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老舍有濃郁的“北平情結(jié)”,這是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因。他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都是以北京為背景的,如《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老舍運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方言,表現(xiàn)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展現(xiàn)個體在歷史變遷下的命運,繪制了一幅豐富多彩、色彩斑斕的民俗文化畫卷。另外,他本著力挽狂瀾的目的,承接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以較為溫和的態(tài)度來剖析國民性痼疾,對潛在的社會問題進行審視和觀照。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時代,老舍在幫助本土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對中國現(xiàn)代化步伐有著深沉的反思和嶄新的期冀。
[關(guān)鍵詞] 老舍 北京 城市形象 文化審視 國民性
[中圖分類號] I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21-0101-04
當提到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老舍筆下的“京味兒”文學值得一提。趙園在《北京:城與人》中對京味文學的特質(zhì)有著權(quán)威性的解說:“‘京味’是在人與城間特有的精神聯(lián)系中發(fā)生的,是人所感受的城的文化意味?!┪丁绕涫侨藢τ谖幕捏w驗和感受方式。”[1]在《四世同堂》《茶館》《駱駝祥子》等文學作品的寫作過程中,老舍從文化視角切入,以富有特色的北京方言和口語,分析國民形象和民族性格,展現(xiàn)北京這座城市的獨特風貌。老舍的北京城市書寫主要以“北平情結(jié)”為創(chuàng)作緣起,由北京人、北京城、北京話三個方面展開,其作品不僅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也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更是中國走向未來的指明燈。
一、濃郁的“北平情結(jié)”
老舍對故鄉(xiāng)北京是喜愛的、懷念的、眷戀的,“北平情結(jié)”是他創(chuàng)作小說的心理動因。記憶中的北京為老舍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真實鮮活的生活圖景是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緣起。老舍在 《三年寫作評述》中談到:“那里的人、事、風景、味道和酸梅湯、杏仁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現(xiàn)在我的心中?!盵2]因此,老舍文學作品中的地名大都是真實存在的,且多集中于北京的西北角,比如《駱駝祥子》中的西安門大街和西山,以及《四世同堂》中的小羊圈胡同和西直門外護城河等,這些地方自然成為老舍筆下最熟悉的寫作背景。他作品中的很多細節(jié)都是20年代前期北京社會的投影,早期記憶的再現(xiàn)和升華形成了作品中特有的“京味兒”。
初在異鄉(xiāng)留學的老舍,更多的是對北京的懷念和異鄉(xiāng)的寂寞,他在腦海里不斷地回憶北京的一切,包括北京的民俗風情、自然節(jié)令、飯菜糕點等。在這種心理驅(qū)動下,北京已成為他審美創(chuàng)造中經(jīng)常性的刺激,引發(fā)沖動的驅(qū)動力、靈感的不竭之源。老舍自述成為作家的契機正是如此:“小說中是些圖畫,記憶中也是些圖畫,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圖畫用文字畫下來呢?我想拿筆了。”[3]當這種思鄉(xiāng)情緒和寂寞感情愈發(fā)濃厚,他就會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作品來實現(xiàn)自己的精神對話,達到心靈的慰藉。
二、全方位、多元化的北京城市書寫
倫敦留學和赴美講學的經(jīng)歷讓老舍清楚地意識到: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仍舊停留在幾百年前,對中國百姓的印象有很深的誤解。他在《老舍自傳》中講到“我們對外的宣傳,只是著重于政治的介紹,而沒有一個文化的介紹”[4]。故老舍借以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北京話,將自己的“北平情結(jié)”巧妙地融合進北京城市書寫之中,真切地寫出了歷史巨變中北平各階層市民的生活樣態(tài)[5],生動地描繪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試圖讓真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1.北京人:底層市民的描摹
成長于社會底層的老舍遵循京味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寫法,在小說中著重塑造底層市民的形象,并以獨特的人文情懷表現(xiàn)其悲慘命運。祥子作為從年輕力壯、正大光明、不爭不搶的高等車夫淪落為玩物喪志、得過且過、瘦弱骯臟的低等車夫的典型,完整地體現(xiàn)了底層人民與命運抗爭苦苦掙扎,最后妥協(xié)、屈服于命運的過程。小福子就像是社會上的一根浮萍,無依無靠,母親死后為了生活選擇了下三流的工作維持生計,最終因經(jīng)不住糟踐而自殺。老舍在這里將底層人民悲苦的生活撕裂開來展示在讀者的面前,這是他對個人主義奮斗者沉淪于逆境的哀嘆,也是他對現(xiàn)代城市文明給貧民帶來肉體和精神雙重傷害的深深憂慮和警醒。
同時,老舍塑造了保守、中庸和怯懦的市民形象,以更加理性和客觀的視角去看待市民群體。他們負載著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包袱,性格保守怯懦、謹小慎微,待人接物秉承中庸之道。《離婚》中的張大哥不敢突破、知足認命,謹慎地守著以前的規(guī)矩,對待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得過且過,千方百計地保持自己的寧靜生活?!端氖劳谩防锏钠罾咸珷?,主張一切事情“忍”為先,怯懦地回避與政治有關(guān)的一切紛爭,只希望看到四世同堂的和睦景象。老舍通過這類人物的刻畫,展現(xiàn)了人們在生活本能面前的妥協(xié)和搖擺,也揭示了市民形象思想狹隘和自私愚昧的本質(zhì),對北京人的深層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進行了審視、觀照和批判,進一步折射出他對民族性格的反思。
2.北京城:立體、多面的古城形象
老舍從人物活動的多條路線、豐富多彩的民情風俗、自然風貌的生動展現(xiàn)等不同角度,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活”的北京城。北京像真真切切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立體空間,人物在北京城中自由地組織活動,編織著灰色或彩色的命運。
2.1明確清晰的多條人物活動路線
老舍作品中的真實地名多達200多個,在他的作品中人物活動的路線記述得十分清晰?!恶橊勏樽印分衅邨l人物活動的路線都描寫得十分細致,寫出了人物活動的漸進過程和具體方向。如祥子拉著曹先生由西城回曹宅時,在南長街中了埋伏,路線大抵是“西城—西單—西長安街—長安牌樓—新華門—南長街口—中山公園后門—北長街北口—進小胡同—黃化門—左宅”。另外,《老張的哲學》中也有十一條行動路線的描寫,語句中穿插著對其他事物的捕捉,如天上的云、街上的人、橋下的水和草、四牌樓的小吃等,為原本枯燥無味的路線增添了幾分情趣。這樣一來,它不再是地圖上抽象的點、線、面結(jié)合體和死沉刻板的地理圖示概念,而是可以直接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街景路線。
2.2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卷
老舍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歸屬感,他常借民情風俗來反映老北京人的生活,巧妙地構(gòu)成了極富京味兒特色的作品背景,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他將民情風俗零星地點綴在《駱駝祥子》的行文中,如祥子重新回到曹先生家干包月時的新年場景:“在晴朗無風的時候,天氣雖是干冷,可是路旁增多了顏色:年畫,紗燈,紅素蠟燭,絹制的頭花,大小蜜供,都陳列出來?!盵6]這些傳統(tǒng)元素作為春節(jié)的象征,使熱鬧的氣氛透過文字迸發(fā)而出,呈現(xiàn)出一幅喜氣洋洋的慶賀春節(jié)圖。此外,老舍用了1000多字的篇幅來寫廟會上的盛況。賣紙扇的、叫賣水果兒的、吆喝扒糕和涼粉兒的、賣花兒的、扭秧歌的、敲鑼鼓的、挑箱籠的……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瑯滿目的商品、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以及清脆響亮的吆喝聲,讓本就生機勃勃的春日多了一份熱情和興奮。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文化,老舍善于挖掘令人耳目一新的社會風俗,如洗三、抓周、辦喪事等。老舍在《正紅旗下》中對“洗三”的描寫生動鮮活、幽默風趣,不僅寫到了父母邀請賓客和接生婆白姥姥的客套話,也細致地寫出給我洗三的具體動作和唱詞,可謂面面俱到。如白姥姥為“我”洗禮時的祝詞:“先洗頭,作王侯;后洗腰,一輩更比一輩高;洗洗蛋,作知縣;洗洗溝,作知州?!盵7]洗罷,還要用姜片和艾團灸一下全身各個關(guān)節(jié),用大蔥打三下,祝福孩子聰明伶俐。他對這些民情風俗的描寫,既為作品增添了一些風趣,同時又給后輩留下了豐富的社會史料。
2.3自然風貌的生動展現(xiàn)
環(huán)境是影響和支配人物行為的重要因素,老舍很注重自然風貌和人物處境相得益彰,他用充滿感情的筆調(diào)將環(huán)境和人物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恶橊勏樽印分兴孛鑼懥司哂忻黠@指向性的天氣和氣候的變化。車夫們每天都奔波在大街小巷,顛沛流離,通過對極端天氣的描寫來烘托他們的不易是最為巧妙的寫法。如對狂風的描寫驚心動魄:風吹彎了路旁的樹木,撕碎了店戶的布幌,揭凈了墻上的報單,遮昏了太陽……老舍通過排比的手法將狂風擬人化,這富有氣勢的語句更寫出風的狂暴和慘烈,也將祥子生活的苦難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了。
《月牙兒》中的“月牙兒”這一意象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但它的每次出現(xiàn)都體現(xiàn)著不同的情緒,也暗示著主人公的命運起伏不定。當月牙兒出現(xiàn)在四周漆黑的夜晚,周圍只有一圈微弱的、淺金色的冷光時,主人公的心情便是低沉的,命運是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當月牙兒清亮、溫柔,散發(fā)著軟光,又伴著微風和花香時,主人公的心情便是輕松的、愉悅的,周圍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的純凈和充滿希望。由此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月牙兒”的變化作為故事場景不僅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且也是推進人物情緒變化的一條隱線。
3.北京話:親切、恰當、新鮮、活潑的京味兒
老舍的生活經(jīng)歷使他從小接觸到下層人民的生活,對北京方言的掌握和運用更是了然于心。他通過對語言的提煉與加工,準確傳神地描摹了北平下層社會群眾的口語習慣和文化心理狀態(tài),將親切、清新、恰當、生動的京味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首先,口語副8WO9ICR7rxqI0OZHblSE2Q==詞的運用使語言更有感情色彩。如虎妞把祥子從曹宅里叫出來時說:“怨不得你躲著我呢,敢情這兒有個小妖精的小老媽兒。”北京口語里的“敢情”是指發(fā)現(xiàn)原來沒有的情況,也有情理明顯、不必懷疑的意思。在這個情境下,“敢情”一詞恰如其分地表達出虎妞酸溜溜的心情和對祥子的強烈不滿。其次,兒化韻的使用讓語調(diào)更富有地方特色。如《四世同堂》中,“跑堂的——一位三十多歲,每說一句話,必笑一下的,小矮個兒——皺了皺眉,又趕快地笑了一下。”[8]這里的“個兒”不是用作量詞,而是形容人身材比例的詞,當然在北京話中還會有“高個兒”“瘦個兒”等,這樣就比單純的高、矮、胖、瘦讀起來更為風趣,透露出鮮活的老北京的味道。
老舍擺脫扁形人物的寫法,寫作時盡量選取與人物形象貼近的語言風格,使其筆下的人物更加個性和靈動。祥子第一次丟車后只說了三個字:“憑什么?”便將其丟車后的無奈、痛苦、憤怒、抗爭等各種情緒凝聚在一起,一語中的,體現(xiàn)了他堅韌要強、不安于現(xiàn)狀的性格特點?!恫桊^》中的王利發(fā)這個順民形象就在與房東秦仲義有意漲房租的較量中展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斑@點小事用不著您分心,您派管事的來一趟,我跟他商量”,單是這句話就刻畫出了王利發(fā)待人接物圓滑、謹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性格特征。這樣,王利發(fā)的話語充滿了市井氣息,也體現(xiàn)了北京口語的通俗性,做到干凈利落和生動純熟,浸透了北平文化底蘊,這也是“京味兒”的重要表現(xiàn)。
三、深層次、多角度的現(xiàn)代中國反思
如果說,老舍對北京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民情風俗進行全面的描寫,是為了撕掉國外學者對中國的固化標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真正的中國,那么對國民性痼疾以及潛藏的社會問題進行審視則是為了給現(xiàn)代中國發(fā)展的內(nèi)在理路指明方向。他試圖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探索民族性格和國家命運,從而揭示出各種社會問題的本質(zhì)和根源,努力尋找現(xiàn)代中國的出路。
老舍會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他用較為溫和的態(tài)度去思考國民性,在以同情的態(tài)度去看待勤勞善良卻又無路可走的底層市民時,也會以“淚中帶笑”的手法去諷刺和嘲弄保守懦弱和愚昧中庸的老派市民?!侗O》里的王老太太依舊保持著較為落后的思想,在兒媳婦兒生產(chǎn)的過程中鬧出不少笑話,導致兒媳和孫子都死了。再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豐,整天無所事事,從不關(guān)心國事和家事,每天只想著怎樣攀附榮華富貴,毫無責任感,也不懂人格和尊嚴。老舍對祁瑞豐這類人物的態(tài)度是嘲諷和不屑,他認為即便我們做不了什么,也不能茍且地活在這個世上。同時,解構(gòu)內(nèi)在的國民性的重要一環(huán)在于對禮儀規(guī)矩的剖析,如《正紅旗下》中的大姐在長輩面前一站就是幾個鐘頭,而且笑容始終不懈地擺在臉上。這種行為表面上是尊重長輩,實則是思想陳舊的產(chǎn)物,是封建禮教的附屬品。老舍對大姐的命運表示深切的同情,但也對她這種近乎苛責的行為進行深刻的揭露和反省。他對這些日常禮節(jié)的描寫,不是完全地欣賞,而是以十分冷靜的態(tài)度在審視,禮儀規(guī)矩內(nèi)化為人的精神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自由發(fā)展的可能性。
老舍并沒有完全沉浸在民族性格的挖掘上,也揭示了存在的社會問題和時代本質(zhì)。首先,他揭露了社會上層對普通百姓的壓迫。無論是每天拋灑血汗、來回奔波的車夫,失去工作、輾轉(zhuǎn)難安的小巡警,還是為生活所迫、淪為娼妓的母女二人,他們所遭受的壓迫和侮辱實際上都與不公平的社會制度、腐敗的社會統(tǒng)治密切相關(guān)。舊社會上層會憑借自己的權(quán)力,剝削貧苦市民的財產(chǎn),銷毀其對生活的希望和向往,使其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深淵。其次,老舍對不合理的婚姻進行了深入的諷刺和反思,“老舍筆下的男女性間的關(guān)系實際上成了買賣婚姻和‘媒妁’勢力的合成品”[9]?!恶橊勏樽印分械能姽偎街兀匾越疱X買一個黃花閨女,建立關(guān)系后便隨手棄之,如年僅十九歲的小福子被父親變賣給軍人,后被軍官拋棄?!读掖笤骸分械耐跫蚁眿D成為男人的“出氣筒”,在看客麻木冷淡的態(tài)度中喪失了年輕的性命,成為封建倫理綱常的殉葬品。老舍將女性放在家庭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她們的生存狀態(tài),用一種理性的眼光來審視這場由家庭暴力引發(fā)的悲劇,強烈地譴責男尊女卑的觀念和行為,破除荒誕的婚姻觀念。
總體來講,老舍反思和批判了以北京文化為溫床而衍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包括封建倫理綱常下人性的扭曲、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對人性的抹殺以及怯懦冷漠的看客形象。他以一種較為理性的視角通過典型個例反映出整個社會的普遍狀況,以小見大地深入挖掘這些社會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尋求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試圖為處于東西文化交匯期的中國指明方向。
四、結(jié)語
“北平情結(jié)”是老舍進行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因,北京始終都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老舍慣用簡單質(zhì)樸的北京地道方言,描繪老北京城的民俗風情,讓更多的海外讀者認識到真實的中國。此外,老舍以一種自覺的姿態(tài)承擔責任,以市民群體為中心引申到整個社會階層,表現(xiàn)歷史主體在時代變遷下的命運,并對浸潤其中的文化韻味進行挖掘和審視。在承接魯迅先生對國民性犀利批判的基礎(chǔ)上,老舍用“含淚的笑”解剖國民性弱點,以超前的歷史眼光尋求幫助中國現(xiàn)代化轉(zhuǎn)變的方案和路徑。
參考文獻
[1] 趙園.城與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老舍.老舍談創(chuàng)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3] 老舍.老舍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4] 老舍.老舍自傳[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5] 季劍青.老舍小說中的北京民俗與歷史——以《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為中心[J].民族文學研究,2015(1).
[6] 老舍.駱駝祥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7] 老舍.正紅旗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8] 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9] 趙園.老舍—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xiàn)者與批判者[J].文學評論,1982(2).
(特約編輯 楊 艷)