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藝術語言是英語文學作品的靈魂,承載著作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再現原作的藝術魅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闡述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處理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忠實、傳神、創(chuàng)造性、審美等處理原則,并從語音、詞匯、句法、修辭、文化等層面探討了具體的處理措施,以期為英語文學翻譯實踐提供借鑒。
[關 鍵 詞] 英語文學翻譯;藝術語言;處理原則;處理措施;語言表現力
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的結晶。英語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藝術語言,如詩歌的韻律、散文的意象、小說的風格等,譯者需要敏銳地感知并巧妙傳達。但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英語文學藝術語言的翻譯一直是個難題。譯者除了要深刻領會原作的藝術魅力,還要在目的語中找到契合的表現形式,既不能照搬硬套,喪失藝術感染力,也不能改頭換面,背離原作風貌。如何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求平衡,是對譯者的藝術修養(yǎng)和語言駕馭能力的考驗。當今中西文學交流日益頻繁,亟須探討行之有效的英語文學藝術語言翻譯策略,用目的語再現原作的獨特韻味,促進中西文學的互鑒共賞。
一、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藝術語言處理的重要性
(一)傳遞原作藝術魅力
英語文學作品以語言塑造形象、營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作品中的藝術語言,如詩歌的韻律、散文的意象、戲劇的對白,是作品藝術魅力的集中體現。譯者只有充分領悟原作的藝術語言,并在譯文中予以充分展現,才能使目的語讀者感受到作品的美學旨趣和藝術個性,進而引發(fā)審美共鳴。反之,如果譯文晦澀枯燥,缺乏藝術表現力,就無法再現原作的神韻和風采,難以引起讀者興趣,也就無法完成文學作品交流傳播的使命。因此,必須重視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其直接關系到原作藝術魅力能否得到傳遞,關系到文學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二)促進文化交流
文學作品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藝術語言作為作品的載體,既融入了作家的文化修養(yǎng),也凝結了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譯者對英語文學作品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讀者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知。藝術語言若處理得當,能使譯文充滿異域風情,讓讀者在閱讀中跨越文化的藩籬,領略不同文化的內涵;反之則可能扭曲原作的文化內涵,加深文化隔閡??梢姡囆g語言的翻譯不僅傳遞了語言信息,更搭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重視藝術語言的處理,有助于增進中西方讀者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和欣賞。
(三)豐富目標語言表現力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交匯融合。譯者在處理英語藝術語言時,往往需要在漢語中尋找對等的表現手段,激活漢語的表現潛力。一部分英語修辭格、句式經過翻譯實踐的檢驗,逐漸被漢語吸收,成為漢語新的表現元素。例如,王爾德戲劇的機智對白、狄更斯小說的批判諷刺手法,經翻譯引入,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表現力。譯者在英漢藝術語言的轉換中,不斷突破漢語表達的程式化傾向,挖掘漢語的審美潛能,有助于漢語在博采眾長中更加靈活多樣。
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藝術語言處理的原則
(一)忠實原則
忠實是文學翻譯的基本原則。譯者要做原作的“忠實仆人”,力求準確傳達原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在處理藝術語言時,要尊重原作的表現方式,不能隨意改變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應保留作品的形象思維和藝術風格。同時,藝術語言往往寄寓了作者的某種獨特感受,蘊含了作品的題旨寓意,所以譯者要認真領會,避免曲解作品意圖。值得注意的是,忠實并非機械的對等,而應在語言轉換中保持靈活性。過于拘泥字句形式,反而容易造成譯文的僵化、晦澀。譯者需要在忠實原作內容的前提下,適當變通處理藝術語言的外在形式,做到形神兼?zhèn)?、化形傳神?/p>
(二)傳神原則
與忠實原則相輔相成的是傳神原則。所謂“傳神”,就是力求再現原作的神韻和風貌,使譯文的藝術感染力與原作相似。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作品藝術語言的感悟之上。因此,譯者不能僅滿足于字面意義的傳達,而要著眼于藝術語言的形象塑造功能和情感表達功能,激活讀者的想象力,引發(fā)讀者的審美體驗。傳神原則強調譯者要從整體上吸收原作的藝術精髓,用目的語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而不是就事論事的表面模仿。正如賈植芳所言,文學翻譯貴在神似,不在形似。譯者要立足母語的表現習慣,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找到恰切的表達方式,進而傳遞原作的意蘊和美感??梢哉f,忠實原則與傳神原則是文學翻譯的兩翼,缺一不可。唯有忠實傳神,方能使譯文獲得與原作相媲美的藝術魅力。
(三)創(chuàng)造性原則
文學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面對原作精心雕琢的藝術語言,譯者既不能望而卻步,也不能亦步亦趨,而應本著創(chuàng)新的精神,突破常規(guī)的束縛,探索個性化的表現途徑。這就要求譯者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兩種語言之間尋求契合點,以變換的形式表現原作的內在旨趣。例如,徐志摩翻譯泰戈爾的詩歌時,就以白話文的新詩形式替代了原作的韻文形式,更好地再現了原詩的意境美。又如,錢鐘書翻譯《紅樓夢》時,在百回詩詞的處理上,采用英語十四行詩體,與中國詩詞在意境、韻味上巧妙呼應??梢?,藝術語言的翻譯有時需要譯者打破常規(guī)思維,別出心裁,在創(chuàng)造性轉換中實現藝術風貌的再現。當然,創(chuàng)造性原則并非主觀臆斷的徑行其是,而要以忠實原作為前提,做到有根有據、有的放矢。唯其如此,才能在再創(chuàng)造中實現形式與內容的契合統一,賦予譯作嶄新的藝術生命力。
(四)審美原則
文學是一種審美活動。文學翻譯既要考慮原作的審美旨趣,又要顧及譯文讀者的審美期待。譯者在處理藝術語言時,要站在鑒賞者的角度,對原作的意象、節(jié)奏、風格等進行整體把握,領會作品的美學內涵。同時,要充分估計目的語讀者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趣味,選擇適當的表現方式,實現審美意趣的共鳴。例如,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意境空靈飄逸,后期印象派的翻譯如果采用寫實主義手法,就難以傳達詩歌的超脫美。又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語言華麗典雅,魏爾倫象征主義風格的翻譯就未免隔靴搔癢。審美原則要求譯者在深入領悟原作審美內涵的基礎上,立足于目的語讀者的審美接受能力,在異質審美中求同存異,進而實現情理交融、形神兼?zhèn)涞乃囆g效果。
三、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藝術語言處理的措施
英語文學作品的藝術語言體現在語音、詞匯、句法、修辭、文化等多個層面。譯者需要根據不同語言層面的特點,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一)語音層面
英語詩歌常用的語音修辭手法,如頭韻、尾韻、擬聲等,都是對作品音樂性的錦上添花。譯者要盡量在譯文中復現原作的音韻美。一是要利用漢語聲、韻、調的特點,創(chuàng)造與原作相近的音響效果。例如,徐志摩在翻譯濟慈的詩歌時,就充分利用了漢語的四聲變化,再現了原詩的抑揚頓挫。二是對無法直接對應的語音修辭手法,可采取一定的補償措施。例如,頭韻可以用雙聲、疊詞等加以彌補,讓譯文在語音和節(jié)奏上呈現出近似的音樂感。三是對擬聲詞的翻譯,要因地制宜,靈活處理。有時可以采用移譯法直接移用漢語擬聲詞,有時可采用意譯法將聲音喻為某種動作,給人以聲音的聯想。例如,莎士比亞的“Break,break, break/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一般譯為“拍吧,拍吧,拍吧/在你冷灰色的礁石上,啊,大?!?,通過“拍”字傳神地表現了海浪的節(jié)奏感。
(二)詞匯層面
英語文學作品常常包含大量生動、新穎的詞語,如雙關語、新造詞等,體現了作者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譯者要努力在目的語中再現這種詞匯特色。一是對于雙關語,既要考慮表層詞義,又要考慮弦外之意,盡量做到意義雙全。例如,莎士比亞喜劇中的雙關對白,往往一語多義,笑里藏刀,需要譯者選擇承載多重意蘊的詞語,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二是對于新造詞,譯者要在把握詞義內涵的基礎上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用靈活新穎的詞語再現原詞的藝術感染力。例如,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中有大量音譯、異議的新詞,譯者往往需要因詞造詣,創(chuàng)造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三是對于習語、俚語,要做到雅俗共賞,既突出口語的親切質樸,又不失文學的品位。例如,狄更斯作品中的方言土語,往往蘊含著獨特的地方色彩,譯者需要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時,適度標注,方便讀者理解。文學作品的詞匯處理需要譯者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在保持忠實傳達的同時,追求意境神韻的傳神再現。
(三)句法層面
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句式變化豐富,往往蘊含著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譯者要充分領悟原文句式的表現功能,把握原文句式的節(jié)奏和韻律,靈活處理,力求再現原作的藝術魅力。不同句式的長短、頓挫、抑揚等會營造出不同的音樂美感,譯者要巧妙運用目的語的語序、停頓等手段,盡可能再現原文的音韻之美。例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句式整飭工穩(wěn)、富有韻律感,譯文要力求譯句在形式上勻稱和諧,可用抑揚格五音步等加以模擬,使其在朗讀時能夠產生相近的審美感受。要注重句式的多樣性,避免句式呆板單一,譯者可以仿照原文的句式特點,靈活運用目的語習慣的表達方式。例如,英語中的被動句、強調句等,可以翻譯成漢語習慣的主動句、判斷句等,做到形合神合,避免生硬呆板。又如,海明威的小說中大量使用簡短句,譯文可以適當采用祈使句、感嘆句等加以靈活變換,使譯文更加靈動有致。面對英語原文鮮明的句法特色,譯者要在直譯和意譯中尋求平衡,有時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句法形式,忠實傳達原作的獨特個性;有時則需要本著信、雅、達的原則,合理調整語序,對原文的句式做靈活處理,使譯文更加流暢自然,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在句法層面的翻譯中,譯者要在尊重原文藝術個性和顧及譯文可讀性之間尋求契合點,力求在兩種語言習慣的差異中找到最佳的表達方式,使原作的藝術魅力在譯文中得到充分展現。
(四)修辭層面
英語文學作品中運用了大量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排比等,這些都是作者塑造意象、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譯者要全面把握原作的修辭特色,力求在譯文中既能傳達原作的思想內容,又能再現其藝術形式,做到形神兼?zhèn)?。要靈活處理直譯與意譯的關系,對于一些意義明確、形象生動的比喻,一般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完整保留原作的比喻形象,給讀者以直觀的印象;而對于一些隱含的文化內涵、難以直譯的暗喻,則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靈活使用目的語中類似的修辭手法進行闡釋,化用目的語的修辭習慣,巧妙傳達原作的言外之意。要注重修辭手法的補償和重構,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并非所有的修辭格都能在譯文中找到對應的表現形式,這就需要譯者因地制宜地進行補償和重構。例如,在形式上無法完全復現原作的修辭格時,可以在譯文中采用其他的表現手法進行彌補,進而通過形式變換傳達原作的修辭效果。例如,《麥克白》的漢譯文沒有完全復現原作的頭韻,而是用排比句式、對偶語等加以彌補,使節(jié)奏韻律方面具有與原文相近的藝術感染力。譯者要注重英漢修辭手法的異同,在直譯的基礎上善于利用目的語特有的修辭手法,使譯文更加生動傳神。例如,可以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漢語習語化用原作的意象,用工整的對偶、鏗鏘的排比等強化原作的語勢,在異質同構中達到形神兼?zhèn)涞乃囆g效果。文學翻譯中修辭層面的處理需要譯者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在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修辭習慣中尋求契合點,力求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產生共鳴,使原作的意蘊通過巧妙的譬喻寄托、夸飾渲染躍然紙上,引起讀者的情感共振。
(五)文化層面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烙印,其藝術語言往往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譯者要在全面把握原作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采用恰當的處理策略,化解文化障礙,促進跨文化交流。在文化意象方面,原作中的一些意象如宗教典故、民俗風情、歷史人物等,往往難以從字面意思直接理解其內涵,需要譯者用目的語文化中的對應意象或習慣表達加以替代闡釋,使譯文更加貼近本土讀者的文化語境,引發(fā)本土讀者的情感共鳴。在文化負載詞的處理方面,一些詞語背后往往隱含著特定的文化內涵,譯者要在傳達其字面含義的同時,深入挖掘其言外之意,可以采用直譯加注釋的方式,也可以用意譯的方法加以闡明,使譯文讀者領會其文化意蘊。在文學體裁的處理方面,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不同語言中的詩歌、小說等文學體裁在表現形式上往往大相徑庭。譯者要立足于母語的表現習慣,對原作的體裁形式做靈活處理,實現異質文學的互鑒共賞。例如,英語十四行詩可以意譯為漢語的律詩、絕句等,在形式上迎合譯文讀者的審美習慣,同時又折射出原作的風貌特征,在差異中實現共通。在處理文化層面的藝術語言時,譯者要在“入”與“出”之間把握分寸,既要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要在求同存異中促進文化交流,從而在跨文化轉換的過程中實現藝術內涵和審美情趣的傳播。
四、結束語
英語文學藝術語言的翻譯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譯者需要遵循忠實原則、傳神原則、創(chuàng)造原則、審美原則,因地制宜地采用處理策略,既要全面把握原作的藝術特色,準確、生動地再現原作的藝術魅力,又要立足于母語的表現習慣,本著通達、優(yōu)美的原則,創(chuàng)造性地轉換語言形式,在藝術感染力上力求與原作媲美。文學翻譯不能就語言論語言,還要充分體現譯者的文化修養(yǎng)和人文關懷,在語言轉換中實現情感、個性、審美的交流,從而為中西方文化搭建溝通的橋梁。
參考文獻:
[1]鄧麗平.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和措施分析[J]. 2024(13):71-73.
[2]錢秀榮.淺析文學作品漢英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J].漢字文化, 2023(15):163-165.
[3]石蕊.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J].長江叢刊,2022(2):13-15.
[4]萬宗琴.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分析[J].世紀之星(交流版),2022(23):25-27.
作者單位:惠州城市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