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如果說山西傳統(tǒng)民居是見證古代中國建筑發(fā)展史的“活化石”,那么晉商大院的建筑藝術就是該地域文化的“訴說者”。潘家十三院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的南安陽村,是晉東南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也是晉商發(fā)展歷程的重要見證。文章旨在研究晉城“潘家十三院”的地域性特征和個性,為分析晉東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藝術特色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實地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測量方法,對建筑圖、構件圖、裝飾紋樣圖進行繪制與歸納。結果:分析論證得出潘家十三院的院落布局、建筑單體形制特色以及木雕、石雕、磚雕、匾額的裝飾藝術特征。結論:一是院落功能明確,內(nèi)外分明,方正布局,適中和諧,規(guī)整統(tǒng)一。二是院院相通,均為二層樓房,等級高的院落有設出檐長廊,核心老院為“九間頭”四合院,是四大八小式院落的變形。三是三個花園東西并列連通,面積近乎相同,江南園林風格在晉商大院中是一個特例。四是三雕藝術是該院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門簾架、石獅、影壁、匾額為例,梳理其裝飾特色,主要以動植物紋為主,題材豐富,展現(xiàn)了潘氏家族對大自然、對社會的美好期望、對自我的嚴苛要求,以及對后代為官廉潔的期許。
關鍵詞:山西晉城;潘家十三院;建筑藝術;建筑形制;裝飾藝術
中圖分類號:TU241.5;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6-0-03
0 引言
明清時期的晉商大院在全國獨樹一幟,其建筑藝術十分出眾,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潘家十三院是清朝的民居建筑,距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其建筑獨具匠心,兼有南北建筑的文化風韻,院落均為二層樓院式合院,是晉東南地區(qū)典型的民居形式之一。該院作為潘氏家族的輝煌成果,院落眾多,體量宏偉,在形制上獨具特色,雕刻藝術也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底蘊,可稱為古民居建筑的瑰寶[1]。對晉商大院進行研究,不僅可從形制和裝飾中挖掘其中潛在的智慧,還能提煉出其物質(zhì)化的載體、精神理念追求以及對民俗文化的場景體現(xiàn)。
1 潘家的歷史及社會背景
潘家十三院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地處晉東南地區(qū)。該地區(qū)地形復雜,四面環(huán)山,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陽城縣縣志記載,潘家于明初到南安陽村定居,后世經(jīng)商發(fā)達,創(chuàng)辦了“大興寶號”總公司,并將其分號開設到了京城,潘氏商業(yè)也成為晉商的一部分。潘家富貴不忘本,修路修橋,打井五眼,解決了村民吃水的問題,在咸同年間多次募捐銀兩,賑災救民,贏得老百姓的贊譽。清嘉慶十九年,潘蔚宗與其叔父潘為鎰開始修建潘家十三院,到嘉慶二十三年建成。
2 潘家十三院的空間布局與建筑形制特色
2.1 院落空間布局
潘家十三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共6000多平方米,房屋數(shù)量達390多間,整體布局分為晉賢院、賬房院、西廳院、廚房院、鋪院、老院、中院、轎廳院、加工院、后院、東花園、中花園、西花園13個院落(見圖1)。整個大院共設有南大門、東大門、東花園東大門、西花園南大門和中花園南大門,正門在潘家胡同的中段。潘家十三院屬于多組并列式的復合型院落,均為二層四合樓院,高度在8~10米,一層多為居室和廳堂,二層也有居住功能。所有的房屋均為磚木混合結構抬梁式硬山建筑,十三個院落相互連通又相互獨立,二層全為木柱頂立的出檐走廊,每個院落的二樓不用經(jīng)過一樓也相互連通。
2.2 老院的建筑形制
老院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共64個房間,為獨院式院落,單檐雙坡硬山式屋頂結構,檐下設置有檐廊,形成前檐后廈的建筑模式,能有效避免雨水的回流侵蝕,防止木構件門窗和梁柱受潮[2]。正房、東西廂房、倒座每層各3間,為“一明兩暗”的空間組合方式。正房和倒座的耳房面闊三間,整體上形成“九開間”。正房和倒座的進深與廂房相比稍大,都是五檁四步,抬梁式木結構。正房坐北朝南,背風向陽,是該院最高的建筑,臺基要高出0.14米,潘氏的家族大事在此商定。這種方式也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社會的家族尊卑觀念,符合森嚴的封建等級禮制。兩側的耳房和廂房對稱分布,耳房的高度要稍低于正房,廂房兩側的耳房面闊兩間,整體為“七開間”。二樓的通廊貫穿整個單體建筑,并通過廂房一側山墻上的樓梯與一層空間聯(lián)系,檐柱和欄桿均為木制,一層檐柱底端設柱礎石保護。
晉東南地區(qū)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所以墻體厚重,在0.52米左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外部空氣的流動,增強了內(nèi)部空氣的穩(wěn)定性,起到了很好的保溫隔熱作用。老院平面布局方正,長寬比為1︰0.85,形態(tài)上縱向軸線對稱,給人以“方正”“適中”“和諧”的感受,體現(xiàn)了儒家“貴和尚中”的思想文化。庭院寬敞,可以增加日照,多納陽光,匯合氣流,具有“藏風聚氣,通天接地”的功能[3]。
2.3 其他院落的建筑形制
南大門是板式大門,進入晉賢院,該院狹長窄小,僅設有通往其他院落大門的院子。東側是賬房院,一座小型兩進的四合樓院,有6個房屋,各3間,為單檐雙坡硬山式屋頂,五檁四步,抬梁式木結構。南大門直面北邊二道門進入西廳院,東西向長,南北向短。過二道門有三階臺階,民俗素有“一步富貴福壽長,三步房房出貴子”的說法,寓意潘家進門招財進寶,出門步步高升。東側是廳房3間,直接通向賬房院,西廳院的西側有兩座院落分別是廚房院和鋪院。
從東大門進入轎廳院,該院大門為磚石拱券門,轎廳院布局狹長,僅有3個通往其他院子的大門,北側通往中院,西側通往老院,與老院東廂房的南耳房相連,東側通往加工院,該院更為狹窄,為“L”形布局,這種結構保證了房屋和院子的空間與實用性[4]。后院與中院布局相同,為小型一進四合樓院,后院正房的東側有一通道,直接通往東花園。潘家3個花園是按照江南園林的風格設計的,后罩樓相連在一起,長近80米,花園后墻高達7米,上半部分是青磚,下半部分是3米多高的石塊。這種結構增強了墻體的堅固性,能延長其使用壽命。
潘家13個院落內(nèi)外有別,功能明確,井然有序,保障了生活的隱私和秩序,建筑院內(nèi)有院,門內(nèi)套門,前院后園,空間變化豐富,張弛有度。
3 潘家十三院的裝飾藝術特征
在晉商大院中,三雕藝術是大院整體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5]。潘家十三院建筑氣勢恢宏,裝飾卻簡潔疏朗,做工精細卻不奢侈豪華,處處展現(xiàn)出節(jié)儉的家風。
3.1 木雕
十三院的木雕中門簾架最具特色,本文以此為例進行分析。在房門簾架的實用功能基礎上,宅院主人會要求工匠在門簾架的橫陂、掐子上進行雕刻。一般采用透雕、淺浮雕、深浮雕的手法,圖案以動植物紋樣為主,反映其家族的審美意象,表達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廳院門簾架的構圖布局對稱,主體是兩條云龍和鳳凰,搭配祥云和寶相花,意為“龍鳳呈祥”,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美滿,而且龍鳳的數(shù)量都為雙數(shù),表示可以帶來祥瑞和好運。老院正房當心間門簾架的橫陂圖案是兩條龍以對稱式分布在左右,呈行龍姿態(tài),龍首昂揚,中間是一顆龍珠,意為“雙龍戲珠”,掐子是雕刻著印有“卍”的如意,大框上端圍繞著卷草紋,橫陂下端又有夔龍紋加以裝飾,這是對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期冀和對子孫延綿的生殖崇拜。
如圖2所示,門簾架依次所在老院正房次間、倒座、東西廂房、二樓、正房東側耳房、西廂房南側耳房。這些門簾架的裝飾基本分兩類:一類由鳳凰、夔龍、喜鵲、牡丹等組成,表達了潘家對安寧美好、幸福光明的期許;另一類由銅錢紋、柿蒂紋、寶瓶、金魚等組成,展現(xiàn)了潘家生意興隆、財運亨通的愿望。
3.2 石雕
西廳院大門前有一對守門石獅,以人從大門里走出的方向為參考,左側是雄獅,右側是雌獅,符合男左女右的陰陽學說。雄獅玩弄繡球,象征著權威和地位,雌獅撫摸幼獅,象征著子孫綿延。使用圓雕和鏤雕的雕刻手法,獅子頭大臉闊,頭和背部的鬢毛卷曲濃密,脖子上帶有鈴鐺,胸部裝飾瓔珞,前腿結實有力,后腿盤曲穩(wěn)定,上胸勁實,下腹收緊,看起來威武雄壯。石獅鎮(zhèn)守宅門,驅(qū)邪納吉,祈福平安。底座運用淺浮雕的藝術手法雕刻貔貅和祥云,象征著財運滾滾,萬事如意。
3.3 磚雕
從東花園東大門進入,首先看到的不是整個庭院,而是一面影壁,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含蓄,含而不漏,對外封閉,對內(nèi)開敞,保證了院落內(nèi)部的私密性[6]。獨立影壁圖案為“百鳥朝鳳”,壁座用磚砌成,壁身砌出框架,壁頂上有筒瓦、滴水,用磚砌成椽的形狀,且為硬山式頂。中心的裝飾雕刻圖案有鳳凰、白鷺、鴛鴦、喜鵲、牡丹、祥云、水波紋等,表達了潘氏對家庭和睦、社會安寧的美好愿望。
3.4 匾額
潘氏第七世,先后有10人被封為朝議大夫,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因此潘家被封賜的匾額較多。其中,南大門走馬板上“所其無逸”4個大字出自《尚書》“君子所其無逸,知稼穡之艱難”,這種精神被潘氏家族用來警醒子孫,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應該勤奮努力。賬房院大門上刻著“容身居”,意為僅能容身的居所,警示族人,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擺正心態(tài),不能一味追求享樂。
西廳院大門是一間兩柱的功名牌坊,走馬板掛著一塊匾額,旌表潘氏3位前輩。門內(nèi)設有一道屏門,屏門的走馬板上用篆書雕刻“四世大夫”,背后刻著潘為鎰、潘蔚宗、潘功宗的功名,正可謂“一座門樓,兩塊額匾,四世大夫,六人功名”[7]。老院大門的匾額“居廉讓間”展現(xiàn)出潘氏家族對為官廉潔的追求。老院正房的匾額“天寵優(yōu)渥”,是澤州知府對潘為杰的表彰。倒座上的匾額“仁者壽”,是陽城知縣為旌表潘景宗愛國興學、賑災救民、仁義道德,在其六十大壽所題。
建筑自古以來就具有物質(zhì)和文化精神兩方面的功能。潘家十三院的建筑不但滿足功能需求,具有形式美感,還有文化表意。此院落裝飾圖案紋樣不僅反映了潘家對建筑美感的追求,還寄托著其精神理念和家風家訓,表達了追求文化物質(zhì)、追求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交融的文化內(nèi)涵。
4 結語
本文對潘家十三院空間布局、建筑形制特征進行分析,并選取了門簾架、門獅、影壁和匾額為對象,梳理該院的裝飾藝術特色,旨在認識晉城潘家十三院的地域性特征和個性,同時為當?shù)匦蘅樄琶窬犹峁﹨⒖?,豐富晉東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保護和居住民俗文化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琰君,霍甜甜.晉東南地區(qū)柳氏民居的雕刻藝術特征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2(3):39-40.
[2] 呂鑫波.晉東南傳統(tǒng)民居建筑特征及空間形態(tài)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8.
[3] 宋文靚,李琰君.“絲綢之路”甘肅段蘭州“柳合山堂”四合院建筑藝術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4):15-21.
[4] 薛航.“喬家大院”建筑布局特點及其成因探析[J].文物世界,2021(1):71-77,52.
[5] 楊志勇.晉商大院建筑室內(nèi)裝飾藝術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6] 王興國.建筑空間的秩序[J].建筑創(chuàng)作,2001(2):57-61.
[7] 佚名.潘家十三院:澤商文化的縮影[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7(8):19-2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陜西師范大學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中外工匠文化交流史料整理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amp;ZD227
作者簡介:李琰君 (1962—) ,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傳統(tǒng)民居與建筑文化、城鄉(xiāng)規(guī)劃與環(huán)境設計;黃暉堯 (1998—) ,女,研究方向:傳統(tǒng)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