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論·論文》云:“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在“文以明道”的理念指導下,經(jīng)世致用,“救濟人病,裨補時闕”成為中國古代文人的追求。而政論文作為主要以傳達作者對時事的思考、對民生的關注為目的的一類文體,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政論文通常以其犀利透徹的觀點、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清晰流暢的邏輯等見長,而在對同一論點的不同見解中,能反映出不同論證方法與論證角度起到的不同效果。2023年高考新課標1卷文言文閱讀選擇了《韓非子》和《孔叢子》中的兩個文段,展現(xiàn)出法家與儒家對于國家治理的不同主張。本文選取的模擬題同樣來自這兩本著作,閱讀這兩篇文本,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法家與儒家理論建構(gòu)的內(nèi)在邏輯,還能讓我們領略不同論證方法的魅力。同時,古人對所處時代社會問題的思考,也能引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當代社會諸多復雜的問題。
一、選文細讀
兩則材料均圍繞“刑”這一主題展開論述,具體到材料中,二者的論爭焦點可概括為“刑”與“禮”對治國所起的作用,即“刑禮之辨”。材料一中,韓非認為,統(tǒng)御軍隊、治理國家僅憑少部分人(“百數(shù)之一”)自覺對“禮”(“孝子愛親”)的遵從是不夠的,必須以重刑威服之,以厚賞激勵之,才能真正有效地管理好民眾。而材料二中孔子的觀點則是:以禮教來教化百姓,百姓就會知恥而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則;以刑罰來威懾百姓,百姓只會因為一時畏懼而遵從,長此以往百姓將偏離善的本性,變得兇惡難馴,社會將更加難以治理。
“刑”與“禮”(或“德”)在治國方針中所處地位的論爭,從先秦一直延續(xù)到漢初。材eCG2iUrA7qNVFnjwSvkmrV4eD0MD3rWPbQV6sjkqxYY=料二《孔叢子》的觀點基本是《論語·為政》中“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說法的延續(xù)。材料一則是《韓非子·二柄》中理念的體現(xiàn),《二柄》謂:“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蓖ㄟ^將“德”闡釋為賞賜,將“刑”與“德”統(tǒng)一起來,共同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對儒家與法家學說的日常積累,對第5題有一個大致的回答方向。但閱讀文本時不難發(fā)現(xiàn),兩則材料的論證過程并不是平鋪直敘的,我們需把握政論文邏輯嚴密、謀篇周密的特點,厘清文章的邏輯主軸,方能準確概括作者的觀點并作答。
二、規(guī)律突破
政論文作為一種針砭時弊、論辯析理的文體,從誕生之初便是為匡助國君治理國家而服務的。因此,作者為了將自己的觀點清晰地傳達給君主,并增強說服力使君主接受自己的建議,無論政論文采用什么文體和論證手段,往往都是結(jié)構(gòu)謹嚴、論辯周密,有一條清晰的邏輯理路的。所以,在閱讀政論文時,我們需要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疏通邏輯,領會其主旨。
(一)掌握論證方式,分析論證結(jié)構(gòu)。
材料一中選取的《韓非子·難二》的文本,整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段以歷史事件引起,講述了趙簡子聽取燭過的意見,身先士卒,最終取得了戰(zhàn)爭勝利的故事;第二段以駁論的方式,通過對燭過觀點的反駁,闡明作者自己的論點。材料二選取的《孔叢子·刑論》的文本,圍繞“魯公父氏不能聽獄”這件事展開討論,通過衛(wèi)將軍文子與孔子的一問一答,層層深入,揭示了孔子對“刑”與“禮”的看法。因此,對于材料一,我們要重點關注韓非如何批駁燭過的觀點,對于材料二,則要分析作者如何在步步推進中展現(xiàn)出孔子的“刑禮”觀。
(二)疏通文本內(nèi)容,理清論證邏輯。
材料一論述完趙簡子之事后,在第二段的起始開宗明義地指出“行人未有以說也”,并繼續(xù)論述燭過觀點的缺陷在于:只表述了晉惠公、晉文公依靠民眾取得的不同結(jié)果,卻沒有深入分析取得不同結(jié)果的原因,也就是“未有以”(沒有理論依據(jù))。接著,韓非指出,領導者將自身置于險境以激勵民眾,依靠的是“孝子愛親”的德行與禮教,但是遵循這種禮教的人是“百數(shù)之一”,因此并不可靠。最后,韓非以人之本性“好利惡害”“喜利畏罪”為依據(jù),提出“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才是統(tǒng)御民眾的有效方法。
材料二中針對魯公父氏聽獄一事,孔子首先指出其效果是“有罪者懼,無罪者恥”,進而點明達到這一效果的原因在于用禮教來規(guī)范民眾的行為,設置刑罰來制止他們犯罪。接著以馭馬比喻治民,將“禮”與“刑”分別比作“轡”與“鞭”,并引用《詩經(jīng)·鄭風·大叔于田》的語句,指出只有禮教才能將國家導向正確的方向,單憑刑罰只會扭曲民眾的品性,使民眾兇暴難馴,進一步明確了“禮”與“刑”的地位,從而論證了其“盛禮薄刑”的主張。
通過梳理可以看出,兩則文本的論述都存在論述上的轉(zhuǎn)折,如果不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把握整體邏輯,很容易將材料一中韓非的觀點誤解為國家的治理與君主的品行有關,將材料二中孔子的觀點誤解為“禮刑并重”。
(三)把握價值取向,概括作答。
《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性著作,材料的中心思想與全書相合,強調(diào)“刑賞并用”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犊讌沧印肥呛笫廊逭邔鬃蛹捌涞茏拥热寮覍W者言論的記載,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即禮治為主、刑治為輔的治國理念。因此我們可以概括出材料一中韓非的觀點是:治理百姓要厚賞重刑;材料二中孔子的觀點是:治理百姓要盛禮薄刑。
答案解析
1.CFH(“盾櫓”做“去”的賓語,“盾櫓”后應斷開,即在C處斷開;“矢石之所及”是“立”的賓語,“立”前省略主語“簡子”,整句話結(jié)構(gòu)完整,“所及”后應斷開,即在F處斷開;“之”是“乘”的賓語,“戰(zhàn)”是“大勝”的主語,“之”和“戰(zhàn)”中間應斷開,即在H處斷開)
2.B(A項,正確。掌管禮儀的官職/過路的人。B項,錯誤。困乏、疲敝/弱點。C項,正確???、迅速/招致。D項,正確。都是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分別為“馬懼何哉”和“樂夫天命復疑奚”)
3.B(“晉獻公和晉惠公善于用人,使國家領土增加”錯誤,由材料一第一段“惠公即位,淫衍暴亂,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可知,惠公荒淫無度,殘暴昏亂,國家被秦人肆意入侵,沒有使國家領土增加)
4.(1)與其讓我得到一千輛兵車,不如聽到燭過的一番話啊。(“與……不如……”“聞”各1分,“革車千乘”定語后置1分,句意1分)
(2) 我聽說古代善于駕馭車馬的人,拿著韁繩就像拿著絲帶一樣,車轅兩邊的馬就像在舞蹈,這不是靠鞭子的幫助。(“御”“組”“策”各1分,句意1分)
5.①韓非子認為治理百姓要厚賞重刑;②孔子認為治理百姓要盛禮薄刑。(一點2分,兩點3分)
(山東省濰坊市2024屆高三期末調(diào)研測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答題。
材料一:
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者也。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①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鏃以百煉之精金,羽以秋鶚之勁翮,加強弩之上而彍②之千步之外,雖有犀兕之捍,無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撲,則無以異于朽槁之梃也。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銖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嗚呼!后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劃戰(zhàn)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shù)輩者,方此數(shù)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節(jié)選自王安石《材論》)
材料二:
臣聞才者材也,養(yǎng)之貴素,使之貴器。養(yǎng)之素則不乏,使之器則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數(shù)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匱承乏,不曠天工。今國家于人才,素未嘗留意以蓄養(yǎng)之,而使之又不當其器,一言議及,輒見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輪資逐格而敘進之,所進或頗不逮所去。今朝廷濟濟,雖不可謂無人,然亦豈無抱異才而隱伏者乎?亦豈無罹玷用而永廢者乎?況又有卓卓可錄者,而皆使之槁項黃馘,以終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
(節(jié)選自張居正《論時政疏》)
敲撲:行刑用的棍杖,短的稱“敲”,長的為“撲”。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賈誼《過秦論》)
治:①治理,管理。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② 。唐太宗欲治。(王安石《材論》)③ 。為治齋宮河上。(褚少孫《西門豹治鄴》)④ 。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戰(zhàn)國策·齊策四》)⑤訓練(引申義)。史公治兵,往來桐城。(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⑥ (引申義)。同心一意,共治曹操。(《三國志·吳書·魯肅傳》)⑦懲處。不效則治臣之罪。(諸葛亮《出師表》)⑧講求,研究。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孟子·梁惠王上》)
【參考答案】②治理得好,安定太平;③營造,修建;④整理,備辦;⑥對付。
見:①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相當于“被”“受到”。輒見逐去。(張居正《論時政疏》)②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③ 。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④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⑤聽說,聽見,聽到。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
【參考答案】③拜見;④接見。
逮:① 。所進或頗不逮所去。(張居正《論時政疏》)②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③趁著。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左傳·定公四年》)
【參考答案】①及,達到;②逮捕。
[注] ①皋、夔、稷、契:傳說中舜時賢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稱。②彍:拉滿弓弩。
1.在對待人才方面,兩則材料的觀點有何相同點?請簡要說明。(3分)
答案解析
1.①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②要正確使用人才。(一點1分,兩點3分。根據(jù)材料一第一段“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第二段“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等語句,可知在對待人才方面,王安石認為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正確使用人才;由材料二“養(yǎng)之貴素,使之貴器。養(yǎng)之素則不乏,使之器則得宜”“然亦豈無抱異才而隱伏者乎”等語句,可推知在對待人才方面,張居正主張培養(yǎng)人才,挖掘人才,人盡其才。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整合,規(guī)范作答)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