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建立國際化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該文以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為基本指導思想,從授課方式改進、課程內容的國際化設計、考核體系完善和反饋機制構建四個方面入手,對原有課程進行優(yōu)化。開展基于“五個融合”的教學模式探索,打造面向“四個層次”的課程資源庫,健全依據“三個維度”的教學考核體系,研究建設依托“兩個循環(huán)”的國際化課程持續(xù)改進機制。研究對于工程教育認證與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國際化課程的改革與探索增添新動力。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國際化課程;培養(yǎng);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33-0064-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this paper optimizes the original course from four aspect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of course content, the improvement of assessment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edback mechanism.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five integrations" build a curriculum resource library oriented to "four levels" improve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three dimensions" and study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courses based on "two cycles". The research adds new impetus to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trateg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nd new engineering.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nternational courses; cultivation; reform measures
自2016年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實現了中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工程教育認證便成為國內高校工科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1]。工程教育認證對工科專業(yè)教育質量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背景下溝通和交流能力”[2]。2017年,教育部深入推進新工科建設,發(fā)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提出“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和新體系”的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并強調了培養(yǎng)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3]。建立國際化課程已被認為是高校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徑[4-6],也是衡量高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7-8]。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準確把握工程教育認證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國際化課程變革方向,如何優(yōu)化多方式的專業(yè)性與國際化融合模式,如何利用教育國際化進程推動高層次復合型高端人才的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各領域教育者的關注與探索。
國內研究者在開展國際化教學的過程中也發(fā)現了一些關鍵問題,張澤南[3]以江南大學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例,剖析了國際化課程中容易出現的幾個典型問題,其中以“全英文課堂學生接受度不高,互動反饋效果差”這一問題最為典型;孫慶等[9]根據上海大學自動化專業(yè)國際化課程的開展情況,指出語言是本科國際課程學習的首要障礙;姚正軍等[10]反思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生國際化課程金屬科學與工程全英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強調尊重學生主體性與認知規(guī)律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也有研究者針對如何提升國際化課程的教學質量開展了大量研究。例如,蔣夢姣等[11]總結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從基本方案和嘗試路徑深入闡釋了“自主型+講授型”教學法在全英課程中的優(yōu)越性。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李艷等[12]在天氣分析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探索實踐中,發(fā)現在雙語語境下,使用將問題和案例融入模塊化教學的“BMPC”教學法,成效顯著。海軍工程大學兵器工程學院馬麗衡等[13]對本院國際化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發(fā)現循序漸進的雙語教學模式較浸入型模式更有助于學生專業(yè)知識與英語水平同步提升。
目前,多數教育者對于國際化課程的內涵把握狹隘,認為全英文教學即為國際化課程[3-11],實則不然,國際化教學不等于把中文授課簡單地改成英語授課,應該包括:教材的國際化、教學模式的國際化、教師隊伍的國際化以及培養(yǎng)目標的國際化。新工科建設和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國際化課程建設的宗旨應為:培養(yǎng)學生能夠應用學科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去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服務打下堅實基礎;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國際化素質,增強專業(yè)英語的應用能力,為后續(xù)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奠定基礎。課程實踐的重點應為專業(yè)知識的講授。因此,在充分考慮雙語教學特點,協調國際化、本土化、學生主體化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改進教學內容與方法,對于構建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國際化課程體系來說至關重要。
一 立體化國際化課程建設的總體設計
建立國際化課程是高校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徑。為此,在新工科背景下,立體化國際化課程建設以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為基本指導思想,從授課方式改進、課程內容的國際化設計、考核體系完善和反饋機制構建四個方面入手,對原有課程進行優(yōu)化改革??傮w設計如圖1所示。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開展基于“五個融合”的教學模式探索:秉持工程教育認證“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構建以“理論與實際全程融合”“中文與英文遞進融合”為核心貫穿始終,以“線上與線下交互融合”“學校與企業(yè)深度融合”為輔助手段,以“專業(yè)與思政有機融合”為精神內核的“五個融合”教學模式。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特異性比選適合的國際化授課方式;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耦合“問題導向式”“案例研討式”“現場實踐”等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傳統(tǒng)“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跨越式轉變,達到課程專業(yè)知識技能和國際化效果的同步實現,使學生樹立“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終身學習”的觀念。
打造面向“四個層次”的課程資源庫:堅持工程教育認證“以產出為導向”的理念,根據各章節(jié)的教學設計需求,建立以“專業(yè)知識層次”為基點,“工程實踐層次”為重點,“研究創(chuàng)新層次”為焦點,“專業(yè)英語層次”為亮點的網絡信息化課程資源庫。著重搜集學科國內外前沿熱點、典型工程案例、優(yōu)質視頻等資源,從內容上為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奠定基礎,激發(fā)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際的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術啟蒙。精心篩選專業(yè)英語核心詞匯、經典外文教材等資料,從視、聽兩方面給學生直觀的英文感觸,幫助其提高專業(yè)英語水平。
健全依據“三個維度”的教學考核體系:以本專業(yè)所制訂的12條畢業(yè)要求為牽引,依據“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英語、實踐能力”三個維度設計教學考核體系,按照“基礎知識點”“前沿關注點”“應用實踐點”“英語能力點”等考察點,選擇采用“章節(jié)小測”“研究型課后作業(yè)”“小組專題匯報”“期末考試”等不同的考查形式與實施的考察環(huán)節(jié),關注學生各維度指標達成情況。重點關注學生是否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國際化思維與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保證公平性,注重持續(xù)性,體現挑戰(zhàn)性;并確保各考核指標可衡量、可評價、可以落實到相應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
建設依托“兩個循環(huán)”的課程持續(xù)改進機制:圍繞工程教育認證的持續(xù)改進理念,依托“課內循環(huán)”與“課外循環(huán)”兩條途徑,建立有效的質量控制和持續(xù)改進機制。“課內循環(huán)”通過在課程實踐期間持續(xù)征詢同行專家和學生意見建議,定期進行課程質量評價;“課外循環(huán)”通過建立畢業(yè)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社會評價機制,對相關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進行定期分析;最后針對各方反饋結果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持續(xù)改進,打通循環(huán)路徑。
二 國際化課程改革的方法對策
(一) 開展基于“五個融合”的教學模式探索
在深入研判課程內容的基礎上,依托課程資源庫,根據不同章節(jié)內容,設計方案。①基礎理論模塊:實驗模擬+科學前沿+環(huán)境熱點事件;②污染與修復技術模塊:實驗模擬+污染修復工程案例+政策方針;③課堂匯報模塊:實際污染場地調查+污染修復工程案例+政策方針+前沿修復技術,并耦合多種教學方式(如案例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課堂互動、討論-啟發(fā)式教學等),將理論知識與多種實際工作緊密結合。例如:在講解“土壤有機質在全球碳氮平衡上的作用”時,從有機質固碳的基礎知識延伸出“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計劃”與我國“碳中和”計劃,使學生實時了解到基礎知識是如何被運用于國際前沿成果、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
課程圍繞“中文與英文遞進融合”,按學生英語水平與課程難度分階段施教,逐步加大英文比重。初期,針對復雜基礎理論,采用“雙語PPT+中文講解”,課前發(fā)放材料預習,課后配英文朗讀PPT強化記憶,視聽結合提升專業(yè)英語。中期,靈活調整語言模式,為全英文授課鋪墊。后期,學生具備一定基礎后,轉向“雙語PPT+英文講解”,聚焦環(huán)境治理技術。期末則實施“雙語PPT+英文匯報”,輔以英語口語互動,匯報涵蓋國際案例,全面鍛煉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采取“線上與線下交互融合”策略,利用課程資源庫等平臺推動網絡信息化建設。線上側重預習、專業(yè)英語、基礎知識測試及拓展學習,定期更新教學課件、章節(jié)核心詞匯及例句、基礎知識題庫、優(yōu)選MOOC及講座視頻。線下則以面對面授課和互動為核心,加深理解。通過雙向互動,不僅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還確保學習活動貫穿整個學期,全面提升學習效果。
采取“學校與用人單位深度融合”模式,從政府事業(yè)單位、環(huán)保企業(yè)等邀請具有專業(yè)背景和豐富國內外工程經驗的工程師等相關從業(yè)人員,尤其是引入高層次國外專家學者作為兼職教師,建設優(yōu)秀的國際化師資團隊,專兼教師根據課程設計需求,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合理分工,實現專任授課與兼職講座的深度融合。例如,在“污染與修復技術”模塊邀請具有專業(yè)背景和豐富國外工程經驗的專家進行案例講授。
以“專業(yè)與思政有機融合”為精神內核,通過深入挖掘課程中的育人資源。依據課程中層層遞進的三大知識模塊(土壤學基礎理論模塊、土壤污染與監(jiān)測模塊和土壤修復模塊),仔細研討教學內容,分別從“家國情懷”“生態(tài)思想”“專業(yè)認同”“職業(yè)素養(yǎng)”“團隊協作”“思辨精神”六大方面,篩選和各章節(jié)知識點緊密貼合的思政元素,并在此基礎上修訂教學設計,使得成果可以實現課程“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關系的協調。
(二) 打造面向“四個層次”的課程資源庫
立足于“專業(yè)知識層次”,目標在于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首要任務是系統(tǒng)梳理課程教材、教案、大綱、PPT和思維導圖等常規(guī)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學習框架。隨后,開發(fā)章節(jié)練習題與課程作業(yè),形成復習資料庫,加強知識掌握。最后,搜集其他高校優(yōu)秀MOOC資源及輔助教材,鼓勵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著眼于“工程實踐層次”,旨在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通過美國環(huán)保局官網、環(huán)保企業(yè)、中外文獻庫等途徑搜集國內外經典的土壤修復工程實踐等案例,依據教學需求及案例特性分類整理,進一步分析各個案例應采用的教學方式。例如:復雜的案例由教師主導分析,難度適中的案例由學習小組討論分析,簡單的案例由學生個體思考分析。
聚焦于“研究創(chuàng)新層次”,旨在激發(fā)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潛力。深挖課程內容的前沿議題與熱點研究,確定知識點的拓展延伸方向;廣泛搜集學科國際前沿、熱點文獻、海報等資料,分類整合后,一部分融入課程教學,另一部分納入研究型作業(yè)題庫中布置為個人/小組作業(yè),促進學生個人或團隊的創(chuàng)新探索。例如在“土壤顆粒、質地和孔性”一章,將“河北、天津超大滲坑污染”事件融入教學內容中,將《騰格里沙漠環(huán)境污染案》的相關資料提供學生自行閱讀并研究。
致力于“專業(yè)英語層次”,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精心挑選國際經典英文原版教材、學科前沿英文論文、熱點事件、學科領域優(yōu)質國外講座、紀錄片等,創(chuàng)建雙語教學材料與配有英文朗讀的核心詞匯PPT,同時編制適量的英文練習題,多維度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國際交流能力。
(三) 健全依據“三個維度”的教學考核體系
專業(yè)素養(yǎng)維度側重評估學生專業(yè)基礎知識、技能掌握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實施策略包括依托基礎知識題庫,設置章節(jié)小測考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期末試題增加主觀題占比,例如增加“根據場地水文地質特征與污染背景,設計污染調查方案”“根據場地污染情況,設計實際修復方案”等題目,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該課程專業(yè)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專業(yè)英語維度旨在通過多元化考核提升學生專業(yè)英語運用能力。措施涉及課前英語小組回顧、課上在線詞匯測試、專題匯報時“雙語PPT+全英講解+全英互動”、課下英文閱讀寫作任務,以及期末設置一定比例的英文考題。
實踐能力維度重視團隊協作與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梳理課程要點、討論問題、分工完成“專題匯報”等任務,強化團隊精神。完善團隊任務的過程監(jiān)察機制,采用自我評價與匿名互評,確保評價公正且激勵每位成員積極參與。
(四) 建設依托“兩個循環(huán)”的課程持續(xù)改進機制
在課程實踐的全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教學體驗。建立動態(tài)反饋系統(tǒng),在課程進行期間持續(xù)開放意見征集通道,廣泛征詢來自同行專家的寶貴建議以及學生的直接反饋。這些意見被定期匯總分析,成為進行課程質量評估的重要依據,進而指導教學內容的適時更新以及教學方式的靈活調整,確保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能緊貼學生需求和學術前沿,從而在課內形成了一個持續(xù)改進、螺旋上升的循環(huán)體系。
為進一步確保教學效果與行業(yè)需求的緊密對接,還需構建社會評價與反饋機制。通過定期組織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與擁有深厚專業(yè)底蘊及豐富海外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師深度交流,同時,積極與環(huán)保企業(yè)、相關用人單位開展合作,深入了解行業(yè)最新趨勢及對人才的具體要求。此外,重視校友資源,他們的反饋是調整教學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一手信息。這一系列舉措共同構成了一個閉環(huán)的課外循環(huán)系統(tǒng),既促進了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也實現了人才培養(yǎng)與職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銜接。
三 結束語
本文通過深入研究,建立健全“五四三二”式立體化國際化課程體系,同步實現具有國際化視野與能力的復合型環(huán)境工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該研究秉持“堅實基礎、學科前沿、國際視野”的教學目標,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根據學生專業(yè)英語的掌握情況,循序漸進地提高英語教學比例。在保證學生專業(yè)水平提高的同時使其掌握專業(yè)英語詞匯,強化專業(yè)英語使用習慣,實現學生專業(y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學習的統(tǒng)一。同時,健全依據“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英語”“實踐能力”三個維度的教學考核體系。在保證公平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國際化思維,挖掘學生學習潛力。變單純的考核為在考核過程中對“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該研究在基于教學效果綜合評價和國際化需求的多方反饋基礎上,實現了國際化課程設計的持續(xù)改進,對于推動國際化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林健.工程教育認證與工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5(2):10-17.
[2] 華爾天,計偉榮,吳向明.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背景下工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7(1):82-85.
[3] 張澤南.“雙一流”戰(zhàn)略下課程建設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以高校國際化課程中級財務會計為例[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3,135(2):3-5.
[4] 王海,王軍鋒,康燦,等.新工科背景下《傳熱學》雙語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技資訊,2022,20(1):189-192.
[5] 袁軍亭,宋秋紅,蘭雅梅,等.工程力學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1):59-61.
[6] 翟相華,鮑四元,沈峰.新工科背景下“振動力學”雙語課程教學實踐與反思——以蘇州科技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3(10):39-42.
[7] 惠悅,曹順仙.高校國際化課程優(yōu)化的途徑[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10):359-360.
[8] 沈艷.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南京大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9(24):5-7.
[9] 孫慶,杜鑫,王玉龍.控制科學與工程本科國際化課程建設研究[J].科教導刊,2023(5):25-27.
[10] 姚正軍,魏東博,周金堂.本科生國際化課程《金屬科學與工程》的建設特點及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6(46):199-200.
[11 蔣夢姣,倪長健,李金建,等.云降水物理學國際化課程建設探討[J].高教學刊,2022,8(31):101-104,110.
[12] 李艷,王瑞,楊毅,等.“雙一流”建設中的天氣分析課程雙語教學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23,9(8):27-30.
[13] 馬麗衡,胡清平,韓宏偉,等.高素質專業(yè)化新型軍事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光電圖像處理與目標識別”課程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2,45(4):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