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學理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結果,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中的學科定位及其研究內容共同決定它屬于理論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改革和發(fā)展實踐,以揭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規(guī)律和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踐為研究任務,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為研究對象,以追求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的協調統(tǒng)一為研究主線,是系統(tǒng)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學科。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經濟學;新質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公平與效率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8482024(06)000111
一、問題提出
經濟學理論的崛起和經濟學話語權的提升通常是一個國家經濟長期快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和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已發(fā)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民族復興之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輝煌成就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使命客觀上要求構建能夠充分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有力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fā)展實踐的系統(tǒng)化經濟學說,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國基于“人本邏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無法克服周期性經濟危機的“資本邏輯”之路,也不是照搬傳統(tǒng)政治經濟學把社會主義等同于公有制、等同于計劃經濟的老路,更不同于蘇聯解體后一些東歐國家遵循“華盛頓共識”的改旗易幟之路,而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未經商品經濟充分發(fā)展的、生產力極為落后且擁有超大人口規(guī)模的發(fā)展中國家,逐步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偉大飛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1]。因此,從理論上深入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無疑對世界上其他生產力落后、向往通過獨立自主道路實現現代化的發(fā)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迫切要求從理論上深刻闡釋如何通過新技術、新動能、新質能實現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fā)展[2],以構建體現共同富裕目標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回答如何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和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核心問題,以更有力地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實踐。對內和對外、理論和現實上的多重訴求迫切要求構建既能揭示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又能有力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實踐的系統(tǒng)化經濟學體系。
長期以來,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因深受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影響而缺乏獨立性和深刻性。西方主流經濟學基于靜態(tài)視角的資源稀缺性假設、忽視人的社會屬性的經濟人假設,不只與生產力進步拓展資源邊界的客觀事實相沖突[3],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分析與“真實的人”相去甚遠[4],更忽視了經濟學研究本身的現實性、理論性、創(chuàng)造性和思辨性,使兼具社會性、歷史性和自然科學特征的經濟學逐漸演變?yōu)榧兇獾挠嬃炕?、精致化、技術化的抽象邏輯推理[5],無法客觀且有力地揭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加之,中國不僅在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而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這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描述的社會主義的產生條件和發(fā)展階段截然不同,“時代變化和我國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象”[6]??傊谖鞣街髁鹘洕鷮W和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而進行的中國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缺乏現實解釋力和實踐指導力。
2024年11月第46卷第6期白永秀,劉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定位、研究對象與研究主線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7],“使理論和政策創(chuàng)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不斷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8]。學術界由此掀起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高潮,達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以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實踐為目標任務[9],是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改革和發(fā)展實踐經驗總結基礎上而進行的系統(tǒng)性理論升華的共識[10]。但是,關于學科建設的一些基本問題又存在分歧:就學科性質來看,存在綜合性理論經濟學和狹義理論經濟學之爭[1112];就研究對象來看,出現“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論”[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論”[14]、“人的全面發(fā)展論”[15]等不同觀點;就研究主線來看,存在圍繞社會主義生產力發(fā)展[16]、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1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18]等不同主線展開的爭論??茖W的理論體系構建必須做到一般、特殊、具體三個層次的完整統(tǒng)一[19],對一般性、特殊性和具體性的側重不同導致形成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不同主張。但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主線又是學科構建需要厘清的基本問題和重要條件,對三者的認識分歧導致統(tǒng)一科學的學科認知缺位,進而使中國經濟發(fā)展實踐仍未在思想和理論上得到系統(tǒng)性的有力闡釋。黨的二十大強調新時代新征程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1,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同步前行,即必須加快構建兼具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理論一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特殊性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的階段具體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真正建立起“科學形態(tài)的、周密的而不是粗枝大葉的理論”和“合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的、真正科學的理論書”[21],以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诖?,本文著重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研究主線等基本問題,以期為加快構建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提供一種思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定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推進過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形成、發(fā)展過程,而后者又為相應學科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因此,可以說理論體系的學理化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學科體系的形成過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過程,該理論又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學科體系奠定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產生、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奠定基礎。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最偉大的創(chuàng)新之一,有必要將其獨立出來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由此形成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核心的,包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四級學科體系(見圖1)。
圖1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核心的四級學科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四級學科體系中的定位及其內容來源決定了它屬于理論經濟學。從其學科定位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子學科,后者作為對中國經濟理論、經濟政策、經濟實踐一體化、系統(tǒng)化和學理化闡釋的綜合性理論經濟學,決定了它的核心子學科在性質上也必然屬于理論經濟學范疇。從其內容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生產力和由此決定的并對其有反作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方面的生產關系,以及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同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系統(tǒng)化抽象闡釋,而非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或政策的具體表達,揭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規(guī)律。具體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解放、發(fā)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生產力出發(fā),研究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由此引起的國家發(fā)展理念的新調整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新布局,以及相應的包括社會基本經濟制度層面的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交換制度,中觀層面的產業(yè)關系、區(qū)域關系、城鄉(xiāng)關系,宏觀層面的經濟發(fā)展方式、經濟與生態(tài)關系、對內與對外關系等生產關系的變化,和由生產關系變化決定的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的全面領導和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等上層建筑的變化規(guī)律。概而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立足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改革和發(fā)展實踐,以構建以人民為中心、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關系為價值旨歸,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為研究對象,以追求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相統(tǒng)一為研究主線,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內在規(guī)律進行深刻闡釋的理論經濟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道路的重要特征是打破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對立的傳統(tǒng)認知,不僅將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結合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且在深刻把握二者深度融合的基礎之上,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22],這無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重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之一。黨的二十大提出要以高質量發(fā)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其中第一點就是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效益和效率的關鍵在于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而后者的核心又在于如何以市場現代化和政府現代化推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23],在制度上包括社會基本層面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層面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經濟運行制度、經濟運行機制層面的具體規(guī)則[24],在內容上包括培育以公平競爭為基礎的市場主體、建立以規(guī)范競爭為基礎的市場秩序、建設以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基礎的高水平市場體系、營造以公平友好為基礎的營商環(huán)境等。這些都是兼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經濟效率與國家安全、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保護、國內市場循環(huán)與國際市場循環(huán)、高水平開放和新發(fā)展格局等協調均衡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將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獨立出來,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正是從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關系出發(fā),立足社會主義的資源配置問題,以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以社會主義的資源配置制度體制機制為研究對象,以資源配置的協同效率為研究主線,在社會主義資源配置制度體制機制的建立、調整和完善的動態(tài)中,揭示資源配置制度體制機制促進社會主義資源協同高效配置的內在規(guī)律的學科。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與對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的理論經濟學,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系統(tǒng)化、學理化闡釋,首先要求明確其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是基于特定的研究任務而產生的,因此,需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出發(fā)界定其研究對象。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雙重研究任務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商品和資本價值的創(chuàng)造及分配為立足點,分析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同時發(fā)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任務是闡釋資本主義生產中資產階級剝削雇傭工人的生產關系本質,揭示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消亡并最終必然被社會主義取代的歷史規(guī)律,目的是為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提供理論武器。因此,它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25]為研究對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產物,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的抽象理論闡釋;而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6]的深刻闡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蘊含著兩大任務,一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二是建立沒有剝削并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這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顯著區(qū)別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特征。
首先,在立足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fā)展實踐為立足點,闡釋在一個人口規(guī)模巨大、未經商品經濟長期積累和無產階級隊伍充分壯大的、生產力極為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如何跳出資本邏輯下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同時發(fā)生的困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高質量發(fā)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財富在全社會的極大增長和全民之間的公平分配,進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其次,在研究任務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關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更重視社會主義生產力,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本質,以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運行規(guī)律,從而建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關系。具體而言,一是闡釋落后的農業(yè)大國如何打破傳統(tǒng)思想束縛、突破傳統(tǒng)小農經濟限制、緊抓科技革命機遇來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以高質量發(fā)展推進工業(yè)化、數字化、信息化強國建設;二是闡釋生產力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如何為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fā)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權基礎、制度基礎、體制基礎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進而從學理上說明在未經資本主義充分發(fā)展、生產力極為落后的發(fā)展中大國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般規(guī)律性。最后,在研究目的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實踐,具有揭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雙重目的,但同時又超越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fā)展的特殊性,創(chuàng)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獨立走向現代化提供一般性規(guī)律參考。
區(qū)別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注重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和完善的同時,強調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質量發(fā)展,重點探討生產力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如何以創(chuàng)新驅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以新發(fā)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fā)展,進而建立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等問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然是基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踐而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傳承和拓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任何經濟活動都是在具體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下進行的,具體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構成了人類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制度基礎。生產方式本質上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tǒng)一,且在一定生產方式下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生產力發(fā)展作為一個結構性轉換過程決定了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這種結合方式又決定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生產關系,而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作為經濟基礎又決定著整個社會政治的、精神的、法律的上層建筑,由此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致力于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進行理論解釋和實踐指導,并為生產力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走向現代化新路徑的理論學科,其研究對象不能只局限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一般范疇,而應該充分結合中國時空特征,全面考量社會形態(tài)的特殊性和發(fā)展階段的具體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要遵循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思路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又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力,以及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總和(經濟基礎)起反作用的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具體來說,在生產力方面,突出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點和規(guī)律的研究;在生產關系方面,突出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研究;在上層建筑方面,突出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和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研究??傊?,它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個層面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這一矛盾運動過程中的實現。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社會生產過程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并發(fā)生作用的過程,它反映一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其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技術層面反映社會生產中勞動力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體現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即生產力;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社會層面反映社會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生產關系。社會生產方式技術層面的變化會引起其社會層面的變化,社會層面的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技術層面的變化,可見,社會生產方式變革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統(tǒng)一。首先,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首要任務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無產階級建立政權后的首要任務是“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27];中國共產黨從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開始就提出要推進“四個現代化”,其根本就是要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其次,共同富裕蘊含著對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雙重要求。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使命和宗旨,不僅蘊含著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內在要求,而且體現著建立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利生產關系的要求,它顯然不是建立在低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平均主義,而是以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總財富規(guī)模的擴大及分配的公平。最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持續(xù)進步引起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不斷變化并使其呈現出新特點,進而持續(xù)形成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新要求,而新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反作用又會引起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進一步調整,這種矛盾運動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力,又要重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更要關注二者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
第一,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研究重點從兩方面展開。一是研究勞動、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內涵和關系的變化。社會生產過程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要素結合并發(fā)生作用的過程,三者內涵和關系的變化體現著生產力水平的相應變化,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研究首先應該關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應用場景的拓展,使生產力經歷信息化發(fā)展過程,特別是由創(chuàng)新主導的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內涵及其優(yōu)化組合的質變。即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如何使勞動從體力勞動為主轉變?yōu)榘瑒?chuàng)造性的智力勞動為主,使勞動資料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征,使勞動對象不斷被開發(fā)、拓展和創(chuàng)新[28],以及勞動者借助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的過程變化,并推動產業(yè)升級和結構優(yōu)化,最終實現社會財富規(guī)模的指數級增長等問題。二是研究伴隨科技、知識、管理,特別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不斷加入社會主義生產過程而持續(xù)優(yōu)化生產要素配置,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的問題,即新的、先進的生產要素如何在社會生產中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以及原有的、被數字賦能的生產要素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配置以提高要素生產率。
第二,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重點在于闡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形式變化,特別是信息化對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關系的根本性變革。具體來講,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應從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生產展開,重點研究在信息化賦能使更加精益化、柔性化、智能化的生產系統(tǒng)得以建立的過程中,社會生產如何利用源于產品生命周期中的研發(fā)、設計、制造、市場、服務、再利用等各環(huán)節(jié)數據信息,推進生產理念、工藝技術和生產流程等方面的社會變革。對社會主義分配關系的研究,一是研究共同富裕目標下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設計,二是研究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數據、技術、管理等作為生產要素合理參與分配的方式,三是研究健全就業(yè)促進、社會保障和人民健康權保障的體制機制,學理化闡釋以社會主義分配關系調整來增進民生福祉的內在規(guī)律。對社會主義交換關系的研究,圍繞如何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深度融合基礎上的平等互利交換展開,特別是大數據、信息化技術如何促進平臺經濟發(fā)展,帶來交換時空、成本、效率等的深刻變革。對社會主義消費關系的研究,圍繞社會主義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展開,研究技術變革帶來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產品變化,及其對生產的反作用。
第三,對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研究重點圍繞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的定位、特征、表現、解決,進而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展開。馬克思指出,“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革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29],表明以一定的生產力為物質基礎并隨生產力發(fā)展而變革的生產方式必然會引起生產關系變革,也說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核心內容。對這一矛盾的研究主要從三個層次展開:首先,從學理上解釋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即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和達到生產目的的手段之間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其次,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不同階段社會基本矛盾變化的動力、軌跡、特征和解決,以及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之間的內在關系;最后,聚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成因、特點及解決手段和重點。具體來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體現在由生產力變化引起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微觀層面的企業(yè)生產經營模式和制度的新表現,中觀層面的城鄉(xiāng)融合關系、產業(yè)協同關系、區(qū)域協調關系的演變和調整,宏觀層面的經濟運行方式、經濟發(fā)展方式以及國內外關系的發(fā)展變化中。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要求推進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這蘊含著建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xù)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要求;與此同時,新科技革命促進生產力飛速進步,新質生產力逐漸登臺,引起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微觀、中觀、宏觀領域的全方位變革,迫切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新表現,分領域展開對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具體研究。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社會生產過程是在一定的經濟制度中進行的,社會生產方式與其生產資料所有制結合構成決定性基礎,決定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和社會變遷;反過來,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同時又反作用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30]。可見,離開上層建筑便難以說清楚經濟基礎,只有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統(tǒng)一中才能科學闡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社會經濟基礎決定著社會主義國家的上層建筑,而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作為國家執(zhí)政主體的中國共產黨和作為國家行政主體的人民政府,又反過來深刻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是在二者的矛盾運動中不斷推進的。進一步講,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集中體現為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辯證關系,而后者核心表現為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國家行政主體的人民政府以及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主要研究三個重點問題。
一是研究包括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社會主義性質的核心規(guī)定,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核心內容,但基本經濟制度的實現是通過經濟體制來完成的。因此,缺乏先驗理論和實踐指導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要關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要特別關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這也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要研究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發(fā)展及其具體實現形式,又要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變化和發(fā)展,特別是要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發(fā)展、完善以及持續(xù)改革進行系統(tǒng)研究。
二是要研究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經濟工作的依據、優(yōu)勢和實現機制。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20]6,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原則[20]26。研究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要順次研究三個相互聯系的核心問題:首先,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領導經濟工作,以回答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依據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前提條件和出發(fā)點;其次,剖析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特點,以回答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優(yōu)勢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體現;最后,闡明中國共產黨怎樣領導經濟工作,以解決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路徑等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實現機制。
三是要研究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變化及其機制。一方面,研究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如何通過在黨內同構國家機構和在全社會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來充分利用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tài)工具,實現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將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落到實處。另一方面,研究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必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同時它作為國家各項經濟政策的推行主體,肩負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重要責任,而市場又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需要深刻闡述“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的問題??傊?,必須從經濟和政治雙重層面來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主線
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蘊含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兼顧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之間關系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是促進生產力充分發(fā)展的有效手段,社會公平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本質要求,可以說,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平衡好社會主義公平和市場經濟效率的關系,通過持續(xù)的制度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促進資源高效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學科建設必須與其所服務的現實需求保持一致,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的協調統(tǒng)一為主線展開研究。這不僅有其充分的理論和現實依據,而且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始終,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各個部分中。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主線的確立依據
理論上講,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的協調統(tǒng)一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其中,市場遵循競爭原則,追求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yōu)化,它作為配置資源的有效手段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創(chuàng)造共同富裕物質基礎的關鍵。但是,完全任由市場配置資源而使整個社會的生產、分配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則必然會導向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同時加劇的矛盾和危機中,造成社會財富分配的兩級分化甚至階級固化,使整個社會失去公平。而共同富裕不僅要求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而且要實現財富、機會、資源等在整個社會的公平分配。當然,市場效率和社會公平之間不只有相互替代的一面,更有相互促進的一面。強調市場效率能為市場主體提供平等機會,進而激發(fā)市場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過分強調市場效率也會導致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從而有失公平;強調社會公平能為社會主體在獲得資源、機會、財富的過程中提供公平平等的環(huán)境,但過分強調社會公平而不顧市場效率容易導致不勞而獲,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損害社會效率。因此,社會主義本質既要求充分釋放市場效率,推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又要求在全社會實現共建共享,達到共同富裕。這就必須把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協調統(tǒng)一起來,以最大限度地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市場經濟的優(yōu)勢融合起來,達到“1+1>2”的效果,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服務。
現實來講,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的協調統(tǒng)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必然要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黨的八大明確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31],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32],再到黨的十九大轉變?yōu)椤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33]??梢哉f,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雖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但始終體現著快速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和構建公平分配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這是因為在全社會福利改善過程中,提升社會效率和保證社會公平之間往往存在替代關系[34],所以要實現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雙重目標就必須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tǒng)一。黨的二十大把高質量發(fā)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但中國經濟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城鄉(xiāng)間、區(qū)域間、行業(yè)間等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長期投資驅動的發(fā)展模式也使需求側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制約,發(fā)展的平衡性和發(fā)展模式的可持續(xù)性不足嚴重抑制了國內消費潛力的充分釋放,制約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的構建和經濟效率的提升;與此同時,逆全球化趨勢突顯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帶來新的挑戰(zhàn);加之,新技術的急速變革在促進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極大發(fā)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就業(yè)結構的變革,生產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嚴重排擠低技能的簡單勞動。因此,如何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兼顧好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的關系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議題??傊?,如何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以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tǒng)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的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二)公平與效率協調統(tǒng)一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各部分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主線決定了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必須從構建實現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協調統(tǒng)一的關系入手,研究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其中的生產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消費關系,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宏觀經濟運行以及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下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的體制機制,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對外經濟關系及其變化趨勢??梢哉f,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的協調統(tǒng)一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各部分研究內容中。
具體來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中,要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協調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建立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公平參與勞動、平等分配勞動成果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即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公平和效率兼顧的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和經濟體制制度。首先,要不斷完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關系,深刻把握“兩個毫不動搖”,在保證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其次,不斷優(yōu)化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以及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關系,為保證社會生產效率和勞動成果的公平分配提供根本制度支撐;最后,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深度融合基礎,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集中體現,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要聚焦如何緊抓科技革命機遇,加快形成和發(fā)展新質生產力,以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fā)展問題。具體在產業(yè)關系上,要研究如何從農業(yè)現代化、制造業(yè)高端化和智能化、服務業(yè)優(yōu)質化以及三次產業(yè)的融合中推進產業(yè)協同發(fā)展;在城鄉(xiāng)關系上,要研究如何完善體制機制以暢通城鄉(xiāng)要素流動,以新型城鎮(zhèn)化和鄉(xiāng)村振興高效聯動推進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在區(qū)域關系上,要研究如何基于生產力水平差異優(yōu)化區(qū)域經濟布局,通過區(qū)域優(yōu)勢互補促進區(qū)域協調發(fā)展;在發(fā)展方式上,要研究如何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完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實現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由于社會主義交換以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基礎,兼顧社會主義本質和市場經濟特性,必然要實現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的協調統(tǒng)一,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交換關系的研究要聚焦國資國企改革和民營企業(yè)發(fā)展,以及要素市場化改革和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問題。由于按勞分配為主體、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以及社會主義再分配是兼顧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協調統(tǒng)一,進而保證社會成員權利平等、社會資源高效配置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關系的研究要聚焦社會主義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的制度體系優(yōu)化問題,在提高勞動報酬分配比重的同時,既要兼顧多樣化生產要素合理參與分配,又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由于消費既是社會再生產的條件,又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檢驗,社會主義消費既是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又是國家指導下的消費,必然要求兼顧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的協調統(tǒng)一,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消費關系的研究要圍繞新科技革命下社會主義消費結構和消費模式的轉化如何促進社會主義再生產方式的轉變展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經濟運行的研究中,要聚焦如何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實現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更好結合,以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fā)展行穩(wěn)致遠。由于社會主義國家主要通過商品貿易、技術交流、資金流通等方式建立對外經濟聯系,且這一過程具有明顯的長期性、多樣性、多層次性,而要建立良好健康的對外關系就必須同時注重提升市場效率、構建公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關系的研究要聚焦如何構建“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通過國內外資源的高效互通互聯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問題。
五、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立足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發(fā)展實踐,研究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百余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余年、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中國經濟發(fā)展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的深刻闡釋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產物。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學術界亟須加快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以真正建立起完全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話語權、具有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并有力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而為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參考文獻:
[1]劉儒,陳舒霄.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新飛躍[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920.
[2]沈坤榮,金童謠,趙倩.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fā)展[J].南京社會科學,2024(1):3742.
[3]張俊山.對經濟學中“資源稀缺性”假設的思考:兼論資源配置問題與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關系[J].甘肅社會科學,2009(2):4046.
[4]馮根福.“經濟社會人假說”與中國經濟學構建[J].當代經濟科學,2019(1):16.
[5]朱富強.數理經濟分析何以濫用:基于知識結構和學術風氣的剖析[J].經濟縱橫,2020(4):2634.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8):9.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14.
[8]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825(2).
[9]裴長洪.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起點[J].經濟學動態(tài),2022(1):1426.
[10]劉偉.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說體系和理論邏輯[J].學術月刊,2021(5):516.
[11]洪銀興.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創(chuàng)新[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3):414.
[12]逄錦聚.論中國經濟學的方向和方法[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4):317.
[13]衛(wèi)興華.再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10):2225.
[14]邱海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J].社會科學輯刊,2017(3):69.
[15]宋冬林,孫尚斌.論人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J].經濟學動態(tài),2023(2):318.
[16]顧海良,丁任重,孟捷,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8.
[17]張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6.
[18]盧福財,王守坤.歷史脈絡與實踐視野下的有為政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命題[J].管理世界,2021(9):7790.
[19]謝富勝,杜欣林.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J].經濟學動態(tài),2023(8):1930.
[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3.
[22]劉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2939.
[23]洪銀興.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維度[J].管理世界,2022(4):114.
[24]于金富,陳超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體系構建及其重點環(huán)節(jié)[J].經濟縱橫,2023(9):813.
[25]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
[2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7]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9.
[28]白永秀,劉盼.人工智能背景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J].經濟學家,2020(6):1625.
[2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479.
[30]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6(2).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93.
[3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68.
[3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8.
[34]任太增.公平、效率與社會福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2628.
[本刊相關文獻鏈接]
[1]鄭雅妮.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新時代國有企業(yè)改革[J].當代經濟科學,2024(5):1320.
[2]徐春華,曾繁毅.人工智能、勞資關系與勞動收入份額[J].當代經濟科學,2024(5):89104.
[3]劉航,高菲,馬品.數字經濟驅動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的理論邏輯與政策實踐:基于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24(4):113.
[4]王國成,程振鋒.新質生產力與基本經濟模態(tài)轉換[J].當代經濟科學,2024(3):7179.
[5]楊佩卿.高質量發(fā)展視閾下城市更新的內涵邏輯與實踐取向[J].當代經濟科學,2023(3):5973.
[6]馮根福,王玨帥,鄭明波.“動態(tài)國家綜3eddef017f76130db19295bfa2959489合要素競爭優(yōu)勢理論”與中國長期經濟增長[J].當代經濟科學,2022(6):112.
[7]金碚.中國共產黨經濟發(fā)展思想百年變革研探[J].當代經濟科學,2021(4):111.
[8]王國成,王冰雪.經濟理論研究的微觀深化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J].當代經濟科學,2021(2):7483.
[9]馮根福.“經濟社會人假說”與中國經濟學構建[J].當代經濟科學,2019(1):16.
[10]姚樹潔,王潔菲,汪鋒.新時代習近平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學理機制及文獻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9(1):719.
[11]馮根福.中國特色基本經濟制度:攻克人類“公平與效率”難題的中國貢獻[J].當代經濟科學,2017(6):16.
[12]馮根福.“全面深化改革理論”與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當代經濟科學,2016(6):16.
[13]白永秀.“后改革時代”的界定及其特征[J].當代經濟科學,2012(5):7680.
編輯:張靜,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