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是一項重要教育實踐活動,旨在提高學生對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能力、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并致力于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對于小學班主任而言,積極且有效地實施安全教育,不僅是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還是減少突發(fā)事件對學生造成潛在傷害的有效途徑。
在傳統(tǒng)安全教育模式下,教師往往傾向于采用單向灌輸知識的方式。這種教學方法雖然直接明了,但是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厭倦情緒,降低其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進而限制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情境的能力。因此,在安全教育中,教師應秉持人本管理理論,以此作為指導原則,全面優(yōu)化教育工作。人本管理理論下,小學安全教育的核心在于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深入挖掘并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該理論框架下,教師可以營造一個和諧、寬容且公平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自內而外地受到激勵,進而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探索安全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顯著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還能更好地實現安全教育的根本目標。
一、基于成長需求,明確安全教育內容
(一)心理安全,做好心理疏導
雖然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但是普遍對外界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應依據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與思維特性,秉持人本管理理念,科學規(guī)劃安全教育內容。在該框架下,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活動,幫助學生辨識負面情緒及其影響,逐步提高自我疏導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社交需求,提高學生的自我心理保護及安全意識,以促進學生以積極自主的心態(tài)融入集體生活。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引入具體社交案例,并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界定負面情緒的范疇,如壓抑和抑郁等情緒狀態(tài),并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有效的心理疏導技巧,如與親密伙伴傾訴心事、通過體育活動排解情緒等。
(二)網絡安全,熟悉網絡倫理
小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有待提升,他們在網絡活動中往往會忽視潛藏的安全隱患。針對此現狀,教師應以具體案例分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認識網絡倫理的重要性,并規(guī)范其網絡言論和行為?;ヂ?lián)網作為開放的信息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表達的空間,然而,部分學生在班級留言板和社交平臺等匿名環(huán)境下發(fā)表言論時,易忽視其后果。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將虛擬的網絡世界具象化為可感知的現實場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與真實案例分析中,深刻認識到網絡言論可能帶來的多重影響,從而自覺規(guī)范自身在網絡世界中的言行。
在人本管理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積極營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環(huán)境,對學生施加積極且正面的影響。在網絡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高度仿真的網絡環(huán)境模擬場景,讓學生認識到在網絡世界中同樣需要遵守倫理規(guī)則,進而主動規(guī)范自身言行,增強網絡安全意識與道德意識。
(三)生命安全,懂得生命可貴
小學生通常具備強烈的好奇心,但缺乏識別危險和規(guī)范行為的能力,這導致他們在參與活動或處理事務時表現出盲目性,進而對個人安全構成潛在威脅。部分學生尚未擁有自我評估的能力和珍愛生命的觀念,這使得他們可能做出不當的行為。針對此問題,教師應將生命安全作為安全教育的核心主題,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相關案例,以此警醒學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危險行為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進而樹立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并自覺規(guī)范自身行為。此外,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生命安全緊密相關的問題,如“有哪些避險技巧”和“報警流程包括哪些”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搶答,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識。
人本管理理論下,小學安全教育的核心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還在于從學生的具體行為、成長需求出發(fā),注重培養(yǎng)其生命意識與成長觀念。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提供探索與感知生命的機會,同時不斷反思并改進自身的教育方式,以確保教育管理活動的有效性與針對性。
二、指向心理特征,拓展安全教育資源
(一)游戲類,強化應急反應
人本管理理論強調,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深遠影響。在安全教育中,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知識的模式,轉而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fā),挖掘并整合他們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小學生天性活潑、喜愛游戲,教師應精心設計可以鍛煉學生應急反應能力的游戲活動。
以模擬急救演練游戲活動為例。通過前期調研,筆者發(fā)現當前學生普遍存在急救實操技能不強的現象,然而,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部分學生已初步萌生急救意識。游戲開始前,筆者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鼓勵小組內成員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掌握基礎的急救技巧,同時全程監(jiān)督,適時為學生提供指導。然后,筆者精心準備了急救器材,如繃帶、消毒棉球和急救箱等,并創(chuàng)設了多樣化的急救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逐漸掌握了急救技能,提高了自救與互救能力。這種將應急反應能力訓練巧妙融入趣味游戲的教學方式,不僅營造了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還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與積極性,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身于應急反應訓練之中。
(二)數字類,掌握急救知識
許多學生對網絡抱有濃厚興趣,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一點,將數字類資源融入教學中。數字類資源主要包括多媒體課件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兩大類。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資源,利用視頻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急救知識,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學習體驗;利用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鼓勵學生圍繞急救主題自主進行網絡搜索,培養(yǎng)其獨立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急救知識涉及領域廣泛,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急救知識則包括創(chuàng)傷、溺水、燒傷燙傷及觸電等方面的處理應對方法。為了更有效地傳授這些知識,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利用動畫形式直觀展示各類傷害發(fā)生后的緊急處理措施。
以燙傷為例,教師可以先利用課件詳細展示如何使用流動水沖洗燙傷部位,或將燙傷部位安全地浸泡在冷水中的初步處理方法。同時,教師應特別提醒學生,在衣物與燙傷部位粘連的情況下,務必先進行冷水處理,再謹慎地脫去衣物,以防止造成額外的傷害。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引導性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自主上網搜索答案,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人本管理理論下,小學安全教育的核心在于學生潛能的開發(fā)與利用。教師借助數字類資源,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和學習急救知識,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他們的潛能。相較于傳統(tǒng)的直接灌輸式教學,借助數字類資源進行教學更為高效,也更符合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需求。
(三)實踐類,指導自我保護
小學生普遍活潑好動,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策劃并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自主實踐與主動探索,同時教授他們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模擬類場景,通過真實情境再現與角色扮演,預先設定“潛在風險”,以激發(fā)學生的警覺性,并促使他們在具體情境中積極探索與掌握自我防護的有效策略。以校園霸凌為例,教師可以模擬相關場景,引導學生在面對挑釁、糾纏、侮辱、圍困等情形時,思考并實踐有效的解決方法。學生可以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演繹以下情形:第一,大聲呼救、嚴厲斥責,以震懾對方并尋求外界援助,尤其適用于人群密集場所;第二,采取迂回策略,暗中傳遞信息,當直接對抗可能激化矛盾時,應避免激怒對方,通過巧妙周旋尋找合適的時機報警;第三,主動規(guī)避潛在風險,一旦發(fā)現周圍環(huán)境存在安全隱患,應立即采取行動,迅速離開并尋求相關人員的幫助。此類實踐活動的實施,為小學生提供了寶貴的自主探究與演練機會。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情境,引入真實案例與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框架,實現能力的全面提高與有效遷移。
三、融合文化建設,設計安全教育活動
(一)排查隱患,規(guī)范日常行為
教師需要持續(xù)重視安全教育,通過精心建設班級安全文化及細致排查安全隱患,確保安全教育深度融入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教師應將班級文化建設與日常管理深度融合,精心策劃各類隱患排查活動,引導學生從細微之處著手,識別潛在風險,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引發(fā)的后果。具體而言,班級隱患排查活動應全面覆蓋物質隱患與行為隱患兩大方面:物質隱患排查聚焦教室設施,如插座、電線及桌椅,確保無裸露電線、尖銳物品等;行為隱患排查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如亂扔垃圾、嬉戲打鬧等不文明行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安全隱患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展開討論,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規(guī)范日常行為,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教師需要將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當作一項長期任務,持續(xù)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為后續(xù)安全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消防演練,學習逃生技能
除了建設班級安全文化,教師還可以組織消防演練活動,旨在讓學生掌握緊急情況下的逃生技能與知識。通過模擬真實的消防逃生場景,學生能在實踐中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有序地撤離現場,從而保障自身安全。教師可以聯(lián)系消防部門,共同策劃并實施消防演練實踐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各類逃生知識,還能在實際操作中加以運用,學會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應對策略。
消防演練活動可以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為展示環(huán)節(jié),由專業(yè)消防隊員向學生生動展示消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專業(yè)技能,如敏捷攀爬和迅速反應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與探索欲望,促使他們主動思考:作為小學生,如何在火災突發(fā)之際迅速且安全地撤離?當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被充分激發(fā)后,活動自然過渡到第二環(huán)節(jié):實踐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消防隊員要示范并傳授一系列實用的逃生技巧,教師則應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掌握逃生技巧。例如,面對教室與樓道內彌漫的煙霧,學生需要掌握以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腰低姿前行的關鍵要領,并嘗試向安全、開闊的區(qū)域轉移;當教室外部發(fā)生火災時,學生需要迅速反應,關閉靠近火源或煙霧的門窗,利用抹布、衣物等物品封堵縫隙,同時前往無煙區(qū)域的門窗處尋求救援。通過這一系列的實踐演練,學生能深刻認識到在不同火災場景下,應采取的逃生策略各不相同,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應對,從而強化逃生意識。
(三)避險疏散,掌握必要技能
在人本管理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高度重視提高學生的避險疏散能力,通過組織系統(tǒng)性的培訓活動,確保學生掌握關鍵的避險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深入評估學生的能力基礎,將安全教育置于技能培養(yǎng)的核心地位,并清晰地向學生闡述避險技能的適用場景及疏散時需注意的關鍵事項。在進行安全教育時,教師應先利用地震和火災等實際案例,創(chuàng)設避險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危機意識。然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引導其深入探索在這些緊急情境下應采取的恰當態(tài)度與行動策略。通過情境體驗,學生能認識到,在遇到險情時,保持冷靜、避免恐慌是首要原則,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有序撤離,而非盲目呼喊或陷入恐慌。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演練活動,引導學生按照靠近安全出口的原則有序撤離。當學生掌握排隊撤離的技巧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拓展性問題,如“在室內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有序疏散并避免碰撞與踩踏”,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并通過實踐驗證其可行性。
結語
在小學安全教育中,教師應依據人本管理理論,精心設計安全教育的內容,積極拓展教育資源,并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同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積極、生動的教學情境,組織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與生命安全觀念。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