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保障,直接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加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應對復雜國際形勢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高校應回歸理想信念、強化“四史”教育,指向使命擔當、回歸“意識”教育,圍繞民族團結(jié)、優(yōu)化“價值”教育,立足文化包容、完善“認同”教育,有效提升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1-0049-04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其思想認同和價值觀念直接影響國家的未來發(fā)展。當前,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各種思潮的涌入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影響,導致個別學生在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方面出現(xiàn)動搖。因此,加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是應對復雜國際形勢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高校要采用科學、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方案,有效提升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培養(yǎng)出有理想、有擔當?shù)男聲r代青年,為國家、民族的繁榮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縱觀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自東海之畔的廣袤大地上,各種文化逐漸交融,到秦代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多民族國家,經(jīng)過數(shù)次民族大融合,才有了中華民族的雛形,這也是“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過程。近代以來,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敵侵略,謀求獨立解放,人民逐漸認識到自己有著相同的歷史使命??梢哉f,近代“中華民族”這一觀念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從“自在”到“自覺”的轉(zhuǎn)變[1]。而后,中國共產(chǎn)黨開展了百余年的民族工作實踐,使“中華民族”這一理念具備了空前的歷史價值。在新時代,“中華民族”這一概念已經(jīng)演化到了謀求開放、謀求發(fā)展的新層次,主張依靠各族人民的血脈相連、情感交融,以相同的歷史記憶為節(jié)點,一起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則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大局,立足于全國人民對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向的清晰認識,折射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2]。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爸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揭示了數(shù)千年來人類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展示了新時期民族工作的核心內(nèi)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理念在于,在“民族”“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認識的基礎上,與“意識”有機結(jié)合,并表現(xiàn)出特定的情感行動,進而自覺認同、忠誠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自覺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的覺悟[3]。新時代,大學生只有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夠?qū)€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最終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
1.夯實理想信念根基
培養(yǎng)具有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大學生,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清晰地定義了何謂“認同”,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青年學生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而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技能的大好時機。因此新時代大學生要盡早樹立遠大理想,不負時代、不負黨與人民的厚望,展現(xiàn)現(xiàn)代年輕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良好風貌[4]。當代大學生應當不懼困難、不畏犧牲,用肩膀挑起重擔,展示時代新人的蓬勃朝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顯著提升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增強其社會歸屬感,讓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持續(xù)不斷地引領大學生們成長進步的內(nèi)源動力。久而久之,大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并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即便在面對西方世界的文化侵蝕時,仍然能夠堅守立場,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2.發(fā)揚使命擔當精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讓學生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觀念,深刻認識到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個人奮斗與民族前途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這種認識將推動他們自覺形成“完成使命”的緊迫感,進而樹立堅定的民族認同,培養(yǎng)使命擔當精神,從而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堅定信心、勇往直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5]。
3.強化民族團結(jié)意識
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qū)ⅰ懊褡濉薄爸腥A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串聯(lián)起來,進而創(chuàng)造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抓手,最終為民族團結(jié)工作開辟新的渠道。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生才能夠樹立全局意識,懂得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民族文化,最終強化民族團結(jié)意識,這有助于形成更為穩(wěn)固的社會基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
4.展現(xiàn)文化包容特質(zhì)
中華民族文化不斷從其他民族文化中提煉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分”,以極強的包容性不斷地賦予中華文化新的內(nèi)涵。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集體文化”的價值導向相吻合,有助于各民族從中得到關于“我是誰”“我們是誰”問題的解答。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幫助學生規(guī)避民族虛無主義的陷阱,構(gòu)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的文化認同體系,形成科學的文化交融及推動本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思維,進而確保中華文化在新時代中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持[6]。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黨的全面領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關鍵保障,高校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使高校黨員干部正確執(zhí)行黨的工作方針,從中華民族的利益出發(fā)考慮問題,牢固樹立廣大黨員“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觀念,使他們成為校園內(nèi)“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先行者、示范者。在此基礎上,高校也要打造一批“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表現(xiàn)尤為堅決”的學院、專業(yè)干部隊伍,為開展高質(zhì)量的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2.推動全員參與
只有讓廣大青年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印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并在實踐中踐行理論知識,才能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地扎根于大學生的心中。對此,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工作要秉持“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覆蓋的原則,依照校內(nèi)不同民族學生的生活習慣,切中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化特征,定期舉辦少數(shù)民族基層志愿服務、民族團結(jié)進步宣傳月等活動,支持全校學生切身體會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加強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形成積極擔負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社會穩(wěn)定的責任的共識。這樣,學生才能夠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7]。
3.貫徹育人使命
高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起點,將黨的理論融入學生的思想中,使學生能夠利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國內(nèi)外發(fā)展趨勢,從根本上解決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讓學生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實際問題,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來之不易,認識到我國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在縮小地區(qū)發(fā)展差距、防止兩極分化、推動共同富裕、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1.回歸理想信念,強化“四史”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备咝J菐椭敶嗄甏髮W生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場所,因此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理念,著眼于推動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建設,推動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自主革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讓新時代大學生對國家的前途命運產(chǎn)生強烈的責任感,時刻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做好準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源于對“民族”“中華民族”的認同,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工作也要切中要害,把與理想信念相關的民族歷史資源結(jié)合起來,將國家認同、國家命運認同提升到對理想信念的理解、接受和認同的維度,使之成為指引學生成長成才的燈塔。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在經(jīng)歷了多輪改革過后,很多高校的“四史”教育已經(jīng)取得了出色的成績。面對新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高校要趁熱打鐵,充分利用所積累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教育資源,對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nèi)容進行重點講解[8]??傮w來看,新中國成立后所取得的一系列偉大成就,無不是在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指引下,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苦奮斗的成果。對中國革命勝利、改革開放成就、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中國奇跡”進行詳盡敘述,可以闡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展現(xiàn)歷史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的必然,展現(xiàn)中華民族自發(fā)、自覺、自強的漸進過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奠定了“民族”“中華民族”認同的根基,又為“四史”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高校若能夠以新時代大學生們所喜聞樂見的話語模式闡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涵,用“四史”解答理想信念與民族振興之間的利害關系,就能夠堅定學生的思想認同,堅定學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共同理想。
2.指向使命擔當,回歸“意識”教育
“培養(yǎng)什么人”始終都是高等教育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高校要培養(yǎng)出一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男聲r代人才,進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蓄力量。其中的“有擔當”指的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完成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的重要蛻變。培養(yǎng)大學生的使命擔當,能夠激發(fā)他們對民族工作的清晰認識,進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教師應講述我們黨從成立到現(xiàn)在于民族工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將我國與西方民族政策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使當代大學生樹立更加強大的信心,堅定不移地擁護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應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困難,以冷靜的態(tài)度面對挑戰(zhàn),激發(fā)他們的自強意識。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要堅持“在實踐中培養(yǎng)人才”的原則,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理論,如積極參與西部建設、“一帶一路”建設、“下基層”等工作,懷著“國之大者”的膽魄投身實踐,在積累人生經(jīng)驗的同時,敢于展現(xiàn)青年大學生的進步精神,發(fā)揚敢闖敢試、敢于承擔風險的責任擔當精神,主動成為推動國家建設的生力軍,真正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心入魂。
3.圍繞民族團結(jié),優(yōu)化“價值”教育
在新時期,用民族團結(jié)的理念來拓寬育人途徑,既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基本遵循,也是對教育目的的必要補充。這意味著在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gòu)建和中華民族復興戰(zhàn)略的同時,也要使之具備轉(zhuǎn)變大學生日常行為的指引規(guī)范功能,以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民族團結(jié)進步的意識,積極投身到民族團結(jié)的建設中,從而推動大學生的綜合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匯聚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全民族共建的精神家園,更是筑牢時代新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絕佳切入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對構(gòu)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因此,要讓學生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學會尊重多元文化,自然而然地樹立起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此外,還要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擴大民族文化視野,使學生在民族感情上團結(jié)統(tǒng)一、相互扶持,團結(jié)在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價值觀之下。
4.立足文化包容,完善“認同”教育
中華文明的輝煌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也要充分發(fā)揮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什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如何構(gòu)建的”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闡釋,將中華文化認同作為第一要務,培育凝聚一體、認同一體的良好習慣,構(gòu)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高校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大力開展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化的普及工作,增強各民族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使之愿意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團結(jié)進步。這樣,不僅能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還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高校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通過社會實踐、歷史文化教育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偉大歷程和革命先輩光輝事跡的過程中,增強對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高校還應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及專業(yè)能力,確保思政教育的高質(zhì)量推進。各級黨組織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政策、資源保障,為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熊竹.高校培養(yǎng)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途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39(12):33-37.
[2]王心金.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理路探賾[J].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41(06):705-710.
[3]李奕霏,王新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路徑探索與實踐———以廣西M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23(03):36-40.
[4]李亞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新商科人才培養(yǎng):價值意蘊、現(xiàn)實困境及實踐路徑[J].天津商務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11(04):13-19.
[5]胡東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藝術敘事———基于西藏戲劇藝術人才培養(yǎng)歷史與展望的分析[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02):78-86.
[6]胡尊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大學,2023(33):141-144.
[7]李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校文化育人機制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10):80-84.
[8]李新華.黨在桂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對新時代高校培養(yǎng)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啟示[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2,36(01): 12-16.
Seeking the Source Along the Flow: Reflections on Cultivating the Aware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un Xiuyan1, Liu Kun2, Song Changzheng3
(1. Liaoning Rail Transi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23, China; 2. She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45, China; 3. Ta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cheng 834600, China)
Abstrac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ope with complex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maintain national unity and ethnic solidarity. It is also the core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turn to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he"Four Histories", focus on mission responsibility, return to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nd optimize "value" education around national unity. Based on cultural inclusiveness, they should improve "identity" education, effectively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ensure tha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and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ining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