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 在體育強國建設、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實施以及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背景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過程及成效的評估可以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高質量供給提供建議。借鑒平衡記分卡(BSC)的核心思想,通過德爾菲法從價值維度、服務維度、學習與成長、內(nèi)部流程維度構建了包括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36個三級指標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的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發(fā)現(xiàn):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價值維度總體評估得分較高;社會體育指導員成長與發(fā)展維度評估得分相對較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內(nèi)部流程維度可以滿足我國民眾的基本需求;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維度的評估得分相對較低。針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缺少組織抓手、內(nèi)部流程效能不高、社會體育指導員活躍度不夠、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志愿服務的內(nèi)生動力不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志愿服務意識有待增強等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平衡計分卡;社會體育指導員
中圖分類號:G80-051 " " " " "學科代碼:040301 " " " " " 文獻標志碼:A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4.06.003
Abstract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ing powe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national fitness,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level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voluntary service for national fitness can guide the practice of voluntary service for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planning of high-quality supply of voluntary service for national fitness. Based on the core idea of BSC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national fitness voluntary serv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12 second-level indicators, and 36 third-level indicator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value, service, learning and growth, and internal process through Delphi method.Through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ar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volunteer service,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overall recognition of the value dimension is high;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dimension is relatively good; the internal process dimension meets the basic needs; the service dimension evaluation is relatively poor.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given the lack of organizational grasp of national fitness voluntary service, low efficiency of internal process, lack of activity, weak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 volunteering service awareness to be enhanced, and so on.
Keywords " national fitness; volunteer serv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lanced scorecard;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是指依據(jù)《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機制工作方案》《關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通知》等有關文件,由國家體育總局等相關部門指導和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旨在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提高我國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公益性活動。而我國“十四五”時期規(guī)劃構建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1]、到2030年全面建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2]、2035年要建成的體育強國[3]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水平的提高。在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實施背景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豐富全民健身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還能為我國廣大民眾提供更加有效的體育健身指導。目前,我國并沒有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發(fā)展規(guī)劃,主要是在體育5年發(fā)展規(guī)劃、全民健身5年計劃以及《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進行了宏觀方面的設計[4]。新時代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存在服務內(nèi)容單一、評估機制不健全、不能滿足多樣化需求等問題,迫切需要進行科學評價、準確記錄服務過程以及進一步明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標準和要求,從而促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專業(yè)化。因此,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作為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有效工具[5],并構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同時以部分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數(shù)據(jù)為例,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過程與服務成效進行評估,從中發(fā)現(xiàn)當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利于促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標準化和提高其科學化水平[6],并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高質量供給提出建議。
1 " 文獻回顧
為了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7-8],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9],我國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個人不以營利為目的地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以其獨特的精神體現(xiàn)和人文關懷積極參與到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社會實踐中[10]。目前,有組織地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人群主要有2類:一類是由我國體育行政部門主管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另一類是由中央文明委、民政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主管的普通志愿者。其中,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主要力量,但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者尚未納入全國志愿服務體系[4],難以享受到志愿服務應有的補貼、獎勵等[11]。此外,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激勵制度側重于精神獎勵,又因缺乏服務平臺和服務保障,所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上崗指導服務率不高。活躍在健身指導一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比例不超過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總人數(shù)的1/3 [12] ?!度窠∩碛媱潱?016—2020 年)》實施效果評估數(shù)據(jù)顯示,參加體育鍛煉的受訪者中沒有接受過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的人數(shù)比例為75%,接受過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的人數(shù)比例僅占5.28%[13] 。加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不健全、健身技能培訓方式創(chuàng)新不足以及服務質量標準缺乏,使得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質量不夠高,而且目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供給存在運行機制不健全、監(jiān)督體系不完善等問題[14],所以迫切需要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水平和科學健身指導水平。
近年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相關研究逐漸增多,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治理績效、數(shù)字技術賦能、指標體系構建、績效管理等方面,但是缺少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方面的研究。例如:張瑞林等學者從組織管理角度構建了基于BSC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管理模式[15];王曉芳等學者基于BSC構建了體育非營利組織績效管理指標體系[16];史小強既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維度對新時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的結構模型進行了構建與實證分析[17],又從政府采購角度構建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18]。由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相關指導文件出現(xiàn)得相對較晚,目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相關研究主要圍繞服務體系、實施路徑、供給模式、服務現(xiàn)狀、實施主體、激勵策略等方面展開,尚滯后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估實踐。例如:《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已明確了健身指導和志愿服務的目標性指標包含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數(shù)、對公民進行日常體質測試[19];《〈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研制工作總體評估標準》中的內(nèi)容質量評估也涉及了體育健身組織實施等方面的效果[20]??傮w而言,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服務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及創(chuàng)新 [21-23],而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實踐未能實現(xiàn)過程管理,并且績效評估相對薄弱[24]。因此,更需要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過程和成效進行評估,達到以評促改的目的。前人的研究為平衡計分卡(BSC)應用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提供了適用性依據(jù),所以本研究圍繞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和體育強國愿景將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目標績效從實施過程與使命角度建立邏輯關聯(lián),將高質量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美好愿景逐層分解為多維度志愿服務過程的評估指標,以期根據(jù)評估結果促進提高志愿服務質量、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以及進一步加快建設體育強國。
2 " 主要研究方法
2.1 "德爾菲法
按照德爾菲法的程序和原則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專家初始問卷》中的38個題項向專家征詢意見。整個征詢過程遵循匿名性、迭代性、反饋性原則,單獨收集每位專家的意見征詢表,根據(jù)專家意見,同時結合指標平均值和變異系數(shù)篩選指標,由此完成每輪指標修訂。
1)專家信息來源。根據(jù)前期的調查和訪談,共選取了16位從事全民健身相關領域研究的教授或副教授。其中: 3人來自首都體育學院、2人來自上海體育大學、2人來自西安體育學院、1人來自河南體育學院、1人來自河南大學、1人來自福建師范大學、1人來自山西師范大學、1人來自河南師范大學、2人來自貴州師范大學、1人來自廣西師范大學、1人來自華南師范大學。此外,還有6人是來自北京、上海、鄭州、廣州、西安等地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體育組織的管理者。通過微信和電子郵箱總共向22位專家征詢了指標刪選與指標權重的意見。專家選取依據(jù):一是長期從事全民健身領域的研究,并對相關領域進行了5年及以上研究,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有較全面的認知;二是選取長期從事全民健身基層管理工作且能及時了解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基層動態(tài)變化的管理人員。
2)專家積極性、權威系數(shù)及協(xié)同程度。
①專家積極性?;贐SC構建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指標體系共向專家進行了3輪意見征詢,3輪專家調查問卷分別發(fā)放了18份、16份、15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回收有效問卷分別為16份、15份、1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分別為89%、94%、100%,具有較高的專家積極性。
②專家權威系數(shù)。德爾菲法中的專家權威程度(Cr)主要通過專家自評的方式計算,公式為:Cr=(Cs+Ca)/2。式中:Ca表示專家的判斷依據(jù),一般由理論、經(jīng)驗、文獻資料、主觀判斷4個方面組成,影響程度分別按照大、中、小進行賦值;Cs表示專家對問題的熟悉程度,經(jīng)過計算,專家權威程度平均值為0.82,大于0.7[25],說明專家權威程度可接受。
③專家協(xié)同系數(shù)。Kendall協(xié)同系數(shù)表示所有專家對全部指標評價意見的一致程度,Kendall協(xié)同系數(shù)(W) 取值越大表示一致程度越高,取值在0.4~0.5時一般認為一致程度尚可,協(xié)同系數(shù)顯著[26],p<0.05表示專家意見協(xié)同一致。經(jīng)過計算,第3輪專家協(xié)同系數(shù)為0.645(p<0.05),說明專家協(xié)同程度較好。
2.2 "層次分析法
通過指標之間兩兩對比建立判斷矩陣,請15位專家對不同層次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將收集的兩兩指標對比的相對重要性數(shù)據(jù)輸入軟件“yaahp12.9”,使用算術平均值估算專家群決策,在每個層級的各個因素單獨賦予權重的基礎上,匯總得到整個指標體系的權重系數(shù)。
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最終構建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三級指標編制了包含36個題項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問卷》(該問卷采用5級評分法),并且選取參與德爾菲法第3輪意見征詢的15位專家對上述問卷進行了效度檢驗,86.67%的專家認為問卷題項和內(nèi)容設置非常合理。
依照我國全國各地的地理方位,從華東地區(qū)、華西地區(qū)、華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華中地區(qū)分別選取調查單位,最終選取了上海體育大學、西安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鄭州體育學院的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的培訓人員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在培訓現(xiàn)場向培訓負責人或班主任發(fā)放了問卷,同時還通過微信群發(fā)放了有獎電子問卷,共回收問卷595份,有效問卷為578份,有效率為97.14%。之后,結合權重系數(shù)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上述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了綜合評價。問卷回收2周后,向“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微信群里的部分人員重新發(fā)放問卷,經(jīng)過篩選和匹配,最終選取了3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問卷重測相關系數(shù)為0.807,顯著性為0.00(<0.01),內(nèi)部一致性檢驗4個維度的克隆巴赫系數(shù)分別為0.776、0.683、0.796、0.728,問卷整體克隆巴赫系數(shù)為0.884,說明2次調查結果較一致。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被調查的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女性居多(占比為71.7%),男性人數(shù)僅占28.3%;2)年齡主要集中在51~60歲和61歲以上2個年齡段,人數(shù)占比分別為31.3%和36.6%,其他年齡段人數(shù)占比較少,21~30歲、31~40歲、41~50歲的人數(shù)占比分別為2.5%、14.1%、15.5%。
本研究使用峰度和偏度對調查數(shù)據(jù)的正態(tài)性進行了檢驗,通過計算問卷包含的36個指標的平均值(2.83~4.65)、標準差(0.592~1.186)、最大值(5)、最小值(1)、偏度絕對值(0.871~1.901)、峰度絕對值(0.473~4.978)發(fā)現(xiàn),各個指標之間的標準差、偏度和峰度的絕對值處于標準范圍內(nèi),屬于正態(tài)分布。
此外,樣本量為578人,滿足樣本總量大于100的要求,樣本量與觀察變量的比值超過5∶1,說明調查數(shù)據(jù)具有較大的使用價值。
3 " 基于BSC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3.1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理論與方法
由前文分析可知,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者的戰(zhàn)略使命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公益性質決定了對其進行的績效評估不同于企業(yè)依據(jù)單一的經(jīng)濟指標開展的績效評估,多角度的評估方法——平衡計分卡(BSC)[27]更適宜全民志愿服務績效評估。BSC最早是由卡普蘭和諾頓[28]提出的,該方法立足于某一組織的戰(zhàn)略目標和實際情況,從財務維度、顧客維度、內(nèi)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維度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可量化的相互關聯(lián)的指標體系,旨在促進企業(yè)實施戰(zhàn)略和提高績效。保羅·尼文[29]于2003年在卡普蘭和諾頓設計的平衡記分卡4個維度基礎上將政府或組織的使命作為評估的最終目標,構建了政府與非營利性組織的平衡計分卡改進模型。平衡計分卡不僅有利于某一組織進行績效量化考核,還有助于某一組織制定實施戰(zhàn)略,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政府或某一組織的使命轉化為總的績效評估目標,以確保國家或某一組織的戰(zhàn)略得到有效實施。該方法逐漸在各國公共部門和非營利性組織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采納與使用。例如:澳大利亞有2個城市應用了 BSC 績效衡量系統(tǒng);新加坡地區(qū)法院系統(tǒng)在司法領域最先使用了BSC [30]。為了更好地實施組織戰(zhàn)略,我國學者結合研究對象特點對BSC模型的維度進行了完善。例如:王曉芳從公民個人、內(nèi)部管理、學習與成長、財務層面構建了非營利性體育組織績效管理指標體系 [16];張瑞林等學者從公民個人、財務、內(nèi)部管理流程、學習與發(fā)展4個維度構建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管理指標體系 [15]。
本研究并非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管理進行績效評估以及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個人評價,而是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過程和服務成效的評估。有關BSC的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提供了參考。依據(jù)志愿服務的公益性質,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側重創(chuàng)造價值而非營利,所以以“價值維度”代替BSC中的“財務維度”更能體現(xiàn)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目的。此外,服務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的基礎,BSC的“顧客維度”對應的服務評價主要是對普及健身知識、傳授健身技能、維修健身場地與器材、宣傳體育賽事活動、科學制定健身計劃、監(jiān)控健身過程等具體的志愿服務的專業(yè)性、科學性、質量、頻次是否滿足健身需求進行評估,所以將“顧客維度”轉化為“服務維度”,并在使用德爾菲法的過程中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認可。
3.2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優(yōu)化與確定
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者、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對象、社會體育指導員協(xié)會以及體育部門相關管理者進行了訪談,主要從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價值、服務對象的需求與評價、志愿服務組織管理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自身成長4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并根據(jù)調查結果提煉指標及構建指標體系。其中:三級指標主要依據(jù)文獻資料與訪談內(nèi)容選??;二級指標參照4個一級指標內(nèi)涵,根據(jù)三級指標內(nèi)涵提煉。最終確定了由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38個三級指標構成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專家初始問卷》。專家意見集中程度和專家意見協(xié)同程度分別采用重要性均值(M)(指標均值以實際評分人數(shù)為準)和變異系數(shù)(CV)結合Kendall系數(shù)表示。根據(jù)重要性均值不低于3.5和變異系數(shù)不高于0.5的要求[31]設置本研究指標篩選標準(重要性均值≥4.0且變異系數(shù)≤0.25),對達到標準的指標予以保留,對未達到標準的指標進行修改或者刪除。
3.2.1 "一級指標的專家征詢結果
為了體現(xiàn)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特點和性質,根據(jù)BSC的核心思想選取的“價值維度” “服務維度”“內(nèi)部流程維度”和“學習與成長維度”4個指標的重要性均值得分在4.20~4.73之間,變異系數(shù)得分在0.10~0.16之間,皆符合篩選標準,并且在第1輪征詢專家時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認可。
3.2.2 "二級指標的專家征詢結果
二級指標的專家征詢結果如下(見表1)。1)刪除指標。服務效果和服務滿意度因其內(nèi)涵指向維度多,與其他指標內(nèi)涵有重合,所以根據(jù)第1輪征詢結果刪除二級指標及其下一級指標。2)增加指標。根據(jù)第1輪專家征詢結果將二級指標中的“收獲提升”修改為“內(nèi)部成長”與“外部收獲”,并且在第2輪專家征詢時的均值和變異系數(shù)均達到了指標選取標準。3)調整和分析保留指標。為了確保相同指標內(nèi)涵一致,做了如下修改:將“健身效果”“經(jīng)濟效益”“社會和諧”3個指標分別修改為“健身文化”“體育消費”和“社會責任”;將“服務內(nèi)容”修改為“服務需求”;將“程序與體系”和“激勵與評價”分別修改為“流程與管理”和“激勵與優(yōu)化”。對二級指標均值和變異系數(shù)進行檢驗時發(fā)現(xiàn),二級指標的重要程度得分均值范圍為4.06~4.87,變異系數(shù)范圍為0.07~0.20,且第2輪專家征詢后無刪除和增加指標的建議。
3.2.3 "三級指標的專家征詢結果
三級指標的專家征詢結果如下(見表2)。1)刪除指標。已刪除的二級指標的下一級指標和指標均值及變異系數(shù)未達到選取標準的指標有:“全面性”“服務能力”“服務組織”“服務對象”“挑戰(zhàn)性工作”“實現(xiàn)價值”“獲得尊重”。2)增加指標。①根據(jù)第1輪專家建議和所查閱的資料,在二級指標——“外部收獲”的下一級增加“閱歷經(jīng)驗”“榮譽表彰”和“社會資源”3個指標,這些指標在第2輪專家征詢時的均數(shù)和變異系數(shù)均符合選取標準。②根據(jù)第1輪專家征詢結果,將“健身人數(shù)普遍增加”歸為“服務頻度”,通過服務人數(shù)的多少判斷服務頻度。但是在第2輪專家征詢時,“健身人數(shù)普遍增加”未達到指標選取標準,鑒于評估需要,所以將該表述修改為“服務人數(shù)”,并在第3輪專家征詢時達到了指標選取標準。③雖然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但資金投入是確保全民健身活動正常開展必不可少的一個指標,所以根據(jù)第2輪專家征詢結果增加了一個三級指標——“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資金投入”。該指標在第3輪專家征詢時的均數(shù)和變異系數(shù)均符合指標選取標準。3)調整和分析保留指標。遵循相同指標內(nèi)涵一致、精準命名原則,根據(jù)第1輪和第2輪專家征詢結果調整三級指標的名稱。例如:將“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修改為“踐行全民健身活動”;將“節(jié)省人力資源成本”修改為“降低全民健身活動成本”;將“促進社會和諧”修改為“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科學性”“專業(yè)性”和“多元化”分別依次修改為“科學需求”“專業(yè)需求”“多元需求”;等等。第3輪專家征詢結果顯示,無指標修改建議。
總體而言,三級指標的重要程度得分范圍為4.00~4.82,變異系數(shù)范圍為0.09~0.23。此外,未修改的三級指標在專家征詢過程中均達到指標選取標準,修改的三級指標在第2輪和第3輪專家征詢過程中均達到指標選取標準,且第3輪的Kendall’系數(shù)為0.645、p<0.05?;谝陨?,最終確定由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36個三級指標構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3.2.4 "權重確定
指標體系確定后,使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指標判斷矩陣,將15位專家對不同層次指標的重要性評分輸入軟件“Yaahp”,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見表3)。
3.3 "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分析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相對于其他績效評估,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指標數(shù)量多,并且要從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等多維度全面了解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成效、開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構建的指標體系體現(xiàn)了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和體育強國建設推進實施過程中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需求和要求,評估指標及其權重分配符合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實際情況。
由表3可知,4個一級指標權重依照系數(shù)由大到小排序依次為:服務維度(0.400)、價值維度(0.300)、學習與成長維度(0.188)、內(nèi)部流程維度(0.111)。可見,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權重系數(shù)最大的是服務維度,而內(nèi)部流程維度的權重系數(shù)最小,說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具有弱組織管理性質。
從二級指標分析,二級指標按照權重系數(shù)由大到小排序居于前三的依次是服務質量(0.208)、社會責任(0.162)、服務需求(0.124),居于后三的依次是外部收獲(0.042)、體育消費(0.037)、流程與管理(0.017)。由此可見,服務質量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根本,高質量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既可以滿足我國居民的高要求,又可以促進實現(xiàn)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目標。
從三級指標分析,三級指標中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權重系數(shù)最大,監(jiān)督管理(0.007)、溝通協(xié)作(0.006)、選拔培訓(0.004)是權重系數(shù)由大到小排序居于最后的3個指標,且都屬于內(nèi)部流程維度。由此可見,社會體育指導員主要是自發(fā)自愿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提供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而其所隸屬的體育組織對其的監(jiān)督管理和培訓在其提供志愿服務時不是最重要的。
以價值維度為例,該維度的二級指標中的“社會責任”最為重要,其權重系數(shù)大于“健身文化”,尤其大于“體育消費”,三級指標中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權重系數(shù)大于整個指標體系的其他三級指標,甚至還大于二級指標——“體育消費”的權重系數(shù)。由此可見,全民健身志愿者具有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這就決定了其應更加重視自身提供服務的價值和效果。
4 "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模糊綜合評價——以部分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績效評估數(shù)據(jù)為例
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全民健身活動的宣傳者、科學健身的指導者、健身活動的組織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者,長期活躍于各種類型的全民健身活動中。截至2023年底,我國累計培養(yǎng)社會體育指導員3 200 000人[50],具有了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人員條件。目前,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尤其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間最長的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的評估,可以體現(xiàn)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現(xiàn)狀,并且還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因此,首都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大學、西安體育學院、廣東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及河南體育學院5個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的調查數(shù)據(j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xiàn)目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主要成效和不足,所以可以基于此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高質量供給提供建議。
4.1 "模糊綜合評估過程
4.1.1 "確定評估對象因素集
根據(jù)最終選取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的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36個三級指標構建評估對象因素集。該因素集由4個一級指標(Ui)、12個二級指標(Uij)和36個三級指標(Uijk)構成。其中:一級指標集為U={U1,U2,U3,U4}(U1為價值維度、U2為服務維度、U3為內(nèi)部流程維度、U4為學習與成長維度);二級指標集為U1={U11,U12,U13}(U11為健身文化、U12為體育消費、U13為社會責任);三級指標集為U11={U111,U112,U113}(U111為營造全民健身氛圍、U112為引領健康生活方式、U113為踐行全民健身活動)。
4.1.2 "建立評估等級
根據(jù)最終選取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三級指標編制的包含36個題項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問卷》的5級評判標準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因素集劃分為以下5個等級,即V={V1,V2,V3,V4,V5}={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其中的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依次分別賦值為5、4、3、2、1。
4.1.3 "權重集的確定
模糊權重集是在表3的權重系數(shù)基礎上建立的。例如,一級指標中的某個指標為WU={0.300,0.400,
0.111,0.188}、二級指標中的某個指標為WU1={0.102,
0.037,0.162}、三級指標中的某個指標為WU11={0.026,
0.037,0.039},其他指標依此類推。由于每個評估因素在評估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時的重要性不同,所以對評估結果的影響也不同。
4.1.4 "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結果的運算
將由578份問卷統(tǒng)計得到的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相關數(shù)據(jù)按照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程序進行三級指標的多級模糊綜合評估運算,然后逐步完成二級指標和一級指標的多級模糊綜合評估運算,得到各個指標的最終得分,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結果如下。
1)對問卷中的指標進行等級隸屬度計算,得到二級指標的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結果(如圖1所示)。
2)根據(jù)三級指標的權重和三級指標的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結果,使用與三級指標相同的計算方法,對一級指標進行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結果如圖2所示。
3)從一級指標的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結果可知:價值維度為Bu1=[0.615,0.305,0.057,0.011,0.011]、服務維度為Bu2=[0.474,0.351,0.108,0.047,0.020]、內(nèi)部流程維度為Bu3=[0.457,0.384,0.122,0.024,0.013]、學習與成長維度為Bu4=[0.520,0.369,0.086,0.018,0.007],由此計算出總體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的綜合評估向量,即B=WR=[0.523,0.344,0.090,0.028,0.014]。
通過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總體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結果為非常優(yōu)秀的占比為52.3%,優(yōu)秀的占比為34.4%,一般的占比為9.0%,不優(yōu)秀的占比為2.8%,非常不優(yōu)秀的占比為1.4%。賦值集合取D=[95,85,75,65,55,45]T,其中:91~100分為很好;81~90分為較好;71~80分為好;61~70分為一般;51~60分為差;41~50分為較差;40分以下為很差[51]。多級模糊綜合評估得到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總體績效評估得分為88.195,屬于較好水平。由表4可知,被調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服務績效各個一級評估指標的總分在80~90分之間,且都在85分以上,但是都未達到90分。這說明被調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志愿服務雖然總體評價較好,但是作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主要踐行人群,而且是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還有改進的可能。
4.2 "各維度指標的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結果分析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者在助力全民健身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根據(jù)評估結果(見表4、表5、表6)做如下分析。
4.2.1 "價值維度的整體評估得分高,社會責任尤其被認可,但是資金投入的得分不高
價值維度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4個一級指標中評估得分最高的。該維度下一級指標中的社會責任的評估得分最高,其次是健身文化,體育消費的評估得分最低,與這3個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大小排序一致。由此可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可以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尤其社會責任擔當方面被高度認可,同時在體育消費方面也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在體育消費的三級指標中,帶動體育消費的評估得分最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資金投入評估得分最低。但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廣泛開展本身需要一定的資金和大量社會資源的支持,尤其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體系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才能更充分地配置全民健身活動資源[6],以及促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高質量供給。因此,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廣泛供給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大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建設力度,滿足我國民眾有償或無償使用全民健身公共設施的需求[52],同時還應吸納政府財政投入之外的社會資金和社會資源,為全民健身場地服務注入新的活力。2016年10月發(fā)布的《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倡匯聚社會力量增加公共服務供給[53],但是相對于承接政府采購和公益性捐贈,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起步較晚[54],并且當前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仍舊不充分,尤其需要我國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予以重視,為社會力量介入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創(chuàng)造良好的參與條件。
4.2.2 "服務維度整體評估得分相對較低,雖然接受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人數(shù)多,但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躍度不夠
提供滿足我國廣大民眾需求的高質量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是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實施的重要基礎,但是服務維度在一級指標中評估得分最低,其下一級指標的評估得分排序和權重系數(shù)由小到大排序均為服務頻度、服務需求、服務質量。在服務頻度的三級指標中,服務人數(shù)的評估得分最高,服務時長次之,服務頻次最低,但是這3個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排序卻是服務頻次、服務人數(shù)、服務時長。相較而言,服務頻次雖然最重要,但是評估得分卻最低。同樣,在服務質量的三級指標中,權重系數(shù)最大的服務效率的評估得分卻最低。此外,在服務需求的三級指標中,科學需求和多元需求的評估得分也不高。由此可見,社會體育指導員雖然服務的人數(shù)較多,但是服務經(jīng)常性未做到、服務時長不足、服務效率不高。因此,招收更多具有一定技術等級的體育專業(yè)人才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活躍度,并將其參與熱情轉化為持續(xù)的服務次數(shù)和穩(wěn)定的服務時長,成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高質量供給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4.2.3 "內(nèi)部流程可以確保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供給,但有助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高質量供給的指標的評估效能不足
內(nèi)部流程維度是從組織管理角度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過程進行的評估。該維度評估得分僅高于服務維度,低于其他2個一級指標。該維度的下一級指標的評估得分由高到低排序為流程與管理、激勵與優(yōu)化、標準與規(guī)范,對比其權重排序(激勵與優(yōu)化、標準與規(guī)范、流程與管理),權重系數(shù)最小的流程與管理是內(nèi)部流程維度評估得分最高的二級指標,而該維度的三級指標中的優(yōu)化措施、選拔培訓和法規(guī)條例的評估得分均最低。由此可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流程與管理是確保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供給的基本要素,但是標準與規(guī)范、服務人員的選拔培訓、服務質量提高與激勵、措施優(yōu)化、保障服務的法規(guī)條例等有助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高質量供給的指標的評估效能不足。從全民健身服務流程和管理而言,起關鍵作用的是全民健身組織。例如,《關于印發(fā)〈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長效化機制工作方案〉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通知》中就提出,充分依托和發(fā)揮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協(xié)會的作用,盡快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體系。然而,當前缺少專門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并且社會體育指導員主要在社會體育指導員協(xié)會、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各級單項體育協(xié)會、人群協(xié)會等經(jīng)常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體育社會組織指導下供給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因此,針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選拔培訓、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優(yōu)化措施與法規(guī)條例的評估得分不高,應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的規(guī)范化建設作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專業(yè)化的突破口。
4.2.4 "成長與發(fā)展維度的評估得分相對較高,說明應重視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成長和成就獲得感
有經(jīng)濟學家歸納了3種志愿服務動機,即附加公共利益、滿足自身樂趣、獲得專業(yè)經(jīng)驗與技能以及社會資源。這3種動機從經(jīng)濟人的角度解釋了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源動力。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成長與發(fā)展維度動機的滿足會影響其提供志愿服務的經(jīng)常性和持續(xù)性,成長與發(fā)展維度的權重系數(shù)由大到小排序為發(fā)展空間、內(nèi)部成長、外部收獲,但是評估結果排序為外部收獲、內(nèi)部成長、發(fā)展空間,權重系數(shù)最小的外部收獲的評估得分卻最高。其中:外部收獲的下一級指標中的閱歷經(jīng)驗的評估得分最高,其次是社會資源,而榮譽表彰的評估得分卻最低;發(fā)展空間的下一級指標中的學習機會評估得分最高,實踐平臺的評估得分最低;內(nèi)部成長的下一級指標中的成就需求的評估得分最高,情感歸屬的評估得分最低?;谝陨?,從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自愿性質和參與動機而言,如果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實踐平臺、外部表彰、情感歸屬等方面有關獲得閱歷經(jīng)驗、學習機會和成就的內(nèi)在動機沒有得到滿足,就會間接造成缺乏長期提供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動力,從而會影響志愿服務長效性和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體系構建的內(nèi)生動力。當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主要處于一種由社會體育指導員自治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會間接導致社會體育指導員自我追求目標與高質量志愿服務供給目標不相適配,成為目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高質量供給的桎梏。因此,要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基于主觀認知基礎上的服務意識,就需要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健身文化氛圍,豐富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培訓內(nèi)容和形式,搭建高質量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完善外部表彰與獎勵措施,以及創(chuàng)造更好的外部條件激發(fā)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服務動機。
5 "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1)將平衡記分卡(BSC)的核心思想運用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通過德爾菲法從價值維度、服務維度、內(nèi)部流程維度、學習與成長維度構建了由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36個三級指標組成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并進行權重賦值。結果顯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及其權重分配切合我國當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實際,同時也可以反映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的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將平衡記分卡(BSC)的核心思想應用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領域構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是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過程和成效的中觀評估,既非對全國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整體的宏觀評估,也非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協(xié)會或社會體育指導員個人的微觀評估,這正是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2)部分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被認可度高,服務對象廣泛,社會體育指導員表現(xiàn)出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多級模糊綜合評估結果顯示,價值維度的整體評估得分高,成長與發(fā)展維度的評估得分相對較高,內(nèi)部流程維度和服務維度的評估得分均相對較低。當前,需要重視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的規(guī)范化建設,改變?nèi)鄙偃窠∩碇驹阜兆ナ值臓顟B(tài),解決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者活躍度不夠、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服務內(nèi)生動力不足、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服務意識不強等影響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高質量供給的問題。
5.2 "建議
1)加強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組織建設,并將長期提供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及其協(xié)會納入志愿服務管理體系,重點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內(nèi)部流程的管理效能。
2)重視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規(guī)范化,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從業(yè)資格制度,優(yōu)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內(nèi)容和培養(yǎng)方式,加強對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過程的評估,切實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服務意識和提高其服務質量。
3)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志愿服務的內(nèi)生動力,為其提供成長與發(fā)展的機會,進而促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長效化。
4)以建設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導向,豐富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宣傳方式和獎勵方式,鼓勵社會資本的投入,優(yōu)化配置全民健身活動資源,促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高質量供給。
5.3 "研究展望與存在的不足
未來的研究應促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應用,探究通過不同專家和指標體系構建程序構建的指標體系的差異,關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標準施行效果和不同類型的全民健身活動的成效。此外,本研究還有不足之處。具體有如下幾個方面。1)需要結合我國地域特點和具體運動項目加強對各類公益性體育組織開展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評估,并將其作為非營利性體育組織參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重要參考。2)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自5個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還不能充分體現(xiàn)我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績效的總體特征。3)本研究未涉及全民健身活動組織方等具體主體與績效評估結果的相關關系分析,地域的代表性也有局限性,均有待后續(xù)研究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1-03-13)[2022-
01-04].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
681.htm?eqid=9bb919dd00014d6d0000000364953b44.
[2] " “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EB/OL]. (2016-10-25)[2022-
01-04]. 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
174.htm.
[3] " “十四五”體育發(fā)展規(guī)劃[EB/OL]. (2021-10-26) [2022-01-
27].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6/conten
t_5644891.htm.
[4] "馬德浩. 中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建設成效、制約因素與促進策略[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50(1):27-34.
[5] "波伊斯特. 公共與非營利組織績效考評:方法與應用[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9.
[6] "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 2022-03-23) [2022-07-04].http://www.gov.cn/zh
engce/2022-03/23/content_5680908.htm.
[7]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17-10-27) [2022-01-28]. https://www.gov.cn
/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8]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 (2022-10-25)[2022-11-12].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9]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chǎn)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 [EB/OL]. (2014-10-02) [2022-10-04]. https://www.gov.cn/g
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71071.htm.
[10] "于善旭. 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納入我國志愿服務體系的探討[J]. 體育學研究,2018,1(3):37-47.
[11] "孟歡歡,李健,石金麗. 《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修訂的動力、原則和內(nèi)容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50(3):1-11.
[12] "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xié)會. 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fā)展報告(2016—2020年)[R].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22:18-239.
[13] "史小強,戴健. “十四五”時期我國全民健身發(fā)展的形勢要求、現(xiàn)實基礎與目標舉措[J]. 體育科學,2021,41(4):3-13.
[14] "田勝國,張大為. 政府履行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有效供給責任的理性定位、現(xiàn)實困境與邏輯進路[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3,43(5):61-69,128.
[15] "張瑞林,王曉芳,王先亮. 基于BSC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管理[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29):8-13.
[16] "王曉芳,劉江宏,龐宇. 基于BSC的體育非營利組織績效管理[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2):70-75.
[17] "史小強. 新時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結構模型的構建與實證研究——基于“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的量度[J]. 體育科學,2018,38(3):12-26.
[18] "史小強,戴健. 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3):48-57.
[19]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國家體育總局評估《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實施效果[EB/OL].(2015-12-24) [2022-08-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
5-12/24/content_5027122.htm.
[20] " 劉國永,戴健,曹可強,等. 群眾體育藍皮書:中國群眾體育發(fā)展報告(2018年)[R].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262.
[21] "袁鋒,張曉林. 我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1):40-43.
[22] "盧志成. 我國城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概觀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4):8-17.
[23] "李璟圓,羅軍.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9(10):56-62.
[24] "張鳳彪,王松.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價研究述評[J].體育科學,2017,37(4):62-73.
[25] "SALEK S M, HOSKYN S L, JOHNS J, et al. Pan-canadian pharmaceutical alliance(pCPA): Timelines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Front Pharmacol,2018,9:1578.
[26] "許晴晴,嚴永富,劉世煒. 基于德爾菲法評估2010—2022年我國控煙現(xiàn)狀與MPOWER要求差距[J]. 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23,24(3):168-173.
[27] "夏謙謙. BSC在我國行政管理績效評估中的修正[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6,28(1):138-141.
[28] "KAPLAN R S, NORTON D.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22(3):71-79.
[29] "尼文. 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平衡計分卡[M]. 胡玉明,譯. 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4:78.
[30] "袁勇志. 公共部門績效管理: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實證研究[M]. 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10:37-184.
[31] "LATIF R A, MOHAMED R, DAHLAN A, et al. Using delphi technique:Making sense of consensus in concept mapping structure and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MCQ)[J]. Education in Medicine Journal, 2016, 8(3):89.
[32] "群眾體育司. 2022 年“國際志愿者日”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主題示范活動暨“兩在兩同建新功走基層送健康”志愿服務活動圓滿舉辦[Z/OL].(2022-12-07)[2022-07-04]. https://www.sport.gov.cn/qts/n15156/c25001722/content.html.
[33] "呂翔. 2023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優(yōu)秀案例名單揭曉,江蘇4個案例入選[Z/OL].(2024-01-08)[2024-01-05].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5675440730/152485a5a02001n
jr0.
[34] "蔣興華. 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對體育公共服務的價值與影響[DB/0L].(2019-01-03)[2018-11-18].https://www.sport.org.cn/zfs-data/2018/yb/2018/1118/300877.html#.
[35] "韓天. 2022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項目庫征集活動啟動[N].中國體育報,2022-10-27(6).
[36] "陳鵬,汪永濤. 群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探析——以雅安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服務中心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14(3):36-40.
[37] "中國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 中國志愿服務發(fā)展報告(2017年)[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5-39.
[38] "王存良. 美國公共體育服務中社區(qū)體育志愿者的管理模式[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8):13-17.
[39] "陳小沁. 奧運志愿活動與北京市社會志愿服務體系的建設[J]. 北京社會科學,2009(3):29-33.
[40] "薛玉佩. 美國體育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及其啟示[J]. 體育文化導刊,2012(11):16-19.
[41] "王興華. 大學生參與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動機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17(2):157-161,180.
[42] "賈靜. 長春市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參與社區(qū)體育志愿服務的動機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38.
[43] "崔巖. 當前我國公眾的志愿服務參與動機研究[J].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報,2022,42(3):98-115,131-132.
[44] "馬靜宜,董雪凡,胡鈺軒,等. 承德市社區(qū)老年人志愿服務動機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心理月刊,2023,18(19):209-211.
[45] "戴黍,劉甜芳. 老年與青年志愿服務的對比研究[J]. 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43(6):69-74.
[46] "蔣巍. 中國志愿者服務動機結構研究——基于廣東省志愿者的問卷調查[J]. 中國青年研究,2018(6):59-65.
[47] "石陽君. 北京體育大學學生參與體育賽事志愿服務意向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8:57.
[48] "祁文博. 大學生參與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動機對重復參與意愿的影響研究[D]. 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23:49.
[49] "張一萌,李延超. 社會交換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參與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動機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7,38(4):6-10.
[50] "李洋,季芳. 全民健身活力迸發(fā)(大數(shù)據(jù)觀察)[N/OL]. 人民日報,2024-03-27[2024-05-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627869776900488amp;wfr=spideramp;for=pc.
[51] "張永韜,王明濤. 成都建設世界賽事名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48(3):77-85.
[52] "劉昕彤. 社會力量參與讓全民健身更有活力[N/OL]. 中國體育報,2022-06-15[2024-05-09].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7533/c24355231/content.h-
tml.
[53] "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EB/OL].(2016-10-12)[2022-01-27]. http://www.gov.cn/xinwen/2016-10/12/content_5118211.htm.
[54] "張玉瑩,肖坤鵬. 社會力量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方式、困境與對策[J]. 山東體育科技,2022,44(1):72-78.
收稿日期:2023-08-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6BTY01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2amp;ZD336)。
第一作者簡介:夏樹花(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E-mail:xsh2023@163.com。
作者單位:1.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2;2.河南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40;3.北京體育職業(yè)學院,北京 100075。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2, China; 2. Henan Sports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0, China; 3. Beijing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007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