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意象”作為詩歌中烘托氛圍的高級表達形式,邏輯上看似孤立于文本,究其本質乃是具有意義的語言符號。其從被詩人組建到向讀者傳遞情感信息的過程并不是無意識、不可探究的,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基于人類認知功能的語言符號的編碼與解碼過程?;谠姼枰庀缶邆涞摹凹拔铩毙再|,讀者可以通過解析意象(義素)中隱含的客體間、主客體間關系的方式解釋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而由于人類認知存在差異性,與表達者處于不同時空的傾聽者在解讀表達者的“意象”語言時常常處于一種“誤解”的狀態(tài)。盡管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但試圖通過采取一些積極的手段去縮小這種誤差,在必要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跨越時空的“對月相望”。
[關 鍵 詞] 詩歌意象;皮爾斯符號三角;情感傳遞;義素;義項
一、意象符號的編碼與解碼
根據(jù)皮爾斯符號三角所示,可知“符號(sign)”存在于“對象(object)—再現(xiàn)體(representamen)(中介)—解釋項(interpretant)”的三元有機關系中,而“解釋項”本身亦可成為待解釋的“對象(object)”,如此解釋活動便可無窮延伸下去。因此,就語言表層來看,符號是可以為其他(數(shù)量可能多于被解釋符號)符號所解釋的。故對現(xiàn)代語義學中標示“對象”的符號與標示“義項”的符號、標示“義項”的符號與標示“義素”①的符號之間的關系亦可作此解釋。
語言生成的過程往往是先依靠感官獲取感覺信息,進而依靠大腦的知覺功能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概括,最后通過語言中樞賦予其(合適的)符號形式,如此方能實現(xiàn)目標語言的表達。對文學作品中“意象”的意向性生成過程,筆者這樣進行表述:作者構思意象,將情感封存其中傳達給讀者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完整的認知信息整合過程。反向思考,讀者對意象的領會、對作者情感的解碼過程也絕非不可言說——它是一個對已由作者整合的“意象”進行分析,(在主觀理解的基礎上)拆分出相應義素,再于自身認知范圍內(nèi)用其他義項(可以不止一個)反向整合該組義素(也可以看作是在“義項”層面上“引申義”的獲得),最終獲得意象所包含的情感信息的“解碼—編碼”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上述兩個過程中的關鍵是意象發(fā)揮作用的機制,就在這些僅體現(xiàn)于思維流中的“義素”拆分與“義素”重構的過程當中。
二、意象符號解碼示例
讀者的“解碼”過程與作者的“編碼”過程一體兩面,筆者將著重從讀者視角依照上述方法對《詩經(jīng)·陳風·月出》及《古詩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兩篇中的“月”意象進行解讀。
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筆者依據(jù)中國古典詩詞傳統(tǒng)中對“月”的認識,把“月”意象拆分出幾個“義素”:月【+ 天體】【+高懸】【+發(fā)(反射)光】【+冷色】【+時有圓缺(直觀)】【+唯一(文化意義)】……觀者對“月”意象分解出的幾個仍然相對模糊的“義素”可能還沒有太多的直接感受,因而筆者需要基于符號相互解釋的性質,對已分解出的“義素”進行再處理,直至可以較為明顯地導向對某一種情感的理解。以下以被試1的推導為例:“【+冷色】【+發(fā)(反射)光】”,被試對象將其聯(lián)系到意義中存在同樣的“【+冷色】【+發(fā)(反射)光】”義素的意象“冰雪”,并認為“冰雪”或說“雪原”作用于其感覺器官,使其產(chǎn)生“周圍環(huán)境中大片的單一色調帶來的迷茫感與積雪反射光線帶來的炫目感交織而成的一種仿佛游走于虛空之中的失重感”,繼而通過這種感覺來輔助理解《明月何皎皎》中思婦的空虛彷徨以及《明月皎夜光》中士子對人情淡漠的怨憤、前途未卜的迷茫。至于“【+高懸】”,被試1想到的是將其轉換為物理空間上的“遠”,并在《明月何皎皎》和《詩經(jīng)·陳風·月出》中與心理距離上的“近”發(fā)生沖突,產(chǎn)生求而不得、愛而不可求的戚怨。被試1的身份為女性中偏感性的一類,其分析及理解較為夸張,然而這種夸張卻能比較明顯地反映上述符號轉換的過程。
當然,注重對意象進行分析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脫離文本,對意象進行架空式的解釋。盡管意象符號的意義可以分解出無限多個義素,但在具體的文本語境中,這些義素的表達及其作用的發(fā)揮是具有選擇性的。
三、意象符號的“及物”性質
皮爾斯符號學的核心在于符號間互釋的未完成性與運動性,“對象(object)—再現(xiàn)體(reprensentamen)(中介)—解釋項(interpretant)”的三元關系構架中占據(jù)核心位置的為“再現(xiàn)體(reprensentamen)(中介)”與“解釋項(interpretant)”二元——只需破壞能指與所指之間固定性的結果即可。但皮爾斯保留了“對象(object)”的存在,即意味著皮爾斯三元符號學擁有“運動”之外的其他內(nèi)涵或者潛能。
“對象(object)”被皮爾斯以物理性的“實體(object)”命名,在強調解釋性的理論結構中顯得格格不入,卻也暗示了皮爾斯符號學之現(xiàn)象學①基礎的另一特征——“及物性”。皮爾斯將“現(xiàn)象”劃分為“品質(quality)”“事實(actual facts)”與“法則(law)”三個范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品質(quality)”部分具備與“感覺(feelings)”相似的及物性與可直觀性,卻并不一定需要依附于一個“實在化(realization)”的客體,而僅僅是一種“可能存在(may-being)”。這也就意味著,文學中創(chuàng)造想象物、再造回憶物與實在物的具體“顯現(xiàn)”內(nèi)容同屬于“品質(quality)”范疇,文學“意象”的生成與對“實在物”的認知共享同一機制,對文學“意象”進行解讀的主體亦處于“觸物”的狀態(tài)中。在此“觸物”狀態(tài)下,主體依據(jù)對象與近鄰事物間的關系對對象進行切分命名,用以命名的專有名詞(包括有“意”之“物象”的名稱)在性質上屬于“占位符(placeholder)②”,揭示的是一種主體完全參與的對客體間關系、主客體關系進行感性認知、理性判斷與記憶標示的創(chuàng)造性互動過程。在標示對象的同時,主體亦通過對象標示了自身,使自身處于與對象共同構成的聯(lián)系中,此即為認知科學于現(xiàn)象學視角啟發(fā)下涉及人自身“存在”的人文主義關懷。因此,文學“意象”的組建或再組建(解析)皆為一種上升為人類生存方式的活動,文學活動即是人“自我的呼喚與回應”的本質性運動。綜上,“及物”乃是符號解釋運動的原始生成前提與核心本質,“對象(object)”是皮爾斯符號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四、意象間關系與情感生成還原
筆者將從讀者視角出發(fā)分析《明月皎月光》意象中蘊含的客體間、主客體間關系,并嘗試對其情感生成過程進行解讀還原。
《明月皎月光》中真正的意象或者說“物象”實際上僅存在于詩歌前半部分。此處,筆者將詩歌前半部分的意象羅列于下:
明月【+發(fā)(反射)光】【+白光】【+清晰】
眾星【+發(fā)(反射)光】【+明亮】【+清晰】
促織【+隱藏】【+聲響】【+近】【+時間指示】
秋蟬【+隱藏】【+聲響】【+遠】【+時間指示】
秋樹【+遮擋物】【+室外】
東壁【+遮擋物】【+室內(nèi)】【+文人身份(文化意義)】
野草【(觸碰后)窸窸窣窣的聲響】
白露【(觸碰后)濕潤冰涼的觸感】【+時間指示】
從上文可知,“明月”“眾星”二意象因具有【+發(fā)(反射)光】的義素而以視覺形式向主人公顯現(xiàn),“明月”的【+(皎)白光】照進室內(nèi)迅速引起了主人公的注意;“促織”“秋蟬”二者【+隱藏】于“樹”與“東壁”的陰影處,其【+聲響】避“明月”“眾星”之鋒芒在無光處施加影響,牽動主人公思緒,催動其移步【+室外】,使主人公從對時節(jié)變化的毫無覺察至通過“玉衡”判斷“孟冬”已至;從“東壁”【+室內(nèi)】到“樹”下【+室外】的路途中,(筆者猜測)主人公【?觸碰】到了在“明月”與“眾星”的光輝下并不顯眼的“野草”和“野草”上的“白露”,“野草”【?(觸碰后)窸窸窣窣的聲響】和“白露”【?(觸碰后)濕潤冰涼的觸感】細微而真切,主人公最終以主動觸碰的方式確證了“孟冬”已至,并從心中發(fā)出“時節(jié)忽復易”的感慨。從啟發(fā)式的視覺至確證性的觸覺,從對自然變化的毫無感受至與自然心意相通,主人公對物加以全然的信賴,沒有任何隔膜、懷疑或偏執(zhí),跟隨這一系列外物由直白至含蓄,由強烈至細膩的指引進入外界環(huán)境時間與空間的整體。事物依靠其最顯著的特征按照力量對比依次有序顯現(xiàn),不因互相掣肘而顯得雜亂無章,在合于自然亦合于心靈的尺度上實現(xiàn)完美配合,而此完美配合本身亦為主人公平和心緒之寫照。
然走向對自然之時間“品質(quality)”的判斷僅僅是即心即物之“觸物”的初始路徑,對自然之時間的深切感受存在于返回農(nóng)耕文明記憶之“事實(actual facts)”的“前景(prospect)”之中:物理世界中由“東壁”【+室內(nèi)】至“秋樹”下【+室外】的“行進”喚醒了主人公心靈深處農(nóng)耕文明與農(nóng)民身份的記憶①。而這種對身份文化“事實(actual facts)”的回歸必然引起相應“法則(law)”的生效:“東壁”【+文人身份(文化意義)】下的士子具有“玉衡”“南箕”的天文知識,而田野中的農(nóng)夫則信賴“促織”“秋蟬”“白露”帶來的【+時間指示】,疏忽的“農(nóng)夫”感慨“孟冬”“忽至”,意識到在作為一年之“休止”的年末當記年成,當事休息②,故開始了對自身“年成”的盤點與回顧??墒悄睦镉惺裁茨瓿煽捎嬆??田耕已不務,仕途亦無望,本可依靠的“昔我同門友”如今已然“棄我如遺跡”;本應得到結果的時間卻沒有結果;本應畫上“休止符”的季節(jié)無可休息,前途未卜,長路漫漫。如此,主人公一開始未察覺“孟冬”“已至”亦可得到解釋——人生尚未至此階段。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語言符號可以被其他語言符號不斷解釋的性質,詩歌作者在自身認知范圍內(nèi)將可以引出具體情感的零散“義素”整合成具體意象;讀者調動認知將詩歌意象的意義拆分、轉化成自身可以理解的信息,進而體會意象之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而基于詩歌意象具備的“及物”性質,讀者亦可以通過解析意象(義素)中隱含的客體間、主客體間關系的方式解釋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至此,詩歌意象完成“表達這種神圣的責任”。當然,此種讀詩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性:過度強調結構主義語言學科學式的分析方法易造成對詩歌本身美感的忽視,因此在使用此種方法時使用者需要把握好尺度。
參考文獻:
[1]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 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美]皮爾斯.皮爾斯:論符號李斯卡:皮爾斯符號學導論[M].趙星植,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4]王曉俊.認知詩學視域下《詩經(jīng)》意象的審美闡釋[J].中華文化論壇,2022(1):102-111,158.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注釋:
①“義素”通過對“義項”的進一步拆分獲得,是“義項”的區(qū)別性特征。義素(SEME)是現(xiàn)代語義學術語,又稱義子、語義成分、語義特征,其與音位、音節(jié)等語言形式的單位相對應,是詞的義項構成因子,語言意義(或者說內(nèi)容)的基本(最?。﹩挝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