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鄉(xiāng)喝酒,一不小心就是豪飲。
上了年紀,我喝酒就有所顧忌了,逐漸在控制酒量,一般不會喝醉,頂多也就喝個七八分收手??墒悄翘煊彩菦]有控制住,有點喝高了。原因有二:一是那酒好喝,是修水有名的“上奉米酒”,又甜又濃,入口好極了;二是需要壓驚,當天在拜謁大板尖下山的路上,我們乘坐的那輛火石村朋友的愛車,被一輛載客的“昌河”車拱了一下屁股,差點葬身山崖?;貋砗髱讉€人都心有余悸,口干舌燥,端起酒杯便是慶幸劫后余生,一飲而盡。
我曾經(jīng)與外地朋友多次說過,到江西喝米酒千萬要小心。江西多好酒,尤以米酒為甚。全省百多個縣市區(qū),幾乎都有自產(chǎn)米酒品牌,你看,井岡山的叫“紅軍可樂”,九江的叫“蜜沉沉”,贛南的叫“酒娘”,南昌的叫“封缸”。上奉米酒自然名列其中,而且尤為香濃,尤其容易迷惑人。江西米酒又稱老酒,初喝像糖水,幾無酒味,少喝無妨,民間還將其作為一種營養(yǎng)飲料,比如產(chǎn)后發(fā)奶,比如做中藥引子,等等??梢呛榷嗔耍蔷苿啪头前拙泣S酒啤酒能比的了,它會讓你三天三夜醒不過來,七天之內(nèi)走路打晃。很多飲酒高手都是輕“敵”縱情,酒后進醫(yī)院打吊針搶救,才知道它的厲害。
當然那天我的縱酒,主要原因還不是這些,而是想表達一種心意,什么心意呢?是敬意,也是歉意,抑或是可惜之意、期待之意,總之是兼而有之吧。我跟同伴說,我們來到奉鄉(xiāng),來到何市鎮(zhèn),不能不肅然起敬,不能不拜謁先賢。人是要有敬畏之心的,《易經(jīng)》講“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尚書·舜典》記“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論語·學而》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說實在的,我真的是孤陋寡聞,正如汪玉奇先生自謙的,一句“一寸光陰一寸金”這么廣為流傳的話,直到年過古稀才發(fā)現(xiàn)是他的鄉(xiāng)賢王貞白的詩句。我有一次寫了一首紀念蘇東坡貶居儋州的小詩,有詩友談及“牛欄西”,我竟一時茫然,回到家中趕忙翻書,方知那三首《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真真愧煞人也。那次去何市,原本也是應友人之邀,去爬一座山峰——說得不好聽,是健身去的。誰知一進奉鄉(xiāng),就如同掉進了一座寶窟,頓時被那里厚重的歷史文化所震驚,也為自己以前對這個家門口的地方缺少關注而自慚形穢。我們對歷史,對先賢,對文化,對宗教,都太缺乏敬畏之心了!
奉鄉(xiāng)地處修水縣何市鎮(zhèn),又稱奉仙鄉(xiāng)。我驚奇于那個“仙”字,因為我知道修水以前叫分寧,也曾設州,叫寧州,清朝后期還因為打擊太平天國殘軍有功,被朝廷封為“義寧州”。全域劃分為“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鄉(xiāng),都是單字,加一“仙”字必有含義。到得吳仙里,才知此地確是仙鄉(xiāng),說是神仙圣地毫不為過。
奉仙之仙,首推吳猛。吳猛真的非等閑之輩,二十四孝中的“恣蚊飽血”,說的就是吳猛的故事。我以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確有精華、糟粕之分,所謂傳承,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十四孝中有兩孝出自修水,黃庭堅的“滌親溺器”值得大力宣揚,發(fā)揚光大;而吳猛的“恣蚊飽血”就有點不可思議。脫光衣服讓蚊子叮咬,能不能辦到是個問題;他讓蚊子咬了是不是就沒有蚊子咬他父親了也未可知。當然作為一個八歲的小孩,能有這樣的孝心也難能可貴。相比之下,有些就真的難以置信了,如“臥冰求鯉”“哭竹生筍”,明擺著就是封建迷信;而“孝感動天”“埋兒奉母”則更是愚昧至極的行為。封建社會鼓吹愚孝,目的是要人們愚忠,搞上智下愚一套,好讓皇帝老兒踏踏實實安坐龍廷?,F(xiàn)在還要宣揚就太不合時宜了。
吳猛的偉大,當然遠不在這一件事情上,他是把他的孝心變成了孝道,史書上講他四十歲時“得至人丁義神方。繼師南海太守鮑靚,復得秘法。吳黃龍(230)中,得白云符,遂以道術大行于吳晉之間”。那么四十歲之前他干了些什么?據(jù)《搜神后記》《老氏圣紀》載,他是晉西安(即今修水、武寧一帶)縣令干慶的幕僚,職位為“舍人”。我想?yún)敲退帟r期為三國至西晉時期,那時還沒有科舉,選拔官員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盛行“舉孝廉”。他那“恣蚊飽血”的大孝行為,應是感動了地方的九品中正官,便被舉薦入仕,當上了地方官。偏偏吳猛志不在當官,而是崇尚老莊,專心研究道家學說,他把儒、道兩家思想糅合,主張“欲修仙道,先修人道”,“非忠非孝,人且不可為,況于仙乎?”因此他在斬蛟治水、煉丹除疫、治病救人的活動中,大力宣揚倫理道德,教化民眾忠君盡孝。晚年又收南昌許遜為徒,把他的所有秘術盡傳于許遜,后又轉(zhuǎn)拜許遜為師。二人在互相切磋、共同研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明忠凈孝的思想。
孝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早在商周時期,祖先崇拜就已壓倒夏以來的鬼神崇拜,成為社會主流,鄒魯之風其實就是忠孝之風,孔子所竭力奔走呼號的“克己復禮”,也就是要復忠孝之禮。不能不說,孝文化的力量是異常強大的,以孝為核心的家風家訓,鞏固了家族;家族的代代傳承,結成了宗族;宗族通過聯(lián)姻接親的關系,推而廣之,便形成了民族。家族、宗族、民族,有了孝文化這根紐帶相連,就能日趨強盛,牢不可破,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行走在吳仙里,也就是今天的何市鎮(zhèn)火石村,所到之處,無不感受到孝文化的濃厚氛圍。
中國孝文化中,以“事母至孝”一類的故事居多,這是母性的特點所決定的。一般情況下,養(yǎng)育子女都是“嚴父慈母”型,相對父親而言,母親更加溫柔和順,其教育方式更易為子女接受。封建社會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偏低,所受苦難最多,生活最為艱辛,遇到大的挫折更加無助,因而更為子女憐愛。你看,古代神話有《寶蓮燈》沉香劈山救母,佛教有目連救母,包公戲里的《打龍袍》,講的便是宋仁宗接母孝母的故事,其實包拯自己就是一個孝子,他中進士后被朝廷安排在建昌(今江西永修)任縣令,就是因為他母親年邁體弱,他要盡心侍奉不離左右,便毫不猶豫地辭去了頗有誘惑力的官職。直到父母雙亡,又完成丁憂三年的使命,前后歷時十年,才再次出去做官,“故以孝聞于鄉(xiāng)里”。類似典故不勝枚舉,即便當代社會,帶著病弱母親出去求學務工的兒女,也時有出現(xiàn),其中突出的還被評為了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受到央視等媒體的宣傳表彰。
離神山十余公里的地方,便是大板尖。大板尖為逍遙山主峰,高998米,雄奇險峻,神似玉板,故而得名。人們常說有一種天人感應,我深以為然,因為很多巧合都無法解釋。要不為何就叫逍遙山?是先有山名還是先有道觀?反正既為“逍遙”,自有神仙居住。果然這山很不尋常,它發(fā)自幕阜、九嶺山脈,東西走向,迂回百里。除大板尖外,沿途還有東滸寨、仙姑嶺、陶姚尖、龍崖石窟等山峰,形態(tài)各異,別具特色,都是道家修行煉丹場所。更有極為珍貴的山背文化遺址,令人向往。山背遺址為東南地區(qū)罕見的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與江漢平原的屈家?guī)X、浙江良渚、嶺南石峽一起被歸為中國東南三種新石器晚期文化,在考古學上具有重大意義??上ё詮亩兰o六十年代被考古發(fā)掘,八十年代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后,至今沒有繼續(xù)挖掘,也沒有作為文化旅游景點被開發(fā),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登大板尖并非易事,可說是險象環(huán)生,艱辛備至。由于缺乏修繕,那條盤山公路至今還是沙土路,天晴塵土蔽日,下雨泥濘難行,且又是路陡彎急,不熟悉路況的車輛上下山很不安全,一不小心就會掉下萬丈深淵。為防遠道來的車輛出事,當?shù)丶訌娏斯芾?,組織了一批小面包車專營香客運輸,但還是有膽大的外地司機自行上下,交通事故在所難免。乘車上山之后,還有一段數(shù)百米的人行道,甚為陡峭,均是石板臺階,需拾級而上。我注意觀察了一下,真是人來人往,不絕于途。與我走在一起的是一個老漢,手提一只竹籃,裝著一籃香紙爆竹,還有一包功德錢。我問他從哪里來,來求什么。他說他是湖北通山人,專為求子而來。我問他高壽,他說六十有五。我不禁愕然,心想這么遠道而來,又是年逾花甲之人,還求什么子?他也尷尬地笑了,說他是求孫子。他僅有的一個兒子結婚多年,至今沒有生育,他和老伴心急火燎,他知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自己年紀大了,要是見不到孫子,死后怎么面見祖宗?他早就聽說來大板尖求子最靈驗,便上山來向趙、白二仙求個孫子??吹竭@個身材矮小、一臉忠厚的老者,我心里不覺受到了觸動,真心為他祈禱,希望他這次能夠求到一個孫子,以滿足一個老人對祖上的一份孝心。
站在山頭望去,古奉鄉(xiāng)盡收眼底。崇山峻嶺簇擁之下,八卦地形清晰可見,乾坤艮巽各處其位,丹霞仙觀居中鎮(zhèn)守。山梁左右都是肥土良田,正是孟秋時節(jié),水稻已是顆粒飽滿,在綠野之間鋪開片片金黃,間或有白墻黛瓦點綴其間,酷似一幅凡·高筆下的油畫,美不勝收。原來的道教圣地,受千年孝文化滋養(yǎng),果然非同凡響。就在這幅畫里,曾孕育出許多杰出人才,他們源源不斷地走出大山,走向天地間的博弈場。北宋徐禧,松林村人,少時飽讀詩書,喜好旅游,卻厭倦考試,不事科舉,熙寧時王安石變法,推行新法,他來了興致,以《治策》二十四篇陳朝廷,立即得到王安石、呂惠卿的重視,竟然打破常規(guī),以布衣之身入仕,任經(jīng)義局檢討,此后一路擢升,官至御史中丞左遷給事中。后為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沈括(就是那個寫《夢溪筆談》的歷史名人)邀請,到西北邊境建永樂城,并率軍守城。在與西夏軍隊的鏖戰(zhàn)中,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他自己以身殉職。徐禧兒子徐俯,歷任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端明殿學士等職。為人剛直忠勇,頗有才華,受舅父黃庭堅的影響,詩詞出眾,風格平易自然,名列江西詩派詩人?;鹗宓淖1颍杂鬃巫尾恍?、超悟拔群。宋皇祐六年中進士,擢撫州路崇仁縣丞,曾主持湖廣、江西兩屆鄉(xiāng)試,元至順時,升任翰林院文學徵仕郎,同知制誥兼國史編修官。徐禧、祝彬均列入修水“八賢祠”,修水是個大縣,八賢之中,一個鄉(xiāng)就占了兩個,足見風水之盛,底蘊之厚,實屬罕見。
不知從何時起,文人在一起聚會飲酒的時候,形成了一個習慣: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便開始了吟詩唱和,或長誦或短吟,或新詩或舊詞,抑或歌曲戲劇,不拘一格。一人吟罷,眾皆舉杯暢飲,我對此甚為贊賞。中國的所謂“酒文化”,一般都是俗氣的,豪飲之后,便借酒交際,或以酒充能。要么是喝喝叫叫,匪氣十足,要么猜拳行令,你輸我贏,都是些市井淺薄之氣,毫無文化含量。而吟詩唱和就不一樣,有此雅興,就得有個良好的心境,真正能夠不為名利所累,不搞阿諛奉承一套,只管“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你看太白飲酒,就會“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何等愜意!當然還得肚子里有貨,倒得出詩詞歌賦來??傊嗔舜说雀哐胖?,就提高了酒席的檔次,甚而提高了城市的文化水準,何樂而不為?每每出席這種活動,我都興致盎然,恍惚穿越到了唐宋,與李杜蘇黃們同樂,豈不快哉!那天告別奉仙時,我們幾個雅興又起,都說在這樣的文化重地,不能不一吐胸襟為快。我突然想起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烹茶可供西天佛,把酒能邀北海仙?!胺钕?,奉仙”,我在口中念叨著,等到那壇上奉米酒上來時,我提議,這第一碗酒,就先敬這里的各位先賢,以表達后學們對他們的敬意、歉意,還有對這方寶地的可惜之意、期待之意……
敬酒之后,便是飲酒吟唱,奇怪得很,幾人所選的詩賦,竟然都是善、孝一類的內(nèi)容。
(選自2024年第5期《百花洲》)
原刊責編 朱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