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這是王安憶對李娟的評價。讀過李娟的作品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并非虛言。數(shù)十年間,李娟悠悠地走在阿勒泰的山谷間和草原上,將轉(zhuǎn)場的牧民、漫山遍野的羊群、光明萬里的天地、四季更迭的牧場、蒼茫的林海,一一帶到讀者的面前,也用純樸溫暖的文字,打動了整個中國文壇。讓我們通過下面的選文,一起感受李娟“獨具性靈,透明而慧黠”的文字,感受她筆下“充滿跳蕩的生機和詩意”的邊疆生活。
(安徽省滁州市2024屆高三下學(xué)期第二次教學(xué)質(zhì)量監(jiān)測)
串門去(節(jié)選) 李娟
進入二月后,白天越來越長,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當(dāng)我們迎來冬牧場上第一撥正式拜訪的客人阿孜拉和她的媽媽后,也憋不住了。在當(dāng)天的晚餐桌上大家商量著列出了一份計劃表,開始挑選合適的日子陸續(xù)出門拜訪鄰居。先由年輕人開始,然后是嫂子,接著是居麻。
其實早在一月,我和加瑪就說好了二月一起出去串門的事。為什么非要二月不可呢?因為,若是十二月和一月的話,白晝一晃而過,哪怕去最近的人家拜訪,也未必能當(dāng)天去當(dāng)天回。又不能走夜路,夜里有狼。
我很早就開始期待這趟行程了。期待的同時卻發(fā)愁沒有像樣的外套。都臟得不像樣子,臟得洗都沒法洗……隨著二月一天天來臨,大家也替我著急起來。我決定穿我的皮大衣,雖然臃腫不合身,畢竟是干凈的。
大家都說:“豁切①,又不是去放羊?!碧邋萘?。
我又想穿我的短羽絨衣。因為它是深色的,不太顯臟,而且合身又利落。大家說:“不行,太冷!”
我說:“天不是已經(jīng)熱了嘛?!?/p>
加瑪用漢語說:“去,熱。回來,冷。”——回來的話,太陽就西斜了,溫度迅速降了下來。
居麻大方地說:“行啦行啦,我的衣服借給你吧!”
我傷心地說:“豁切!”
終于到了出門那一天。一大早加瑪就提醒我,一定要穿剛洗過的那條褲子!這天她洗臉的時間格外漫長,然后又足足打扮了半個小時。
我堅持穿我相對體面的那件,但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反對。我只好妥協(xié),只好把骯臟的長羽絨衣套在短羽絨衣外面。依大家說的,一到地方就趕緊脫下來塞在馬鞍后。
本來這天打算去北面牧場拜訪加瑪?shù)囊粋€同學(xué)家,但因一時找不到散養(yǎng)在外的坐騎,耽擱了些時候。等備好了馬要出發(fā)時,突然東北面沙丘上出現(xiàn)了兩個騎馬的人。走近一看,正是那個同學(xué)和她的媽媽!真不愧是最適合串門的一個日子啊。兩人真不愧是好朋友,想到一起了。
于是我們又卸了馬鞍,脫去衣服。大家回到地窩子里親親熱熱地敘話。嫂子去氈房割了一塊肉,為客人蒸了手抓飯。
送走客人后,已是半下午了。大家在趕牛之前擺開餐布重新喝茶,還開了個會。這回決定第二天改去西面牧場上加瑪?shù)囊粋€遠房兄弟家。那里也很近,騎馬只需一個小時。
第二天,趕完小牛后,加瑪繼續(xù)花大半個小時洗臉、打扮。這回我們順利出發(fā)了。我還是長羽絨衣套著短羽絨衣。郁悶的是,短羽絨衣雖短卻寬松,長羽絨衣雖長卻瘦窄。為了能把胳膊擠進袖子并且合上胸前的拉鏈,我折騰了老半天。
兩人一路向西。走到曠野盡頭的沙梁時,又沿著沙梁折向西北方向。漸漸走到兩座沙丘間的豁口處,那里有明顯的兩條汽車轍印。我們拐上汽車路,在起伏的沙梁間走了很久。又漸漸離開車轍,繼續(xù)向西。
每當(dāng)小路帶我們走向高處時,加瑪就為我指向大地的各個方向。詳細地告訴我哪個地方住著誰,誰又是誰,誰和誰有什么關(guān)系,誰的誰離此地多遠……說了許多,似乎這片大地其實也是熱鬧的??膳e目四望,蒼蒼茫茫。走著走著,腳下的小路越來越清晰,牲畜蹄印越來越密集、匆忙。漸漸又行至高處,這時我一眼看到前方沙丘起伏處有一小團漆黑的角落——到了!沙漠是黃的,雪地是白的,天空是藍的。整個世界都是淺色的,唯有歷經(jīng)無數(shù)個冬天的這一小塊人畜棲身地是深色的。像一小塊鎮(zhèn)紙,穩(wěn)穩(wěn)壓在起伏動蕩的大地上。在那團黑色之上,天空和大地的距離最遠。
我們放慢速度靠近。我一心想的是如何在被人看到之前從緊緊裹在身上的臟外套里掙脫出來……那拉鏈可真難拉!……很不巧,還沒到地方,就被人發(fā)現(xiàn)了。先是兩個孩子站在地窩子門口呆呆地張望。漸漸認出加瑪后,他們大喊一聲,歡樂地奔跑過來……
那時我們已經(jīng)走到沙窩子一側(cè)的平地上,那兒栽著粗粗的馬樁。我下馬后,盡量若無其事地狠拽拉鏈,掙扎了一番才脫離那件又臟又窄的外套。但孩子們毫不在意,一聲不吭充滿期待地看著我們系馬、整理衣物和頭發(fā)。當(dāng)我們向地窩子走去時,孩子們又趕緊沖在前面,提前為我們開門??次覀冏叩寐掏蹋謴拈T邊沖回來,陪我們一起慢慢走。等走到地窩子近前,再次沖上前開門。從頭到尾,不說一句話,只是不停地笑。
(節(jié)選自《冬牧場》,有刪改)
[注]①豁切:哈薩克語,意思是行了。
大家對“拜訪鄰居”表現(xiàn)得十分鄭重,暗示“拜訪”一事的不易和眾人對“拜訪”的期待。
串門時間的選擇道出了冬天牧場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
通過外套的細節(jié)表現(xiàn)牧民生活的艱辛,以及艱辛生活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對話中摻雜哈薩克語,極富地域特色,簡練而生動,又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作者的幽默。
雖然牧場生活條件艱苦,但牧民們對待客人依然真誠熱情。
文中兩次提到出發(fā)前加瑪?shù)木拇虬缫约啊拔摇睂ν馓椎倪x擇,如此重視“外表”的背后,隱藏的其實是人們對生活的認真與熱愛。此處也為后文的情節(jié)埋下伏筆。
荒涼廣闊的大地阻隔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
寫景的文字簡潔卻優(yōu)美,作者抓住色彩這一個元素,既生動地勾勒出牧場的全景,又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鎮(zhèn)紙”的比喻暗含了對人類于艱苦環(huán)境中依然堅韌生存的品質(zhì)的贊美。
真實細膩的心理描繪,讓人會心一笑。
孩子們的歡樂既顯示出他們對客人的熱情,也暗示了草原生活的寂寞。
1. 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大家都反對“我”僅穿相對體面的短羽絨衣上路,可見他們并不像“我”一樣在意衣服的整潔,而更注重保暖。
B.送走冬牧場上第一撥正式拜訪的客人后,“我們”也憋不住要去拜訪鄰居,可見冬牧場生活的枯燥與寂寞。
C.快到要拜訪的客人家時,“我”匆忙脫掉臟外套,裝作若無其事地狠拽拉鏈,體現(xiàn)了“我”內(nèi)心的尷尬和慌張。
D.在迎接“我們”的時候,孩子們一會兒沖到“我們”前面,一會兒沖回來和“我們”慢慢走,可見客人來訪時他們的興奮。
2.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本記述了哈薩克族牧民冬牧場生活中的幾個小片段,內(nèi)容真實,充滿了生活氣息,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B.互相拜訪的客人并非親近的親屬,如同學(xué)、遠房兄弟,既表現(xiàn)出牧民生活的寂寞,也表現(xiàn)出牧區(qū)人們的熱情。
C.“我們”終于準備好要去拜訪加瑪?shù)耐瑢W(xué),卻因為她們正巧來訪而打亂了計劃,這種延宕讓“我們”激動的心情變得失落。
D.冬牧場上人畜的棲息地被廣闊的天地襯托得極其渺小,作者用鎮(zhèn)紙來比喻它,流露出對艱苦環(huán)境中的生命的贊美。
3.作者擅長描寫人物,特別是人物的語言,往往憑借三言兩語就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分析其語言描寫的特色。(4分)
4.冬牧場環(huán)境的艱苦并沒有減損哈薩克族牧民對生活的熱愛,這一點始終滲透在李娟的散文中。請結(jié)合文本對串門過程的描寫,談?wù)勛髡呤侨绾伪憩F(xiàn)牧民們對生活的熱愛的。(6分)
答案解析
1. A(“并不像‘我’一樣在意衣服的整潔”錯,從前文“隨著二月一天天來臨,大家也替我著急起來”以及“我”決定穿臃腫不合身的皮大衣時大家的反對,可以看出他們也在意衣服的整潔。故選A)
2.C(“這種延宕讓‘我們’激動的心情變得失落”錯,這種巧合、延宕,讓“我們”激動和驚喜)
3.①語言簡潔短促,表現(xiàn)出牧民干脆豁達的性格。②斷句多、省略多,表現(xiàn)出牧民不太熟悉漢語的特點,契合人物的身份,真實生動。③多用語氣詞,摻雜民族語言,充滿生活氣息,表現(xiàn)出牧民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4.①寫串門前要列計劃、開會商議,如此鄭重其事,既可以看出牧民們生活的單調(diào)寂寞,也可以看出他們對與人交往的重視與渴望。②圍繞串門的衣著、打扮問題反復(fù)描寫,表現(xiàn)牧民們在艱辛生活中不忘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熱情。③串門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天氣寒冷,但即便如此也擋不住牧民們探親訪友的熱情,可見其苦中尋樂的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④對待來訪者,大家總是熱情迎接并隆重招待,可見牧民們對彼此情誼的珍視與對生活的熱愛。
在當(dāng)今的中國文壇,“李娟”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學(xué)風(fēng)格的代名詞。她的散文有著鮮明的個人與地域特點,又極具思想深度。同時,因其多以“在場”的方式和紀實的手法,直陳社會、民生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她的散文又被評論家視為“非虛構(gòu)寫作”的典范。在當(dāng)下這個時代,李娟清新質(zhì)樸的文字,筆下純粹詩意的世界,以及她睿智的思考,給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偠灾?,李娟的作品已經(jīng)成為散文界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盡管近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側(cè)重考查的文體是小說,但2023年的新高考Ⅰ卷、2024年的全國甲卷都考查了散文,與課標中“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作家作品研習(xí)”任務(wù)群相對應(yīng)。閱讀李娟的文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散文的風(fēng)格與特征,在分析和解讀這類文章時做到有的放矢。
1979年,李娟出生于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的一個普通家庭。由于家庭原因,從童年到少年,李娟輾轉(zhuǎn)于四川、新疆兩地,過著不太安穩(wěn)的生活。而母親又因忙于生計,經(jīng)常將她交給外婆照顧。父母的缺位、與外婆之間的代溝,讓李娟在缺乏溝通的環(huán)境中成長。她形容自己“從小笨拙”“四五歲了才能勉強說話”。而頻繁搬家,又使她始終無法融入校園生活。如此種種,養(yǎng)成了李娟自卑沉默的性格,也為她的生活打上了灰暗的底色。而為她驅(qū)散現(xiàn)實陰霾的,是文字。由于生活貧困,她的外婆靠收廢報紙、雜志賣錢貼補家用,而那些“廢品”成了李娟最初的讀物。文字帶來的心靈震顫,是李娟在寂寞童年里能抓住的唯一慰藉,她“不分青紅皂白、泥沙俱下”地閱讀,書本也漸漸成了她躲避孤獨的避難所。
18歲那年,李娟選擇了退學(xué),踏上了一邊打工一邊寫作的未知旅程。2000年冬天,李娟在照顧重病的外婆的間隙完成了散文集《九篇雪》的寫作,正式進入文壇,此后便一發(fā)而不可收。從早期以《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等為代表的“阿勒泰系列”,到后來以“羊道三部曲”、《冬牧場》等為代表的“羊道系列”,以及包含《遙遠的向日葵地》在內(nèi)的“向日葵系列”等,李娟筆耕不輟,憑借持續(xù)高質(zhì)量地創(chuàng)作,她幾乎拿遍了中國散文界的重要獎項,成功實現(xiàn)了人生的“逆襲”。
一、細膩的描摹與遼闊的求索
劉亮程說:“我相信土地會像長出麥子和苞谷一樣長出自己的言說者,而李娟,就是這樣一個言說者?!本拖裥陆陀屑t柯,陜西商州有賈平凹,山東高密有莫言,李娟就是從阿勒泰——這片地處祖國邊陲,有著絕美的自然風(fēng)光及淳樸人情的土地上,長出來的“言說者”。她曾在《阿勒泰的角落》的序言中說:“如果說其中也有幾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寫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對象自身的美好。哪怕到了今天,我也仍然只是攀附著強大事物才得以存在?!?/p>
李娟不僅是阿勒泰這片地域的忠實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在她的散文中,她是裁縫,是雜貨鋪老板的女兒,是跟著牧民生活采風(fēng)的作家,是牧民中的漢族女子,也是正值芳華、纖細敏感的青春期姑娘。她善于捕捉那些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她寫蒼茫的雪山、遼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也寫扎克拜媽媽如何手腳麻利地揉面烤馕,寫牧民嚴冬轉(zhuǎn)場時建在沙漠深處的“地窩子”,寫彈唱會、叼羊比賽、賽馬運動的熱鬧,更寫河邊洗衣服的快樂時光,寫草原上的愛情和孤獨,寫那片土地上的人們真實的痛苦與快樂。這許許多多細小的生活碎片,為我們拼湊出阿勒泰獨特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
但李娟的阿勒泰,又遠不止于此。在細節(jié)之外,我們看到了她對無限遼闊的精神世界的不懈求索。我們看到草原人苦寒單調(diào)的生活之中隱含的溫情與快樂,看到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之下游牧民族的堅韌與勇敢,更看到作家對生命的真切思考:如何以淡然的姿態(tài)接納生命中的悲苦,讓“顛簸的生活”過得“閃亮”;如何以一顆謙卑而又平等的心體察有靈的萬物;面對現(xiàn)代化的沖擊,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又該何去何從……于是,我們感受到了李娟的文字中汩汩流淌的愛、堅韌、真誠與悲憫,我們也看到阿勒泰如何用它天然的淳樸與細膩的溫柔治愈了一個曾經(jīng)孤獨惶惑的靈魂。
二、以輕馭重的文字力量
阿勒泰不僅是李娟寫作的源頭活水,也養(yǎng)育了她的文字。李娟的文字,始終帶著曠野般的空寂與靈動,又有著青草一般的清新與盎然生機。不管所表現(xiàn)的現(xiàn)實如何厚重,其中蘊藏的思想如何深邃,李娟總能舉重若輕地用她輕盈的文字打動我們。她的文字自然樸素,有著明顯的口語化和地域化的特征,讓人覺得親切而富有生活氣息。但這份自然樸素的背后,卻又隱藏著精雕細琢后的妥帖和精準,這使她的文字呈現(xiàn)出詩一般的簡潔凝練、渾然天成之美。正如李娟自己所說:“實際上,我只是很努力地呈現(xiàn)一種簡單流暢的狀態(tài)……每一句話、段落,都需要不停地修改、不停地替換、不停地嘗試,最后組織成我自己的審美可以接受的這種方式。”輕盈的文字只是表象,背后隱藏的實際上是李娟認識世界的方式。她對世界充沛的熱情與好奇使得她的文字顯露出孩童的稚拙與聰慧:兔子會“東張西望,拒絕溝通”,雞是“神氣的國王”“便衣警衛(wèi)”,墻皮掉下來是因為被鍋里燉的羊肉“香得酥掉了”……而對現(xiàn)實深刻的思考與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又讓她的文字多了一層大智若愚的幽默與通透:“我媽卻赤身相迎,肝膽相照。她終日鋤草、間苗、打杈、噴藥。無比耐心……她腳踩雨靴,無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榮、權(quán)勢鼎盛。”這種獨具性靈的文字,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一種寧靜而深遠的力量,沉重的生活在她的筆下也充滿了生機和詩意。
人至中年的李娟,自稱“娟姨”,一個人、一只貓,依舊在新疆過著簡單的生活。你可能會無意間刷到她在自己的個人直播間里包餃子、遛貓、修理書架、散步、跟網(wǎng)友聊天……我們看到,那個曾經(jīng)在閱讀中躲避世界的小女孩,已在阿勒泰的土地上長成一棵自在舒展的參天大樹。
李娟用她輕靈的筆觸,在阿勒泰的荒野上開墾出一片精神的凈土,讓現(xiàn)代人得以放下個體的焦慮。而阿勒泰則用它豐沛的力量,孕育出李娟這樣安靜卻有著肆意生長力量的言說者。
適用話題1:眼前與遠方
李娟在阿勒泰生活了多年,曾有人問她為何要留在一個小地方而不向往遠方。李娟回答道:“我已經(jīng)生活在遠方,為什么還要向往?”李娟用她的文字告訴我們,“遠方”不一定是物理意義上的遠方,也可以是我們需追求的精神高地。德國哲學(xué)家康德從未遠離家鄉(xiāng)柯尼斯堡(現(xiàn)為俄羅斯加里寧格勒),但他的“三大批評”成為德國古典哲學(xué)的基石;埃及作家馬哈富茲同樣很少離開家鄉(xiāng)開羅,仍能摘得諾獎的桂冠。所謂遠方,不一定要向外求諸世界,也可以向內(nèi)求諸心靈,體驗生命的遼闊。
適用話題2:享受孤獨
在阿勒泰的無數(shù)個白天與黑夜里,李娟都感覺自己仿佛是荒無人煙的曠野里唯一的人類。她可以花一下午時間觀察太陽西斜過程中光影的變化。此刻,時間似乎變得慢了下來,沒有人聲,她也不覺得寂寞和孤獨。恰恰是這份獨有的清閑,讓她可以與自然對話,在日月星辰的變化中,去感知人類的渺小和宇宙的龐大。如果我們可以像李娟那樣學(xué)會享受孤獨,或許就能讓自己浮躁而焦慮的內(nèi)心在時間的洪流中慢下來,找回在匆匆的步履之中迷失的自己。
(編輯: 鄭習(x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