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基于單元主題學習整合教學內容”,“發(fā)掘和梳理單元主題學習內容中蘊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養(yǎng)意義的要素,從而整體發(fā)揮單元學習的教育效果”。教師需要借助大單元教學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視角中理解歷史事件、人物及其背景。文章從深挖歷史細節(jié)、立足歷史視角、堅持長遠發(fā)展三個角度出發(fā),探討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深挖歷史細節(jié),深入解讀大單元教學內涵
(一)基于細節(jié)挖掘歷史深層含義
初中歷史教育注重深入挖掘歷史細節(jié),以揭示其深層含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歷史的全面理解。在挖掘細節(jié)的過程中,教師應挑選能夠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的歷史元素。教師應先搜集、整理歷史資料,確保所選細節(jié)的精確性與啟發(fā)性,并將這些歷史細節(jié)與大單元教學目標相結合,引入相關小故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運用問題引導法,提出與歷史細節(jié)相關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討熱情,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歷史。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為例,教師應深入挖掘歷史細節(jié),幫助學生全面理解這一重要歷史階段。這一單元主要聚焦秦朝的統(tǒng)一、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及尊崇儒術等歷史事件。教師可以借助地圖展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的行政區(qū)劃變化,直觀展現(xiàn)秦朝通過軍事征服與政治改革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歷程。通過視覺呈現(xiàn),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統(tǒng)一前后的區(qū)別。隨后,教師可以引入秦末農民起義的相關史料,重點講解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揭示起義背景,講解秦朝繁重的賦稅與徭役,讓學生深刻體會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探討這些細節(jié)如何揭示歷史的重大轉折。在探討西漢削藩部分時,教師可以利用漢武帝時期的地圖,詳細介紹削藩的政治背景。通過分析地圖上封國與直轄郡的分布,學生能夠直觀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如何影響地方權力結構。
(二)基于細節(jié)創(chuàng)設單元歷史情境
在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挖掘細節(jié)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學科知識之間的距離。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研究,尋找歷史場景的關鍵細節(jié),然后基于這些細節(ji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歷史情境中的人物心理、社會背景及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邏輯,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為例,教師應著重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科技和文化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雙百”方針、“兩彈一星”、秈型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等重要成果。教師可以組織模擬研討會,先向學生介紹被討論的主要人物,如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和莫言等,并為每名學生分配一個角色,讓學生了解該人物的主要成就、生平背景及其在科技或文化領域的貢獻。隨后,學生需要準備演講稿,在演講稿中介紹角色的主要觀點、在科技或文化領域的立場及他們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影響,并利用歷史事實支持自己的觀點。在模擬研討會當天,每個角色都擁有專門的名牌?;顒娱_始時,每名學生先進行五分鐘的角色介紹和立場陳述,隨后,教師提出“科技如何推動社會進步”“文化多樣性在國家發(fā)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等一系列與科技創(chuàng)新和文化發(fā)展相關的問題,學生要從各自角色的視角出發(fā)進行回答。
二、立足歷史視角,構建大單元整體教學框架
(一)開展主題探究型歷史大單元教學
教師可以開展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的主題探究型大單元教學,設計一系列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主題的內涵。教師應從歷史視角出發(fā),通過整合相關的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全面認識特定的歷史時期。同時,教師應挑選具有廣泛影響的歷史事件作為教學單元的中心主題,以支持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活動。
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為主題,教師在開展主題探究型歷史大單元教學時,應通過整合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社會結構。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商周時期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層級圖像,詳細描述官吏由國王、諸侯依據血緣關系分封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世襲制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軍功爵制,揭示秦國擴張的原因及其對軍功爵制的依賴,分析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的改革與軍功爵制的聯(lián)系。再次,教師可以借助文獻資料和漢武帝推行察舉制的背景資料進行講解,展示漢武帝時期的官僚機構,通過解讀“孝廉”挑選過程中的考察標準,使學生了解這種自下而上的選拔方式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最后,教師可以重點介紹從隋朝到清朝的科舉考試演變,利用時間線和考試科目的變化圖表,結合相關的改革措施,向學生展示科舉制如何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通過分析科舉制的優(yōu)點和缺陷,學生能夠了解這一制度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
(二)開展時代辨析型歷史大單元教學
在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確定教學單元中關鍵的歷史時期,確保這些內容在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中具有代表性,能夠彰顯時代的演進特征。接著,教師應策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來掌握各個歷史時期的核心概念。教師可以引入相應的歷史資料,使學生能夠從具體實例中提煉出時代的普遍特征與獨特性。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時代辨析能力,教師可以運用時間線工具,幫助學生直觀地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脈絡。另外,學生可以在時間線上添加注釋和分析,使歷史學習過程更加生動。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時代辨析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理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所發(fā)生的重大技術與文化變革。該教學活動主要聚焦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也稱“蒸汽時代”)與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也稱“電氣時代”)的對比分析,重點探討這兩個時期的關鍵技術發(fā)明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教師可以運用數(shù)字化時間線工具,展示從18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的重大科技發(fā)展,如珍妮機的發(fā)明、瓦特改進的蒸汽機、蒸汽機車的試車成功、本茨內燃機汽車的制造及萊特兄弟飛機試飛等關鍵事件。該時間線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科技發(fā)展的進程及其時間上的對應關系。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時間線上的每一項發(fā)明進行小組討論,探討先前技術的局限性以及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同時,小組成員可以將這些信息整合到時間線的注解中,形成對每項技術發(fā)展影響的深入分析。
三、堅持長遠發(fā)展,依托大單元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堅持長遠發(fā)展,是指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的時候不能局限于某一章節(jié)知識點的講解,而要立足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即基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來設計教學。
(一)完成基礎學習,理解歷史演進
實施大單元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完成基礎學習并理解歷史演進,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師應系統(tǒng)地指導學生從宏觀的歷史背景中把握事件的發(fā)展脈絡,進而加深學生對歷史變遷的理解。教師需要確保學生能夠掌握關鍵的歷史事件,并了解重要的歷史日期、人物、事件及其影響。通過模擬歷史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歷史人物,探討各個歷史人物的立場,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激發(fā)他們對歷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大單元教學法,深入探索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歷程,重點圍繞時間序列和制度變革的脈絡來設計教學活動。從秦朝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開始,逐步過渡至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再到宋、元、明、清各朝的政治制度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歷史文獻、圖表及政治制度演變的時間線,利用視覺化工具輔助教學,使學生清晰地辨識各政治制度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異。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秦朝皇權至高無上的政策和郡縣制的實施細節(jié),解釋這些制度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隨后,通過展示西漢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政策,探討這些政策對王朝政治穩(wěn)定的影響。在分析隋唐三省六部制時,教師可以展示具體的制度結構圖,介紹這些制度的設計是如何有效提高行政效率的。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從秦朝到清朝的各種政治制度的長期效應,引導學生通過互動討論,分析這些政治制度如何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長遠發(fā)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在完成基礎學習的同時,能夠系統(tǒng)地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及其對歷史的深遠影響,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二)借助史料研讀,培養(yǎng)家國情懷
教師應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中挑選那些能夠反映國家重大歷史事件的史料,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歷史氛圍的機會?;谶@些具體的歷史資料,學生能夠直觀感知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師還應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在線數(shù)據庫引導學生接觸更多原始史料。通過這些數(shù)字化工具,學生可以進行更為廣泛深入的歷史探索,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研讀史料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培養(yǎng)家國情懷,與歷史人物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從而更加珍視自己的國家文化。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史料研讀引導學生探究中國早期人類文明的演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具體的考古發(fā)現(xiàn)資料,幫助學生具體了解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態(tài),并引入河姆渡、半坡、良渚和陶寺等遺址的發(fā)掘成果。接著,教師可以借助黃帝和炎帝的神話傳說,鼓勵學生思考這些故事所蘊含的古代中國人對家國的認同。然后,教師可以安排寫作練習,鼓勵學生嘗試將這些神話故事與現(xiàn)代中國的家國情懷相聯(lián)系。為了加深學生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展覽活動,讓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及對神話故事的個人解讀。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還使他們得以觀察同伴如何從不同視角解讀同一故事,從而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結語
通過運用多種大單元教學策略,教師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的豐富層次,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其歷史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從更開放的視角評價歷史事件的意義及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這樣的歷史教學不僅能夠傳授歷史知識,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深層背景的批判性思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