他的學術研究、生活藝術以及為人處事等許多方面。而其學問、修養(yǎng)與藝術追求等君子修養(yǎng)正好能通過“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有所體現,這四句話也概括了其做人作文的真諦?!暗馈保阂I君子人生志向;“德”:體現君子為人處世;“仁”:君子普世的關懷與博愛;“藝”:君子本心的探索與追求。
一、“志于道”——復興中華文化為信仰和使命
儒家文化中“道”指的是萬物運行的本源與規(guī)則,“形而上者謂之道”(《易傳·系辭上傳》),不可見卻又構成世界的本質,是一種普遍的真理,可以分為“天道”和“人道”。“天道”指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而“人道”則是人與社會道德的本質與終極目標?!爸菊撸闹^?!保?]朱熹將“志”解釋為心之所向。所謂“志于道”,就是以追求道德的最高目標為自己人生的志向,不斷地追求并實現“道”,而正是這種對“道”的追求決定了君子的人生境界。
饒宗頤的追求是其“道心”的深刻體現,他從自身出發(fā),跟隨自己的本心對國家文化的復興保持關切。饒宗頤第一次閱讀原版《敦煌經卷》是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彼時,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還十分滯后。面對這一現狀,饒宗頤內心深感憂慮,并暗自立誓,要加快中國敦煌學的研究。后來,他潛心鉆研、筆耕不輟、實地考察,終于出版了對中國敦煌學研究有重大影響的《楚辭書錄》《巴黎所見甲骨錄》《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等著作。正是這種對中華文化的責任感和擁護感,饒宗頤盡心盡力,不斷深入研究,才使國外研究者對中國敦煌學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饒宗頤對“道”的信仰,尤其是對中華文化的堅定,讓他有了一種“弘道”的使命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此乃其精神之寫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敝腥A民族源遠流長卻又飽經風霜,在21世紀初展現了再次興盛的跡象,饒宗頤曾提出一問:“21世紀我輩的使命是什么?”[3]“使命”是個人所肩負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一個文化研究者,饒宗頤是學界公認的博學通識的學者,在許多領域都有突破性的研究。個人的力量總是微小的,但饒宗頤將推動中華文化復興作為自己的使命,肩負起為中華文化復興作貢獻的重任。他曾言:“竊以為治中國古代哲學,宜除開二障,一是西方框框之障,二是疑古過甚之障。東方思想的源泉由本土茁長而生,有自己的pattern(方式),不必套取西方的模式。”[4]他始終將發(fā)展中華文化、發(fā)展傳揚中華本土思想作為目標和信念,堅定不移地提倡在世界文明的語境下解讀和重構中華文化,以此留下獨有的印記。
而這就是饒宗頤的“道”,從本土國情出發(fā),將文化復興和傳播中華文化作為他的信仰。
二、“據于德”——自覺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
“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保?]在儒家哲學思想體系中,君子之所以能夠立身,其根基就在于“德”,內在的道德品質構成了君子修養(yǎng)的先決條件。朱熹解釋“據于德”:“據者,執(zhí)守之意。德,則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保?]“德”是對“道”踐行過程中“得于心”的感悟,堅守道德有所感悟,不僅要以“道”為指引,堅守“德”的同時亦有所得才能成為有德行的君子??鬃又赋?,“先事后德”,也就是先有其行,后有其德。[6]
饒宗頤是文化自覺的學者,他不斷地拓展學術領域,在取得學術成就的同時,既行道又修德。2006年,在潮州的饒宗頤學術研討會上,他說:“求正、求是、求真,正是我的不懈追求?!边@正體現了其為人做事的內在品德,同時他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在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促進國內外文化相互借鑒、相互交流,為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饒宗頤擁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辦學術館并親自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人才;參與慈善活動,幫助需要的人等。不論是學術成就還是道德修養(yǎng)都堅持自身的道德準則,充分展現了“據于德”的儒家理想。道是德的方向,更是德的根據。饒先生根據“德”來行事,但永遠沒有忘記“志于道”,開拓學術成就的同時也一直朝著復興中華文化的方向前行,能夠身體力行引領更多的人,力圖在文化復興中有作為。
三、“依于仁”——擔負責任的博愛之心
君子應該如何行事?仁愛應是君子修養(yǎng)的核心。先秦儒家倫理思想以“仁”為核心,“仁”是衡量個人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鬃邮紫瓤隙恕叭省钡膼廴酥x,強調“仁者愛人”,不僅是對親人的愛,也可以延伸至所有人?!墩撜Z·陽貨》言:“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拢瑸槿室??!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通過這五個方面的具體描述,闡明了“仁”的內涵和實踐方法。培養(yǎng)莊重、寬厚、誠信、勤敏和慈惠的品格,不僅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還能在社會中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從而實現“仁”的境界。這種思想在儒家倫理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是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而饒先生正具有這樣關愛中華民族和社會發(fā)展的博愛之心。
在探討?zhàn)堊陬U的學術生涯與人格魅力時,其“依于仁”的君子修養(yǎng)尤其引人矚目。他憑借深厚的多語言能力,不僅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積極宣講中國學術與傳統(tǒng)文化,還與全球各地的漢學家開展了豐厚且廣泛的學術交流,這一行為不僅彰顯了他開放包容的學術態(tài)度,更是“依于仁”君子風范的直接體現。他通過學術對話,不僅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也建立了不同文化間相互理解與尊重的橋梁。饒宗頤在治學的過程中,始終秉持“獎掖后學”的理念,樂于將自己的學術心得與經驗無私地傳授給年輕一代,這種對后輩的悉心栽培與鼓勵不僅為中國學術界培養(yǎng)了大量杰出人才,也體現了“依于仁”的君子之道。此外,饒宗頤還展現出深厚的慈悲喜舍之心,他積極參與救災與文化教育捐贈活動,通過義賣、捐款等形式,為災區(qū)人民提供援助,同時為大學捐贈書畫文玩、善本藏書等珍貴文化資源,這一行為不僅展現了他寬廣的胸懷與深厚的仁愛精神,也進一步豐富了他“依于仁”君子修養(yǎng)的內涵。饒宗頤以獨特的“依于仁”君子修養(yǎng)為基石,通過廣泛的學術交流、獎掖后學以及對社會的慈悲喜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人格魅力與學術成就,無疑為后世樹立了典范。
四、“游于藝”——君子人格的直接表現
在《論語》的語境中,“游于藝”深寓于對“禮、樂、射、御、書、數”六大技藝的研習與精通之中,此過程不僅是技能的外化展現,更是心靈層面游刃有余、怡然自得的境界體現。時至當代,此理念得以廣泛拓展,超越了傳統(tǒng)六藝的范疇,廣泛涵蓋多元文化藝術形態(tài)。但其核心在于鼓勵倡導在藝術與人文的交融中探索生命真諦,追求個體存在的高遠價值與深刻意義。這一過程不僅是對技藝的掌握,更是心靈深處對美好追求的不懈探索與實現,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性與深度。饒宗頤集學問、藝術與才情于一身,在文學領域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在藝術領域也是造詣深厚。饒宗頤無疑是近現代書畫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與荷花緊密相連,這種不解之緣體現在他筆下生動傳神、獨具匠心的“饒荷”系列作品中。深入探討?zhàn)堊陬U與荷花之間的這份特殊情緣,他曾提及,其名字中的某種寓意或許是這份緣分的微妙紐帶之一。父親饒鍔在為其命名時,希望饒宗頤能承繼并效法宋代儒學大家中“宋五子”之首的周敦頤之遺風。故此,他精心挑選了“宗頤”作為其子的名字,寓意著對周敦頤崇高學術與道德境界的尊崇與追隨。同時,饒鍔還賜予其子別號“伯濂”,其中“濂”字巧妙地援引自周敦頤之字“濂溪”,以此作為對先賢的致敬。饒宗頤的荷花畫作,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展現了他對美的追求,這不僅是一種視覺上的藝術,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意蘊,某種程度上亦體現了其君子風度,也是他為人為學的象征。
饒宗頤的藝術追求和他的學術研究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體現他的文化素養(yǎng)和深厚的人文情懷上。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上都敢于創(chuàng)新,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藝術作品,追求新的藝術創(chuàng)新形式,同時注重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將傳統(tǒng)的繪畫技法與現代審美融合,創(chuàng)造出更富有韻味且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通過精湛的藝術表現手法,饒宗頤的高尚人格、淵博學識、廣闊胸襟與非凡氣魄在其書畫創(chuàng)作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其作品蘊含的深厚學養(yǎng)成了其藝術之美的內在源泉。饒宗頤的藝術風格實則是其道德修養(yǎng)與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筑了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價值。饒宗頤興趣廣泛、知識廣博,不論是書法繪畫還是詩詞散文,都力圖以新方法、新觀點和新視角來探索?!坝斡谒嚒钡木有摒B(yǎng)不僅僅是藝術技藝上的純熟,更是心境上的自在與精神境界的高遠,饒宗頤的藝術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個人風格及其對國家社會與生活的感悟,充分體現了“游于藝”的君子修養(yǎng)。
五、結束語
君子人格是中華文明最具特色的精神標識。文化最終體現在人格上。君子修養(yǎng)不僅是個人品德的體現,更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象征。饒宗頤胸懷天下、秉持仁道,真正做到了“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并且“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在做人治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以中華文化發(fā)展復興的“道”為追求,以堅守“德”為行為的基礎,以傳播“仁”為準則。我們應當將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復興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明,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也能展現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鄭煒明.論饒宗頤先生的華學觀[J].中國書畫,2022(1):82-91,137-138.
[2]程樹德.論語集釋: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3:523.
[3]饒宗頤.中國夢當有文化作為[J].潮商,2015(2):31-32.
[4]饒宗頤.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四[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09.
[5]汪夢川. 吳梅文獻輯刊:第28冊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1.
[6]安樂哲.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228.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