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镠,1929年3月生,1946年1月入黨,194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文學院教育系。曾任北京大學團委書記、北京團市委副書記、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市委副書記兼教育工委書記、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第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全城歡欣鼓舞,很多大中學生走上街頭,加入迎接解放軍進城的隊伍。我當時是北京大學教育系的在校學生,也是北京大學地下黨的黨總支委員,親身經(jīng)歷并參與組織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至今記憶猶新。
沙灘民主廣場的報告會:
從馬列主義啟蒙教育入手
北平解放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從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入手的。當時多數(shù)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還知之甚少。為了迎接全國解放和加強學校的革命隊伍建設,各高校黨團組織繼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積極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
1949年4月,中共北平市委作出《關(guān)于普遍開展學習運動的決定》,要求“根據(jù)目前的需要和可能,應該各按系統(tǒng),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廣大的工人、學生、群眾的政治學習運動”。6月,市委指示市青年團籌委會利用暑假舉辦大中學生暑期學習團,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唯物史觀、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形勢政策等。
為了辦好學習團,由團中央、全國學聯(lián)、華北革大、市青年團籌委會的干部組成100多人的骨干隊伍,領(lǐng)導這次學習,把這項工作當作大事來抓。參加暑期學習團的大學和中學生將近2000人,共建立4個分團,分別由時任清華大學團委書記的王滸、時任北京大學團委書記的汪家镠等4名同志任團長。
聽報告是在北京大學的沙灘“民主廣場”,學員自帶馬扎。學生從來沒有聽過這樣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報告,但他們卻聽得聚精會神。因為報告內(nèi)容新鮮,專家學者講得又很生動。其中,艾思奇作“歷史唯物論的學習方法”報告,楊甫作“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報告,胡繩作“階級斗爭”報告,胡喬木講“革命的人生觀”,錢俊瑞講“國內(nèi)外形勢”,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學員說:“這是給我們一把鑰匙,去打開馬列主義的寶庫?!?/p>
在學習團總結(jié)時,許多學員表示,在勞動觀點、階級觀點、群眾觀點、革命人生觀等方面收獲很大,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深刻體會到革命取得勝利的艱辛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這場啟蒙教育為他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要跟著黨走革命的路。
學習團還進行了共青團基本知識教育和發(fā)展新團員工作。各分團試點發(fā)展一些團員,舉辦團日活動,舉行宣誓儀式。學習團結(jié)束時共發(fā)展了500多名團員,為開學后全市各學校普遍建立團組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校開設公共必修課:
讓馬列主義理論走進課堂
馬列主義理論課程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重要渠道。除了短期的學習班,一些高校還開設馬列主義理論課程。1949年5月,北京大學文法學院開設了“社會發(fā)展史”和“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政策”課程,分別由著名學者何干之和薛暮橋講授。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開設“政治經(jīng)濟學”課程,分別請經(jīng)濟學家王亞南和沈志遠授課。
8月,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召開常委會,決定各高等學校公共必修課為“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包括社會發(fā)展簡史)、“新民主主義論”(包括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簡史)兩門。各課每周皆為三小時,一學期學完。文法學院另加“政治經(jīng)濟學”為必修課,也是每周三小時,一學期學完。
9月,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舉行華北各大學公共必修課“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座談會,艾思奇在會上介紹了講授這門課的經(jīng)驗。會議明確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學生初步領(lǐng)會并開始建立無產(chǎn)階級立場、觀點、方法,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觀點、群眾觀點和階級斗爭的觀點等。
重要的是開展思想改造:
把學習馬列主義作為終身事
北京大學的政治課是從1949年10月開始的,到12月中旬共學習了“從猿到人”(說明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五種生產(chǎn)方式”(說明階級、階級斗爭和社會的進步)、“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國家與政治”、“人民政協(xié)與共同綱領(lǐng)”等多門課程。全校共有2300多名學生參加了學習。
10月11日,艾思奇講授第一課“學習社會發(fā)展史的目的和學習方法”。他主要是講,學習政治課的目的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進行思想改造。學習時只有聯(lián)系自己的思想,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才能學好。學生經(jīng)過討論,明確了學習馬列主義是終身的事,思想改造也是長期的。
那時,黨團組織在高校學生中也組織政治理論學習,還聯(lián)系實際開展討論。在中國革命取得偉大勝利,中國共產(chǎn)黨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容易為廣大學生所接受。
對多數(shù)出身于非勞動人民家庭、受到過舊社會思想意識影響的青年學生來說,進行思想改造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對一些出身勞動人民家庭的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從新舊社會對比、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的對比中,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增強了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和建設新中國的信心。許多大學生由此確立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理想。
(劉際蓁、班松梅記錄整理)
責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