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習“認識面積”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感知面積的初步含義,學會選擇度量標準單位來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量感得到充分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關(guān)鍵詞] 量感;度量單位;認識面積
“認識面積”主要是讓學生學習面積的含義,掌握用觀察、重疊、數(shù)方格等方法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教師是在學生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長的含義、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基礎(chǔ)上教學本節(jié)課的,為學生以后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多邊形的面積計算,以及圓的周長和面積做好充分準備。教師精心選擇學生熟悉的物體,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先幫助學生感知面積的初步含義,再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度量標準單位來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一、教學過程
1. 片段一:復習引入,知道面在哪里
師:(出示學校的照片)同學們,這是我們美麗的校園,老師打算用一些木頭和一塊玻璃把照片裝飾一下。你們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生1:這張照片的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師:關(guān)于這張照片的周長,大家已經(jīng)能測量了,我們用什么工具來測量周長?
生2:尺子。
師:如果沒有尺子,我們可以用回形針、小圓片、日字格等工具來測量。請數(shù)一數(shù)這張照片的長度大約是幾個回形針、幾個小圓片、幾個日字格?
生3:這張照片大約有3個回形針那么長,大約有6個小圓片那么長,大約有9個日字格那么長。
師:我們用三種不同的材料測量了這張照片的長度,那我們能繼續(xù)用這三種材料測量這張照片的面積大小嗎?在測量這張照片前,你們能找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在哪里嗎?誰來摸一摸?請每個同學伸出你的小手,跟著老師一起摸一摸,這就是長方形的面。
教學思考: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選擇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校園照片作為切入點,以引發(fā)學生的親切感和學習興趣。通過展示這張校園圖片,教師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并提出與數(shù)學相關(guān)的具體問題,學生自然地提出關(guān)于周長和面積的問題,這不僅體現(xiàn)了知識的實際應(yīng)用價值,還鍛煉了他們的觀察力和問題意識。然后,教師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用回形針、小圓片、日字格等工具測量長方形的長;同時,教師安排摸面積的活動,讓學生親手觸摸感知長方形物體的表面,通過這種直觀體驗幫助他們深入理解長方形的面在哪里。
2. 片段二:自主探究,測量面的大小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了長方形的面在哪里,接下來我們就用這幾種材料來量一量這個長方形的面到底有多大。請大家看活動要求:請用回形針、小圓片、田字格、日字格、小方格等工具來測量面的大小,記錄下測量結(jié)果,說一說是怎么測量的?
生1:我是在長方形的四周放上回形針。
生2:不對,老師是讓我們用這些工具測量長方形的面積。我選擇用回形針來測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我在這個長方形里面都鋪上了回形針,第一行放了10個回形針,第二行也放了10個回形針,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有20個回形針那么大。
生3:我選擇用小圓片來測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第一行放了6個小圓片,放了這樣的4行,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有24個小圓片那么大。
生4:我也是用小圓片來測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的,我橫著放了6個小圓片,豎著放了4個小圓片,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有24個小圓片那么大。
生5:我不同意你們的想法,我覺得用回形針和小圓片來測量都沒有鋪滿整個長方形的面,只能說長方形的面積大約有20個回形針那么大,或者大約有24個小圓片那么大。
師:那你們覺得這五種工具中哪種能鋪滿長方形呢?
生5:我們應(yīng)該用日子格來測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每行可以放9個日字格,可以放這樣的3行,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有27個日字格那么大。
生6:我用田字格來測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每行可以放4個田字格,可以放這樣的3行,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有12個田字格那么大。
生7:我用小方格來測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每行可以放9個小方格,可以放這樣的6行,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有54個小方格那么大。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測量長方形面的大小,我們發(fā)現(xiàn)使用的工具不一樣,會導致度量標準單位不一樣,因此得到的測量結(jié)果也不一樣。如果度量標準單位越小,就能鋪滿整個圖形,得到的結(jié)果就越準確。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面的大小就叫作面積。
教學思考: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精心設(shè)計了一系列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和實際測量,深刻理解并掌握面積的測量方法。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多樣化的工具,如回形針、小圓片、田字格、日字格以及小方格等來測量長方形的面積,記錄下測量結(jié)果,并說明測量的方法。在測量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詳細闡述自己的測量步驟與思考過程,讓學生在對比不同測量工具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選擇能夠完全鋪滿且能分割得足夠小的度量標準單位進行測量,可以獲得更為精確的面積結(jié)果。這一生動的教學實踐使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變得直觀易懂,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面積測量的理解與掌握。
3. 片段三:對比教學,辨析邊與面
師:同學們,我們用不同的度量標準單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我們看到用日字格來測量邊的長短,這個長方形的長度有9個日字格那么長;用日字格來測量面的大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有54個小方格那么大。在測量邊的長短和面的大小過程中,你們覺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生1:第一個是測量邊的長短,第二個是測量面的大小。第一個測量出的長度是9個日字格那么長,第二個測量出的面積是54個小方格那么大。
生2:我有補充,在測量長度時不需要鋪滿整個長方形,在測量面積時需要鋪滿整個長方形。
教學思考: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邊的長度與面的大小這兩個數(shù)學概念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別。為了強化學生對長度和面積這一理解,教師以用日字格測量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為例,不僅讓學生感受度量標準單位的重要性,還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選擇合適的、統(tǒng)一的標準單位對于準確測量和比較面積至關(guān)重要,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嚴謹?shù)臄?shù)學思維和推理意識,促進他們量感的形成。
4. 片段四:密鋪圖形,比較圖形大小
師:是的,同學們真會觀察,我們量邊長的時候是一段一段量的,量面的時候是一塊一塊來量的。接下來我們用小正方形來測量這兩個圖形的面積,要求是不能鋪滿整個長方形,你們有哪些不同的測量方法?
生1:我是這樣鋪的,對第一個長方形,我在最上面的橫行鋪上5個小正方形,最左邊的豎列鋪上3個小正方形,一共可以鋪15個小正方形;對第二個正方形,我在最上面的橫行鋪上4個小正方形,最左邊的豎列鋪上4個小正方形,一共可以鋪16個小正方形。
生2:我是這樣鋪的,對第一個長方形,我在最上面的橫行鋪上5個小正方形,中間的豎列鋪上3個小正方形,一共可以鋪15個小正方形;對第二個正方形,我在最上面的橫行鋪上4個小正方形,中間的豎列鋪上4個小正方形,一共可以鋪16個小正方形。
生3:我和他們鋪的都不一樣。對第一個長方形,我在每一行都鋪了1個小正方形,一共只用了5個小正方形,但是我能看出每行有5個小正方形,每列有3個小正方形,所以它有15個小正方形那么大;對第二個正方形,我沿著斜線在每一行都鋪了1個小正方形,一共只用了4個小正方形,但是我能看出每行有4個小正方形,每列有4個小正方形,所以它有16個小正方形那么大。
師: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測量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小。
教學思考: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精心策劃了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情境。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面積概念,并掌握計量面積的基本方法,教師呈現(xiàn)了兩個視覺上面積相近、難以僅憑肉眼判斷大小的兩個圖形。然后,教師巧妙地引入小正方形作為度量標準單位,鼓勵學生動手嘗試用這些相同的小正方形去鋪長方形,并計算和測量兩個長方形各自的面積。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充分發(fā)揮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橫排直列、交錯排列等方法來鋪長方形,從而得出其包含的小正方形數(shù)量,進而求得面積。通過這樣的面積大小比較,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還能讓他們親身體驗計量面積最基礎(chǔ)且直觀的方法:選擇一個度量標準單位(比如小正方形),統(tǒng)計所需單位的數(shù)量以確定長方形面積。
5. 片段五:回顧總結(jié),訴說學習收獲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面積,并通過一個小視頻來回顧我們這節(jié)課的學習歷程??赐赀@個小視頻,誰來說說學到了哪些知識?
生1: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叫作面積。
生2:我學會了在不鋪滿的情況下測量出長方形的面積。
生3:我知道了面積又叫作“累積”,因為要用度量標準單位鋪滿整個圖形;面積還可以叫作“乘積”,因為可以用每行小正方形個數(shù)乘每列小正方形個數(shù),就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教學思考: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以一個小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生動地回顧整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過程。在這段視頻中,教師將課堂上的重點知識講解、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的精彩瞬間以及解題思路等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而生動的學習畫卷。通過觀看這段濃縮整節(jié)課精華的小視頻,學生得以從另一個視角重溫并梳理所學知識,加深對課堂內(nèi)容的理解與記憶,極大地增強了感知體驗,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步軌跡和知識點掌握程度。
二、教學反思
“認識面積”是小學數(shù)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量感具有關(guān)鍵作用。在完成了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后,筆者認為還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一是教師注意到學生對面積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難,常常將面積與長度、形狀等概念混淆,難以形成清晰的認識。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面積,筆者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通過引導學生借助不同的工具來測量面的大小,讓他們感受不同物體表面的大小,從而建立起對面積的直觀認識。此外,筆者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實物模型,通過生動的圖像和具體的操作,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二是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筆者設(shè)計了一些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共同探討如何測量面積,如何比較不同物體表面的大小等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生不僅能夠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還能夠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和溝通的能力。
三是教師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和不同的測量方法,以培養(yǎng)幾何直觀素養(yǎng)和問題解決能力。
比如,教學“認識面積”一課時,筆者以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為核心目標,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相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通過精心設(shè)計的學習任務(wù)和提供操作學具,成功地引導學生從直觀感知過渡到量化認知,實現(xiàn)對面積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推理意識和量感,也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復雜的幾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