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是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學校應該把握時代要求,立足學校實際,完善實踐體系,創(chuàng)新活動路徑,為學校發(fā)展開辟新的道路,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此,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橋西小學(以下簡稱橋西小學)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完善德育實踐體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多科協(xié)同、多元評價、多方聯(lián)合的德育活動路徑,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品格,引領學校高質量發(fā)展。
立足于學校實際,聚焦立德樹人
橋西小學是岳陽市岳陽樓區(qū)的一所公立小學,建于1972年,占地面積2183平方米。橋西小學自建校以來先后被評為家校共育星級學校、學校工作綜合考評先進單位、自主發(fā)展先進單位、岳陽市語言文字達標建設合格學校、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題教育示范學校等,并在岳陽市岳陽樓區(qū)中小學學生運動會、籃球比賽、成建制班級合唱比賽、中小學藝術節(jié)、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等多項比賽中獲獎。然而,近年來,橋西小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一方面,橋西小學所處的城西地區(qū)有許多住戶已搬遷至其他地方,且近年來新生人口逐年下降,導致生源大幅度減少,教師也逐年調離。另一方面,橋西小學所處的老城區(qū)學校相對集中,學校附近三公里范圍內就有兩所中大規(guī)模學校。截至2024年上學期,學校僅有7個教學班,在編教師22人,學生人數(shù)由鼎盛時期的近千人下降至兩百多人。橋西小學正面臨夾縫中求生存的困境。
在這樣的情況下,橋西小學全體教師努力調整心態(tài),始終相信小規(guī)模學校的學生同樣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應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有道德、有責任感的人。雖然橋西小學如今學生人數(shù)較少,但這也有利于保障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來。因此,橋西小學全體教師達成共識,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開展德育活動,幫助學生在體驗中收獲成長,幫助教師在育人中獲得成就感。
探尋教育的本質,完善實踐體系
1.價值取向——強調學生的立場、體驗和收獲
德育活動是橋西小學的教育核心之一,其價值取向不僅要符合國家對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還要與學?!熬窦氉痢⒅泻弦弧钡霓k學理念有機統(tǒng)一。因此,在德育活動的價值取向上,學校努力保障人人參與而不追求場面的宏大,選擇注重學生的體驗而不是走形式主義,選擇高效有序的活動方案而非繁瑣的環(huán)節(jié),選擇個性化活動而非標準化展示。橋西小學始終堅持強調學生的立場、體驗和收獲,并努力讓這一價值取向轉化為實際,將學校的發(fā)展出路落實到每一個活動中。
2.組織環(huán)節(jié)——在雙重視角下實現(xiàn)協(xié)同共育一體化
目前,學校許多教師都需要同時教授多個學科,在開展德育工作時缺乏專業(yè)性,容易將德育工作局限于定期舉行升旗儀式、開展主題班會以及聽講座等活動。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完善了德育活動的組織環(huán)節(jié),基于雙重視角來開展德育活動。從“機構”的角度來看,德育處作為核心機構,要對每一次德育活動負責,以確保其目標設定、過程實施和評價展示指向學生本位的立場。同時,德育處還可以與其他部門分工合作,邀請學校、社區(qū)和相關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從“人”的角度來看,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成為活動的參與者、體驗者,教師作為引導者,家長和社會各界作為支持方,三者共同組成一個公共活動的共同體,從而提高全體師生和整所學校的發(fā)展水平。
3.實踐環(huán)節(jié)——采取“三段四階式”組織架構
近年來,隨著學生人數(shù)和社會關注度的下降,橋西小學的活動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無序性和隨意性。這種浮于表面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處于被動參與的層面,與他們的真實生活有所脫節(jié),也與他們的情感體驗相悖,難以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甚至會引起他們的抵觸和厭煩,從而降低活動的效果。為解決這個問題,橋西小學廣泛借鑒其他學校的經(jīng)驗,規(guī)范優(yōu)化實踐環(huán)節(jié),并采取了“三段四階式”的組織架構。其中“三段”包括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后,“四階”包括活動策劃、活動實施、成果應用和活動評價。這一系列做法旨在提高活動的實效性,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
基于兒童真實體驗,有效開展德育活動
1.創(chuàng)設情境,貼近生活
真實的生活情境能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真正融入德育實踐中,獲得情感陶冶和價值觀培養(yǎng)。因此每年五一勞動節(jié),學校都以“勞動技能大賽”為契機,將家庭生活情境引入校園,并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置比賽。例如,一、二年級的學生整理書桌和疊衣服,三、四年級的學生剝蠶豆、大蒜,五、六年級的學生縫扣子、擰螺絲等。這些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庭事務,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促進他們對勞動的認同。
節(jié)日慶祝也是德育實踐的重要內容,如何讓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走進學生的內心,增進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理解,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據(jù)此,學校開展了“粽情端午”“共享中秋”等主題活動。端午節(jié),學校組織學生包粽子、吃粽子,還開展畫面額、繪彩蛋、編蛋兜等活動;中秋節(jié),學校則組織學生吃月餅、做燈籠,并將做好的燈籠掛在校園里供師生欣賞。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節(jié)日氛圍,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相關知識,有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2.多科協(xié)同,相輔相成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各學校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并融入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中,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這意味著德育內容不能與學科教學相分離。對此,學校積極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在德育活動目標的統(tǒng)領下,提倡各學科教師梳理與活動目標相匹配的德育內容,聚焦相同的德育目標,多學科教師共同參與德育主題活動資源的開發(fā),實現(xiàn)各學科德育內容的橫向貫通,形成多學科協(xié)同的德育活動新模式。
每年四月,學校都會開展讀書活動,并在讀書活動中采取閱讀挑戰(zhàn)的形式鼓勵學生完成書簽制作、圖文并茂、讀書小報、人物小傳、好書推薦等挑戰(zhàn),每一個挑戰(zhàn)項目都由相應科目的教師給予指導,實現(xiàn)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時,學校不僅安排語文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數(shù)學、英語、音樂等其他科目的教師也一起參與。美術教師給低年級學生讀想象力繪本《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并指導學生畫出自己想象中的蘋果;音樂教師給中年級學生朗讀完《漁夫與魚》的故事后,和學生一起編排音樂情景?。坏鹊?。
3.發(fā)展導向,多元評價
評價具有導向和激勵的作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為他們的行為提供方向。因此,將德育評價納入德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更科學、更全面地評估活動效果。例如,在入隊儀式前,學校首先會安排學生參加少先隊知識闖關活動,讓預備隊員對自己掌握的少先隊知識進行自我評估,之后讓隊員們互相評估,最后再由高年級的少先隊員對其進行評價。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和他人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思想覺悟,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4.多方聯(lián)合,場域融通
好的教育實踐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共同分享、相互激勵,并最終相互促進。2023年4月,橋西小學和岳陽市百年名校岳陽樓小學共同成立了岳陽樓教育集團。岳陽樓小學作為集團龍頭校對橋西小學提供理念、技術、師資等多方面支持。橋西小學抓住機遇,以集團化辦學品牌項目“岳陽樓下誦經(jīng)典”為抓手,每月與岳陽樓小學師生共同前往千古名樓岳陽樓開展活動?;顒又?,學生們一起吟誦《岳陽樓記》,共享閱讀時光,欣賞古建筑,交流生活,暢談理想,在校與校、人與人、人與古今的生動互動之中,學生心中的高遠之志與道德之花也在不斷的磨礪與激勵中生長生成。
除了與岳陽樓小學合作外,橋西小學也積極促進場域融合,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壁壘。例如,在開展學雷鋒活動時,帶領學生前往附近的公園,清理公園里的石凳草坪。這樣的活動更加貼近實際需求,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體驗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加深自己對他人及社會的意義認知,進而激發(fā)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
在教育變革的新時期,橋西小學結合自身實際,以德育活動為抓手,完善實踐體系,探索出創(chuàng)設情境、多科協(xié)同、多元評價、多方聯(lián)合的活動路徑。橋西小學始終強調學生的立場、體驗和收獲,積極讓真善美的種子在學生心里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