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德伯家的苔絲》中的鄉(xiāng)村共同體形塑與消亡

    2024-12-15 00:00:00陳奈兒戴鴻斌
    關鍵詞:德伯家的苔絲哈代托馬斯

    【摘要】托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苔絲受到其所在鄉(xiāng)村共同體形塑的全過程,但同時也揭示了兩者之間存在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與沖突。苔絲的悲劇命運不僅是其階層共同命運的代表與寫照,同時也是英國鄉(xiāng)村命運共同體的表征與縮影。哈代對于鄉(xiāng)村共同體持有矛盾態(tài)度并暗示了建立“新型共同體”的對策,該對策對塑造由鄉(xiāng)村共同體轉型為新興共同體(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國家)的道德觀念具有積極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24)06-0054-06

    托馬斯·哈代通常以具有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的威塞克斯村鎮(zhèn)為背景描寫這一帶地區(qū)普通民眾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文化氛圍,而《德伯家的苔絲》(以下簡稱《苔絲》)便是這類“威塞克斯系列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其有關共同體的種種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與探究。學術界大都從苔絲的悲劇命運、生態(tài)女性主義以及倫理觀念的角度出發(fā)來解讀哈代的作品《苔絲》,而涉及該小說在共同體形塑方面的相關研究甚少。然而,伊格爾頓(Eagleton Terry)在《英國小說》(The English Novel: An Introduction)中這樣描述哈代筆下的主人公們:“他們有足夠的進取心,渴望超越他們所處的狹隘共同體(parochial communities),但缺乏資源或好運來完全超越這些限制。”[1]193這種地區(qū)性的狹隘共同體可作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小說《苔絲》的新出發(fā)點,同時也呼應了威廉斯(Willams Raymond)和李維屏所提出的共同體理論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的論斷。前者在《英國小說》(The English Novel: From Dickens to Lawrence)中提出,從狄更斯到勞倫斯這一百來年中,英國小說有一個“起關鍵作用”的“中心意義,即探索共同體,探索共同體的實質(zhì)和含義”[2]11;后者認為,“作為世界文學之林中的一大景觀,英國文學折射出一個極為重要的現(xiàn)象:即歷代經(jīng)典作家在塑造人物時表現(xiàn)出強烈的‘命運’意識和‘共同體’理念”[3]。

    而且,哈代也在其作品中為共同體的研究指明了道路與方向。哈代在《苔絲》第五版的序言中提道:“所有這部書里和我的別的小說里那些背景的描寫,都根據(jù)的是實在的地方。有許多風景和古跡,就用的是它們現(xiàn)在的真名字?!盵4]8這大致呈現(xiàn)出哈代時期威塞克斯村鎮(zhèn)的地理特征與原始風貌。這種基于地緣關系、地方方言和傳統(tǒng)習俗的特定地區(qū)擁有類似的信仰、觀念、道德評判標準、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氛圍以及特殊的情感聯(lián)結,與滕尼斯給予共同體的經(jīng)典定義——“共同體是建立在有關人員的本能的中意或者習慣制約的適應或者與思想有關的共同的記憶之上的”[5]ii,是“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5]iii不謀而合。因此,主人公苔絲所生活的地理范圍和小說中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域,即布蕾谷以及愛頓荒原上散落的村莊,包括馬勒村和純?nèi)鸺沟却迩f,可視為一個典型的鄉(xiāng)村共同體。該書描寫了鄉(xiāng)村共同體中白璧無瑕的“苔絲”由于貧窮和被誘惑而陷淖沾泥并最終被處以絞刑的整個過程。盡管該書不符合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但哈代仍堅持認為她是用該書的副標題的話說——“一個純潔的女人”(該書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哈代竟然贊美一個失身的女人純潔)。后來,哈代在第一版的序言中通過直接引用圣捷露姆的話來為己辯護,“如果為了真理而開罪于人,那么,寧可開罪于人,也強似埋沒真理”[4]2。而哈代心中的“真理”便是通過苔絲的悲劇來展現(xiàn)正在被資本化并逐漸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英國鄉(xiāng)村共同體現(xiàn)狀以及揭露強調(diào)婦女貞操觀念的社會道德體系帶給婦女嚴重傷害的事實。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鄉(xiāng)村共同體還是整個極具“英國性”并處于社會經(jīng)濟轉型期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的表征與縮影。

    然而,如今僅有的將小說《苔絲》與共同體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是王智敏和吳亭靜的“《德伯家的苔絲》與哈代的‘共同體形塑’”[6]。該文基于阿諾德主義和達爾文主義,提出了勞動對共同體的重要性,但較少深入到苔絲所在的鄉(xiāng)村共同體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實,尚有一些問題需要回答,《苔絲》中的鄉(xiāng)村共同體是怎樣構成的?該共同體對于主人公苔絲有何影響或存在何種關系?苔絲之死暗示了鄉(xiāng)村共同體的何種走向?傳達了何種關于共同體觀念的思考?哈代對于鄉(xiāng)村共同體又持有何種態(tài)度?

    一、共同體觀念與鄉(xiāng)村共同體的小說再現(xiàn)

    在英語中,共同體(community)起源于14世紀,并且該詞可追溯的最早詞源為拉丁文communis,意指“共同的”(common)。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中賦予該詞五個明確的意涵并將之歸為兩大類[7]39,即實際的社會團體和一種具有關系的特質(zhì)。因此,共同體一詞的最大特征是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所擁有的“共同性”。同時,威廉斯還指出,盡管共同體一詞極具復雜性,但是它有一個穩(wěn)定的內(nèi)涵,指有組織的較小型的社會。然而,從18世紀開始的工業(yè)革命給人們的生活以及觀念帶來了巨大轉變,而這一“從農(nóng)業(yè)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型”而引起的“現(xiàn)代性焦慮”使得共同體的文化觀念發(fā)生了重要轉變。因此,滕尼斯將共同體與社會的對比歸類為“禮俗社會”(Gemeinschaft)與“法理社會”(Gesellschaft)的對比。他不僅強調(diào)更具有意義的社群關系與具現(xiàn)代意涵的社會關系之間的對比,而且肯定和宣揚了以有機和內(nèi)在屬性為內(nèi)涵的共同體觀念。但與此同時,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鄉(xiāng)村共同體逐漸消亡,社會逐漸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進程與結果。

    《苔絲》中的故事正發(fā)生于該社會轉型時期,女主人公苔絲所生活的馬勒村及周邊村莊是英國資本主義工業(yè)化之前英國廣大地區(qū)社會組織形式——鄉(xiāng)村共同體的典型與縮影。作者哈代在該小說中借安璣的情感經(jīng)歷狀況明確指出苔絲所生長的環(huán)境是一個鄉(xiāng)村共同體:他近來對于女性的接觸,由中等階級而開展到鄉(xiāng)村共同體了(rural community)[4]183。不難發(fā)現(xiàn),該鄉(xiāng)村共同體具有統(tǒng)一的方言,受過小學教育并且會說普通話的苔絲在家里卻說著土話,同時,苔絲的家人以及朋友都說慣了土話。滕尼斯認為,默認一致是共同體自己意志和內(nèi)在本質(zhì)[5]71-74。具有共同語言作為交流符號的鄉(xiāng)村共同體將其每個成員都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他們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和共同工作。滕尼斯還認為,共同體以血緣、地緣和心緣為紐帶,可分為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三種形式,并且“血緣共同體發(fā)展和分離為地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又發(fā)展為精神共同體”[5]65。小說中,苔絲家族勇武的德伯氏從諾曼時代以來經(jīng)歷盛衰,現(xiàn)已不復存在,只留下苔絲的父親約翰·德北一支在馬勒村,因此以苔絲家族為典型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共同體已轉變成以地緣(村莊)為紐帶的共同體,而馬勒村及周邊村莊就是一個地緣共同體。

    事實上,該鄉(xiāng)村共同體不僅是一個地緣共同體,而且還是一個精神共同體。“共同的風俗和共同的信仰是共同體意志更高的表現(xiàn)形式,它們滲透在一族人民的成員之中,對其生活的統(tǒng)一與和平至關重要,而宗教教區(qū)是共同體理念所能表示的最后的和最高的表現(xiàn)?!盵5]75-76苔絲所在的鄉(xiāng)村共同體是一個以宗教為聯(lián)結的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精神(宗教)共同體,其以宗教作為核心而進行的社會集體活動、風俗迷信、個人活動以及個人社會道德觀念建構無不彰顯出鄉(xiāng)村共同體強大的凝聚力與和諧一致性。馬勒村里古風的延續(xù)以五朔節(jié)為典型,以婦女團體排隊游行跳舞的形式舉行[4]23,旨在維持本地的司瑞神節(jié)。這種立盟供神的祭祀神靈儀式將來自不同家庭的共同體成員進行有機的精神結合,通過共同的信仰來維持行動與思想的一致。該鄉(xiāng)村共同體中也保留了許多迷信風俗,譬如“苔絲也和布蕾谷里所有的鄉(xiāng)下人一樣,好作無稽的幻想,迷信預見吉兇的先兆;她覺得,叫玫瑰花扎了是個不祥之兆”[4]69。預示吉兇先兆在該共同體中廣為盛行。他們有著共同的判定征兆是否為吉兇的一套標準,而此標準就是該共同體將風俗、迷信與宗教相結合的精神產(chǎn)物。除此之外,個人社會道德觀念通過個人活動而得以表現(xiàn),同時,個人社會道德觀念也是更大的世俗道德觀念的組成部分,反映并凸顯了整個共同體統(tǒng)一的道德觀念。苔絲的女伴們以及苔絲的母親、弟弟妹妹喜愛唱歌,而他們所歌詠的圣詩多以《圣經(jīng)》為背景或素材,所吟唱的民歌多以道德反例為內(nèi)容,旨在教導人們忠于上帝并且遵守共同體內(nèi)部所規(guī)定的道德戒律。因此,苔絲所在的鄉(xiāng)村共同體是一個完整、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地緣及精神共同體。

    然而,該鄉(xiāng)村共同體已顯露出分裂的跡象與消亡的趨勢?!短z》中的故事發(fā)生于19世紀初期,而這一時期恰好是英國進行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時期,意味著英國正從工場手工業(yè)向機器大工業(yè)過渡,開始了城市化進程。苔絲新婚初夜向安璣坦白自己失身經(jīng)歷后便遭安璣無情拋棄,后由于貧困而前往棱窟槐農(nóng)田上打麥。東家葛露卑為了提高生產(chǎn)速度讓女工用機器填麥子進行打麥,這就是鄉(xiāng)村共同體中早期的以機器為生產(chǎn)工具,雇傭工人的鄉(xiāng)村工廠。然而,由于地主為了給他們的工人們提供住所而收回原先租給那些不屬農(nóng)田、難以分類的工人的房子,所以這些非農(nóng)田工人不得不到人煙稠密且城市化迅速的大地方去,而該情形是“鄉(xiāng)村人口匯聚都市的趨向”[4]514。因此,“近年以來,鄉(xiāng)村生活里越來越顯著的變動,并不完全由于農(nóng)田工人見異思遷。人口減少的情況,也正一天一天地增長”[4]513,而鄉(xiāng)村共同體的主體(人)的數(shù)量之減少以及其造成的城鄉(xiāng)差異之擴大又進一步吸引鄉(xiāng)村共同體成員離開農(nóng)村而前往城市,使得鄉(xiāng)村共同體出現(xiàn)破裂和衰退的跡象,最后將導致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共同體不復存在。

    二、苔絲與鄉(xiāng)村共同體的矛盾與沖突

    作為該鄉(xiāng)村共同體的成員與組成部分,生長在鄉(xiāng)村中的主人公苔絲被其塑造成一個地地道道的“自然女兒”[4]183,逃脫不了該鄉(xiāng)村共同體對她的活動范圍、工作選擇、行為模式以及宗教道德觀念的重大影響。對于苔絲來說,“布蕾谷就是整個的世界,谷里的居民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類”[4]57,苔絲的人生軌跡以及認知觀念被該鄉(xiāng)村共同體牢牢束縛與控制。為了挽救家庭的困窘之境,苔絲不得不到附近純?nèi)鸺股细挥械牡虏胰フJ親,后來由于被德伯家的惡少亞雷引誘而失去貞潔,但該行為與共同體中宣揚的宗教道德觀念嚴重相悖,因而遭受到該共同體成員的議論與鄙薄。她去教堂做禮拜時感受到了共同體中其他成員對她“有傷風化”經(jīng)歷的評頭論足、指指點點,而她“唯一的心思,好像就是要躲開這個集體”[4]130。苔絲腦海里還制造出象征道德的精靈妖怪以及怪誕荒謬的幻想虛鏡來恫嚇自己,因為她意識到了自己破壞了“人類所接受的社會法律”[4]130,因而潛意識里想在精神以及行為上躲避共同體對她的規(guī)訓與懲罰。因此,塑造苔絲的這個地緣共同體阻礙了苔絲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與體悟,同時,這個精神共同體內(nèi)部的宗教道德觀念給苔絲帶來了心靈上的沉重枷鎖與無窮羈絆。

    苔絲與鄉(xiāng)村共同體沖突的根源在于苔絲在這個與她格格不入的鄉(xiāng)村共同體中的獨特身份與階級。盡管苔絲是馬勒村中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姑娘,但是根據(jù)小說中博古家的考究,苔絲的姓氏德北源自英國諾曼貴族德伯氏,因此,不可否認的是,她是真正的“名門將種德伯氏的嫡派子孫”[4]14。但是,由于她的家族早已滅絕,因此哈代在小說中發(fā)出感慨,“沒有維多利亞王朝的財富作輔助,又算得了什么”[4]30,就連苔絲足以自夸的美貌“大半都是她母親傳給她的,和爵士、世家,都不相干”[4]34。血統(tǒng)高貴但家族衰敗的德北氏其實屬于鄉(xiāng)村共同體中比農(nóng)田工人高一級的非農(nóng)田工人階層,他們是不屬農(nóng)田、難以分類的工人之類[4]513。因此,他們對此共同體中的農(nóng)業(yè)勞動者階層表露出一種具有優(yōu)越感、距離感、冷漠感的復雜情感。苔絲作為女兒自然也屬于該階級,但她無法融入鄉(xiāng)村共同體中作為農(nóng)田工人的伙伴群體之中,如她對女工們說“誰和你們動手動腳的!……我決不這樣自卑自賤,和你們這群娼婦攪和在一塊兒”[4]103。因此,在19世紀,“農(nóng)業(yè)在英格蘭已經(jīng)是一個以資本主義市場為導向,主要基于土地所有者、佃農(nóng)與農(nóng)業(yè)勞動者的經(jīng)濟模式”[1]188,而苔絲家族在此結構中處于這三種主要階級以外的鄉(xiāng)村中下階級的尷尬地位。

    苔絲與鄉(xiāng)村共同體的沖突還因為苔絲的人格魅力與精神品質(zhì)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其所處的共同體中其他成員,導致苔絲對于整個共同體來說呈現(xiàn)出“格格不入”的真實圖景。苔絲的美不僅在于其外貌,更在于其純潔善良、誠實自尊、勤勞勇敢的高貴品質(zhì)。這與鄉(xiāng)村共同體中其他成員(村民)的偽善野蠻、虛榮愛財、懶惰懦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苔絲的好友兼情敵伊茨對苔絲的為人給予了高度評價,“對于她那簡單純樸的天性,有一種魔力,叫她不能不說苔絲的好話”[4]399。但是,她高尚的人格又不被共同體內(nèi)部所理解與認可,導致其最終采取最為激烈和極端化的報復方式來反抗鄉(xiāng)村共同體所尊崇的宗教道德觀念并有力地沖擊了該共同體本身。

    盡管苔絲失身后被看作是一個有傷風化的“不正派女人”,但是默默忍受身心創(chuàng)傷的苔絲卻展現(xiàn)出了她反抗鄉(xiāng)村共同體中世俗陋習的貞潔觀以及對以教會為核心的精神(宗教)共同體的懷疑與否定。在該鄉(xiāng)村共同體中,“不管東西,也不管南北,凡是有柵欄門、有垣墻、有籬階的”[4]122,都被涂上了以警戒年輕女人“不要犯奸淫”(舊約中摩西十戒之一)的話語。當她失身后從純?nèi)鸺够丶?,路上看見工匠往籬階上涂此經(jīng)文摘句時,苔絲對此充滿鄙夷之情,她嘟嘟囔囔地說,“呸,我不信上帝說過這種話”[4]123。當苔絲的嬰孩生病快死之時,苔絲不顧世俗成見與宗教教規(guī),擅自代替牧師給瀕臨死亡的私生子洗禮(按基督教說法,通奸所生之嬰兒以及不受洗禮之嬰兒,死后皆要下地獄,而苔絲的嬰兒上述兩樣罪惡皆占)。盡管苔絲已經(jīng)開始懷疑上帝話語的真實性與存在性,但是此時的苔絲仍相信有上帝和地域之存在,并未完全擺脫該精神(宗教)共同體所宣揚的宗教道德觀念。直至最后,苔絲殺死亞雷的舉動表明她以生命為代價向這個維護婦女貞操觀念和僵化世俗風氣的鄉(xiāng)村共同體與基督教教會宣戰(zhàn)和反抗。由此可見,苔絲與其所處鄉(xiāng)村共同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愈演愈烈,最終兩者之間無法達成調(diào)和或妥協(xié)。

    三、苔絲的個人升華與鄉(xiāng)村共同體的消亡

    苔絲之死代表了個人與鄉(xiāng)村共同體之間的沖突達到高潮與頂點,其用無言的死亡與犧牲反抗世俗道德,是對“有毛病的世界”[4]5的無情控訴,留下一個殘缺破裂的、毫無公平公正以及同情可言的鄉(xiāng)村共同體茍延喘息。盡管苔絲逝去,但她自身的精神與品質(zhì)永不磨滅。她的純潔堅貞、善良誠實、勤勞勇敢等特質(zhì)不僅使其好友對她贊不絕口,而且還感化了使她墮落的鄉(xiāng)村惡少亞雷。亞雷后來多次尋找苔絲請求復合,并且這樣高度評價苔絲,“我所以沒看不起你,因為你能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如果天地間,有一個我一點兒也不鄙視的女人,那就是你”[4]472。雖然苔絲在肉體上被迫墮落,但是她承受的所有苦難都轉化為精神上的豐富收獲,而且她個人對智識的不懈追求更進一步促使她從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向先進的文化狀態(tài)轉換,并超越了她所處時代的其他具有先進思想的人物。最終,苔絲獨體精神的升華讓有學問知識的“哲人、導師、朋友”安璣——一個具有先進思想的“最近二十五年以來這個時代里出產(chǎn)的典型人物”[4]392都反思并承認了自己的局限性,稱自己還是成見習俗的奴隸,并且意識到苔絲才是真正意義上有道德,且人格完美的女人。

    作者哈代在該小說中贊美苔絲及鄉(xiāng)村共同體的同時,也表達了對該時代鄉(xiāng)村共同體中世俗風氣的批判與控訴之意。共同體曾被很多學者褒揚,例如威廉斯認為,共同體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是不像所有其他指涉社會組織(國家、民族和社會等)的術語,它(共同體)似乎總是被用來激發(fā)美好的聯(lián)想[7]40;滕尼斯也贊揚了共同體,認為共同體是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而社會是一種機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5]54,等等。哈代也曾在小說開端贊美了有機的鄉(xiāng)村共同體,“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深思遠慮的習慣,把人類的情緒壓低到單調(diào)一律的程度呢”[4]23。哈代認為,此時的鄉(xiāng)村共同體還保留著共同體的天然性和自發(fā)性,是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因為深思遠慮是處于社會中的人的選擇意志形態(tài)之一[5]Ⅴ,而人的深思熟慮則表現(xiàn)出社會的本質(zhì)是思想的和機械的狀態(tài),是機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同時,哈代也客觀地指出了共同體絕非完美,也有其局限性,例如鄉(xiāng)村共同體中僵化的世俗風氣所引起的道德評判標準的非公正性。他認為,這個時代(現(xiàn)代)的心情是痛苦的,這個現(xiàn)代世界是自私自利的,“迷信的風氣,在這種(布蕾谷)黏重的土壤上,流行得最久”[4]504,以至苔絲這種“耶穌的門徒所教的那種愛的化身”[4]359也沖破不了以鄉(xiāng)村共同體為基本單位的并處于經(jīng)濟轉型時期的社會束縛。她不僅顛覆不了共同體中僵硬固化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與道德體系,反而被其形塑和審視,淪為將要徹底破滅的共同體的最終犧牲品。

    然而,哈代筆下的苔絲并非是獨體,而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所塑造的人物是以所見所聞的現(xiàn)實人物為藍本,并從中進行綜合、提煉、再塑造而寫成的典型威塞克斯姑娘形象。根據(jù)英國著名傳記作家羅伯特·吉廷斯的研究,苔絲的部分遭遇取自哈代祖母的經(jīng)歷,而苔絲質(zhì)樸美麗的樣貌則來自鄉(xiāng)間所遇到的一位趕車姑娘。苔絲之死代表了鄉(xiāng)村共同體內(nèi)部中下階層的困境與危機,揭示了他們無法適應這個正經(jīng)歷經(jīng)濟轉型的現(xiàn)代人生難題。這塊幽靜偏僻的世界(鄉(xiāng)村共同體)和現(xiàn)代的人生不時地發(fā)生接觸與碰撞,而在那一瞬間,即使“它的蒸汽觸角剛接觸到本地人的生活后又急忙把觸角縮回,仿佛它觸到的東西,和它的脾胃不和似的”[4]282,但這個處于19世紀后期的維多利亞時代,正悄悄地改變當?shù)匾苑寝r(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體的中下階層勞動者的生活與命運。隨著這些不屬農(nóng)田、難以分類的工人搬至工業(yè)化先進的城市中去,整個鄉(xiāng)村共同體必然會走向衰落與消亡,這種被迫的主動流動性趨勢大有水往下流的本質(zhì)特性。隨著工業(yè)革命進程的加快,英國城鄉(xiāng)之間交通更加便利,貿(mào)易往來更加頻繁,現(xiàn)代化的風氣一步一步地侵蝕古老守舊的鄉(xiāng)村共同體,遂使鄉(xiāng)村最終演變?yōu)槌鞘谢蛞栏接诔鞘?,打破了地域限制,那么該地緣共同體就不復存在,這也印證了哈代所言的“一旦離開了鄉(xiāng)村的土壤,共同體就不復為共同體”[8]。更重要的是,苔絲之死印證了共同體是一種自我毀滅性的自動免疫體(這種自我破壞是一種毀滅自我保護原則的原則)[9]82,并且人只有通過死亡才能摧毀他異性、單一性和有限性,才談得上跟他人的真正融合,才談得上共同體[10],但此時的共同體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不運轉的共同體了”(the inoperative community)[11]38。由此可見,苔絲之死意味著苔絲獨體的升華,并且苔絲的命運不僅是其階層共同命運的代表與寫照,同時也是同類鄉(xiāng)村命運共同體的表征與縮影。

    結語

    綜上所述,哈代對于鄉(xiāng)村共同體持有矛盾以及辯證態(tài)度。一方面,與同時代的小說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在《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等作品中“對英國工業(yè)化社會的批判更多是一種懷舊的感喟”[12]有異曲同工之處,哈代對舊有鄉(xiāng)村共同體中的生活方式和田園風光有著本能的依戀與懷舊之情,但哈代同時也公開挑戰(zhàn)了鄉(xiāng)村共同體所映射出的維多利亞時期鄉(xiāng)村共同體中虛偽的社會道德;另一方面,既依戀以往社會舊有秩序又信奉達爾文科學觀念的哈代,站在時代轉型的十字路口上遲疑與徘徊,因為以新興資本主義經(jīng)濟為特征的、與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融合統(tǒng)一的新興共同體(更準確地說,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特征的、建立在宗法體制基礎上的、經(jīng)濟落后的鄉(xiāng)村共同體這一事實令他感到無所適從。哈代在嘆息與哀悼鄉(xiāng)村共同體正面臨衰弱與消失困境的同時,又對基于達爾文主義、以資本為核心而形成的機械聚合體社會表示無能為力。因此,哈代在《苔絲》中通過暴露矛盾和問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于同樣深陷痼疾之中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共同體所持的辯證態(tài)度”[13]。

    然而,“哈代作品并不一味地哀嘆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消失,也不一味地反對現(xiàn)代化和工業(yè)化,而只是對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重大文化問題(如共同體問題)作出了回應,甚至提出了對策”,即建立一個想象中的“新型共同體”[10]。正如《苔絲》結尾部分描繪出的理想愿景一樣,他們“手拉著手往前走去”[4]577,暗示了安璣·克萊與苔絲的妹妹麗莎·露將帶著苔絲的美好信念與永恒精神遠走他鄉(xiāng)去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屬于他們的理想共同體。在此基礎上,苔絲獨體的品質(zhì)與精神會超越時空,跨越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對塑造由鄉(xiāng)村共同體轉型為新興共同體(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國家)的道德觀念具有積極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EAGLETON T. The English Novel: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2]" WILLIAMS R. The English Novel: From Dickens to Lawrence[M].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73.

    [3]"" 李維屏. 論英國文學中的命運共同體表征與跨學科研究[J]. 外國文學研究,2020(3): 53.

    [4]"" 哈代·托馬斯. 德伯家的苔絲[M]. 張若谷, 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

    [5]"" 滕尼斯·斐迪南. 共同體與社會[M]. 林榮遠,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9.

    [6]"" 王智敏, 吳亭靜. 德伯家的苔絲與哈代的“共同體形塑”[J]. 晉陽學刊, 2018(2): 134-137.

    [7]"" WILLIAMS R.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 王衛(wèi)新. 《帶綠色百葉窗的房子》中的蘇格蘭商業(yè)“美德”[J]. 外國文學評論, 2014(3): 137.

    [9]"" DERRIDA, J and NAAS, M. Miracle and Machine: Jacques Derrida and the Two Sources of Religion, Science, and the Media[M].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2.

    [10] 殷企平. 想象共同體:《卡斯特橋鎮(zhèn)長》的中心意義[J]. 外國文學, 2014(3): 46-47+74.

    [11] JEAN-LUC N. The Inoperative Community[M].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12] 陳兵. 《柳林風聲》: 懷舊與英國傳統(tǒng)紳士共同體的建構[J]. 外國文學, 2022(1): 20.

    [13] 王臘寶. 農(nóng)場、勛章與獵槍——斯威夫特《唯愿你在此》中的共同體超越[J]. 當代外國文學, 2022(1): 35.

    The Shaping and Demis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bstract: Thomas Hardy’s novel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shows how the heroine Tess is shaped by her rural community, and however, it also reveals the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m. Tess’s tragic fate is not only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ortrayal"of the common fate of her class, but also the representation and epitome of the fortune of the English rural community. Hardy holds an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rural community and suggests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new type of community”,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shaping the moral concep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community into the emerging community (a modern capitalist country).

    Keywords: 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ommunity

    猜你喜歡
    德伯家的苔絲哈代托馬斯
    哈代詩歌的民謠藝術
    托馬斯·楊的光干涉實驗
    畫與理
    托馬斯送電器
    《德伯家的苔絲》中情與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絲》中希臘神話原型理論分析
    從《德伯家的苔絲》看哈代的宿命論思想
    《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悲劇命運成因分析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卷宗(2015年6期)2015-06-29 12:20:23
    即墨市| 旅游| 芦山县| 溧阳市| 德阳市| 高碑店市| 海城市| 盐池县| 虹口区| 安宁市| 颍上县| 邵阳县| 闸北区| 闽清县| 临潭县| 凤城市| 林州市| 会理县| 临江市| 潢川县| 柘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白沙| 谷城县| 巧家县| 尼玛县| 兴山县| 友谊县| 班玛县| 武清区| 建昌县| 白银市| 阿坝县| 南康市| 琼中| 龙南县| 综艺| 德清县| 南充市| 隆子县|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