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被框進了嚴格的時間表,上幼兒園、小升初、中考、高考、找工作、結婚生子……一旦在某個節(jié)點沒“打上卡”,似乎就意味著我們與標準時間產生了“時差”,一步錯步步錯,永遠過不上“正確”的人生。
這種受社會文化背景影響而形成的完成個體生命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時鐘,就是美國心理學家伯尼斯·紐加藤所提出的“社會時鐘”,也就是父母口中的“什么樣的年齡,就該做什么樣的事情”。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知道人生究竟該如何度過才不算荒廢。
在充滿未知的人生中,“社會時鐘”在某種程度上為個體提供了可以參照的坐標。通過這些坐標,人們能夠更清晰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路徑,減少人生道路上的迷茫感和不確定性,同時也能夠借助前人的知識和經驗,降低自己的試錯成本。對一個集體來說,遵循一致的“社會時間表”,集體中的成員可以更好地協(xié)調合作,共同促進事業(yè)的發(fā)展。
然而,問題是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為他人“正確”的人生下個定義。
在這個社會快速發(fā)展而導致個人未知感愈發(fā)強烈的時代,“社會時鐘”的發(fā)條越擰越緊。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是整個社會對于“成功人生”的定義的單一化,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想象的同質化。人們不再把生活視作一片蘊藏著無限可能的原野,而是將其等同于某種講求合拍的節(jié)奏游戲,誰能跟得上“社會時鐘”所規(guī)定的節(jié)奏,誰就是人生贏家。這種社會壓力壓縮了人們選擇的空間,徒增了社會的焦慮情緒,并最終把所有人都變成了柏拉圖筆下的“囚徒”,走不出畫地為牢、坐井觀天的“洞穴”。
也許,我們需要更理性地看待“社會時鐘”:以其作為導航,但不必完全按照導航行動。“社會時鐘”越是加速,我們越要篤定自己內心的時間流速。
這篇文章試圖通過囚徒和洞穴的比喻,揭示當下人們面臨的困境。這一手法直觀形象,但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圖筆下洞穴中的囚徒并不等同于坐井觀天的那只青蛙。囚徒和洞穴其實出自柏拉圖經典著作《理想國》中一個古老而深刻的哲學寓言——“洞穴喻”。在這則寓言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設想了一群從小就被囚禁在洞穴中的囚徒。他們被鐵鏈束縛,無法轉身,只能看到面前的墻壁。在他們身后的上方有一堆火,每當有人走過洞穴與火之間的小道時,火光就會將洞外人及其所攜器具的影子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墻壁上。自然而然地,囚徒們便將他們所見到的這些影子視作真實的世界,因為他們只能看見影子,從未看見過實物。
老師,囚徒們會一直被困住嗎?柏拉圖是說我們永遠無法認識真實的世界嗎?
并不是這樣,這個故事后來發(fā)生了一個重要轉變。當其中某個囚徒掙脫了束縛,能夠在洞穴中自由活動時,他首次看見身后的火光、走動的人和他們手中所持的器物。如果有人進一步引導他走出洞穴,他就會感受到陽光的照耀,進入更加真實也更加豐富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他或許會因為初次接觸陽光而感到眩暈和困惑,甚至感到不適和痛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越來越懷疑過去所認識的影子,意識到洞穴只是一個虛幻的影像世界。
此時,擺在這個囚徒面前的是兩個選擇:返回洞穴,或是留在真實世界。如果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勸說他的同伴們前往真實世界,同伴們很可能認為他在胡言亂語,不會相信他,甚至會把他視為異類加以迫害。
老師,既然這是一個寓言,那么它有什么哲學寓意嗎?
當然,下面我們來解析這個寓言。這些囚徒的生活狀態(tài)象征著人類在知識上的局限性和主觀性。正如囚徒只能依據(jù)影子來認識世界,我們很多時候也僅僅依靠感官經驗去認識事物,看到什么就認為是什么。這樣我們很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本質和真理,洞穴外的光明和實物其實代表的就是真理和智慧。柏拉圖認為,真理與智慧是超越感官經驗的理性存在,它們是人類精神的最高追求,也是構建理想社會的基礎。囚徒走出洞穴后的感受象征著當人類離開虛幻的表象世界,進入從未接觸過的理性領域時,其思想受到的巨大沖擊。但如果人類可以直面追尋真理道路上的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那么人類就能超越表象,看見本質,實現(xiàn)靈魂的轉向,到達真正的知識境界。
其他囚徒只有受先掙脫束縛的囚徒的引導才得以走出洞穴,誰能引導人類實現(xiàn)這種覺醒呢?
柏拉圖認為,引導我們覺醒的關鍵就在于教育與哲學。在他看來,教育是一種使靈魂轉向的方法,它并不是簡單地向人們灌輸知識或傳授技能,而是借助哲學家的引導和啟發(fā),促使人們的認識從低層次轉向高層次。哲學家在傳播真理與智慧時,恰如從洞穴之外返回,試圖幫助同伴們走出洞穴的囚徒,往往會遭遇傳統(tǒng)觀念的抵抗以及既得利益者的阻撓與打壓。柏拉圖堅信,只有通過教育與哲學的熏陶,人類才能擺脫愚昧與偏見,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與社會的和諧。希望同學們都能勇敢地走出洞穴,追求光明,成為社會發(fā)展與人類文明進步所需要的擁有高度理性與智慧的人。
1.柏拉圖及其對話體著作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一生著作頗豐,除了前文提到的《理想國》之外,比較著名的還有《申辯篇》《會飲篇》《裴洞篇》《智者篇》等,涉及神話、政治、倫理、教育、哲學和文藝理論等多方面的內容。
柏拉圖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均采用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對哲學問題的討論,對話中不乏幽默和諷刺,并且運用寓言和象征的手法,使得哲學思考不再枯燥乏味。
柏拉圖關于正義、勇氣、愛情、虔誠、真理、靈魂等問題的論述,也深刻地影響了其后兩千多年的西方哲學和文化。包括埃德曼·斯賓塞的《仙后》、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以及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等在內的多部作品,都有受柏拉圖思想影響的痕跡。后來的文學家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常常借鑒柏拉圖的對話形式和哲學思想,形成了獨特的文學風格。
2.小說《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這部小說以馬孔多小鎮(zhèn)和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變化為主線,通過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展現(xiàn)了拉丁美洲百年風云變幻的歷史。
馬孔多的建立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起初也與他的同伴們一樣生活在神秘主義的迷霧中,缺乏認識真實世界的主觀沖動和客觀途徑,正如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一般。但是當吉卜賽人帶來了磁鐵、冰塊這些象征科技文明的物品時,何塞被這些來自真實世界的理性魅力所吸引,就像從洞穴中走出,見到了真正的光明,進而成為第一個解除了思想禁錮的人。他試圖帶領馬孔多的村民走出愚昧的山村,去外面的世界闖蕩,去見識新奇的科學技術,卻遭受各種挫折,最終在無人理解的極度孤獨與絕望中精神崩潰,被家人綁在樹上直至死去。他的悲劇命運,展現(xiàn)出落后守舊的傳統(tǒng)觀念力量的強大,以及追尋真理之路的曲折與艱難。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