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將教育改革帶進深水區(qū),給高中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帶來挑戰(zhàn)和機遇。以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深度閱讀能力為主要任務的新教改,倒逼教師必須與時俱進:需在課堂閱讀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開展項目式學習、跨學科融合教學等,對學生注重個性化培養(yǎng),完善評價體系。
關鍵詞:“三新”教改;文本閱讀;文學素養(yǎng);教學評價
“課程標準”要求的以“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簡稱“三新”)為標志的教育改革,將高中語文教學逐步以“教師教”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更加強調文學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而文學類文本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就變得尤為關鍵,加之教育新技術革命也為文學文本教學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因此,探索和深化高中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適應新時代教育技術的新要求,業(yè)已成為當前高中文學教學的重要課題。
“三新”教育改革,即圍繞“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展開的深度教學改革,旨在從根本上重塑我國教育體系,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其中,“深度”二字強調了此次改革與以往的不同——它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調整,而且觸及教育核心的重大變革。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中,這意味著學生需要更加主動參與文本解讀中,通過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深入挖掘文本內(nèi)涵。
“新教材”則注重文學作品的多樣性和時代性,并引入了大量優(yōu)秀的中外文學作品。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還拓寬了其國際視野,更加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讀、多元評價以及批判性思維和審美能力。
“新高考”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這要求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還要注重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在“三新”大背景下,高中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既面臨挑戰(zhàn),也迎來機遇。
文學類文本閱讀歷來是高中教學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但總體狀況一直是分值高、得分低,其產(chǎn)生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閱讀材料選擇往往比較單一,主要以經(jīng)典文學作品閱讀為主,缺乏多樣性、豐富性。這種單一化的閱讀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下降,而且限制了他們的閱讀廣度和深度,也就無法全面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其次,很多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差甚遠,學生難以理解和感受到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實際,也就對作品內(nèi)涵和思想不能深刻理解與感知。再次,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偏離教學目標等問題,他們側重灌輸課本知識,忽視了對知識的引導,使得學生在實際閱讀學習中認知模糊,難以真正掌握閱讀技能。最后,一些學生獨立閱讀能力不強,教師也不注重改善學生的獨立閱讀方式和模式,這極大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一)教學內(nèi)容的調整
新教材和新課程的引入,使高中文學作品內(nèi)容更加豐富和多元。新教材往往包含了更多樣化、更具時代感的文學作品,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教師需要適應新教材的要求,整合教學內(nèi)容,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欣賞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
(二)教學目標的轉變
新高考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這促使文學作品教學必須從傳統(tǒng)知識傳授向素養(yǎng)培養(yǎng)轉變。所以,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文學知識的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教學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方式,提升文學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三)教學評價多元化
新高考評價體系提出“注重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教學評價,發(fā)揮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作用,豐富創(chuàng)新評價手段,注重過程性評價,實現(xiàn)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故教師需要構建注重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和表現(xiàn)性評價,從而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同時,還需要組織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引導他們學會反思并總結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和方法。
教師教學文學類文本閱讀時,應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寫作經(jīng)歷,發(fā)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1]。
(一)創(chuàng)設豐富的任務情境
以教學《與妻書》一文為例。
學習任務一:依托問題,反饋預習
為了檢查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情況,設計兩個問題作為切入點:一是林覺民在寫這封信時的最初感情是什么?二是林覺民在文中回憶了自己與妻子的相處片段,總共有幾處?通過這兩個問題,我們引導同學們回顧課文,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與情節(jié)脈絡,為后續(xù)的情感感悟與朗誦準備打下基礎。
學習任務二:小組合作,感悟情感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梳理文意,并深入探討書信中林覺民的情感變化。通過集體討論與分析,得出書信中林覺民的情感層次特點:含淚而作,思悲交織;曉以大義,理性勸慰;回憶往事,肝腸寸斷;多重問句,不舍留戀;九泉之下,其情難訴;家國情懷,為之大慟。這些情感的把握,為同學們在朗誦中準確傳達人物情感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學習任務三:結合寫作策略,完善朗誦要求
為了提升同學們的朗誦水平,要求從表達方式、標點符號和句式等角度進一步體悟情感。故將同學們分為三組,分別就評價量表中的問題合作探究,并推薦一位代表發(fā)言。在合作探究中,同學們不僅加深了對文章情感的理解,還學會了如何通過語言技巧來增強朗誦的表現(xiàn)力。
在同學們朗誦時,適時引入魯迅《熱風·隨感錄》中的話:“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份熱,發(fā)一份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边@段話不僅與林覺民的情感相呼應,也進一步激發(fā)了同學們對革命精神的感悟與共鳴。
學習任務四:選拔與推薦
根據(jù)朗誦評價量規(guī),讓同學們?yōu)閰⒓永收b比賽的同學打分,并推舉出最能代表班級朗誦水平的學生參加學校的朗誦會。在推舉過程中,同學們紛紛闡述了自己的賦分理由與推薦理由,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與評判能力,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與妻書》的理解與感悟。
學習任務五:課后作業(yè)
為了鞏固課堂成果并拓展同學們的文學視野與寫作能力,布置兩個課后作業(yè):一是熟讀這篇課文并感悟作者的深情與決絕;二是請同學們以林覺民妻子的身份給林覺民回一封信。通過這兩個作業(yè)的設置,希望同學們能夠更深入地把握書信的文學魅力與情感價值。
(二)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1.角色扮演:在教授戲劇或小說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作品中的精彩情節(jié),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和情感。如教授選擇性必修教材中冊第二單元《荷花淀》《小二黑結婚》《黨費》時,可將學生分為三個劇組,每組自行選出導演、編劇、演員、劇務等,用一周時間進行課本劇排練,最后開展班級匯報演出。在排演課本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體會革命志士的革命意志和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無私無畏的精神,從而理解本單元的人文主題——“苦難與新生”。
2.文學研學:教師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進行文學研學,如參觀與文學作品相關的人文圣地、作家故居、歷史遺跡等。這種實地參觀,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和氛圍。比如教授《風景談》《秦腔》后,以“文學與鄉(xiāng)土”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實地旅行,既讓學生了解中國現(xiàn)代散文多樣化的藝術追求,又讓學生親身感受當?shù)刎S富的文學史韻。
例如【懷遠古城文學研學活動設計】
地點:懷遠古城
內(nèi)容:游覽懷遠古城,參觀古城建筑、街道和古跡,感受懷遠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底蘊。在此研學活動中,要求學生就看到的古橋、老街、廟宇等做好記錄。
活動設計:設計一些與古城相關的文學探索任務,如尋找古城中的文學元素、歷史故事等,讓學生在游覽中學習、交流文學。
(三)開展多樣化項目式學習
1.文學作品改編:鼓勵學生將文學作品改編為舞臺劇本或電影腳本等,讓他們通過創(chuàng)作和表演,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題和人物思想。這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2.文學作品研究:指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入閱讀或者比較閱讀,撰寫閱讀心得或研究報告。這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賞析能力,增強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四)注重跨學科融合教學
1.開展學科融合教學:將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如歷史、思政、藝術等)相結合,通過跨學科融合學習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可以結合歷史背景進行分析;在學習現(xiàn)代文學作品時,可以結合政治背景探討其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和人性問題。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開展與文學作品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如文學創(chuàng)作比賽、朗誦比賽、文學社團活動等。這些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寫作素養(yǎng)和綜合分析能力。
(五)完善評價體系,注重個性化評價
教師應按照“三新”的要求,完善評價體系,注重個性化評價。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組織學生開展自評、互評等,以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思維和鑒賞能力。也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學習風格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更加全面地評價他們的學習成果和能力水平。
“三新”理念給高中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在落實“三新”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指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